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综合复习模拟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2024秋 洪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是“愚”的表现。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之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是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
“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特殊语言”常常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这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梗”是网络用语,最初含有“滑稽有趣”之意,后来它被当作某个特定圈子的专属用语,围绕它所产生的文化现象便是“梗”文化。“梗”语言则是“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梗”语言形式丰富,不仅有语言、文字,还有图像、动作等。作为“网络原住民”,青年群体通过缩略字词、谐音替换等方式,对现有词句进行再加工,创造出了大量的“梗”语言。具体表现为:文字图像化,如“表情包”;使用拼音缩略语,如“YYDS”表达称赞、惊叹;数字代替文字,如一连串“999999”字符寓意祝福对方天长地久;增设语义,如“呵呵”作为语气助词被赋予“冷笑”“嘲讽”的词义。可见“梗”文化承载了青年群体的自我认知,反映了他们独具个性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梗”文化是线下社交向网络世界的延伸,它使圈层里的青年产生了广义上的情感共鸣。懂“梗”意味着心意相通,可以增进彼此的认同感。“梗”文化犹如一条坚固的文化纽带,为不同的圈层建立起无形的边界,形成一个个相对封闭的集合体,将在现实生活里毫无交集的个体联结起来,实现了青年在彰显个性和寻求共性间的平衡。
互联网虽然提供了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却没有提供思维外化和主观体验的“多维化”。年轻人沉溺在“梗”语言里,不断创造模板化、趋同化的语言符号,这无疑会助长思维的惰性,使他们丧失对优美文字的感知力。比如,面对壮丽的山河美景只会大喊“绝绝子”,经典古文诗句早已被抛之脑后;与人交往只剩下“jrm”(意为“家人们”),把真诚与坦荡隐藏在字母缩写背后。规范的语言文字逐渐被“梗”语言反噬,这会给汉语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笔者以为,由于“梗”文化具有天然的时代感,一味地抵制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数字化生态环境下,需正视以“梗”语言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力,在主流话语体系与“梗”语言的互动演化过程中,既要满足不同文化形式间的价值沟通需求,也要强化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崇正能量的“梗”文化,比如“赶考”“上新”“中国制造yyds”等,要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将“梗”语言的发展同社会的进步相结合,以传播网络语言的正能量。
(摘编自周子星《青年网络交往“梗”文化的特征及其引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群的相同经验是产生共同语言的前提,共同语言越简单,意味着群体的共同经验越多。
B.字句有固定意义,这会影响实际情意的表达,于是人们交流时常会选择更为直接的会意。
C.“梗”文化能给青年提供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同时也推动了线下社交向网络世界的延伸。
D.“梗”语言是对主流话语体系的一种丰富,它的兴起演变与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
B.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附着某些共认的意义,这种观点在两则材料中都有体现。
C.材料一剖析了乡土社会中人们使用特殊语言进行交流的原因,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D.材料二以“相对”“一定程度”“笔者以为”等语对论述作出限制,体现语言的严谨性。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咏叹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礼记》
B.“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 卫风》
C.“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刘勰《文心雕龙》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乡土社会中特殊语言的主要特点。
(5)学校组织学生调查大学生使用“梗”语言的情况,下面是某同学拟写的调查报告大纲的部分
内容,请根据材料二,完成空缺处。
标题 大学生“梗”语言使用的调查研究
调查背景 信息化网络时代,“梗”语言发展迅速,流行面广。
调查摘要 “梗”语言构成方式有缩略字词、谐音替换等。 ①“梗”语言受到大学生追捧的原因有:
②存在问题
③改进建议
2.(2024秋 衡阳县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火光在前①
刘白羽
①部队到达了前线的指挥位置,准备黎明的攻击。大家都又忙碌又兴奋,这是指挥部空前所特有一种非常可爱的气氛。除此之外,师指挥部还有一种不同的空气,就是愈经过艰难跋涉,愈渴望这即将赢得的战争,从人们心理上叫作——“像样的战争”。
②师长陈兴才恶性疟疾害得正厉害,卫生员计算了时间进来叫他吃“奎宁”,他却满面绯红,两眼干枯而发亮,还叫一个年轻的参谋把作战部署图第七次展开在他面前。直到最后,由于高烧而昏迷了,但他头脑还是清醒的,他还在构思某一个火力点重新配备的方案,但他说不出来,大粒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沁出。
③这时,政治委员梁宾正从突击团往回走,脑子里还响着战士们动人的战前誓言,他顺便去视察了两处主要炮兵阵地,今天他特别仔细,因为师长病了无法指挥了。他走到指挥部,部署接下来的安排。
④天黑了,一切都准备得异常周到,时间一到,胜利就会出现了。
⑤师长的疟疾引发的高烧使他完全昏迷了。他在朦胧中只看见无数火焰飞舞、跳荡。他模糊地记起——在悬崖绝壁上,他决心点起火把,无数火把——他突然紧张地坐起来又昏倒过去,他在呓语着:“火……火……”
⑥经过这二十几个日夜的艰苦作战,他眼窝深陷,脸色苍白,不过嘴旁两条纹显得更刚毅了。
⑦战争就要开始了,梁宾望着师长,想着这十几日的经历。
⑧啊!不简单的经历,有的人说比二万五千里长征还艰苦,可是,这究竟是在胜利中前进。他记起从东北一下江南到三下江南,二十几年里经历过多少这样的困难,都过来了。他眼前出现了他的老母亲,她枯瘦如柴,她伏在他胸前耸着肩膀哭过,可是——她眼睛里那样炯炯闪光,坚决地指着父亲牺牲的地方。他又记起不少牺牲了的同志,神情紧张坚毅起来。
⑨无数回忆又新鲜地出现了。他记起,他从中央苏区走到西北,又从松花江走到长江,他曾经看见多少老百姓流离失所,多少村庄烧毁,多少桥梁崩炸,多少车站变成可怕的废墟。这二十年间,敌人是怎样摧毁了这个国家,可是人们坚强地站起来创造了自己的一切。他深沉地自语:“这就是新中国,我们的!只有现在才是我们的,这国家是受过很深的创伤,很深的创伤,可是我们爱这个国家,因为它是我们人民拿血换来的。现在,它是我们的,第一次是我们的了!”他两眼闪闪发亮,觉得“我们”这个词在这时竟包含了他一时说不出来的无限丰富的意义。他又自语:“同志!只要属于我们,荒地上就会出金子啊!”
⑩突然,他看见师长一下坐起来,睁着红红的两眼,一下又睡下去,昏迷不省地大声呓语着:“火!火!”这时他脑际闪过一句与这一切似不相干的话!“火,烧不长了,同志!”他指的是,敌人还占领的最后一块中国国土,如同一个火池。人们在那里,不就像在火池里一样吗!?
天已黎明,东方朝霞红得有如灿烂的金光。
远处有机枪声,第一批炮弹“嗡——嗡——”地横空而过,向敌人阵地打去,一阵火光,然后传来巨大的轰隆、轰隆声,爆炸了,爆炸了,火光,火光,一条线的熊熊火光。人民的无敌炮兵,经过四平、锦州、辽西、平津各战役之后,第一次在这遥远的江南重重打击敌人了。
师政委梁宾笑嘻嘻地昂头用望远镜观望着。
六连奉团的命令在一片高地登陆。连长秦得贵和指导员李春合因为突破任务给了七连而有些不愉快。可是一登陆后,他们马上鼓舞战士们说:“只要七连撕开裂口,六连就勇猛地冲进去!”他们站在黎明露水中,看到六盏照明弹“哗”的一下高高冲上天空,照得天空熠熠发亮。这时他们立刻听到远方正面阵地上天崩地裂般地响起一片轰隆声。他们马上看到黑黑的夜里有了火光,这里,那里,开始像无数蜡烛点燃,忽然扩大了,许多蜡烛又会合起来,变成熊火。当他们向一块高地冲锋时,战士王春第一个跳入敌人的战壕,他的战友杨天豹看见有敌人举着刺刀向他刺去,杨天豹来不及拨转枪,就急着一跳挡上去,和那个敌人抱在一起。这时一声巨响震动在空中。王春只听见脚边有人像把鼻子堵塞喷不出气来,呼呼吼着,他蹲下身,摸到杨天豹的脸,手上立刻粘了黏湿的血液,恰好这时火光一闪,他看见杨天豹面色惨白,仰天倒下,杨天豹英勇地牺牲了。王春把杨天豹抱到一棵树底下,心里记下这棵树的位置,而后含着眼泪往上跑。顺着突破口,他看见一个人举着一面旗子在奔跑,那是指导员李春合。李春合胸膛给炮弹炸破了,鲜血满身,他还向前面举着手喊叫:“共产党员!上前面去呀!我们胜利了,上前面去呀!”这时王春热泪盈眶,他从指导员手里接过红旗冲了上去。从弹火激烈程度来看,火线上显然正在对敌人进行最后歼灭。
这时天已破晓。
一九四九年九月十八日,北京
【注】①《火光在前》写的是解放战争中渡江作战的故事,本文节选自第11章,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像样的战争”表明在渡江战役打响之后,师指挥部成员信心满满,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形势感到十分乐观。
B.第⑨段“我们”一词反复出现,凸显了政委对即将到来的胜利的欣喜,对即将获得新生的国家充满自豪与憧憬。
C.小说描写了刀枪相对、敌我相向的战斗场面,描写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个体在战争中的突出行为上,充斥着战争的血腥残酷。
D.小说取材于真实发生的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故事,融入了作者虚构的情节、人物和细节,将真实与虚构融为一炉。
(2)小说中关于“火”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是本文线索,贯穿从战地指挥部到战争前线的进程,并以此营造一种战火连天的紧张气氛,增强文学效果。
B.“火”在师长陈兴才口中多次出现,通过师长因疟疾发作时的呓语,意在表现战争给人内心带来无法磨灭的创伤。
C.“火”在小说中具有丰富的意蕴,“人们在那里,不就像在火池里一样吗!?”就侧面写出敌占区人们的生活惨状。
D.“火”是常用的意象,普罗米修斯盗火,使人间有了火;而小说中的“火”,则是消除灾难之火,升起胜利之火。
(3)小说在叙述紧张的作战部署的过程中,插入了梁宾政委大量的回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火光在前》与《百合花》都属于战争题材作品,但两者风格迥异。请结合文本比较分析两篇小说在选材、人物刻画和语言上的不同。
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
3.(2024秋 绵阳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天津桥①
白居易
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
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②春傍窈娘堤。
柳丝袅袅风缲③出,草缕茸茸雨剪齐。
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
注:①天津桥,位于洛阳,隋唐时为连接洛河两岸的交通要道。诗中神女浦、窈娘堤均为地名。②脸波:形容女子目光清澈,流转如波。③缲(sāo):缫丝,抽茧出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诗人出游的地点,诗人到此之后,该地的景象激发了他的创作意愿。
B.诗人以“眉”字形象地勾勒出月亮弯而细的形状,以“脸波”表现月光的清澈。
C.尾联写诗人游兴正浓时,前面的游人提醒他不要大声欢呼,以免破坏眼前美景。
D.本诗选取天津桥一带的景物,描绘了美丽的春日图景,表达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2)“柳丝袅袅风操出,草缕茸茸雨剪齐”写得极妙。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默写(共1小题)
4.(2024秋 兴庆区校级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喻,认为一个人持之以恒的结果是“ ”,以此来强调“坚持”的重要性。
(2)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展示雪后登山的艰难和别样情趣时,两次写到“雾”,这两个句子是“ ”和“ ”。
(3)酒器是古代文人墨客抒情达意的重要媒介。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以“ ”表达洒酒凭吊之意;而在《赤壁赋》中,“客”回答苏子时的言语“ ”,于举杯劝酒中暗含伤感情绪。
(4)“朱颜”可指红润的面色,可代指美丽的女子,也可象征一切青春美好的事物。自《楚辞》以来,“朱颜”便频频在诗词中出现,如“ , ”。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5.(2024秋 朝阳县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苦斋记
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①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藁、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鉤夭之草,地黄、游冬、芑、葴之菜,
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②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②以蓺③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注】①处:处州府。②窊:低洼的地方。③陨箨:脱落的笋壳。④蓺:种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其中A多斑文B小鱼C状D如吹沙E味苦F而微辛G食之H可以清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阐述某些观点,抒发情怀抱负。
B.“野蜂巢其间”与“间则蹑屐登崖”两句中“间”的含义相同。
C.“必先苦其心志”中“苦”的用法和“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中“侣”的用法不同。
D.“吾闻井以甘竭”与“余始循以入”(《登泰山记》)两句中“以”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茅草盖成的苦斋有十二间房屋,坐落在匡山的顶上,是章溢先生隐居乡野的房舍。
B.匡山的下面只见白云,山顶上常刮北风,植物受北风吹刮,它们的味道都是苦的。
C.匡山的瀑布从石缝间冲刷而出,源流腾涌激荡,水势湍急,弯弯曲曲,流入巨大的山谷。
D.章溢先生认为富贵子弟安闲地坐在华丽的厅堂上,进食精美的食品,也是一种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②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5)作者最后说“闻而悟之”,作者悟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五.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6.(2024秋 洪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夜已经很深了,黑孩温柔地拉着风箱,风箱吹出的风犹如婴孩的鼾声。河上传来的水声越加明亮起来。河滩上影影绰绰,如有小兽在追逐,尖细的趾爪踩在细沙上,声音细微如同秀毛①纤毫毕现。河的那边明亮的音乐夹杂着欢笑声穿过来。闸北边的黄麻地里,“泼刺刺”一声响,麻杆儿碰撞着,摇晃着,好久才平静。全工地上只剩下这盏汽灯了,开初在那两盏汽灯周围寻找过光明的飞虫们,经过短暂的迷惘之后,一齐麇集到铁匠炉边来,为了追求光明,把汽灯的玻璃罩子撞得“噼噼啪啪”响。小石匠走到汽灯前,捏着汽杆,“噗唧噗唧”打气。汽灯玻璃罩破了一个洞,一只蝼蛄猛地撞进去,明亮的石棉纱罩撞掉了,桥洞里一团黑暗。待了一会儿,才能彼此看清嘴脸。黑孩的风箱把炉火吹得如几片柔软的红绸布在抖动,桥洞里充溢着地瓜熟了的香味。小铁匠用铁钳把地瓜挨个翻动一遏。香味越来越浓,终于,他们手持地瓜红萝卜吃起来。扒掉皮的地瓜白气袅袅,他们一口凉,一口热,急一口,慢一口,咯咯吱吱,稀啼溜溜,鼻尖上吃出汗珠。小铁匠比别人多吃了一个萝卜两个地瓜。老铁匠一点也没吃,坐在那儿如同石雕。
①毳毛:cuì,鸟兽的细毛。
(1)请指出三处加点的“明亮”的语意。
(2)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拟声词。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出场景感的?请简要分析。
期末综合复习模拟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2024秋 洪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是“愚”的表现。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之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是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
“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特殊语言”常常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这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梗”是网络用语,最初含有“滑稽有趣”之意,后来它被当作某个特定圈子的专属用语,围绕它所产生的文化现象便是“梗”文化。“梗”语言则是“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梗”语言形式丰富,不仅有语言、文字,还有图像、动作等。作为“网络原住民”,青年群体通过缩略字词、谐音替换等方式,对现有词句进行再加工,创造出了大量的“梗”语言。具体表现为:文字图像化,如“表情包”;使用拼音缩略语,如“YYDS”表达称赞、惊叹;数字代替文字,如一连串“999999”字符寓意祝福对方天长地久;增设语义,如“呵呵”作为语气助词被赋予“冷笑”“嘲讽”的词义。可见“梗”文化承载了青年群体的自我认知,反映了他们独具个性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梗”文化是线下社交向网络世界的延伸,它使圈层里的青年产生了广义上的情感共鸣。懂“梗”意味着心意相通,可以增进彼此的认同感。“梗”文化犹如一条坚固的文化纽带,为不同的圈层建立起无形的边界,形成一个个相对封闭的集合体,将在现实生活里毫无交集的个体联结起来,实现了青年在彰显个性和寻求共性间的平衡。
互联网虽然提供了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却没有提供思维外化和主观体验的“多维化”。年轻人沉溺在“梗”语言里,不断创造模板化、趋同化的语言符号,这无疑会助长思维的惰性,使他们丧失对优美文字的感知力。比如,面对壮丽的山河美景只会大喊“绝绝子”,经典古文诗句早已被抛之脑后;与人交往只剩下“jrm”(意为“家人们”),把真诚与坦荡隐藏在字母缩写背后。规范的语言文字逐渐被“梗”语言反噬,这会给汉语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笔者以为,由于“梗”文化具有天然的时代感,一味地抵制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数字化生态环境下,需正视以“梗”语言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力,在主流话语体系与“梗”语言的互动演化过程中,既要满足不同文化形式间的价值沟通需求,也要强化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崇正能量的“梗”文化,比如“赶考”“上新”“中国制造yyds”等,要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将“梗”语言的发展同社会的进步相结合,以传播网络语言的正能量。
(摘编自周子星《青年网络交往“梗”文化的特征及其引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社群的相同经验是产生共同语言的前提,共同语言越简单,意味着群体的共同经验越多。
B.字句有固定意义,这会影响实际情意的表达,于是人们交流时常会选择更为直接的会意。
C.“梗”文化能给青年提供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同时也推动了线下社交向网络世界的延伸。
D.“梗”语言是对主流话语体系的一种丰富,它的兴起演变与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
B.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附着某些共认的意义,这种观点在两则材料中都有体现。
C.材料一剖析了乡土社会中人们使用特殊语言进行交流的原因,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D.材料二以“相对”“一定程度”“笔者以为”等语对论述作出限制,体现语言的严谨性。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C
A.“咏叹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礼记》
B.“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 卫风》
C.“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刘勰《文心雕龙》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乡土社会中特殊语言的主要特点。
(5)学校组织学生调查大学生使用“梗”语言的情况,下面是某同学拟写的调查报告大纲的部分
内容,请根据材料二,完成空缺处。
标题 大学生“梗”语言使用的调查研究
调查背景 信息化网络时代,“梗”语言发展迅速,流行面广。
调查摘要 “梗”语言构成方式有缩略字词、谐音替换等。 ①“梗”语言受到大学生追捧的原因有: “梗”语言增加了语言交流的趣味性,表达简单便利且浅显易懂,增进了圈层里青年彼此的认同感。
②存在问题 “梗”语言属于特定圈层,过度使用会导致沟通相对封闭;“梗”语言会造成思维惰性,冲击汉语生态系统,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③改进建议 大学生要注意“梗”语言使用的分寸和语境,要使用蕴含正能量的“梗”语言。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认真分析,结合内容概括。
【解答】(1)A.曲解文意,“共同语言越简单,意味着群体的共同经验越多”错误,根据文意,应该是“共同语言越简单,意味着群体的共同经验越有限”。B.扩大范围,“人们交流时常会选择更直接的会意”错误,结合“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可知,只有熟人之间才会这样。C.张冠李戴,结合“互联网虽然提供了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可知,情感表达的“便利感”是互联网提供的。
故选D。
(2)A.没有类比论证。
故选A。
(3)C.材料一的观点是“乡土社会里,语言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本项引用论证文句的是关于文章创作的原则,是指诗文要给读者以美感,运用夸饰必须有节制,合乎情理。
故选C。
(4)①结合“‘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可知,特殊语言是乡土社会里亲密社群所使用的语言。②结合“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可知,特殊语言包含声音、表情、动作等多种象征原料,并且要彼此配合使用。③结合“‘特殊语言’常常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可知,特殊语言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表达情意更直接、更丰富。
(5)①受捧原因:结合“‘梗’是网络用语,最初含有‘滑稽有趣’之意”可知,“梗”语言增加了语言交流的趣味性,表达简单便利且浅显易懂,增进了圈层里青年彼此的认同感。
②存在问题:结合“‘梗’文化犹如一条坚固的文化纽带,为不同的圈层建立起无形的边界,形成一个个相对封闭的集合体”“‘梗’文化是线下社交向网络世界的延伸,它使圈层里的青年产生了广义上的情感共鸣。懂‘梗’意味着心意相通,可以增进彼此的认同感”可知,“梗”语言属于特定圈层,过度使用会导致沟通相对封闭;结合“年轻人沉溺在‘梗’语言里,不断创造模板化、趋同化的语言符号,这无疑会助长思维的惰性,使他们丧失对优美文字的感知力……规范的语言文字逐渐被‘梗’语言反噬,这会给汉语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知,“梗”语言会造成思维惰性,冲击汉语生态系统,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③使用建议:结合“既要满足不同文化形式间的价值沟通需求,也要强化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崇正能量的‘梗’文化”可知,大学生要注意“梗”语言使用的分寸和语境,要使用蕴含正能量的“梗”语言。
答案:
(1)D
(2)A
(3)C
(4)①特殊语言是乡土社会里亲密社群所使用的语言。②特殊语言包含声音、表情、动作等多种象征原料,并且要彼此配合使用。③特殊语言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表达情意更直接、更丰富。
(5)①受捧原因:“梗”语言增加了语言交流的趣味性,表达简单便利且浅显易懂,增进了圈层里青年彼此的认同感。
②存在问题:“梗”语言属于特定圈层,过度使用会导致沟通相对封闭;“梗”语言会造成思维惰性,冲击汉语生态系统,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③使用建议:大学生要注意“梗”语言使用的分寸和语境,要使用蕴含正能量的“梗”语言。
2.(2024秋 衡阳县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火光在前①
刘白羽
①部队到达了前线的指挥位置,准备黎明的攻击。大家都又忙碌又兴奋,这是指挥部空前所特有一种非常可爱的气氛。除此之外,师指挥部还有一种不同的空气,就是愈经过艰难跋涉,愈渴望这即将赢得的战争,从人们心理上叫作——“像样的战争”。
②师长陈兴才恶性疟疾害得正厉害,卫生员计算了时间进来叫他吃“奎宁”,他却满面绯红,两眼干枯而发亮,还叫一个年轻的参谋把作战部署图第七次展开在他面前。直到最后,由于高烧而昏迷了,但他头脑还是清醒的,他还在构思某一个火力点重新配备的方案,但他说不出来,大粒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沁出。
③这时,政治委员梁宾正从突击团往回走,脑子里还响着战士们动人的战前誓言,他顺便去视察了两处主要炮兵阵地,今天他特别仔细,因为师长病了无法指挥了。他走到指挥部,部署接下来的安排。
④天黑了,一切都准备得异常周到,时间一到,胜利就会出现了。
⑤师长的疟疾引发的高烧使他完全昏迷了。他在朦胧中只看见无数火焰飞舞、跳荡。他模糊地记起——在悬崖绝壁上,他决心点起火把,无数火把——他突然紧张地坐起来又昏倒过去,他在呓语着:“火……火……”
⑥经过这二十几个日夜的艰苦作战,他眼窝深陷,脸色苍白,不过嘴旁两条纹显得更刚毅了。
⑦战争就要开始了,梁宾望着师长,想着这十几日的经历。
⑧啊!不简单的经历,有的人说比二万五千里长征还艰苦,可是,这究竟是在胜利中前进。他记起从东北一下江南到三下江南,二十几年里经历过多少这样的困难,都过来了。他眼前出现了他的老母亲,她枯瘦如柴,她伏在他胸前耸着肩膀哭过,可是——她眼睛里那样炯炯闪光,坚决地指着父亲牺牲的地方。他又记起不少牺牲了的同志,神情紧张坚毅起来。
⑨无数回忆又新鲜地出现了。他记起,他从中央苏区走到西北,又从松花江走到长江,他曾经看见多少老百姓流离失所,多少村庄烧毁,多少桥梁崩炸,多少车站变成可怕的废墟。这二十年间,敌人是怎样摧毁了这个国家,可是人们坚强地站起来创造了自己的一切。他深沉地自语:“这就是新中国,我们的!只有现在才是我们的,这国家是受过很深的创伤,很深的创伤,可是我们爱这个国家,因为它是我们人民拿血换来的。现在,它是我们的,第一次是我们的了!”他两眼闪闪发亮,觉得“我们”这个词在这时竟包含了他一时说不出来的无限丰富的意义。他又自语:“同志!只要属于我们,荒地上就会出金子啊!”
⑩突然,他看见师长一下坐起来,睁着红红的两眼,一下又睡下去,昏迷不省地大声呓语着:“火!火!”这时他脑际闪过一句与这一切似不相干的话!“火,烧不长了,同志!”他指的是,敌人还占领的最后一块中国国土,如同一个火池。人们在那里,不就像在火池里一样吗!?
天已黎明,东方朝霞红得有如灿烂的金光。
远处有机枪声,第一批炮弹“嗡——嗡——”地横空而过,向敌人阵地打去,一阵火光,然后传来巨大的轰隆、轰隆声,爆炸了,爆炸了,火光,火光,一条线的熊熊火光。人民的无敌炮兵,经过四平、锦州、辽西、平津各战役之后,第一次在这遥远的江南重重打击敌人了。
师政委梁宾笑嘻嘻地昂头用望远镜观望着。
六连奉团的命令在一片高地登陆。连长秦得贵和指导员李春合因为突破任务给了七连而有些不愉快。可是一登陆后,他们马上鼓舞战士们说:“只要七连撕开裂口,六连就勇猛地冲进去!”他们站在黎明露水中,看到六盏照明弹“哗”的一下高高冲上天空,照得天空熠熠发亮。这时他们立刻听到远方正面阵地上天崩地裂般地响起一片轰隆声。他们马上看到黑黑的夜里有了火光,这里,那里,开始像无数蜡烛点燃,忽然扩大了,许多蜡烛又会合起来,变成熊火。当他们向一块高地冲锋时,战士王春第一个跳入敌人的战壕,他的战友杨天豹看见有敌人举着刺刀向他刺去,杨天豹来不及拨转枪,就急着一跳挡上去,和那个敌人抱在一起。这时一声巨响震动在空中。王春只听见脚边有人像把鼻子堵塞喷不出气来,呼呼吼着,他蹲下身,摸到杨天豹的脸,手上立刻粘了黏湿的血液,恰好这时火光一闪,他看见杨天豹面色惨白,仰天倒下,杨天豹英勇地牺牲了。王春把杨天豹抱到一棵树底下,心里记下这棵树的位置,而后含着眼泪往上跑。顺着突破口,他看见一个人举着一面旗子在奔跑,那是指导员李春合。李春合胸膛给炮弹炸破了,鲜血满身,他还向前面举着手喊叫:“共产党员!上前面去呀!我们胜利了,上前面去呀!”这时王春热泪盈眶,他从指导员手里接过红旗冲了上去。从弹火激烈程度来看,火线上显然正在对敌人进行最后歼灭。
这时天已破晓。
一九四九年九月十八日,北京
【注】①《火光在前》写的是解放战争中渡江作战的故事,本文节选自第11章,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像样的战争”表明在渡江战役打响之后,师指挥部成员信心满满,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形势感到十分乐观。
B.第⑨段“我们”一词反复出现,凸显了政委对即将到来的胜利的欣喜,对即将获得新生的国家充满自豪与憧憬。
C.小说描写了刀枪相对、敌我相向的战斗场面,描写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个体在战争中的突出行为上,充斥着战争的血腥残酷。
D.小说取材于真实发生的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故事,融入了作者虚构的情节、人物和细节,将真实与虚构融为一炉。
(2)小说中关于“火”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火”是本文线索,贯穿从战地指挥部到战争前线的进程,并以此营造一种战火连天的紧张气氛,增强文学效果。
B.“火”在师长陈兴才口中多次出现,通过师长因疟疾发作时的呓语,意在表现战争给人内心带来无法磨灭的创伤。
C.“火”在小说中具有丰富的意蕴,“人们在那里,不就像在火池里一样吗!?”就侧面写出敌占区人们的生活惨状。
D.“火”是常用的意象,普罗米修斯盗火,使人间有了火;而小说中的“火”,则是消除灾难之火,升起胜利之火。
(3)小说在叙述紧张的作战部署的过程中,插入了梁宾政委大量的回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火光在前》与《百合花》都属于战争题材作品,但两者风格迥异。请结合文本比较分析两篇小说在选材、人物刻画和语言上的不同。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物象作用的能力。可以从充当线索、寄托感情、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揭示主题等方面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一般是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结构上主要是和上下文情节之间的关联。
(4)本题考查比较分析两篇小说在选材、人物刻画和语言上的不同的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概括。
【解答】(1)C.描写的焦点不是集中在“个体”在战争中的突出行为,而是通过师长、政委、李春合、王春、杨天豹等主要人物表现出集体在战争中的行动。
故选C。
(2)B.“意在表现战争给人内心带来无法磨灭的创伤”表述有误,师长在战争时恶性疟疾突发,高烧昏迷仍不断呓语着“火”,意在表现其身为部队师长,一心牵挂前线战事,满心满脑都是对战场上可能出现情景的应激反应,时刻准备着战斗。
故选B。
(3)①结合“他记起,他从中央苏区走到西北,又从松花江走到长江,他曾经看见多少老百姓流离失所,多少村庄烧毁,多少桥梁崩炸,多少车站变成可怕的废墟。这二十年间,敌人是怎样摧毁了这个国家,可是人们坚强地站起来创造了自己的一切”可知,通过回忆,展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及敌人给国家带来的深重灾难。②结合“啊!不简单的经历,有的人说比二万五千里长征还艰苦,可是,这究竟是在胜利中前进。他记起从东北一下江南到三下江南,二十几年里经历过多少这样的困难,都过来了”可知,展现了战士们及中国人民坚毅的精神、必胜的信心、爱国的热忱,升华小说主旨。③结合“他眼前出现了他的老母亲,她枯瘦如柴,她伏在他胸前耸着肩膀哭过,可是——她眼睛里那样炯炯闪光,坚决地指着父亲牺牲的地方。他又记起不少牺牲了的同志,神情紧张坚毅起来”可知,舒缓叙事节奏,为下文描写激烈的战斗蓄势,使小说情节张弛有度,增强可读性。
(4)①内容选材上:结合“向敌人阵地打去,一阵火光,然后传来巨大的轰隆、轰隆声,爆炸了,爆炸了,火光,火光,一条线的熊熊火光。人民的无敌炮兵,经过四平、锦州、辽西、平津各战役之后,第一次在这遥远的江南重重打击敌人了”可知,《火光在前》正面描写了解放战争的残酷,题材宏大;《百合花》则选取了前沿包扎所的小插曲,更贴近生活。②人物刻画上:结合“他们马上看到黑黑的夜里有了火光,这里,那里,开始像无数蜡烛点燃,忽然扩大了,许多蜡烛又会合起来,变成熊火。当他们向一块高地冲锋时,战士王春第一个跳入敌人的战壕,他的战友杨天豹看见有敌人举着刺刀向他刺去,杨天豹来不及拨转枪,就急着一跳挡上去,和那个敌人抱在一起”可知,《火光在前》更偏重塑造革命战士的群体特征,体现战士为国而战、不怕牺牲的共性;《百合花》更注重塑造人物的个性特点,用丰富的细节使人物形象立体化。③语言风格上:结合“这时王春热泪盈眶,他从指导员手里接过红旗冲了上去。从弹火激烈程度来看,火线上显然正在对敌人进行最后歼灭”可知,《火光在前》语言昂扬高亢,叙事声音充满斗志;《百合花》的语言清新俊逸,都给人一种自然、柔和、优美的感觉。
答案:
(1)C
(2)B
(3)①通过回忆,展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及敌人给国家带来的深重灾难。②展现了战士们及中国人民坚毅的精神、必胜的信心、爱国的热忱,升华小说主旨。③舒缓叙事节奏,为下文描写激烈的战斗蓄势,使小说情节张弛有度,增强可读性。
(4)①内容选材上:《火光在前》正面描写了解放战争的残酷,题材宏大;《百合花》则选取了前沿包扎所的小插曲,更贴近生活。②人物刻画上:《火光在前》更偏重塑造革命战士的群体特征,体现战士为国而战、不怕牺牲的共性;《百合花》更注重塑造人物的个性特点,用丰富的细节使人物形象立体化。③语言风格上:《火光在前》语言昂扬高亢,叙事声音充满斗志;《百合花》的语言清新俊逸,都给人一种自然、柔和、优美的感觉。
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
3.(2024秋 绵阳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天津桥①
白居易
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
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②春傍窈娘堤。
柳丝袅袅风缲③出,草缕茸茸雨剪齐。
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
注:①天津桥,位于洛阳,隋唐时为连接洛河两岸的交通要道。诗中神女浦、窈娘堤均为地名。②脸波:形容女子目光清澈,流转如波。③缲(sāo):缫丝,抽茧出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联交代了诗人出游的地点,诗人到此之后,该地的景象激发了他的创作意愿。
B.诗人以“眉”字形象地勾勒出月亮弯而细的形状,以“脸波”表现月光的清澈。
C.尾联写诗人游兴正浓时,前面的游人提醒他不要大声欢呼,以免破坏眼前美景。
D.本诗选取天津桥一带的景物,描绘了美丽的春日图景,表达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2)“柳丝袅袅风操出,草缕茸茸雨剪齐”写得极妙。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极言天津桥春天的景致之美。赋予风、雨以人的情态,袅袅的柳丝似乎是风催生出的,茸茸的春草好像是雨剪裁出的,亲切可爱,形象生动。②用词精练,想象新奇。动词“缲”“剪”的运用,仿佛让我们看到一幅和煦的春风吹绿了婀娜多姿的柳丝,贵如油的春雨滋润了无边芳草萌发的画面,联想巧妙,状物妍美,不落俗套。③叠词的运用,富有节奏感,突出了春风、春雨柔和、润物的特点。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C.“前面的游人提醒他不要大声欢呼”错误。“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的意思是,作者告诉前面开路的仪仗人员不要大声呼喝,担心惊动了正在鸣叫的黄鸟。
故选C。
(2)首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袅的柳条,好似春风缫出的柔丝;茸茸的绿草,被春雨剪得齐如茵毯,赋予春风、春雨以人的情态,极言天津桥周围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致,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其次,动词运用生动。“缲”“剪”两个动词,化静为动,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和煦的春风吹绿了婀娜多姿的柳丝,在淅沥的春雨的滋润下,小草萌发,齐头生长的景象,让我们似乎看到了柳丝和小草由黄泛青的生长过程,也似乎看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到来。
最后,“袅袅”“茸茸”叠词的运用,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袅袅”,写出了柳丝的柔软、随风摆动的特点,“茸茸”写出了春草柔细浓密的特点,突出了春风依依,春雨蒙蒙的特点。
答案;
(1)C
(2)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极言天津桥春天的景致之美。赋予风、雨以人的情态,袅袅的柳丝似乎是风催生出的,茸茸的春草好像是雨剪裁出的,亲切可爱,形象生动。②用词精练,想象新奇。动词“缲”“剪”的运用,仿佛让我们看到一幅和煦的春风吹绿了婀娜多姿的柳丝,贵如油的春雨滋润了无边芳草萌发的画面,联想巧妙,状物妍美,不落俗套。③叠词的运用,富有节奏感,突出了春风、春雨柔和、润物的特点。
三.默写(共1小题)
4.(2024秋 兴庆区校级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喻,认为一个人持之以恒的结果是“ 金石可镂 ”,以此来强调“坚持”的重要性。
(2)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展示雪后登山的艰难和别样情趣时,两次写到“雾”,这两个句子是“ 道中迷雾冰滑 ”和“ 半山居雾若带然 ”。
(3)酒器是古代文人墨客抒情达意的重要媒介。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以“ 一尊还酹江月 ”表达洒酒凭吊之意;而在《赤壁赋》中,“客”回答苏子时的言语“ 举匏樽以相属 ”,于举杯劝酒中暗含伤感情绪。
(4)“朱颜”可指红润的面色,可代指美丽的女子,也可象征一切青春美好的事物。自《楚辞》以来,“朱颜”便频频在诗词中出现,如“ 雕栏玉砌应犹在 , 只是朱颜改 ”。
【答案】(1)金石可镂
(2)道中迷雾冰滑 半山居雾若带然
(3)一尊还酹江月 举匏樽以相属
(4)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平时要加以识记。
【解答】故答案为:
(1)金石可镂(重点字:镂)
(2)道中迷雾冰滑 半山居雾若带然(重点字:若)
(3)一尊还酹江月 举匏樽以相属(重点字:匏)
(4)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重点字:砌)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5.(2024秋 朝阳县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苦斋记
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①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藁、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鉤夭之草,地黄、游冬、芑、葴之菜,
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②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②以蓺③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注】①处:处州府。②窊:低洼的地方。③陨箨:脱落的笋壳。④蓺:种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其中A多斑文B小鱼C状D如吹沙E味苦F而微辛G食之H可以清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阐述某些观点,抒发情怀抱负。
B.“野蜂巢其间”与“间则蹑屐登崖”两句中“间”的含义相同。
C.“必先苦其心志”中“苦”的用法和“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中“侣”的用法不同。
D.“吾闻井以甘竭”与“余始循以入”(《登泰山记》)两句中“以”的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用茅草盖成的苦斋有十二间房屋,坐落在匡山的顶上,是章溢先生隐居乡野的房舍。
B.匡山的下面只见白云,山顶上常刮北风,植物受北风吹刮,它们的味道都是苦的。
C.匡山的瀑布从石缝间冲刷而出,源流腾涌激荡,水势湍急,弯弯曲曲,流入巨大的山谷。
D.章溢先生认为富贵子弟安闲地坐在华丽的厅堂上,进食精美的食品,也是一种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②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5)作者最后说“闻而悟之”,作者悟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CEG
(2)B
(3)D
(4)①时间长了就更觉得它甘甜,它能够消治积热,清除燥热心烦的病症。
②听到打柴人的山歌飞出树林,他们就拍击着石头随着唱起来。人们没有谁能理解他那种乐趣。
(5)苦与乐相互倚伏,苦生于乐,乐由苦来的道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含义,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
【解答】(1)句意:泉水中有许多花纹小鱼,模样很像吹沙鱼一样,味苦而微含辛辣,吃了能醒酒。
“其中”指的是“泉水中”,作状语,“斑文”是“小鱼”的特征,联系紧密,所以C处断开。
“状如吹沙”与“味苦而微辛”分别介绍小鱼的样子和味道,“沙”“辛”后,即EG处断来。
故选CEG。
(2)B.错误。“间”,中间。/有时。句意:野蜂在它们中间作窝。/有时就踏着木鞋攀登山崖。
故选B。
(3)D.“章溢先生认为富贵子弟安闲地坐在华丽的厅堂上,进食精美的食品,也是一种乐”错误。根据原文“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可知,章溢举膏粱之子的例子是为了从反面说明只知享乐而不愿吃苦的行为可能会给自身带来危害。
故选D。
(4)①“弥”,更加;“已”,消治;“疾”,疾病。译文:时间长了就更觉得它甘甜,它能够消治积热,清除燥热心烦的病症。
②“拊”,击打;“和”,唱和;“莫”,没有谁。译文:听到打柴人的山歌飞出树林,他们就拍击着石头随着唱起来。人们没有谁能理解他那种乐趣。
(5)文章着眼一个“苦”字,书斋不仅位处苦地,而且连四周的动植物都具苦性,在无往而不苦之中,主人却乐在其中。再根据原文“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可知,悟到了苦与乐相互倚伏,相互转换,苦中有乐,乐中有苦的道理。
答案:
(1)CEG
(2)B
(3)D
(4)①时间长了就更觉得它甘甜,它能够消治积热,清除燥热心烦的病症。
②听到打柴人的山歌飞出树林,他们就拍击着石头随着唱起来。人们没有谁能理解他那种乐趣。
(5)苦与乐相互倚伏,苦生于乐,乐由苦来的道理。
参考译文:
苦斋,是章溢先生隐居的房子。房子有十二间,用茅草覆盖,在匡山的峰巅。匡山,在处州的龙泉县西南二百里的地方,剑溪的水从这里发源。匡山的四周陡峭的岩壁拔地而起,山崖上都是青色的石头,外边高,中间低。山下只有白云缭绕,山上北风呼啸。大风从北边吹来,大概滋味不能甘甜却容易苦涩,所以山上的植物也受到影响,它们的味道都是苦的,而苦味的植物也乐于生长在这里。
就这样,鲜支、黄蘖、苦楝、侧柏这些树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这些野草,地黄、游冬、葴、芑这些野菜,槠、栎、草斗的果实,楛竹的嫩笋,没有不是成丛地分布,罗列生长的。野蜂在它们中间筑巢,采花粉酿蜜,蜜的味道也是苦的,山里的方言称它黄杜,初尝时很苦以致难以下咽,过后就更觉得香甜,能够治疗淤积在体内的热毒,解除燥热心烦的病症。那里的槚茶也比普通的茶叶苦涩。那里的瀑布都是从石缝中冲刷而出,源流腾涌激荡,水势湍急,弯弯曲曲,流入巨大的山谷。水里盛产有花纹的小鱼,形状如同吹沙,味道苦,而且有点辣味,吃它可以醒酒。
匡山距离人居住的地方较远,只有章溢先生喜欢去游玩,但跟随的人大多认为先生早去晚归太艰难,因此就选择匡山低洼的地方,把居舍修建在那里。先生带了几个年岁小的仆人,清除脱落的笋壳,种植些粟豆,就吃那草木的嫩芽和果实。有时就踏着木鞋攀登山崖,靠着大树吟咏高歌,或者往下走,来到清凉的溪边。听到打柴人的山歌飞出树林,就拍击着石头随着唱起来。人们没有谁能理解他那种乐趣。
章溢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乐与苦,是互相依托转化的;人们只知道乐是乐,却不知道苦也是一种乐,人们只知道把自己的乐当作乐,却不知道苦会从乐中产生出来,那么乐与苦之间,相距能有多远呵!如今那些富贵的人,安闲地坐在华丽的厅堂上,口没有尝过苦菜蓼辣的味道,身没有从事过农田的劳动,睡觉一定要铺上双层的垫褥,进食一定要精美的食品,出外一定要带上服侍的仆役,这些就是人们所认为的乐,有一天福运完了,困顿的生活在意外的灾祸中降临,却不知道那醉饮美酒、饱食肥肉的肚肠,不能装下粗劣的饭食,那垫惯了柔软的垫褥、盖惯了温暖的被子的身躯,不能穿上蓬草藋茎编制的衣裳,(这时)即使想要如同山野的农夫,卑贱的仆役,慌慌张张地奔逃隐藏.在草木丛中苟且求生而不可得,这难道不是以往的乐成了今天的苦吗?所以孟子说:‘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落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意受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饥饿。’赵子说:‘好药虽然使口感到苦,却对疾病有利,忠诚正直的话,虽然刺耳,却有利于修养德行。’他们的所谓苦,正是我的乐;而他们的所谓乐,却正是我的苦啊。我听说井因为水甜美容易被汲干,李子因为味苦无人采摘而能保存,吴王夫差因为沉湎酒色而灭亡,越王勾践因为尝胆刻苦而兴盛起来,不也如同这个道理吗?”
我听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他的书斋取名叫“苦斋”,写了这篇《苦斋记》。
五.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6.(2024秋 洪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夜已经很深了,黑孩温柔地拉着风箱,风箱吹出的风犹如婴孩的鼾声。河上传来的水声越加明亮起来。河滩上影影绰绰,如有小兽在追逐,尖细的趾爪踩在细沙上,声音细微如同秀毛①纤毫毕现。河的那边明亮的音乐夹杂着欢笑声穿过来。闸北边的黄麻地里,“泼刺刺”一声响,麻杆儿碰撞着,摇晃着,好久才平静。全工地上只剩下这盏汽灯了,开初在那两盏汽灯周围寻找过光明的飞虫们,经过短暂的迷惘之后,一齐麇集到铁匠炉边来,为了追求光明,把汽灯的玻璃罩子撞得“噼噼啪啪”响。小石匠走到汽灯前,捏着汽杆,“噗唧噗唧”打气。汽灯玻璃罩破了一个洞,一只蝼蛄猛地撞进去,明亮的石棉纱罩撞掉了,桥洞里一团黑暗。待了一会儿,才能彼此看清嘴脸。黑孩的风箱把炉火吹得如几片柔软的红绸布在抖动,桥洞里充溢着地瓜熟了的香味。小铁匠用铁钳把地瓜挨个翻动一遏。香味越来越浓,终于,他们手持地瓜红萝卜吃起来。扒掉皮的地瓜白气袅袅,他们一口凉,一口热,急一口,慢一口,咯咯吱吱,稀啼溜溜,鼻尖上吃出汗珠。小铁匠比别人多吃了一个萝卜两个地瓜。老铁匠一点也没吃,坐在那儿如同石雕。
①毳毛:cuì,鸟兽的细毛。
(1)请指出三处加点的“明亮”的语意。
(2)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拟声词。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出场景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①第一处“明亮”指因夜晚的安静,河上的水声清晰;②第二处“明亮”指音乐欢快具有穿透力;③第三处“明亮”指灯光(或罩子光)耀眼。
(2)①三处词语分别摹拟“麻杆碰撞声”“飞虫撞罩声”“石匠打气声”;②以声衬静,反衬夜晚的宁静;③增强画面感或趣味性。
(3)①运用嗅觉、味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带来场景感。闻到香味,感到冷热,听到声响,看到白气,给人置身实地的感觉;②细节刻画(或动作/神态描写)。“鼻尖上吃出汗珠”,写出了众人吃胡萝卜和地瓜的热火朝天的情态;③运用拟声词。“咯咯吱吱”模拟吃冷的脆的胡萝卜的声音,“唏唏溜溜”模拟吃烫的软的地瓜的声音,写出了众人既吃得急切又怕烫的场景感。
【分析】(1)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效果的能力,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要对描写手法有一定的把握,再结合句子分析。
【解答】(1)①第一处语境是夜晚,“河上传来的水声越加明亮起来”,这里的“明亮”描写的对象是“水声”,应该是指夜晚水声显得很“清晰”;
②第二处“河的那边明亮的音乐夹杂着欢笑声穿过来”,“明亮”描写的对象是“音乐”,而且在“河那边”,用了“穿”字,表明音乐欢快具有穿透力;
③第三处描写的是“汽灯”,“明亮的石棉纱罩撞掉了”,“明亮”描写的对象是“石棉纱罩”,“石棉纱罩”本身并不具有亮度,是汽灯的光照亮了它,因此“明亮”指灯光(或罩子光)耀眼。
(2)①独一处“闸北边的黄麻地里,‘泼刺刺’一声响,麻杆儿碰撞着,摇晃着,好久才平静”,第二处“飞虫们……为了追求光明,把汽灯的玻璃罩子撞得‘噼噼啪啪’响”,第三处“小石匠走到汽灯前,捏着汽杆,‘噗唧噗唧’打气”,三处词语分别摹拟“麻杆碰撞声”“飞虫撞罩声”“石匠打气声”;
②再看效果,语境描写的是夜晚的环境,这些声音其实都不大,作者刻意描写这些声音,是以声衬静,反衬夜晚的宁静;
③拟声词本身很形象,声音配合视觉,能够增强画面感,同时描摹这些声音也很有生活气息,增添了趣味性。
(3)①画线句描写小石匠在烤地瓜,“香味越来越浓”是嗅觉,“扒掉皮的地瓜白气袅袅”是视觉,“一口凉,一口热”是触觉,“咯咯吱吱,唏唏溜溜”是听觉,这段描写运用嗅觉、触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带来场景感。闻到香味,感到冷热,听到声响,看到白气,给人置身实地的感觉;
②细节刻画(或动作/神态描写)。画线句描写众人吃热的烤地瓜和凉的胡萝卜的情景,“鼻尖上吃出汗珠”,写出了众人吃胡萝卜和地瓜的热火朝天的情态;
③运用拟声词。众人吃的是脆生生的胡萝卜和热热的烤地瓜,因此拟声词不同。“咯咯吱吱”模拟吃冷的脆的胡萝卜的声音,“唏唏溜溜”模拟吃烫的软的地瓜的声音,写出了众人既吃得急切又怕烫的场景感。
答案:
(1)①第一处“明亮”指因夜晚的安静,河上的水声清晰;②第二处“明亮”指音乐欢快具有穿透力;③第三处“明亮”指灯光(或罩子光)耀眼。
(2)①三处词语分别摹拟“麻杆碰撞声”“飞虫撞罩声”“石匠打气声”;②以声衬静,反衬夜晚的宁静;③增强画面感或趣味性。
(3)①运用嗅觉、味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带来场景感。闻到香味,感到冷热,听到声响,看到白气,给人置身实地的感觉;②细节刻画(或动作/神态描写)。“鼻尖上吃出汗珠”,写出了众人吃胡萝卜和地瓜的热火朝天的情态;③运用拟声词。“咯咯吱吱”模拟吃冷的脆的胡萝卜的声音,“唏唏溜溜”模拟吃烫的软的地瓜的声音,写出了众人既吃得急切又怕烫的场景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