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1 磁现象--2025-2026学年沪科2024版物理九年级全册教学同步课件(30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8.1.1 磁现象--2025-2026学年沪科2024版物理九年级全册教学同步课件(30页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21 15:5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1.1 磁现象
第十八章 磁及其相互作用
沪科版2024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18.1.1 磁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磁现象的基本概念,如磁性、磁体、磁极等。明确磁性是物体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磁体是具有磁性的物体;磁极是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位,且每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极,即南极(S 极)和北极(N 极)。
深入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并能运用该规律解释生活中与磁现象相关的简单问题,如指南针的指向原理、磁悬浮列车的悬浮原理等。
全面掌握磁化的概念和方法,知道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了解常见的磁化方法(如用磁体摩擦、通电等),并能通过实验演示或生活实例说明物体被磁化后的现象和应用,如制作简易指南针、解释磁带的记录原理等。
能够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磁体及磁现象的应用,如电动机、发电机、磁卡、扬声器等,了解其工作原理与磁现象的关联,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生活中丰富多样的磁现象,如冰箱门的磁性封条、磁性黑板擦等,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的敏锐观察力,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和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在探究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合理选择实验器材(如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小磁针、铁架台、细线等),学会通过观察磁体间的相互作用现象(如吸引、排斥时磁体的运动方向)来总结规律,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和观察能力,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
对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验现象中抽象出一般性的规律,如通过多次改变磁极相对位置,观察并记录磁体运动情况,从而得出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磁现象知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如解释为什么指南针能指南北、磁性玩具的工作原理等,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迁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磁现象实例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体会物理学科的实用性和魅力,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养成规范操作实验仪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数据的良好实验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小组合作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使学生学会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通过了解磁现象在现代科技中的广泛应用,如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磁悬浮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等,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关注,增强学生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磁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磁性、磁体、磁极等,这是学习磁现象相关知识的基础。通过大量生活实例展示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如展示各种形状的磁体吸引铁屑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磁体的磁性和磁极的存在。
熟练掌握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这是磁现象的核心规律之一。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总结,如将两个条形磁体用细线悬挂,缓慢改变它们的相对位置,观察相互作用现象,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能够准确运用该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磁现象。
掌握磁化的概念和常见方法,以及磁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演示磁化过程,如用磁体摩擦缝衣针使其磁化,让学生直观感受物体磁化前后的变化,同时介绍生活中磁化现象的应用实例,如磁化杯、磁性螺丝刀等,使学生了解磁化现象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难点
理解磁性产生的本质原因,这涉及到微观层面的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多媒体动画展示,如将磁体内部的分子电流比作一个个小磁针,当它们有序排列时就产生了磁性,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磁性的产生机制,突破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难点。
区分不同类型磁体(如天然磁体、人造磁体)的特点和应用场景,以及在复杂磁现象中准确运用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分析。不同磁体在磁性强弱、稳定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应用场景也各不相同,学生容易混淆。通过对比实验和实例分析,如比较天然磁石和人造永磁体吸引铁屑的能力,介绍指南针(天然磁石应用)和电动机中的磁体(人造磁体应用)的不同作用,帮助学生区分不同磁体的特点和应用,提高学生分析复杂磁现象的能力。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理解磁化过程和磁现象中的能量变化,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能量知识基础和综合分析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的能量守恒知识,分析在磁化过程中外界能量(如机械能、电能)如何转化为物体的磁能,以及在磁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磁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如在磁悬浮列车运行过程中,电能转化为磁能实现列车悬浮,磁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实现列车运行,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建立能量转化的观念,突破这一难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磁现象的基本概念、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磁化的概念和方法等基础知识,确保学生对知识体系有清晰的认识。例如在讲解磁极概念时,详细说明磁体的两端磁性最强,分别称为南极(S 极)和北极(N 极),并通过举例说明如何判断磁体的磁极。
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和磁化现象。提供丰富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如在探究磁极间相互作用时,让学生自主设计如何改变磁极相对位置来观察相互作用情况。通过实验操作、现象观察和数据记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
讨论法:针对生活中常见的磁现象实例(如磁悬浮列车运行原理、磁性门锁工作机制)、不同磁体的特点及应用等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如组织学生讨论在家庭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磁现象,以及这些应用的原理是什么。
案例分析法:展示实际案例,如某工厂利用磁选技术分离铁矿石中的杂质,分析案例中涉及的磁现象知识,如利用磁体对不同物质的吸引特性实现分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实际案例中提取物理知识并进行分析。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磁现象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视频(如 MRI 检查过程、磁悬浮列车运行视频)、微观层面磁性产生原理的动画演示(如分子电流模型解释磁性产生)、实验操作的标准视频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磁现象图片,如磁悬浮列车高速运行、磁性拼图玩具、冰箱门紧闭等,提问学生:“大家在生活中看到过这些现象吗?知道是什么力量让它们产生这样的效果吗?”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引发学生对磁现象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磁现象。
拿出一个小磁针和一块条形磁体,在讲台上进行简单演示。将小磁针放在桌面上,用条形磁体逐渐靠近小磁针,让学生观察小磁针的运动变化,提问:“小磁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运动呢?”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顺势导入新课内容。
(二)新课讲授
磁现象的基本概念(8 分钟)
磁性与磁体:结合导入环节的演示,讲解磁性的概念: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展示各种形状的磁体,如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圆柱形磁体等,让学生直观感受磁体的多样性。
磁极:介绍磁极的概念,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每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极,分别为南极(S 极)和北极(N 极)。通过实验演示,将条形磁体放入铁屑中,然后取出,让学生观察铁屑在磁体上的分布情况,发现磁体两端吸引的铁屑最多,从而说明磁极处磁性最强。接着,用细线将条形磁体水平悬挂起来,让其自由转动,观察静止时磁体的指向,讲解磁体静止时指南的一端叫南极(S 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N 极)。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磁体和磁现象,如指南针、磁卡、电动机中的磁体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对生活中磁现象的关注,强化学生对磁现象基本概念的记忆。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15 分钟)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磁极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可能会提出磁极之间可能存在吸引或排斥的作用等猜想。
设计实验: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如条形磁体、小磁针、铁架台、细线等,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例如,指导学生用细线将小磁针悬挂起来,使其能够自由转动,然后用条形磁体的不同磁极缓慢靠近小磁针,观察小磁针的运动方向;或者将两个条形磁体分别用细线悬挂,改变它们的磁极相对位置,观察相互作用现象。让学生画出实验示意图,讨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如实验过程中要保持磁体平稳,避免外界干扰等。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教师巡视各小组,指导学生规范操作仪器,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准确记录。例如,在记录时,要明确记录磁极相对位置以及小磁针或条形磁体的运动方向等信息。
分析论证: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整理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如实验现象不明显可能是磁体磁性较弱、实验操作不够规范等原因导致的,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
磁化(12 分钟)
概念讲解:介绍磁化的概念,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通过实验演示磁化现象,拿一根没有磁性的缝衣针,用条形磁体的一端沿同一方向多次摩擦缝衣针,然后将缝衣针靠近铁屑,让学生观察缝衣针吸引铁屑的现象,说明缝衣针已被磁化获得了磁性。
磁化方法:讲解常见的磁化方法,除了刚才演示的用磁体摩擦外,还可以通过通电的方式使物体磁化,如给螺线管通电,在螺线管内部放置铁芯,铁芯会被磁化。简单介绍其原理是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磁场对铁芯产生作用使其磁化。
生活中的磁化现象及应用:展示生活中一些磁化现象的实例,如磁化杯,介绍其利用磁化后的水可能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原理;还有磁性螺丝刀,通过磁化螺丝刀头,可以方便吸附小螺丝,便于操作。让学生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了磁化现象,以及这些应用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加深学生对磁化概念和应用的理解。
磁现象的应用(10 分钟)
展示常见磁现象应用的图片和视频,如电动机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原理工作,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发电机则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它们都离不开磁体和磁现象。还有磁卡,通过磁性物质记录信息,在刷卡时利用磁头读取信息;扬声器通过电流产生的磁场与永磁体相互作用,使纸盆振动发出声音等。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磁现象应用进行深入讨论,分析其工作原理、与磁现象的关系以及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例如,选择磁悬浮列车的小组,讨论磁悬浮列车如何利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实现悬浮和运行,与传统列车相比有哪些优势等。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拓宽学生对磁现象应用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磁现象的基本概念(磁性、磁体、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磁化的概念和方法以及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请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其他学生补充完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如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准确表述、磁化现象的特点和应用实例等,加深学生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课堂练习(5 分钟)
展示练习题,涵盖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例如:
选择题:下列物质中,能被磁体吸引的是( )
A. 铜 B. 铝 C. 铁 D. 塑料
填空题: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______,一个磁体有______个磁极。
简答题:请解释为什么指南针能指南北方向?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练习结束后,对答案进行详细讲解,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和疑问进行深入分析解答,如在讲解简答题时,引导学生运用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解释,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书面作业:布置教材课后相关习题,包括对磁现象概念的理解、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磁化现象的分析等题目,如分析生活中一些利用磁现象的工具的工作原理,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寻找至少 3 个生活中应用磁现象的物品,记录其名称、用途以及与磁现象相关的原理,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通过实践作业,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磁现象在现代科技前沿领域(如量子计算中的磁操控、生物磁学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的应用,写一篇简短的科普报告,介绍其原理和应用前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探索欲望。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包含磁现象实例图片、实验演示视频、磁现象应用的动态展示、微观磁性原理动画等,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
实验器材,如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圆柱形磁体、小磁针、铁架台、细线、缝衣针、铁屑、螺线管、铁芯、电源、开关、导线等,用于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磁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科普书籍、科普网站资源,供学生课后查阅拓展知识,如《趣味磁学》《科学美国人》杂志官网中关于磁现象的专题报道等,获取更多关于磁现象的前沿知识和应用案例,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对磁现象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在实验探究中的操作和观察能力,以及对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等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在理解磁性产生本质、区分不同磁体应用等难点问题上的困惑,通过增加实例分析、类比讲解、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加以强化。在实验探究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规范和数据处理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根据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和实践反馈,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确保学生扎实掌握磁现象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中考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物理观念
1.认识磁体及其基本性质;
2.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了解磁化现象。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磁体间的相互作用现象,总结作用规律。
科学探究
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能根据现象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了解磁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立德树人)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在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重点
难点
重点
磁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你知道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磁吗?
观看视频思考,不接触足球怎么对足球产生力?
思考
观看视频并思考列车是如何实现和轨道隔开的?
探究活动一:把磁铁靠近大头针、铁块。
现象:
磁铁吸引大头针、铁块。
探究活动二:把磁铁靠近铜、铝块。
现象:
磁铁不能吸引铜、铝块。
1.磁性和磁体
结论:
磁性: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
探究活动三:让小磁针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
现象:
小磁针静止时,总是一端指向南方,一端指北方。
指向性
指南的叫磁南极,用英文大写字母 S 表示;
指北的叫磁北极,用英文大写字母 N 表示。
2.磁极

N
S
如果两个相同的磁极或相反的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3.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结论:
探究活动四:
N
S
在磁铁的什么位置吸引的大头针最多?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怎样获得磁性?
磁极
磁极
S
N
探究活动五:
S
N
N
S
S
N
N
S
(钢)铁棒靠近磁体的一端被磁化出异名磁极,另一端被磁化出同名磁极。
4.磁化现象:
原来不显磁性的物质通过靠近或接触磁体等方式使其显出磁性的过程。
铁棒
S
N
钢棒
S
N
铁棒磁化后容易失去磁性
钢棒磁化后不容易失去磁性
磁体周围有什么
科学研究证明:磁体的周围确实存在着一种物质,人们把这种物质叫做磁场。
磁场是分布在整个磁体周围的立体空间里的。
探究活动六
知识点1 磁体、磁性
1.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利用磁性材料特性的是( )
A
A. 指南针
B. 火药
C. 造纸术
D. 印刷术
【点拨】指南针利用了磁性材料的特性,火药、造纸术和印
刷术都没有用到磁性材料的特性,故A正确。
. .
返回
2.与众不同的“磁力杯盖”,采用了双色磁弹
球翻转开关设计,只需轻轻拨动磁弹球
(磁弹球变为金色),原来被吸在杯盖上
的茶仓就会与杯盖断开,茶仓就会坠落入

【点拨】根据磁性的定义可知,磁体吸引铁、钴、镍等物质。
水,开始泡茶。在杯盖上有个磁性很强的小球,利用磁体吸
引____、钴、镍的性质实现吸引茶仓。
返回
知识点2 磁极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如图甲所示,是一种“磁悬浮地漏”。磁悬浮地漏的工作原
理如图乙所示。当密封盖上方无水时,在磁体B 作用下,磁
体A 将密封盖顶起,密封排水口;当密封盖上方有水时密封
盖下移开始排水且积水越多排水口越大。若磁体A上端为N 极,
则磁体B 上端为__极。
?
S
?
【点拨】若磁体A上端为N极,则A的下端为S 极,利用同名
磁极相互排斥原理,则磁体B的上端为S 极。
?
返回
4.一条形磁铁附近有一个小磁针,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如图1
所示。请在图1中标出小磁针的N 极;若此条形磁铁断成两部
分,把小磁针放在其中一部分旁,如图2所示,则小磁针将
________(填“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90? 后静止。
?
顺时针
如图所示。
【点拨】断掉的条形磁铁左端是S极,右端为N 极,根据同名
磁极相互排斥可知小磁针将顺时针转动90? 后静止。
?
返回
知识点3 磁化
5. 用条形磁体吸起两枚大头针,可能出现
的情况是图中的( )
B
A. 甲 B. 乙
C. 丙 D. 都可能
【点拨】由题图可知,大头针吸在磁体上,大头针会在磁体
的作用下被磁化,从而获得了磁性。靠近磁体的一端大头针
的极性相同,远离的一端极性也相同,由于同名磁极互相排
斥,所以情况如题图乙所示,故B正确。
返回
6. 如图为家用窗帘磁扣,绳
子两端的珍珠球中各含有磁体。将两个珍珠球
靠近便吸合在一起,此时两磁体磁极的分布情
况可能是( )
D
A. B. C. D.
【点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
磁极相互吸引。
返回
7. 小典同学在教室里擦黑板时,发现当板擦靠近黑板时,会被吸附在黑
板上。为了探究是黑板具有磁性还是板擦具有磁性,他设计了下列实验,
能得出正确结论的是( )
C
A. 用小磁针分别靠近板擦和黑板,小磁针都发生了偏转,说明板擦和黑
板都具有磁性
B. 将板擦的正面和反面分别靠近黑板,板擦都能吸附在黑板上,说明板
擦一定具有磁性
C. 将板擦用细线悬挂起来使其自由旋转,发现板擦静止时某侧边始终指
向东方,说明板擦一定具有磁性
D. 将板擦用细线悬挂起来,发现板擦靠近黑板时细线偏离了竖直方向,
说明黑板具有磁性
返回
8. 如图,用条形磁铁使回形针竖直静止在空中,细线紧绷且
质量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第8题)
A. 回形针上端被磁化成S 极
B. 回形针受到的磁力与自身的重力是一
对平衡力
C. 石头对桌面的压力是由于桌面的形变
产生的
D. 在磁铁与回形针之间插入薄铁板
(与它们不接触),回形针会掉下来
?
返回
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使本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
性的过程
磁现象
磁性
磁极
磁化
磁性最强的地方;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