(共66张PPT)
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任务一 协同进化
任务二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任务三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一、协同进化
1.概念:__________之间、_______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
进化和发展。
不同物种
生物与无机环境
2.类型
(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
①某种兰花具有细长的花距 某种蛾类具有细长的_________
_____。
②羚羊的奔跑速度加快 猎豹的奔跑速度______。
吸管似的口器
加快
(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地球上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所以那时生物的呼吸类型只能是_______
____;当地球上出现了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以后,才使大气中有了氧气,
这就为______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
无氧呼吸
好氧
3.结果:出现了千姿百态的______,丰富多彩的________,形成了多种多
样的__________。
物种
基因库
生态系统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内容:___________多样性、物种多样性、__________多样性。
2.形成原因:生物的______。
遗传(基因)
生态系统
进化
(1)真核生物出现以后,______生殖方式的出现: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
(2)寒武纪大爆发:形成生态系统的第三极——________,使生态系统具
有更加复杂的结构。
(3)原始两栖类的出现:生物的登陆改变着陆地的______,陆地上复杂的
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条件。
有性
消费者
环境
3.生物进化历程中的几个关键事件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______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________________提供进化的原材料,__________导致种群基因频
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______;
(4)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_________
__的过程;
(5)____________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适应
种群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物种
协同进化
生物多样性
2.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中性的
自然选择
长期稳定
自然选择学说
(1)协同进化是指各种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下共同发展、进化。( )
×
[解析] 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
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
境。( )
√
(3)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
×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4)原始生物出现之后,生物进化的历程是无氧呼吸 光合作用 有
氧呼吸。( )
√
(5)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使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
√
(6)协同进化的结果是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
√
任务一 协同进化
【资料】 阅读教材P119~P121的内容。
[分析]
(1)猎豹与羚羊的“军备竞赛”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上好氧生物出现的过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不同生物之间在进化上密切相关
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2)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协同进化中,对被捕食者个体来说是
_______的,对被捕食者种群来说是______的。
有害
有利
(3)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请运用“收割理论”解释其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4)从协同进化的角度分析,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的代谢类型是
__________型,这也体现了生物与环境是________的。
(5)从几个实例可以看出,协同进化发生在__________之间、_______
__________之间。
异养厌氧
相适应
不同物种
生物与无机环境
例1 [2023·安徽宣城期末]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
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下列不属于协同进化实例的是( )
A.蜂王专职产卵,雄蜂和蜂王交尾,工蜂负责采集花粉、喂养幼虫等工作
B.蝶类偏好高氨基酸含量花蜜,蝶类传粉植物的花蜜中氨基酸含量通常较高
C.某种蝾螈可产生神经毒素抵抗捕食者,以其为食的乌梢蛇对此毒素具有一
定抗性
D.葱芥会产生有毒的化感物质,入侵美洲后,本土物种演化出耐受该有毒物
质的能力
√
[解析] 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雄蜂、蜂王和工蜂属于同
一种生物,不属于协同进化,A符合题意。
例2 [2024·江苏南京月考] 丝兰的唯一授粉者是丝兰蛾。丝兰蛾将卵
产在丝兰的子房内,产卵结束后主动帮助丝兰传粉,孵化出的幼虫
会取食少量丝兰种子。如果丝兰蛾产卵过多,这朵花就会败育,幼
虫也会因缺乏食物而死亡。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丝兰蛾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丝兰蛾的产卵量与丝兰对其选择作用密切相关
C.可预测,若干年后,丝兰蛾的产卵量会越来越少
D.丝兰和丝兰蛾种间关系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
[解析] 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
称为突变,A正确;分析题意可知,丝兰蛾将卵产在丝兰的子房内,
产卵结束后主动帮助丝兰传粉,如果丝兰蛾产卵过多,这朵花就会
败育,幼虫也会因缺乏食物而死亡,故丝兰蛾的产卵量与丝兰对其
选择作用密切相关,B正确;丝兰和丝兰蛾协同进化、相互选择,因
此丝兰蛾的产卵量不会越来越少,C错误;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
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丝兰和丝
兰蛾之间相互依存,彼此有利,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任务二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资料】 阅读教材P121~P12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内容。
[分析]
(1)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简单 ______、低等 高等、水生 陆生、
异养 ______、厌氧 ______、原核生物 ________________
多细胞生物、无性生殖 __________。
复杂
自养
需氧
真核单细胞生物
有性生殖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
(3)生物种类的增多伴随着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
作用,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遗传(基因)多样性
蛋白质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联系
遗传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而物种多样
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又影响遗传多样性,如图所示:
例3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其形成需要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A正确;消费者的出现使生态系统
具有更复杂的结构,与生产者之间的捕食关系会导致二者协同进化,
B错误;漫长的协同进化历程,使地球上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及丰
富多样的基因库,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是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
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正确。
任务三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资料1】生物进化中的“中性学说”认为每种生物信息大分子都有一
定的进化速率,进化的主导因素不是自然选择。如图为几种蛋白质
的进化过程中氨基酸的置换速率。请分析回答:
[分析]
(1)由图可知,不同蛋白质氨基酸置换速率不同,________的进化速
率最高。
血纤肽
(2)自然选择发挥作用是在蛋白质分子引起生物体的形态和生理发生
差异之____(填“前”或“后”)。
后
(3)结合上述材料,中性学说认为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自然选
择对这些基因突变不起作用;生物进化速率取决于分子的置换速率。
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
提示:开放性问题。如:不正确。基因突变并不都是中性的,有些
基因突变反映在个体的性状上,与环境相适应的程度有差异,因此
不能否认自然选择的作用。
【资料2】 目前科学家了解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是化石,但迄今的
化石记录仍有许多“缺失”环节。“间断平衡论”能对该现象给出较合
理解释:进化过程是一种在短时间内爆发式产生的进化与在长时间
稳定状态下的一系列渐变进化之间交替进行的过程。新物种可在地
质史中忽略不计的短时间中突变产生,则在生物演化史中一些代表
“连续环节”的“过渡物种”的缺失也就可以理解了。
[分析]
(1)按照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化石记录应该是一个__________的过程。
(2)间断平衡论认为物种的形成并不都是______的过程,能较好解释
____________现象。
(3)在新物种形成过程中,种群的________会形成明显的差异。
连续渐变
渐变
物种大爆发
基因库
例4 [2024·天津南开中学月考]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是判断种群是否发生进化的依据
B.自然选择通过对基因型的直接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新物种的形成一定发生了进化,但进化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D.同种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逐步进化的过程不属于协同进化的范畴
√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正确;自然选择直
接选择的是表型,B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形成
过程一定发生了进化,但进化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C正确;协同进
化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而不是同种生物
之间,D正确。
例5 [2024·江苏常州期末] 下列关于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说法不正
确的是( )
A.中性学说有效地补充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B.中性突变基因对生物的生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有利或有害性
C.中性学说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
自然选择
D.有的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没有导致新性状的出现,不属于中
性突变
√
[解析] 基因突变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并不是非益即害的,大量的基
因突变是中性的,自然选择对这些基因突变不起作用,这些基因突
变经过长期积累,会导致种群间遗传物质出现较大的差别,因此有
人主张,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
选择,即中性学说,有效地补充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A、B、
C正确;有些基因突变既无害也无益,是中性的,例如,有的基因发
生碱基对的替换不会导致新的性状出现,就属于中性突变,D错误。
1.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下列几种类型的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最可能为 ( )
A. 自养、厌氧异养、需氧异养
B. 需氧自养、厌氧自养、自养
C. 厌氧自养、需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
D. 厌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需氧异养
[解析]生物进化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一般是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由异养到自养、由厌氧到需氧,故选D。
√
2. 生命起源与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学之谜之一。下列有关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影响无机环境的进化和发展
B.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从而进化成新物种
C. 寒武纪海洋生物大爆发的原因很可能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出现密切相关
D. 化石、比较解剖学等的研究是人们认识生物多样性现状与发展趋势的重要途径
√
[解析]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因此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影响无机环境的进化和发展,A正确;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但不一定进化成为新的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B错误;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从而为寒武纪海洋生物大爆发提供了条件,C正确;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是人们认识生物多样性现状与发展趋势的重要途径,D正确。
3. 根据物种间的相互关系,协同进化可分为互利或对抗的协同进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与授粉昆虫间存在互利的协同进化,植物得以传粉,授粉昆虫获得食物
B.人类与新冠病毒之间存在对抗的协同进化
C.两种协同进化都能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即产生新物种
D.除生物间的协同进化外,生物还与无机环境发生协调进化
√
[解析]根据协同进化的概念可知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协同进化,授粉过程中植物得以传粉,授粉昆虫获得食物,植物与授粉昆虫间存在互利的协同进化,A正确;人类和新冠病毒属于两个物种,而病毒对于人来说属于有害的,故人类与新冠病毒之间存在对抗的协同进化,B正确;两种协同进化都能改变基因频率,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会产生新物种,产生新物种需要有生殖隔离,C错误;协同进化可以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相互作用,还可以是物种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故协同进化可发生在生物与生物间,无机环境与生物间也能进行协同进化,D正确。
4. 关于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多数情况下生物的进化导致生物对环境的相对适应
B.寒武纪大爆发支持达尔文的进化理论
C.生物进化是通过传代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而实现的
D.中性的基因突变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既无利也无害
√
[解析]达尔文理论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大多数情况下生物的进化导致生物对环境的相对适应,A正确;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事实证明,生物进化可能处于一个长期稳定、间断变异的过程,与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物种是渐变形成的相矛盾,故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不支持达尔文的进化理论,B错误;生物为了生存下来,需要不断适应生存环境,会不断的进化,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故生物进化是通过传代过程中基因频率的变化而实现的,C正确;中性突变属于既无利也无害的基因突变,D正确。
5. 物种多样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用“物种多样性指数=1—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来计算,多样性指数数值越大物种多样性越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物种的种群大小不会对物种多样性指数产生影响
B.若两个群落的物种数相同,则两者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也相同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高低与森林虫害的扩散有关系
D.物种多样性随纬度的增高而增高,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
√
[解析]根据题意,若存在占比较大的种群时,即各物种个体数分配不均匀,物种多样性指数会变小,故不同物种的种群大小可能会对物种多样性指数产生影响,A错误;根据题意,若两个群落的物种数相同,但两个群落物种个体数分配不均匀,则两者的物种多样性不一定相同,B错误;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森林虫害就越难以扩散,反之森林虫害则越容易扩散,C正确;物种多样性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随海拔的增高而降低,D错误。
练习册
知识点一 协同进化
1.[2024·四川成都期末]协同进化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
A.猎豹和羚羊两个物种的进化过程存在协同进化
B.协同进化可通过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实现
C.捕食者的存在往往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D.一个物种的灭绝不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
√
[解析] 生物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
断进化和发展,即猎豹和羚羊之间通过捕食相互选择,协同进化,A、
B正确;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老年、病弱或年幼的个体,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C正确;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一个物种的灭绝会影响其
他物种的进化,D错误。
2.在地球的生命进化历程中,原核细胞远比真核细胞出现得早。下列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大气环境的改变,离不开蓝细菌
B.蓝细菌光合作用释放的 为真核生物的起源创造了条件
C.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生物化石是35亿年前的古细菌化石
D.生态系统的第三极即分解者使生态系统具有了更加复杂的结构
√
[解析] 蓝细菌是最早出现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能释放氧气,
改变大气环境,A正确;蓝细菌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逐渐在大气圈积
累,促进了臭氧层的形成,阻挡了大量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为真
核生物的起源创造了条件,B正确;就目前掌握的证据来看,最早的
生物化石是35亿年前的古细菌化石,C正确;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大
量的动物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第三极——消费者,使生态系统具有更
加复杂的结构,D错误。
3.[2024·河南新乡期末]某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经紫
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乌凤蝶以该种植物叶片为食,可
以将香豆素降解,消除其毒性。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
片,不会受到毒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紫外线照射引起的突变是定向的
B.协同进化不能发生在该植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C.在织叶蛾进化过程中,该植物对其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没有影响
D.香豆素对乌凤蝶起定向选择的作用
√
[解析] 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协同进化可以发生在不同物种的
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B错误;该植株和织
叶蛾之间发生协同进化,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所以该植物会影响织叶蛾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C错误;自然选择决
定生物进化方向,香豆素相当于自然选择,对乌凤蝶起定向选择的
作用,D正确。
4.[2024·湖北十堰期中]红松种子是贮食动物(如松鼠)重要的食物来源,
它们在秋季埋藏红松种子为自己贮藏越冬粮食。红松种子进化出了
一整套适用方案:如红松种子紧密的包被在球果内,难于取出;红
松种子的种壳较厚且十分坚硬,不易嗑开等。红松和贮食动物形成
了复杂而微妙的协同进化关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B.红松种群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C.红松与其所处的无机环境存在协同进化
D.松鼠和红松之间可以通过种间斗争实现协同进化
√
[解析] 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协同进化是指不同
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种
群中不同个体之间不存在协同进化,B错误,C、D正确。
5.[2024·安徽合肥期中]“收割理论”中提到: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
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下列关于“收割理论”与生
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B.“收割理论”能说明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C.“收割理论”认为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会占绝对优势
D.无机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生物进化,但生物进化不影响无机环境
√
[解析] “收割理论”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
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
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A、
C错误;“收割理论”能说明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存在协同进化,B
正确;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D错误。
6.[2024·重庆月考]中科院协同进化研究组利用 序列,重建传粉榕
小蜂、造瘿非传粉小蜂的系统发育树,揭示了传粉榕小蜂与造瘿非
传粉小蜂之间是通过竞争相同的雌花资源而协同进化的。下列有关
说法正确的是( )
A. 序列的差异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B.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还能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
D.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是通过种间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
种间关系实现的
√
[解析] 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的是化石,A错误;协同进化
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
发展,B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是自然选
择决定进化的方向,C错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是通过种间
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实现的,D正确。
知识点二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7.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不包括
( )
A.遗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种群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析] 遗传多样性也叫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容之一,A
不符合题意;物种多样性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内容,B不符合题意;种
群多样性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层次,C符合题意;生态系统多样性属
于生物多样性的内容,D不符合题意。
√
8.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即新物种的形成过程
B.生物多样性导致协同进化
C.生物多样性是经过漫长的生存竞争实现的
D.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进化
√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A错误;生
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B错误;生物多样性是通过协同
进化形成的,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是通过生存竞争、捕食、互利共
生等种间关系实现的,C错误;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
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D正确。
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B.只要种群中的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就发生了生物进化
C.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D.有性生殖的出现,减缓了生物进化的步伐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
[解析] 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除了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
还可以通过物种之间的互助等种间关系来实现,A错误;生物进化的
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B错误;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正确;
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使子代产生了更多的变异,为生
物进化提供了更多的材料,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和生物多样性的
形成,D错误。
知识点三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0.中性学说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
A.自然选择 B.生存斗争
C.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 D.变异
[解析] 中性学说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
√
11.[2024·山东枣庄期中]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并且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
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有关阐述不合理的是( )
A.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
要条件
B.产生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协同进化,而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
物种多样性
C.无法进行基因交流的生物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D.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可靠的证据
√
[解析] 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
的必要条件,A正确;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是协同进化
(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而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正确;若无法进行基因交
流仅是地理隔离造成的,则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化石是指
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
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可靠的证据,D正确。
12.[2024·福建漳州期末]箭毒蛙能分泌毒性很强的毒素,并以自身醒
目的颜色作为警戒色吓退许多捕食者。自然界中存在一种蛇能抵抗
箭毒蛙的毒素,将其捕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箭毒蛙以自身醒目的颜色作为警戒色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B.蛇与箭毒蛙经历了漫长的协同进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箭毒蛙的毒性越来越强,将会使蛇的抗毒性不足以抵抗箭毒蛙的
毒素
D.该种蛇的捕食作用客观上促进了箭毒蛙种群的发展
√
[解析] 箭毒蛙以自身醒目的颜色作为警戒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
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蛇与箭毒蛙相互选择,协同进化,有利
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正确;箭毒蛙与蛇相互选择,协同进化,因
此随着箭毒蛙毒性的增强,蛇的抗毒性也越来越强,以抵抗箭毒蛙
的毒素,C错误;该种蛇对箭毒蛙具有捕食作用,这从客观上淘汰了
箭毒蛙种群中的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从而促进了箭毒蛙种群
的发展,D正确。
13.[2024·湖南岳阳期末]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材料一:某原产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 ,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
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
材料二:某地蝽蟓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
获得食物,如图甲所示。1920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金苏雨树,
其果皮较薄,蝽蟓也喜食,如图乙所示。调查发现,当地蝽蟓喙的
长度变化如图丙所示。
(1)材料一中,植物 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使原属于同一个物
种的种群、和之间形成 ______隔离,种群和种群 个体之间由
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说明已产生了______隔离。
地理
生殖
[解析] 将植物 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和之间形
成地理隔离;种群和种群 个体之间由于花期
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这说明种群和 已产
生了生殖隔离,不是一个物种。
(2)材料二中,蝽蟓的长喙与短喙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丙可知,引入平底
金苏雨树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蟓______(填“短喙”或“长喙”)的基因频率增
加。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
苏雨树后,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下降。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
存在变异,果皮较____(填“薄”或“厚”)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
短喙
薄
[解析] 蝽蟓的长喙与短喙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丙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蟓短喙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果皮较薄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易被蝽蟓取食,利于种子传播。
(3)在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以
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__________的结果。
协同进化
[解析] 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
以生存繁衍,这是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具体体
现,这是物种间协同进化的结果。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预习梳理】
一、1.不同物种 生物与无机环境
2.(1)①吸管似的口器
②加快
(2)无氧呼吸 好氧
3.物种 基因库 生态系统
二、1.遗传(基因) 生态系统
2.进化
3.(1)有性
(2)消费者
(3)环境
三、1.(1)适应
(2)种群
(3)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物种
(4)协同进化
(5)生物多样性
2.中性的 自然选择 长期稳定 自然选择学说
【预习检测】
(1)× (2)√ (3)× (4)√ (5)√ (6)√
[解析] (1)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3)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任务活动】
任务一
[资料] (1)不同生物之间在进化上密切相关 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2)有害 有利
(3)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4)异养厌氧 相适应
(5)不同物种 生物与无机环境
反馈评价
例1 A [解析] 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雄蜂、蜂王和工蜂属于同一种生物,不属于协同进化,A符合题意。
例2 C [解析] 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A正确;分析题意可知,丝兰蛾将卵产在丝兰的子房内,产卵结束后主动帮助丝兰传粉,如果丝兰蛾产卵过多,这朵花就会败育,幼虫也会因缺乏食物而死亡,故丝兰蛾的产卵量与丝兰对其选择作用密切相关,B正确;丝兰和丝兰蛾协同进化、相互选择,因此丝兰蛾的产卵量不会越来越少,C错误;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丝兰和丝兰蛾之间相互依存,彼此有利,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任务二
[资料] (1)复杂 自养 需氧 真核单细胞生物 有性生殖
(2)遗传(基因)多样性 蛋白质的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反馈评价
例3 B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形成需要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A正确;消费者的出现使生态系统具有更复杂的结构,与生产者之间的捕食关系会导致二者协同进化,B错误;漫长的协同进化历程,使地球上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及丰富多样的基因库,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正确。
任务三
[资料1] (1)血纤肽
(2)后
(3)提示:开放性问题。如:不正确。基因突变并不都是中性的,有些基因突变反映在个体的性状上,与环境相适应的程度有差异,因此不能否认自然选择的作用。
[资料2] (1)连续渐变
(2)渐变 物种大爆发
(3)基因库
反馈评价
例4 B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正确;自然选择直接选择的是表型,B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形成过程一定发生了进化,但进化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C正确;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而不是同种生物之间,D正确。
例5 D [解析] 基因突变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并不是非益即害的,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自然选择对这些基因突变不起作用,这些基因突变经过长期积累,会导致种群间遗传物质出现较大的差别,因此有人主张,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即中性学说,有效地补充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A、B、C正确;有些基因突变既无害也无益,是中性的,例如,有的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不会导致新的性状出现,就属于中性突变,D错误。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协同进化
1.概念: 之间、 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类型
(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
①某种兰花具有细长的花距某种蛾类具有细长的 。
②羚羊的奔跑速度加快猎豹的奔跑速度 。
(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地球上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所以那时生物的呼吸类型只能是 ;当地球上出现了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以后,才使大气中有了氧气,这就为 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
3.结果:出现了千姿百态的 ,丰富多彩的 ,形成了多种多样的 。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内容: 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多样性。
2.形成原因:生物的 。
3.生物进化历程中的几个关键事件
(1)真核生物出现以后, 生殖方式的出现: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
(2)寒武纪大爆发:形成生态系统的第三极—— ,使生态系统具有更加复杂的结构。
(3)原始两栖类的出现:生物的登陆改变着陆地的 ,陆地上复杂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条件。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 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 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 ;
(4)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 的过程;
(5) 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协同进化是指各种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下共同发展、进化。()
(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
(3)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4)原始生物出现之后,生物进化的历程是无氧呼吸→光合作用→有氧呼吸。()
(5)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使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6)协同进化的结果是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任务一协同进化
【资料】阅读教材P119~P121的内容。
[分析](1)猎豹与羚羊的“军备竞赛”说明 ;地球上好氧生物出现的过程说明 。
(2)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协同进化中,对被捕食者个体来说是 的,对被捕食者种群来说是 的。
(3)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请运用“收割理论”解释其原因: 。
(4)从协同进化的角度分析,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的代谢类型是 型,这也体现了生物与环境是 的。
(5)从几个实例可以看出,协同进化发生在 之间、 之间。
例1[2023·安徽宣城期末]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下列不属于协同进化实例的是()
A.蜂王专职产卵,雄蜂和蜂王交尾,工蜂负责采集花粉、喂养幼虫等工作
B.蝶类偏好高氨基酸含量花蜜,蝶类传粉植物的花蜜中氨基酸含量通常较高
C.某种蝾螈可产生神经毒素抵抗捕食者,以其为食的乌梢蛇对此毒素具有一定抗性
D.葱芥会产生有毒的化感物质,入侵美洲后,本土物种演化出耐受该有毒物质的能力
例2[2024·江苏南京月考]丝兰的唯一授粉者是丝兰蛾。丝兰蛾将卵产在丝兰的子房内,产卵结束后主动帮助丝兰传粉,孵化出的幼虫会取食少量丝兰种子。如果丝兰蛾产卵过多,这朵花就会败育,幼虫也会因缺乏食物而死亡。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丝兰蛾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丝兰蛾的产卵量与丝兰对其选择作用密切相关
C.可预测,若干年后,丝兰蛾的产卵量会越来越少
D.丝兰和丝兰蛾种间关系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任务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资料】阅读教材P121~P12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内容。
[分析](1)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简单→ 、低等→高等、水生→陆生、异养→ 、厌氧→ 、原核生物→ →多细胞生物、无性生殖→ 。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直接原因是 。
(3)生物种类的增多伴随着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说明 。
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联系
遗传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而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又影响遗传多样性,如图所示:
例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任务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资料1】生物进化中的“中性学说”认为每种生物信息大分子都有一定的进化速率,进化的主导因素不是自然选择。如图为几种蛋白质的进化过程中氨基酸的置换速率。请分析回答:
[分析](1)由图可知,不同蛋白质氨基酸置换速率不同, 的进化速率最高。
(2)自然选择发挥作用是在蛋白质分子引起生物体的形态和生理发生差异之 (填“前”或“后”)。
(3)结合上述材料,中性学说认为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自然选择对这些基因突变不起作用;生物进化速率取决于分子的置换速率。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
【资料2】目前科学家了解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是化石,但迄今的化石记录仍有许多“缺失”环节。“间断平衡论”能对该现象给出较合理解释:进化过程是一种在短时间内爆发式产生的进化与在长时间稳定状态下的一系列渐变进化之间交替进行的过程。新物种可在地质史中忽略不计的短时间中突变产生,则在生物演化史中一些代表“连续环节”的“过渡物种”的缺失也就可以理解了。
[分析](1)按照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化石记录应该是一个 的过程。
(2)间断平衡论认为物种的形成并不都是 的过程,能较好解释 现象。
(3)在新物种形成过程中,种群的 会形成明显的差异。
例4[2024·天津南开中学月考]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是判断种群是否发生进化的依据
B.自然选择通过对基因型的直接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新物种的形成一定发生了进化,但进化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D.同种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逐步进化的过程不属于协同进化的范畴
例5[2024·江苏常州期末]下列关于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性学说有效地补充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B.中性突变基因对生物的生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有利或有害性
C.中性学说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D.有的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没有导致新性状的出现,不属于中性突变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D [解析] 生物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即猎豹和羚羊之间通过捕食相互选择,协同进化,A、B正确;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老年、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C正确;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一个物种的灭绝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D错误。
2.D [解析] 蓝细菌是最早出现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能释放氧气,改变大气环境,A正确;蓝细菌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逐渐在大气圈积累,促进了臭氧层的形成,阻挡了大量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为真核生物的起源创造了条件,B正确;就目前掌握的证据来看,最早的生物化石是35亿年前的古细菌化石,C正确;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大量的动物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第三极——消费者,使生态系统具有更加复杂的结构,D错误。
3.D [解析] 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协同进化可以发生在不同物种的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B错误;该植株和织叶蛾之间发生协同进化,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所以该植物会影响织叶蛾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C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香豆素相当于自然选择,对乌凤蝶起定向选择的作用,D正确。
4.B [解析] 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种群中不同个体之间不存在协同进化,B错误,C、D正确。
5.B [解析] “收割理论”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A、C错误;“收割理论”能说明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存在协同进化,B正确;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D错误。
6.D [解析] 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的是化石,A错误;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是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C错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是通过种间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实现的,D正确。
7.C [解析] 遗传多样性也叫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容之一,A不符合题意;物种多样性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内容,B不符合题意;种群多样性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层次,C符合题意;生态系统多样性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内容,D不符合题意。
8.D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A错误;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B错误;生物多样性是通过协同进化形成的,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是通过生存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实现的,C错误;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D正确。
9.C [解析] 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除了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还可以通过物种之间的互助等种间关系来实现,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B错误;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 正确;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使子代产生了更多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更多的材料,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错误。
10.C [解析] 中性学说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
11.C [解析] 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A正确;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是协同进化(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正确;若无法进行基因交流仅是地理隔离造成的,则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可靠的证据,D正确。
12.C [解析] 箭毒蛙以自身醒目的颜色作为警戒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蛇与箭毒蛙相互选择,协同进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正确;箭毒蛙与蛇相互选择,协同进化,因此随着箭毒蛙毒性的增强,蛇的抗毒性也越来越强,以抵抗箭毒蛙的毒素,C错误;该种蛇对箭毒蛙具有捕食作用,这从客观上淘汰了箭毒蛙种群中的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从而促进了箭毒蛙种群的发展,D正确。
13.(1)地理 生殖
(2)短喙 薄
(3)协同进化
[解析]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地理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这说明种群b和c已产生了生殖隔离,不是一个物种。(2)蝽蟓的长喙与短喙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丙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蟓短喙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果皮较薄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易被蝽蟓取食,利于种子传播。(3)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具体体现,这是物种间协同进化的结果。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知识点一协同进化
1.[2024·四川成都期末]协同进化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猎豹和羚羊两个物种的进化过程存在协同进化
B.协同进化可通过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实现
C.捕食者的存在往往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D.一个物种的灭绝不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
2.在地球的生命进化历程中,原核细胞远比真核细胞出现得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球大气环境的改变,离不开蓝细菌
B.蓝细菌光合作用释放的O2为真核生物的起源创造了条件
C.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生物化石是35亿年前的古细菌化石
D.生态系统的第三极即分解者使生态系统具有了更加复杂的结构
3.[2024·河南新乡期末]某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乌凤蝶以该种植物叶片为食,可以将香豆素降解,消除其毒性。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片,不会受到毒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紫外线照射引起的突变是定向的
B.协同进化不能发生在该植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C.在织叶蛾进化过程中,该植物对其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没有影响
D.香豆素对乌凤蝶起定向选择的作用
4.[2024·湖北十堰期中]红松种子是贮食动物(如松鼠)重要的食物来源,它们在秋季埋藏红松种子为自己贮藏越冬粮食。红松种子进化出了一整套适用方案:如红松种子紧密的包被在球果内,难于取出;红松种子的种壳较厚且十分坚硬,不易嗑开等。红松和贮食动物形成了复杂而微妙的协同进化关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B.红松种群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C.红松与其所处的无机环境存在协同进化
D.松鼠和红松之间可以通过种间斗争实现协同进化
5.[2024·安徽合肥期中]“收割理论”中提到: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下列关于“收割理论”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B.“收割理论”能说明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C.“收割理论”认为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会占绝对优势
D.无机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生物进化,但生物进化不影响无机环境
6.[2024·重庆月考]中科院协同进化研究组利用DNA序列,重建传粉榕小蜂、造瘿非传粉小蜂的系统发育树,揭示了传粉榕小蜂与造瘿非传粉小蜂之间是通过竞争相同的雌花资源而协同进化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DNA序列的差异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B.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还能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
D.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是通过种间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实现的
知识点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7.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不包括()
A.遗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种群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8.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即新物种的形成过程
B.生物多样性导致协同进化
C.生物多样性是经过漫长的生存竞争实现的
D.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进化
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B.只要种群中的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就发生了生物进化
C.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D.有性生殖的出现,减缓了生物进化的步伐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知识点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0.中性学说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A.自然选择
B.生存斗争
C.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
D.变异
11.[2024·山东枣庄期中]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有关阐述不合理的是()
A.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B.产生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协同进化,而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无法进行基因交流的生物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D.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可靠的证据
12.[2024·福建漳州期末]箭毒蛙能分泌毒性很强的毒素,并以自身醒目的颜色作为警戒色吓退许多捕食者。自然界中存在一种蛇能抵抗箭毒蛙的毒素,将其捕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箭毒蛙以自身醒目的颜色作为警戒色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B.蛇与箭毒蛙经历了漫长的协同进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箭毒蛙的毒性越来越强,将会使蛇的抗毒性不足以抵抗箭毒蛙的毒素
D.该种蛇的捕食作用客观上促进了箭毒蛙种群的发展
13.[2024·湖南岳阳期末]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材料一:某原产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
材料二:某地蝽蟓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甲所示。1920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蟓也喜食,如图乙所示。调查发现,当地蝽蟓喙的长度变化如图丙所示。
(1)材料一中,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使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说明已产生了 隔离。
(2)材料二中,蝽蟓的长喙与短喙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丙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蟓 (填“短喙”或“长喙”)的基因频率增加。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下降。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果皮较 (填“薄”或“厚”)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
(3)在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 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