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2.1《水到哪里去了》课件(23张PPT)+教学设计(表格式含反思)+分层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2.1《水到哪里去了》课件(23张PPT)+教学设计(表格式含反思)+分层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21 21:31:30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2.1《水到哪里去了》习题(含答案) 
【基础作业】
一、选择题
1.植物叶片上的露珠过一段时间消失,这种现象属于( )。
A. 水的凝固
B. 水的蒸发
C. 水的融化
2.下列关于水蒸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有颜色、有气味
B. 无色无味、看得见
C. 无色无味、看不见
3.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比晾在阴凉处干得快,主要原因是( )。
A. 阳光能直接把水晒干
B. 温度高的地方水蒸发更快
C. 阳光下空气更潮湿
4.用干燥的大杯子罩住装有温水的小杯子,一段时间后大杯子内部会出现( )。
A. 小水珠
B. 白色烟雾(看得见的 “水蒸气”)
C. 没有任何变化
5.明明发烧时,额头敷热毛巾感觉舒服,是因为( )。
A. 热毛巾传递热量,让身体变热
B. 毛巾上的水蒸发吸热,降低额头温度
C. 毛巾柔软,触感舒适
6.吃火锅时汤越吃越咸,主要原因是( )。
A. 锅底的盐不断溶解到汤里
B. 汤内水分蒸发,盐溶液浓度变大
C. 汤的上部淡、下部咸,越吃越到下部
7.下列哪种情况会使水的蒸发速度变慢?( )
A. 把水放在通风的地方
B. 把水放在温度低的阴凉处
C. 把水倒在面积大的盘子里
8.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水蒸发的是( )。
A. 黑板上的水迹慢慢消失
B. 冬天湖面结冰
C. 刚洗的头发晾干
9.关于水和水蒸气的区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
B. 水和水蒸气都是无色无味的
C. 水是气态,水蒸气是液态
10.医用酒精涂到手背上会很快变干,这说明( )。
A. 只有水会蒸发,酒精不会蒸发
B. 酒精和水一样,也会蒸发变成看不见的气体
C. 酒精变干是因为被手背吸收了
二、判断题
1.水蒸发后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里去了。( )
2.水蒸气是水的另一种形态,属于气态水。( )
3.我们能看到的 “白气”(如开水冒的白气)就是水蒸气。( )
4.温度越低,水的蒸发速度越快。( )
5.水是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固定体积。( )
6.两杯温度相同的水,它们蒸发的快慢一定完全相同。( )
7.空气越干燥,水的蒸发速度越慢。( )
8.洗过的衣服晾在有风的地方,会比无风时干得更快。( )
9.水能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也能变回水(如冷凝成小水珠)。( )
10.生活中只有水会蒸发,其他液体(如酒精、醋)不会蒸发。( )
【能力提升】
三、综合探究
冬季洗完头,头发常常很难快速晾干。如果使用吹风机吹风,头发会干得快一些,如果用热风吹会更快。晾衣服时,要把衣服放在通风的太阳底下,尽可能散开晾晒,这样衣服会更容易干。
1.“头发被吹干”和“衣服被晾干”的过程中,水都变成了 。
2.下图是生活中晾衣服的几种情景,由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衣服A和B相比较,B干得快,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B.衣服C和D相比较,C干得快,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C.衣服E和F相比较,E干得快,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B
4.A
5.B
6.B
7.B
8.B
9.C
10.B
二、判断题
1.√
2.√
3.×(“白气” 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不是水蒸气本身)
4.×
5.√
6.×(蒸发快慢还与表面积、通风情况有关)
7.×
8.√
9.√
10.×
三、综合探究
1.水蒸气
2.C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5张PPT)
教科版科学(新教材)三年级上册
第1课 水到哪里去了
第二单元 水
目录
情境与问题
1
探究与发现
2
研讨与拓展
3
回顾与复习
4
总结与评价
5
核心素养
探究实践
初步经历“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思维
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态度责任
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科学观念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情境与问题
聚焦
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秋天, 在晴朗的早晨, 植物的叶片上会出现露珠。 过一段时间,这些露珠就消失不见了。
探索与发现
1.列举生活中水“消失”的现象
探索
黑板上的水迹消失了
湿衣服晾干了
2.观察水迹有哪些变化
探索
观察对象 用图画记录 我们的解释
玻璃片上的水迹
植物叶片上的水迹
我们将这种水消失的现象叫蒸发。
3.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探索
取一小杯温水,用干燥透明的大杯子罩住它,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研讨与拓展
研讨
1.实验中干燥的大杯子内部有水吗?这些水是怎样来的?
研讨
2.水蒸发后到哪里去了?
拓展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水是一种液体,可以流动,会随着容器形状改变自己的形状。很多液体也会像水一样蒸发,变成看不见的气体,比如医用酒精。把一些医用酒精涂到手背上,观察发生的变化,并和水的变化进行比较。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回顾与学习
回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需要知道:
1.水蒸气是水的另一种形态,水蒸发后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里去了;
2.水蒸气和水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但水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
一、选择题。
练习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B.露是液态的水,雾是气态的水,霜是固态的水
C.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比晾在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温度高的地方水蒸发得快
B
一、选择题。
练习
2.关于水的蒸发,下面三位同学分析错误的是( )。
A.温度越低,水蒸发越快
B.有风吹,水蒸发越快
C.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
A
一、选择题。
练习
3.明明发烧了,爸爸在他的额头上敷了一条热毛巾,明明感觉舒服多了,这是因为( )。
A.水蒸发要吸热
C.明明很感动
B.热毛巾给身体传递热量
A
一、选择题。
练习
4.吃火锅时,我们虽然没有往锅内继续放盐,但汤越吃越咸,这是因为( )。
A.汤内水分的蒸发导致盐溶液的浓度增大
B.汤内锅底的盐没有溶解
C.汤的上部淡下部咸
A
二、判断题。
练习
1. 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 )
2. 水蒸气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但肉眼看不到水蒸气。 ( )
3. 洗过的衣服晒在阳光下,会干得比较快。( )
4. 水能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不能变成水。( )
5. 两杯温度相同的水,它们蒸发的快慢一定相同。 ( )



×
×
总结与评价
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科学态度
合作学习
评价
谢谢观看!
THANKS
教科版/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课题 2.1 水到哪里去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科学思维: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探究实践: 1.初步经历“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活动。
态度责任: 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
难点: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聚焦:情境导入,提出问题(5 分钟) 1.生活情境唤醒 o展示图片:“秋天早晨,植物叶片上有露珠,过一会儿露珠不见了;刚擦过的黑板,水迹慢慢变干。” 提问:“这些水去哪里了?是被吸走了,还是变成了其他东西?” 2.问题聚焦 o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水可能变成了我们看不见的东西?还是消失了?” 3.揭示主题 o明确任务:“今天我们就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找到水‘消失’的秘密。”
课 程 学 习 二、探索 活动一:列举生活中的水 “消失” 现象(7 分钟) 1.小组讨论 o提问:“除了露珠消失、黑板水迹变干,生活中还有哪些水‘消失’的现象?”(如湿衣服晾干、洗脸后毛巾变干、地上的积水变干)。 2.全班汇总 o教师将学生提到的现象整理在黑板上,引导发现共同点:“这些现象中,水都是慢慢‘消失’,而且没有留下痕迹,这可能是一种相同的变化。” 活动二:观察水迹变化,初识蒸发(8 分钟) 1.观察任务 o发放玻璃片和观察记录表,每组用滴管在玻璃片上滴 1 滴清水,标记为 “玻璃片水迹”;同时观察教师提前准备的 “叶片水迹”(提前在植物叶片上滴水)。 o要求:每隔 2 分钟观察一次,用图画记录水迹的大小变化,在 “我们的解释” 栏写下猜测。 2.观察分享 o5 分钟后,各小组展示记录表,描述发现:“玻璃片上的水迹越来越小,最后不见了;叶片上的水也慢慢干了。” 3.概念引入 o教师总结:“这种水慢慢‘消失’、变成看不见的物质的现象,在科学上叫‘蒸发’。水蒸发后,会变成一种新的形态。” 活动三:实验验证 —— 水蒸发变成了什么?(10 分钟) 1.实验讲解 o展示实验装置:“小烧杯装少量温水,用干燥的大烧杯罩住,大家猜一猜大烧杯内壁会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能告诉我们水变成了什么吗?” o安全提示:“温水不烫,但不要用手触碰烧杯内壁,避免烫伤。” 2.小组实验 o学生分组操作,观察并记录: 初始状态:大烧杯内壁干燥,小烧杯内是液态的温水; 3 分钟后:大烧杯内壁出现细小水珠,小烧杯内的水量略有减少。 3.分析讨论 o提问:“大烧杯内壁的水珠是哪里来的?小烧杯里的水减少,说明水变成了什么?” o引导推理:“水先变成了看不见的物质(跑到空气中),遇到冷的烧杯内壁,又变回了看得见的小水珠 —— 这种看不见的物质,就是水蒸气。” o强调:“水蒸气是水的气态形态,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大烧杯内壁的水珠是水蒸气遇冷变回的液态水。” 三、研讨 1.研讨 1:水蒸气的特点与蒸发的条件 2.提问:“水蒸气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水有什么不同?”(水: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都是无色无味)。 3.结合生活实例:“为什么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比阴凉处干得快?”(引导学生感知 “温度高,水蒸发快”)。 4.研讨 2:水蒸发的应用 —— 吸热降温 5.演示:“发烧时,额头敷湿毛巾会感觉舒服,这是为什么?”(请学生触摸敷过额头的湿毛巾,感受 “有点凉”)。 6.讲解:“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让额头温度降低,所以感觉舒服 —— 这就是水蒸发吸热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探究,联系生活(5 分钟) 1.课后任务 2.任务 1:回家观察 “一杯水放在阳台” 和 “一杯水放在冰箱旁” 的蒸发速度,记录哪杯水干得快,思考原因; 3.任务 2:寻找家里 “利用水蒸发” 的场景(如晾衣服、加湿器工作),下次课分享。 4.生活联系 5.提问:“知道水会蒸发,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如洗了衣服要晾在通风、有阳光的地方,让衣服干得快)。
课堂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水蒸气是水的另一种形态,水蒸发后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里去了,同时又知道水蒸气和水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但水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在活动体验中,研讨水蒸发特点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培养了我们细致观察生活、尝试解释生活现象的科学态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用水洗手,不用擦手也会干。这些水去哪儿了呢?通过让学生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丰富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学生需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因为科学探究讲求的是有事实、有依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