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与妻书》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2《与妻书》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1 15:1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苍生不负卿
——从《与妻书》的矛盾中体悟情感

一、教材解析
《与妻书》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抱负与使命”,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学习本单元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引导其关注时代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与妻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就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书,其“吾至爱汝”的深情与“勇于就死”的决绝,宛如两种旋律,交错并进,使文章既缠绵悱恻,又充满浩然正气。学习本文对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幸福与时代使命具有重要价值。
二、学情分析
《与妻书》文白夹杂,课下注释详细,高一下的学生有一定文言基础,通过预习,能疏通文章大意。《与妻书》是一篇关于爱情和理想的书信文言文,与至爱之人永别、勇于为理想献身的内容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高中生能初步感受其展现出的侠骨柔情。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少,在品味林觉民深沉复杂的情感方面还不够深入。
三、学习目标
1.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把握本文多处矛盾,理解矛盾选择背后的统一性。
2.审美的鉴赏与创造:通过在情感细腻处反复诵读,品析表达,感受朴实语言中的至情至性。
3.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解“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增强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爱国意识。
四、重点难点
《与妻书》被称为“二十世纪最美的情书”,它之所以如此动人,只因一个“情”字。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体悟林觉民对妻子的至爱,对家国的大爱,具体如下:
1.把握本文多处矛盾内容,理解林觉民的选择,理解矛盾选择背后的统一性。
2.体会林觉民等烈士“许国难许卿”的大爱,勇担青春使命。
五、方法策略
(一)情境教学法
1.以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在读中悟情,配乐渲染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2.以生活体验情境:让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学会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二)启发式教学:老师提问引导,学生研讨探究
(三)活动教学法:老师组织小组活动;学生参与讨论,积极展示。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与妻书》原件图片
导入语:“见字如面”是一个很美好的词——我不能与你相见,但在用心写下的信里集合了我对你所有的想念、嘱托、真情与温柔。历史上脍炙人口的书信有很多,唯林觉民的《与妻书》读来总令人心潮澎湃。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与妻书》,走进那个将生命定格在24岁的烈士的情感世界。
图片呈现的是是珍藏在福建博物院的《与妻书》原件。这封信的书写有什么特点?
明确:巾短情长。
过渡: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从《与妻书》的矛盾中,品味林觉民的复杂情感,理解他的选择。
设计意图:导入《与妻书》原件图片,从视觉上触动学生,直接感受巾短情长的矛盾,顺势直接迅速地抛出本节课的主问题。
(二)把握矛盾 品析情感
出示主任务:《与妻书》的表达中有很多矛盾之处,请任选一处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1.生独立思考,找到文中矛盾的两面
2.小组交流讨论,分享阅读感悟,代表发言
3.生有感情地朗读选段
预设:
矛盾1:——“写与不写”。林觉民写信时,害怕妻子为自己的死亡而悲痛,索性那就不写这封信。不写,又担心妻子因不理解自己而悲痛,所以忍痛写下这封绝笔信。
矛盾2——“爱汝”与“舍汝”。“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林觉民非常爱自己的妻子却勇敢地走向了死亡。这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对妻子的小爱,还有对国家的大爱。矛盾体现在小家和大家之间,为了国家大义在生与死之间作抉择,牺牲了小家。.
矛盾3——唯心与唯物。“吾平日不信有鬼”与“今则又望其真有”。林觉民作为革命者并不相信有鬼,现在却希望自己死后有鬼。从后面的心电感应可以看出,他希望通过鬼这一媒介来和阳间的妻子进行交流。这是和妻子共情的方式。若真有心电感应,就可以常常和妻子相伴或心意相通,可放心赴死了,可见其伟大。
补充:伟大的周恩来总理曾经给妻子写信说过:我一生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让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相信有来生,就是因为爱得深切。
矛盾4——铁骨与柔情/“大无畏”与“有牵挂”。文中死后三愿望“哭相和”“真有鬼”“心电感应有道”都是可见英雄的铁骨与柔情。“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我虽然死了,我的灵魂还依依不舍地陪伴在你身旁。从中能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林觉民既有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主义精神,也有正常人的难以割舍。
矛盾5——“愿汝知”与“恐汝忧”。林觉民回忆两度还家离家。六七年前,他回来后,妻子恳请他如果再出去一定要告诉自己,并且愿意随着他远行。当时他许诺了妻子,是不想两人两地分隔。但这次又说不出口,不辞而别,是因为不想连累妻子,不想让妻子承担更多的悲伤。这里的矛盾体现了他对妻子深切的爱,更表现了他为国欣然赴死的决心。
补充点拨:文中第七段第一句话解释了不能启口的原因:我们是夫妻,我应该把我想做的要做的我希望达成的目的都告诉你,让你了解;但我知道我的行动特别艰险,我不忍心告诉你,是怕你担心。在这担心之上,还有家国大义。由怕你担心,可见爱妻。
矛盾6——幸与不幸。如“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二人特别幸运,能成为佳偶。可是不幸,生于乱世之中国,没有办法实现小家的幸福。一个最为朴素也最为深刻地道理呼之欲出: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没有个人真正的幸福。
矛盾7——理想与现实。林觉民的理想,小言之是和妻子快乐生活;大言之,参加起义,想建设一个美好的国家,可现实却是政府腐败和外敌入侵。
预设8——爱妻与爱国。“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与“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可见新婚生活的短暂甜蜜与黑暗的现实生活形成强烈反差。林觉民爱妻,他感到幸福,林觉民也爱国,国家破败不堪,他深感难过。
过度:矛盾的人,是痛苦的;不得不做出生死选择的人,是不幸的。
可见生逢其时,对一个人的幸福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啊!
追问:至此,你如何理解林觉民的选择?
小结:家国是合二为一的。在这封信中,林觉民把对一个人的爱和对国家的爱紧密相连,把自己对于家庭的幸福与国家民族的幸福紧密相连,在个人与国家之间,他忍痛舍弃了小家,把家让位给了国。看似矛盾的背后,其实推己及人、以天下为己任,为天下谋永福的大爱!
设计意图:抓住文本中的矛盾点,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领起对整封书信的品读。同时,不仅是抓住文本呈现出的矛盾表象,还能更深入地思考矛盾纠结的原因与如何化解,让涵泳品味走向细致深刻。
(三)揆诸当下,寄语青年
出示鲁迅语:“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做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生配乐齐读并积累
设计意图:呼应单元人文主题“使命与担当”,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四)以文致敬,家国传承
选做作业:或回到过去,以战友的身份,以笔为刃,为林觉民刻下墓志铭;
或站在当下,携时代的风尘,落笔生花,以“使命”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设计意图:本课对应新课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要求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作业旨在让学生把所思所想落在笔端,让看不见的文化熏陶输出为看得见的文字。
板书设计
与妻书
林觉民
家与国 推己及人
爱与悲 以天下为己任
唯心与唯物 为天下谋永福的大爱
矛盾 幸与不幸 实质
理想与现实
铁骨与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