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章末复习课件】(50页PPT)---2025-2026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章末复习课件】(50页PPT)---2025-2026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21 16:0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章末复习
第十三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沪科版2024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13.5 跨学科: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从物理学科角度,理解全球变暖引发的物态变化及热量传递原理,掌握温室效应相关物理知识;从地理学科角度,明确全球变暖对气候、地理环境及水循环的影响;从化学学科角度,了解大气成分变化与全球变暖的关联,以及水资源污染中的化学原理。
能够综合多学科知识,分析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解释相关现象和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图表、数据等工具表达观点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归纳的学习过程,掌握跨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鼓励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尝试从不同学科视角提出缓解全球变暖、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方案和建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培养学生关注全球问题、关心人类命运的全球视野和人文情怀,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热情。
通过跨学科学习,让学生体会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和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整合物理、地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全面分析全球变暖的成因、影响以及与水资源危机的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思维,提出应对全球变暖、缓解水资源危机的有效策略和措施。
(二)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打破学科知识壁垒,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和灵活运用,深入理解复杂的全球性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创新性。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全球变暖引发极端天气(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暴雨洪涝、干旱等)以及水资源危机(如河流干涸、湖泊萎缩、水污染严重、居民缺水等)的视频资料,视频中穿插不同地区受影响的真实画面和数据统计。
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之间可能存在怎样的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并自由发言,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全球变暖的多学科解读(15 分钟)
物理视角:教师从物理学科的热量传递、温室效应等知识出发进行讲解。解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如何像 “温室” 的玻璃一样,允许太阳辐射的短波辐射进入地球大气层,但阻挡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返回太空,导致地球表面热量不断积累,温度升高。通过示意图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温室效应的原理。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全球变暖过程中涉及的物态变化,如冰川融化(熔化)、海水蒸发加剧(汽化)等,以及这些物态变化对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地理视角:利用地理学科的知识,展示全球变暖对地球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图和数据。讲解全球变暖导致的气温分布变化、降水模式改变,例如一些地区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导致干旱加剧。分析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如极地地区的冰川融化影响北极熊等生物的生存环境,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城市和岛屿国家的安全,改变海岸线和海洋生态系统。
化学视角:从化学学科角度,介绍大气成分的变化与全球变暖的关系。讲解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等)如何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分析这些气体的化学性质和在大气中的化学反应过程。同时,探讨水资源污染中的化学原理,如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残留等对水资源的污染,以及这些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化学变化和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危害。
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的关系探究(20 分钟)
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提供一些典型案例和相关资料,如某地区因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某沿海城市因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导致淡水资源盐度升高,无法正常使用等。要求各小组从物理、地理、化学等多学科角度,分析全球变暖是如何引发水资源危机的,以及水资源危机又会对全球变暖产生怎样的反馈作用。
小组汇报与讨论: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的探究成果。在每个小组汇报后,其他小组可以提出疑问和补充意见,展开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整合多学科知识,深入理解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例如,引导学生思考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虽然短期内增加了水资源总量,但从长期来看,冰川的减少会影响水循环的平衡,导致一些地区水资源短缺;而水资源危机可能促使人类加大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加剧全球变暖。
应对策略的跨学科研讨(15 分钟)
头脑风暴: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鼓励学生从物理、地理、化学、生物、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提出应对全球变暖、缓解水资源危机的策略和建议。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些示例,如利用物理原理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燃烧,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运用地理知识合理规划水资源,优化水资源的空间分布;通过化学方法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启发学生的思维。
方案完善与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提出的策略和建议进行整理和完善,形成具体的方案。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最具可行性和创新性的方案,制作成 PPT 或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要求学生详细阐述方案中运用的多学科知识和原理,以及方案实施的步骤和预期效果。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全球变暖的多学科成因、对水资源危机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的跨学科研讨成果。请学生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完善。
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调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跨学科思维观察和解决问题,关注全球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四)课堂练习(5 分钟)
给出一道综合性练习题:“假设你是一名环保专家,现在某地区面临严重的全球变暖和水资源危机问题,请你从物理、地理、化学等多学科角度,分析该地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并简要作答,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答题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答案进行展示和点评,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跨学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书面作业:让学生查阅更多关于全球变暖和水资源危机的资料,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如 “全球变暖对家乡水资源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运用跨学科知识撰写一篇研究报告,要求报告内容详实、逻辑清晰,体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
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采取实际行动应对全球变暖、节约水资源。例如,记录自己一周的用水情况,提出节约用水的具体方法;观察家庭或社区的能源使用情况,提出节能减排的建议等,并将实践过程和体会写成一篇日记,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包含与全球变暖、水资源危机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数据图表、示意图等资料。
相关案例资料、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文字资料。
制作 PPT、手抄报等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六、教学反思
在跨学科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融合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突破学科界限,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跨学科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这份跨学科教案围绕核心问题构建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你对教案中的案例选择、活动形式等方面若有不同想法,或有其他补充需求,欢迎随时提出。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中考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知识框图
温度与物态变化
温度与温度计
温度
温度计
汽化和液化
汽化(吸热)
蒸发
沸腾
液化(放热)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熔化和凝固
熔化(吸热)
凝固(吸热)
升华和凝华
升华(吸热)
凝华(吸热)
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
复习回顾
温度与温度计
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定义:
1.温度
单位:
常用单位:摄氏度(℃)
【规定方法: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100℃。在0℃和100℃之间分为100个等份每一份就是1℃。】
2.温度计
原理:
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种类: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先估计被测温度的高低,选取合适量程的温度计,并认清分度值。
2.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固 态
液 态
气 态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汽化(吸热)
液化(放热)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熔化和凝固
1.熔化:
(1)熔化:物体由______________的过程叫熔化。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不同晶体的熔点______。
2.凝固:
(1)凝固:物质从______________的过程叫做凝固。
(2)凝固点:物体从液体凝固为晶体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______。
固态变为液态
液态变成固态
不同
相同
3.固体
晶体:有熔点(凝固点)
非晶体:无熔点(凝固点)
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且放热。
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
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
汽化和液化
1.汽化:
(1)汽化:物质从_____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
(2)汽化的方式:___________。
(3)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不同的液体沸点______。
气体压强增大,液体沸点______;气体压强减小,液体沸点______。
液态变成气态
蒸发和沸腾
不同
升高
降低
2.蒸发、沸腾的区别和联系
沸腾
蒸发
不同点
温度条件
发生部位
剧烈程度
温度变化
相同点
沸点
任何温度
液体内部和表面
只在液体表面
剧烈
缓慢平和
沸腾时温度不变
温度降低
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
3.液化
(1)液化:物质从_____________的现象。
(2)液化方式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气态变成液态
例:
*露水的形成
*“白气”现象
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从________________叫升华。
固态 气态
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2.升华吸热
例:
3.凝华:物质从________________叫凝华。
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气态 固态
4.凝华放热
例:
考点1 温度与温度计
1. [2025·重庆渝北区期中]以下温度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
B
A. 人沐浴时水的温度约为60?℃
B. 正常人的体温约为37?℃
C. 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100?℃
D. 使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35?℃
?
返回
2. [2024·连云港]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下面四幅图
中,操作正确的是( )
C
A. B. C. D.
【点拨】温度计不能接触容器壁,A错误;温度计不能接触
容器底部,B错误;玻璃泡应完全浸入液体,C正确,D错误。
返回
3.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 。
?
32
返回
4.[2025·北京海淀区校级期中]小明用刻度尺测量出一支未
标刻度的水银温度计玻璃管的长度为32?cm ,在1个标准大气
压下,当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测温度时,水银柱的长度
为6?cm ,当玻璃泡放在沸水中测温度时,水银柱的长度为
26?cm。当室温为20?℃时,水银柱的长度为____cm 。若玻璃
管上面至少要预留4?cm 不标注刻度,这支温度计能测量的最
高温度为_____℃ 。
?
10
110
【点拨】小明用刻度尺测量出一支未标刻度的水银温度计玻
璃管的长度为32?cm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当玻璃泡放在冰
水混合物中测温度时,水银柱的长度为6?cm ,当玻璃泡放在
沸水中测温度时,水银柱的长度为26?cm。则1?cm 表示的温
度Δt=100?℃26?cm?6?cm=5?℃/cm,当室温为20?℃ 时,水银柱的
长度L=6?cm+20?℃5?℃/?cm=10?cm 。若玻璃管上面至少要预留
4?cm 不标注刻度,这支温度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
t高=(32?cm?6?cm?4?cm)×5?℃/ cm=110?℃ 。
?
返回
考点2 物态变化的判断
5. [2024·西宁]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B
A. 初春,青海湖的冰直接升华成水
B. 夏天,西宁北川河的水汽化成水蒸气能调节周边空气湿度
C. 初秋,互助北山的水凝华形成雾绕山峦的美景
D. 冬天,贵德黄河岸边的树枝上挂满了水蒸气液化形成的雾凇
【点拨】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初春,青海
湖的冰直接升华成水蒸气,故A错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
是汽化过程,夏天,西宁北川河的水汽化成水蒸气能调节周
边空气湿度,故B正确;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错
误:雾凇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
返回
6.如图是一定质量的某种晶体体积随温
度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BC 段
(不含B点和C 点)处于__________态,
这种晶体的熔点是___℃ ;液体温度计
?
固液共存
0
热胀冷缩
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测温液体的__________的性质工作的,因
此这种物质不适合做测温液体。
【点拨】由图像可知,这种晶体在0?℃
时,体积由B到C ,明显变小,因此这
是由固态熔化成液态;AB 段的温度在
0?℃以下,所以处于固态,BC 段为熔
?
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态;这种晶体的熔点是0?℃ 。液体温
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这种物质是反
常膨胀的,不适合做测温液体。
?
返回
7.夏天,打开电冰箱门时,常会看到冰箱门附近有一股“白
气”,打开热水瓶时也会看见这种现象。“白气”都是水蒸气
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水滴,前者是________
(填“冰箱内”或“冰箱外”)的水蒸气形成的。
液化
冰箱外
返回
考点3 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及其利用
8. [2024·呼和浩特]关于3D 打印,其过程是:将固态材料在
高温下变成液态材料,喷头按照3D 图纸设计轨迹运动,将液态
材料喷出,材料迅速冷却后形成立体实物。以上描述的打印过
程中,涉及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
C
A. 先熔化放热,后凝固吸热
B. 先升华放热,后液化吸热
C. 先熔化吸热,后凝固放热
D. 先液化吸热,后凝华放热
【点拨】将固态材料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材料,属于熔化过程,
需要吸热,将液态材料喷出,材料迅速冷却后形成立体实物,
是凝固过程,需要放热,故先熔化吸热,后凝固放热。故选C。
返回
9. [2025·佛山期末]如图是从“酒料”中提取“地瓜酒”装置示意图。
关于提取“地瓜酒”的工序说法不正确的是( )
B
(第9题)
A. 在提取“地瓜酒”的过程中发生的
物态变化是汽化和液化
B. 烧火加热的目的是使酒料吸热升

C. 小锅中的冷水的作用是使酒蒸气
液化
D. 为了提高出酒速度,小锅中的冷
水要不停地换
(第9题)
【点拨】在提取“地瓜酒“的过程中发
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和液化,酒料中
的液体吸热汽化成蒸气,蒸气遇到温
度低的小锅放热液化,故A正确,不
符合题意;烧火加热的目的是使酒料
中的液体吸热汽化,故B错误,符合题意;
(第9题)
小锅中的冷水的作用是使酒蒸气遇冷
液化成液态的地瓜酒,故C正确,不
符合题意;小锅中的冷水不停地换,
可以使小锅保持较低温度,使酒蒸气
遇冷液化,可以提高“出酒”速度,故
D正确,不符合题意。
返回
10. [2025·苏州期中]如图所示,在气温为0?℃ 的时候,用
一个小金属盆装冰水混合物,置于装0?℃ 的酒精大盆中。在
两盆液体中分别插温度计甲和乙,用电风扇吹酒精液面时,
内盆仍是冰水混合物,外盆仍有许多酒精,在此过程中
( )
?
D
(第10题)
A. 内盆中,冰和水的比例减小
B. 内盆中,冰和水的比例不变
C. 甲、乙两支温度计温度示数相同
D. 甲温度计的示数高于乙温度计的示数
(第10题)
【点拨】用电风扇吹酒精时,酒精表面空
气流速增大,加快了酒精蒸发,酒精蒸发
吸热使酒精的温度下降,低于0?℃ ,此时
内盆的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 ,且能向酒
精持续放热,因此内盆水会凝固成冰,冰
?
和水的比例会增加,故AB 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乙盆中酒
精温度低于0?℃ ,甲盆中部分冰在凝固,仍是冰水混合物,
温度等于0?℃ ,故甲温度计的示数高于乙温度计的示数,故C
错误,D正确。
?
返回
11.[2024·东营]下列热现象:①雪糕周围的“白气”;②草叶
上的露珠;③树枝上的雾凇;④燃烧蜡烛流的“泪”;⑤瓦房
房顶的霜;⑥冶炼用的“铁水”。形成过程属于液化的有
_______;属于吸热过程的有______。(两空均填序号)
①②
④⑥
【点拨】①雪糕周围的“白气”是雪糕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
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②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
的小水滴,液化放热;③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凝华放热;④燃烧蜡烛流的“泪”是固态蜡烛熔化形成的,熔
化吸热;⑤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⑥
冶炼用的“铁水“是固态铁熔化形成的,熔化吸热。故①②为
液化现象,属于吸热过程的有④⑥。
返回
12.如图所示的是热管的工作原理
图,当热管的热端受热时,吸液
芯里的液体吸收热量变成蒸气,
这一过程叫______(填物态变化
的名称),蒸气在管子里跑到冷
汽化
放出
端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变成液态,液体通过吸
液芯又回到热端。这一过程循环进行,不断地将热量从热端
带到冷端。
【点拨】热管的热端受热时,吸液芯里的液体吸收热量变成
蒸气,是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现象;蒸气在管子里
跑到冷端变成液态,是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现象,
液化放热。
返回
考点4 物态变化的探究
13. [2024·镇江]小李用图甲装置观察水的沸腾,正确实验
并采集数据后,绘制出图乙所示的图像。关于本实验,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B
A. 水沸腾时温度保持100?℃ 不变
B. 水面上方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C. 8~10?min 内水不需要吸收热量
D. 杯口的“白气”是蒸发形成的
?
【点拨】由图像可知,水在第6?min 开始
沸腾,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
持98?℃ 不变,所以此时水的沸点是
?
98?℃, A错误;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标
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而实验中水的沸点是98?℃ ,
则水面上方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B正确;
?
由图像可知,水在8~10?min 内是沸腾
状态,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C错误;杯口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
成的,D错误。故选B。
?
返回
(第14题)
14.小昕看到妈妈为她炖汤时,先用大火加
热,汤沸腾后调为小火,她想探究“水沸腾
前后温度的变化”,了解其中原因。于是她
进行了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了水
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小
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c
?
昕先用半杯水做实验,绘制出的图像如图中的a 所示,水沸
腾时的温度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一杯水
做实验,得到的图像可能是图中的__(填“b”“c”或“d ”)。
?
(第14题)
【点拨】由图甲可知,水沸腾时,继续吸
热,温度保持不变。从半杯水变为一杯水
进行实验,水的质量增大,水的沸点不变,
但会延长水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故得
到的图像可能是图中的c 。
?
返回
(第15题)
15.早春季节小丹去雪乡游玩,发现迎着
阳光的屋顶上积雪开始熔化,屋顶积雪
熔化的速度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有关。
小丹还想知道雪是晶体还是非晶体,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
置进行探究。
环境温度(或屋顶材料,日照强度、日照时间,积雪厚度,屋顶形状)
(1)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
秒表
(第15题)
(2)实验中要观察的现象是__________
_____,要记录的数据有______和______。
雪的状态变化
时间
温度
【点拨】实验中要观察的现象是雪的状
态变化以及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所以要
记录的数据有温度和时间。
(第15题)
(3)判断雪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若雪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则是晶体(或雪熔化过程中温度一直改变,则是非晶体)
【点拨】实验中,若雪熔化过程中吸热
且温度不变,则说明雪是晶体
(或雪熔化过程中温度一直改变,则说明雪是是非晶体)。
返回
16.[2024·呼和浩特]小邵同学用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探
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的温度为
_______℃ 。
?
?14
?
【点拨】如图甲,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液面在零刻度线
以下,读数为?14?℃ 。
?
(2)下列措施中能使冰均匀受热的是___,(填序号)。
B
A. 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B. 通过水浴法来加热试管中的物质
【点拨】用酒精灯外焰加热,由于外焰温度高,不能使冰均
匀受热,故A不符合题意;通过水浴法来加热试管中的物质,
物质和热源的接触面较大,能均匀受热,故B符合题意。
(3)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冰的温度—时间图像,老师发现小
邵和小高两位同学的图像略有不同,如图丙所示,不可能造
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填序号)。
D
A. 冰的质量不同 B. 酒精灯火焰不同
C. 烧杯中水的质量不同 D. 冰的初温不同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