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全章习题课件(共5份打包)2025-2026学年沪粤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全章习题课件(共5份打包)2025-2026学年沪粤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21 16:40:49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4.3 熔化和凝固
  1. 熔化和凝固
  物质由 态变为 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是一
个 热过程。物质由 态变为 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凝固是一个 热过程。






  2.晶体和非晶体
比较项 晶体 非晶体
定义 ① 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的固体 ② 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
熔点与凝固点 ③ 熔点和凝固点 且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④ 熔点和凝固点
特点 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凝固时,不断放热,温度不变 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改变
凝固时,不断放热,温度改变

没有

没有
   熔化和凝固
  例1 传统文化如图所示,糖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时
先将特制的糖放在锅里加热 成高温糖汁,再取糖汁,经过吹、
搓、拉、捏、团等娴熟技法对糖进行塑形,加上外界气温较低,制作过
程中糖汁将 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小玩具。(均填物态变化
名称)
熔化
凝固
  知识点拨 判断物态变化的关键是分清初态和末态,熔化是从固态
变为液态;凝固是从液态变为固态。
   拓展训练
  1. 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属于凝固的
是 。
A. 春天,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B. 夏天,烈日炎炎土地干涸
C. 秋天,植物园内的雾的形成 D. 冬天,寒风凛冽湖水结冰
E. 湿地公园中荷叶上露珠的形成 F. 屋檐下冰锥的形成
A
DF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例2 科学探究某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海波和石蜡熔
化和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实验前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的顺序安装实验器材。
自下而上
  (2)如图甲,实验应选用 (选填“大块”或“小块”)固体,
把装有海波或石蜡的试管放入水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试管内的物
质 ,这种实验方法叫做 法。
小块
受热均匀
水浴
  (3)当海波的温度达到42 ℃时开始计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海波的
温度及状态,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乙中作
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9 50 51
状态 固态 固液共存 液态   (4)分析图像可知,海波在温度达到 ℃时开始熔化,在熔化
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 ;海波全部熔化为液体后,继续加热,
温度 。
48
不变
升高
  (5)停止对液态海波加热,让它慢慢冷却,每隔1 min 记录一次海波
的温度和状态,最终根据所得数据作出海波凝固时的温度—时间图像,
如图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海波开始凝固时的温度是 ℃;海波
在凝固过程中,继续放热,温度 ;海波全部凝固为固体后,继
续放热,温度 。
48
不变
降低
  (6)图丁、戊分别是此小组绘制的石蜡熔化和凝固时的温度—时间图
像。分析图像可知,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在凝固过程
中,温度 。
升高
降低
  知识点拨 (1)实验中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因此要自下而上地组
装器材。
  (2)实验中为了使固体物质受热均匀可进行的操作:①采用水浴法加
热;②选用颗粒较小的固体物质;③使用搅拌棒搅拌。
   晶体和非晶体
  例3 跨学科如图是甲、乙两物质某时段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B )
B
A. 两物质发生的物态变化是熔化
B. 甲的熔点为50 ℃
C. 甲在凝固过程中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D. 甲是非晶体,乙是晶体
  知识点拨 判断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的关键:看是否有熔点或凝
固点,即图像中是否有一段水平线。
   拓展训练
  2. 下列各组物体都是晶体的一组是( A )
A. 固态水银、铁、海波 B. 食盐、沥青、玻璃
C. 冰、松香、雪花 D. 萘、铜、沥青
A
  1. (2024·广东)《淮南子·俶真训》记载:“今夫冶工之铸器,金踊
跃于炉中”。金属在炉中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 C )
A. 汽化 B. 液化
C. 熔化 D. 凝固
C
  2.如图是汉字“冰”的字形演变。从甲骨文和金文来看,比较清
楚地画了两个层次。先是一层冻起来的水,在上面又画一层,是指水一
层一层变成冰。关于“冰”的形成,所涉及的物态变化是( D )
A. 液化
B. 熔化
C. 汽化
D. 凝固
D
  3.把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3 ℃的房间里,过一段时间后仍有少
量的冰,则这段时间内( A )
A. 冰与水温度都不变
B. 冰与水温度都升高
C. 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
D. 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A
  4.炎热的夏天,柏油路上的沥青越来越软,下列图像能描述沥青
熔化的过程的是( A )
A
  5.生活物理夏天我们会在饮料中加冰块而不是加冷水,这是因为
冰块在 时 (选填“吸”或“放”)热,降温效果更好;北
方的冬天,人们为了不让菜窖里的菜冻坏,常常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这
是因为水 时会 (选填“吸”或“放”)热,可以使菜窖内
的温度不会太低。
熔化

凝固

  6.小明用水浴法探究某固体熔化特点,将装有该固体的大试管放
入热水中,用温度计A、B分别测量固体和热水的温度,如图甲所示。
每隔15 s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
  (1)实验中用水浴法对固体加热的好处是

固体受热均匀,且温度变
化较慢,便于记录
  (2)15 s时温度计B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热水的温度
为 ℃。
  (3)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了该固体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
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可见该固体是 (选填“晶体”或“非
晶体”),原因是 。
96
晶体
此固体熔化时有固定的熔点
  (4)由图乙知,该固体的升温特点是 。
  (5)实验完成后,将温度计从热水中抽出来,到温度计上的水刚好全
部蒸发完毕的过程中,温度计B示数的变化是

先升高后保持不变
先变小后变大最后不

  7.将某种金属制成的勺放入15 ℃的水中,金属勺没有熔化;将该
金属勺放入45 ℃的水中,发现金属勺逐渐熔化。该金属的熔点可能是
( B )
A. 10 ℃ B. 30 ℃
C. 50 ℃ D. 60 ℃
B
  8. 如图是某物质的凝固图像。结合图中信息可以判断,此物
质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凝固点是
℃,在BC段,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
液共存”)态。
晶体
80
固液共存
  9. 教材改编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化雪”是熔
化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温度达到 并 热量。因此周围
环境的温度会 。
熔点
吸收
降低
  10.跨历史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对釜的铸造有“铁
化如水,以泥固纯铁柄勺从嘴受注”这样的记载。其中“铁化如水”描
述的是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过程,此过程需要 (选填
“吸热”或“放热”),“铁化如水”的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不变,说
明铁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铁水固结成型的物态变
化是 ,此过程中需要 ,温度 。
熔化
吸热
晶体
凝固
放热
不变
  11.制取合金常用的方法是将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非金属)加热到某
一定温度,使其全部熔化,再冷却成为合金。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其
他条件均满足),下列合金不宜采用上述方法制取的是( B )
金属 钠 镁 铝 铜 铁
熔点/℃ 97.5 649 660 1 083 1 535
沸点/℃ 1 883 1 090 2 467 2 567 2 750
A. 铁铜合金 B. 镁铁合金 C. 钠铝合金 D. 铁铝合金
B(共50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4.2 汽化和液化
第1课时 蒸发和沸腾
  1. 、 、 是自然界物质的三种常见状
态。同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固态
液态
气态
  2.物理学中,把物质由 态变为 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汽化有 和 两种方式,都要 热。
  (1)蒸发:在 温度下都可以进行,且只在液体 进
行的 汽化现象。蒸发时要从周围吸收热量,使自身及周围的温
度都 ,故有 作用。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的 ;②液体的 ;
③液体表面 的快慢。


蒸发
沸腾

任何
表面
缓慢
降低
致冷
表面积
温度
空气流动
  (2)沸腾:在 温度下,在液体 和 同时进
行的 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 ,沸点与
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 ,②必须 。
  液体沸腾时的特点:要 ,但温度保持 。
  注意: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而沸腾只能在一定温度下
进行。
一定
内部
表面
剧烈
沸点
气压
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
吸热
不变
   汽化
  例1 夏天,刚从冰箱拿出的冰镇饮料的外壁上会有许多小水珠,
经过一段时间后,小水珠消失了,这是因为小水珠由 态变
为 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汽化
   拓展训练
  1. 冬季开暖气的房间很干燥,常需要加湿器加湿。如图,超声波
加湿器用超声波把水打成水雾喷出,从而增加房间的湿度。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B )
A. 水雾是气态的水
B. 水雾的消失是一个汽化过程
C. 水被打成水雾是一个汽化过程
D. 水雾变成水蒸气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B
   蒸发
  例2 如图所示,将裤子晾在下列三种不同的环境中,裤子晾干的
快慢是不同的。
  甲图表明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 (选填“越快”或“越
慢”);乙图表明液体的 越大,蒸发越快;丙图表明液体表
面附近的 越快,蒸发越快。此外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还
有 。
越快
表面积
空气流动
液体种类
   拓展训练
  2. 下列做法中,可以加快水分蒸发的是( C )
A. 用地膜覆盖农田
B. 给水杯盖上盖子
C. 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处
D. 植树前,把树苗放在阴凉处
C
   沸腾
  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课标必做)
  例3 科学思维小宇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
变化的规律。
  (1)小宇在组装实验器材时,合理的安装顺序是 (填写
序号);若安装实验器材时出现了图甲中的情形,接下来他应该调
整 (选填“A”或“B”)的高度。
  ①温度计 ②陶土网 ③装水的烧杯 ④酒精灯
④②③①
A
  (2)当水温上升到90 ℃时,小宇开始计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
度,得到下表中的数据。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乙中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
变化的图像。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3)在第3 min时,小宇观察到水中气泡的情形如图丙中的 (选
填“a”或“b”)。
a
  (4)分析实验数据及图像可知:
  ①水的沸点是 ℃,说明此时水面上方的大气压 (选
填“是”或“不是”)标准大气压。
  ②水沸腾后,继续给水加热,水的温度 (选填“升
高”“降低”或“不变”);撤去酒精灯和陶土网,发现水很快停止沸
腾,说明水在沸腾时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99
不是
不变
吸热
  【拓展】
  (5)在与其他同学交流时,小宇发现自己加热水至沸腾所用时间较
长,若想缩短加热时间,可采用的方法有
(写出一条即可)。
减少水量(或用初温较高的
水或给烧杯加一个盖子等)
  知识点拨 (1)水在沸腾前,气泡上升过程中由大变小,如图丙中的
a;水在沸腾时,气泡上升过程中由小变大,如图丙中的b。
  (2)液体沸腾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3)实验中缩短水沸腾前加热时间的方法:①提高水的初温;②减少
水量;③给烧杯加盖子;④增大酒精灯火焰。
  1. 如图甲所示,从高山上流下来的是 态的水;空气中的水
蒸气是 态的水;如图乙所示的冰和雪是 态的水。



  2.生活物理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如图所示的警示性标牌,这是
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发火灾,因为在常温下汽油容易( A )
A. 汽化 B. 液化
C. 熔化 D. 凝固
A
  3.古代科技《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焙干”是造纸的一道工
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如图)。给墙壁烤火
能加快湿纸变干的主要原因是( A )
A. 升高湿纸的温度
B. 增大湿纸的表面积
C. 改变湿纸中的液体种类
D. 加快湿纸表面的空气流动
A
  4.传统文化如图甲、乙分别是“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两幅
漫画。“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这是通过降
低汤的温度使其低于 的方式止沸的;“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
抽掉燃烧着的柴薪,这是通过停止加热,让水不能继续 的方式
止沸的。
沸点
吸热
  5.小明和小红分别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
的特点。
  (1)实验中除了温度计,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
  (2)按照实验规范要求,确定铁圈B的高度时, (选填“需
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3)水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内的气体主要是 。
秒表
需要
水蒸气
  (4)如图乙是小明和小红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
像,由图像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 ;若小明和小红所用的水
量相同,则两人所得图像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5)实验中若增大酒精灯的火焰,水的沸点会 (选填“升
高”“降低”或“不变”)。
不变
小明所用水的初温较

不变
  6.如图是“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水正在沸腾,下列说法中错误
的是( B )
A. 温度计的示数是100 ℃
B. 水中的气泡内只有空气
C. 水中上升的气泡体积由小变大
D. 保持水沸腾需要继续加热
B
  7. 关于沸腾和蒸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B. 蒸发和沸腾时液体的温度均不变
C. 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D. 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
D
  8.广东特色广东人喜欢喝汤,尤其是炖汤。如图所示,炖汤是把
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使炖盅与煲底隔
开,再用气炉给煲底加热。当大煲里的水沸腾后炖盅里的汤( C )
A. 同时沸腾了
B. 稍后也沸腾了
C. 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D. 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
C
  9.早晨,小彤看见妈妈在家煮鸡蛋时,锅中水沸腾后改用“小
火”继续煮。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 改用“小火”降低了水的沸点,使鸡蛋不容易煮熟,不应该改用
“小火”
B. 用“大火”可使水沸腾更剧烈,沸点升高,能更快地将鸡蛋煮熟
C. 水沸腾后,改用“小火”水温升高较慢,锅中水不易被烧干
D. 水沸腾后,用“大火”或“小火”煮,水温都不变,用“小火”煮
可节能
D
  10.跨生物扶贫工作队为了帮助村民从当地的一种中药材资源中提
取某种抗生素,他们采用加热使水沸腾的方法除去抗生素与水的混合液
体中的水分,但这种抗生素在温度超过80 ℃时会被破坏,你认为下列
最有效的办法是( B )
A. 用微火加热使其沸腾
B. 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
C. 缩短加热至沸腾的时间
D. 保持容器内为标准大气压,使水在100 ℃沸腾
B
  11. 科学思维如图所示,对容器B持续加热。根据下表给出的信息
判断:若容器B中装的是水,最终发现容器A中的液体沸腾了,则容器A
中的液体是 ;如果容器A中装的是水,则容器B中的液体
是 时,容器A中的水才能沸腾。
酒精
煤油
物质 酒精 水 煤油
沸点/℃ 78 100 150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4.2 汽化和液化
第2课时 液化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1. 物理学中,把物质由 态变为 态的过程,叫做
液化。
  2. 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和 。
  3. 物质发生汽化时需要从外界 ,发生液化时需要对
外 。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吸热
放热
   液化
  例1 广东特色每年3月份左右,广东部分地区会出现“回南天”这
种气候现象,教室的墙壁和地面都变得非常潮湿,甚至会“出水”,这
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墙壁和地板时由 态变成
了 态,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知识点拨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冬天,口中呼出的
“白气”;烧水时,壶嘴冒出的 “白气”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小水珠。


液化
   拓展训练
  1. “飞机拉烟”会在天空中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如图所
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发生了
( D )
A. 蒸发 B. 沸腾
C. 汽化 D. 液化
D
   液化的方法
  例2 (1)小明洗澡时发现浴室的冷热水管管壁上,一根布满了水
珠,另一根完全见不到水珠(如图),布满水珠的是 (选填“热
水”或“冷水”)管,这是通过 的方式使水蒸气液化形成
水珠的。
冷水
降低温度
  (2)如图是一款疗伤喷雾剂,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
治疗。喷雾剂使用的材料是氯乙烷。它的装瓶是采用 的方
法使其在常温下 ,这一过程要放出热量。
压缩体积
液化
  知识点拨 液化总是发生在温度较低的物体上,或低温物体靠近环
境温度较高的一侧。如冬季玻璃窗内的水珠,夏季车窗外的水珠、冰镇
饮料瓶外的水珠、水缸外壁“出汗”等。
   拓展训练
  2. 以下措施中,无法使气体液化的是( D )
A. 使气体温度降低到足够低
B. 压缩气体体积并降低气体温度
C. 使气体体积压缩到足够小
D. 增大气体体积并升高温度
D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例3 教材改编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水蒸气引起的烫伤往往比
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和开水的温度虽然差不多,但是水蒸
气在人的皮肤表面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还 (选填
“吸收”或“放出”)大量热量。所以烧水时要注意安全。
液化
放出
  例4 跨学科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的重要途径。当人感到热时,就
会大量出汗,汗液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可以 (选填
“吸热”或“放热”),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
汽化
吸热
  知识点拨 液化和汽化的比较
比较项 状态变化 吸、放热情况 方式或方法
汽化 液态→气态 吸热 蒸发和沸腾
液化 气态→液态 放热 降低温度或压缩体积
   拓展训练
  3. 一次性打火机里的液体燃料丁烷在常温下呈气态,有人称其不
小心将口袋中的打火机打碎,致使身体冻伤,你认为他的说法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因为打火机里面的液体迅速 ,
并 大量的热。
正确
汽化
吸收
  1. 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 )
A
  2.下列实例中,属于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是
( B )
A. 喝热水时眼镜片变模糊
B. 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
C. 蒸饭锅的上方出现“白气”
D. 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外壁“出汗”
B
  3. 生活物理炎热的夏天,在教室的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爽,是因
为水( C )
A. 液化吸热 B. 液化放热
C. 汽化吸热 D. 汽化放热
C
  4.广东特色2023 年2月,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国际重要湿
地名录。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能调节空气的湿度和温度,从物理
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大量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会产生
大量的 ,同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汽化
水蒸气
吸收
  5.如图所示的蒸气熨斗喷出的高温蒸气在接触衣物表面后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 热,将衣服软化;熨烫时熨斗高温
的底板使衣服上的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 热,使
衣服的温度降低,因此不会将衣服烫坏。



汽化

  6.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
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出现了一部分小水珠,变得
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 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 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 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D
  7. 生活物理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水烧开时从壶嘴冒出“白
气”,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周围也有“白气”,如图所示。下面对这
两种“白气”的解释正确的是( D )
A. 前者“白气”为汽化形成,后者“白气”为液化形成
B. 两种“白气”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C. 壶嘴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D. 雪糕周围的“白气”是雪糕周围的空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D
  8.跨化学使用二氧化碳灭火,是利用它具有的化学性质。 图书档
案、重要设备等发生火灾,要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这种灭火器是
在常温下用 的办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
使用时需要注意手先握在钢瓶的木柄上,然后再打开螺帽,否则会因液
态二氧化碳在 时要 大量的热而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压缩体积
汽化
吸收
  9.室温为20 ℃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住温度计的玻璃泡,随
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中能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是
( C )
  
C
  (1)电冰箱工作时,电动压缩机将高温的气态制冷剂送入
冷凝器里,在冷凝器里气态制冷剂通过 (选填
“降低温度”或“压缩体积”)的方式液化并放热,这些热
被周围空气带走。冷凝器里的液态制冷剂进入冰箱冷冻室
的管子里后,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并
(选填“吸热”或“放热”)使冰箱内的温度降低。
气态制冷剂又被电动压缩机抽走,如此循环流动。
  10. 如图是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图,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实质上是把冰
箱冷冻室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边,这一过程中利用了一种易发生汽
化和液化的制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
降低温度
汽化
吸热
  (2)由上述过程可知,冰箱周围的温度会 (选填“高
于”“低于”或“等于”)房间其他位置的温度。
高于(共32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4.1 从全球变暖谈起
  1. 温度和温度计 概念:温度;方法:温度计的使用。
  2. 汽化和液化 概念:汽化、液化、沸腾、沸点、蒸发;实验: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条件:液体沸腾的条件;图像:液体的
沸腾图像;方法:控制变量法。
  3. 熔化和凝固 概念:熔化、凝固、晶体、非晶体、熔点、凝固
点;实验:探究固体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条件: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
件;图像: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方法:水浴法、图像法。
  4. 升华和凝华 概念:升华、凝华。
  1. 温度
  (1)温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其常用单位是 ,
单位符号是 ,测量温度的仪器是 。常用的液
体温度计是根据 的性质制成的。
  (2)摄氏温标的规定:在 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为 ℃,水沸腾时的温度为 ℃,在0 ℃和100 ℃之间分成
100等份,每一等份为1 ℃。
冷热程度
摄氏度

温度计
液体热胀冷缩
1个标准大气压
0
100
  知识拓展 除摄氏温标外,还有热力学温标与华氏温标。(1)在国际
单位制中,温度的基本单位是开尔文,它采用的是热力学温标。热力学
温度T与摄氏温度t之间的数量关系是T=273+t。(2)有些国家采用华氏
温标,其单位为“华氏度”,用℉表示。华氏温度tF与摄氏温度t之间的
关系是tF=32+t。
  2.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温度时的注意事项
  (1)使用前要观察 和 ,被测温度不能超过
温度计的 ;
  (2)温度计的玻璃泡要 在被测液体中,不能与 、
相接触;
  (3) 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拿出来读数;
  (4)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

测量范围
分度值
测量范围
浸没
杯底
杯壁
不能


  3.体温计
  测量范围是 ,分度值是 。由于玻璃泡上部
有一段细而弯的 ,所以使用前要将水银甩到35 ℃以下,使用
时 离开人体读数。
35~42 ℃
0.1 ℃
缩口

   温度
  例1 请补充下列与生活有关的温度及读数。
  人的正常体温在 ℃左右(口腔温度);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
在 ℃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在 ℃左右;我国东北漠河的最
低气温可达-52.3 ℃,读作 。
37
25
40
负52.3摄氏度(或零下52.3摄氏度)
  例2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将0 ℃的水和0 ℃的冰相
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0 ℃的水温度较高
B. 0 ℃的冰温度较高
C. 两者的温度一样高
D. 人感觉0 ℃的冰更冷,温度一定更低
  知识点拨 温度是判断物体冷热程度的唯一标准,本题中水与冰的
温度都是0 ℃,二者温度相等。
C
   温度计
  例3 小明想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1)如图1为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液泡向下竖直放入热水中,观察到
细管中的液柱会 ;然后把它放入冷水中,看到细管中的液柱
会 ,它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制成的。图1中温度计
的测量范围是 ℃,此时的读数为 ℃。
上升
下降
热胀冷缩
-20~110
50
  (2)如图2是小明测量水温时进行的三次操作,其中正确的
是 。
  (3)正确操作后,小明等温度计示数稳定后进行读数,如图3所示,
其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字母)。

B
  知识点拨 (1)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充分接触被测液体,不能
接触杯底和杯壁。
  (2)读数时玻璃泡仍要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
相平。
  (3)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的方法:
  顺着液面上升的方向
   拓展训练
  1. 温度计读数时要注意看清测量范围和分度值,弄清楚温度在零
上还是零下。小惠用温度计分别测量了三个物体的温度,如图所示,它
们的读数分别是甲: ℃,乙: ℃,丙: ℃。
16
-4
7
   体温计
  例4 流感频发的秋冬季节,在健康检测时经常会用到如图所示的
体温计。
  (1)该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分度值是0.1 ℃,此时的
示数是 。
  (2)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管内的水银不能自动退回玻璃泡,所以体温
计 (选填“能”或“不能”)离开人体读数。
35~42 ℃
37.8 ℃

  (3)生活中给物体消毒的方法有很多,如高温消毒、酒精消毒等,体
温计使用后也要进行消毒,下列给体温计消毒的方法可行的是 。
A. 放入沸水中煮 B. 放入热水中泡
C. 用酒精棉花擦洗 D. 在酒精灯上烧
C
  知识点拨 体温计与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区别:
名称 测量范围 分度值 读数 液柱变化
体温计 35~42
℃ 0.1 ℃ 有细管,可以离
开人体读数 不会自动恢复,再次
使用前需甩一甩
温度计 -20~
110 ℃ 1 ℃ 不可以离开被测
物体读数 离开被测物体后液柱
自动恢复,不能甩
   拓展训练
  2. 生活物理有一支用过后未甩的体温计,其示数为36.9 ℃。一位
年轻的护士在忙碌中用这支体温计先后去测两个体温分别是36.5 ℃和
37.5 ℃的病人的体温,体温计显示的示数分别是( C )
A. 36.5 ℃ 37.5 ℃ B. 36.5 ℃ 36.9 ℃
C. 36.9 ℃ 37.5 ℃ D. 36.9 ℃ 36.9 ℃
C
   气温变化与人类生活
  跨学科实践:当地产生“热岛效应”的原因调查
  全球变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灾难,人们必须控制全球温度上
升的速度。世界上很多城市的气温都比周围郊区的高,特别是在晴朗无
风的夜晚,有时会相差4~5 ℃,这种现象叫做“热岛效应”。为了缓
解“热岛效应”,人们往往会采取控制空调温度、绿色出行、合理规划
建筑、加强城市绿化与水系建设等措施。请回答:
  (1)有时很多城市的气温会与周围郊区相差4~5 ℃,其中5 ℃读
作 。
  (2)如图是某城市和某郊区同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其中反
映城市当天气温的曲线是 (选填“A”或“B”)。
5摄氏度
B
  (3)如果要通过加强城市绿化与水系建设来缓解“热岛效应”,下列
具体做法中不能实现的是 。
A. 建人工湖 B. 植树造林 C. 密集建楼
  (4)绿色出行能降低出行中的能耗和污染,减弱热岛效应,如:
(写一种情况即可)。
C

少使用私家车次数
  1. -40 ℃的正确读法有( D )
  ①零下40度 ②零下摄氏40度 ③负40摄氏度 ④零下40摄氏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D
  2. 我国航天员入驻天和核心舱后感觉很舒适,则舱内温度最接近
于( B )
A. 10 ℃ B. 24 ℃
C. 36 ℃ D. 42 ℃
B
  3.用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时,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D )
A. 温度计的感温泡可以碰到容器壁
B. 将感温泡浸入热水后马上读出温度
C. 读数时温度计可以离开被测热水
D. 按如图所示的方式读数,测量数据偏大
  4. 家庭用寒暑表的变化范围是( C )
A. 0~100 ℃ B. 35~42 ℃
C. -30~50 ℃ D. -10~100 ℃
D
C
  5.如图甲,寒暑表的示数为 ℃,图乙中体温计的示数
是 ℃;它们都是利用液体 的规律制成的。
-10
36.5
热胀冷缩
  6.冬天,长久放置在室外的铁块与棉花,它们的温度都与当时的
气温相同,下列关于铁块和棉花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铁块比棉花冷
B. 棉花比铁块冷
C. 铁块和棉花的冷热程度相同
D. 无法比较铁块和棉花的冷热程度
C
  7.教材改编如图是“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实验操作,其中正确
的是( C )
A. B.
C. D.
C
  8. 两只内径不同、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温度计,同时插入
一杯热水中,过一会儿将会看到( D )
A. 两只温度计水银柱上升的高度相同,示数相同
B. 内径细的温度计水银柱上升得较高,示数较大
C. 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上升得较高,示数较大
D. 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上升得较低,两只温度计的示数相同
D
  9.教材改编根据科学研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降温,温度也只能
非常接近-273.15 ℃(粗略地说是-273 ℃),但不可能比它更低。科学
家们把这个温度规定为零度,设立了一种新的温度标准,叫热力学温
度,它每度的大小与摄氏温度相同,热力学温度用T表示,单位是开尔
文,简称开,符号为K,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度t之间的关系:T=t+
273 K,若今天的气温是-3 ℃,则用热力学温度表示应该是( A )
A. 270 K B. 276 K
C. -270 K D. -273 K
A
  10. 温度的测量在不同场合下有特定的使用要求,因此就有了各
种类型的温度计。
  (1)图甲是最早的温度计,由伽利略发明。其上方玻璃泡内装的是空
气,玻璃管内有一段有色液柱。这种温度计是根据 热胀冷缩的
性质制成的,当液面下降时,表明气温 (选填“升高”或“降
低”)。
气体
升高
  (2)图乙是小科设计并制作的温度计,瓶中所装的是红色液体,这是
为了 ;当所测物体的温度升高时,该温度计玻璃
管内的液柱将 (选填“上升”或“下降”)。使用中发现玻璃管
内液柱的移动不明显,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建议:

便于观察液面位置
上升
将玻璃管更换为
更细一点的(合理即可)
   (3)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在相同的受热条件下,铜的
膨胀程度比铁的膨胀程度大。图丙为双金属片温度计,双金属片由两个
形状、厚度相同的铜片和铁片铆在一起。当气温升高时,指针会偏
向 (选填“A”或“B”)侧。
B(共19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4.4 升华和凝华
  1. 物理学中,把物质由 态直接变为 态的过程叫做升
华;把物质由 态直接变为 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2. 升华过程需要 热,凝华过程需要 热。






   升华和凝华
  例1 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把装有少量碘的锥形瓶放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可以观察到瓶内
出现大量紫色的气体,同时固态的碘颗粒消失,说明碘由 态直接
变为 态,发生了 现象。
  (2)酒精灯停止加热,在玻璃片上滴几滴 (选填“热”或
“凉”)水,发现紫色的碘蒸气慢慢消失,锥形瓶内壁和玻璃片上有碘
颗粒附着,这是 现象。


升华

凝华
  知识点拨 升华是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过程中没有液态出
现;凝华是升华的反过程。生活中的升华现象有: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
丸,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用久
的灯泡灯丝会变细。凝华现象有:雾凇、霜、雪及冬天窗户玻璃上冰花
的形成。
   拓展训练
  1. 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D )
D
  2.如图,在插有小树枝的密闭烧瓶中放一些白色的樟脑丸粉末,将
它放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白色粉末直接消失后停止加热,一会儿烧瓶
内的树枝上会出现洁白的人造“雪景”。“雪景”的形成先后经历
了 、 两个物态变化过程。
升华
凝华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例2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具有很好的致冷作用,可用于人工降雨。
这是由于干冰在常温下会迅速变为二氧化碳气体。如图为人工降雨的示
意图,则a处应填入 ,b处应填入 (选填“吸收”或
“放出”),c处应填入 ,d处应填入 。(a、c、d处填
物态变化名称)
升华
放出
凝华
液化
   拓展训练
  3.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代表着一年的时光轮转,也代表人与
自然的相处方式。下列关于节气的谚语理解正确的是( C )
A. “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冰雪消融是升华现象,
需要吸热
B.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露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C. “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 “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C
  1. 如图是现代家庭常用的“固体空气清新剂”,把它放在家里的
洗手间、厨房、客厅等地方,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小,发生的物态变化
是( C )
A. 熔化 B. 蒸发
C. 升华 D. 汽化
C
  2.新情境如图所示,层层叠叠、艳若黄花的“硫华”是火山口喷
出的硫磺蒸气在石头上直接形成的针状硫磺晶体,该过程中发生的物态
变化是( B )
A. 升华 B. 凝华
C. 凝固 D. 熔化
B
  3.生活物理小丽国庆节在家里帮助妈妈打扫卫生,她取下白炽灯
擦干净灰尘,发现白炽灯玻璃泡的内壁与新灯泡相比变黑了一些,如图
所示。她通过上网查询,发现这是灯丝发生物态变化造成的。你认为下
列关于灯丝发生物态变化的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B )
A. 先升华后凝固 B. 先升华后凝华
C. 先汽化后液化 D. 先熔化后凝固
B
  4.传统文化我国民间有句谚语:霜前冷,雪后寒。正确的解释:
霜是由于气温较 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 (填物态变化
名称)而形成的;下雪之后,雪在熔化时需要 热,因而使气温降
低,人感到寒冷。

凝华

  5.如图所示,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块,塞紧盖子后放入热水中。
很快,固态的碘块消失了,试管内充满了紫色的碘蒸气,这个过程中发
生的物态变化是 ,需要 热量;把试管从热水中拿
出,再放入凉水中,试管壁上又出现了 态的碘,这是碘蒸气
形成的,需要 热量。
升华
吸收



放出
  6.某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
黑色碳粉直接 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
高温碳蒸气又直接 为黑色碳粉,这样,纸张和黑色碳粉都重新
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请你猜想在高温碳蒸气变
为黑色碳粉需要冷却装置是因为这个过程要 热。
升华
凝华

  7. 2024年2月3日,黑龙江省漠河市最低气温达到-40 ℃。吸引了
众多游客前来尝试“泼水成冰”的游戏。如图所示,“泼水成冰”的游
戏需将一定温度的水泼向极寒环境(零下30 ℃以下)的空中才能成功。下
列关于“泼水成冰”的原理说法错误的是( C )
A. 用热水而不用冷水是因为热水在短时间内能提供大量的水蒸气
B. 图中水蒸气在极寒环境下遇冷放热直接凝华成小冰晶
C. 热水提供水蒸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升华,升华需要吸热
D. 和“泼水成冰”形成原理相同的自然现象还有霜的形成
C
  8.冬天的早晨,在有人居住的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 )
A. 出现在窗户的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B. 出现在窗户的内侧,由水凝华而成
C. 出现在窗的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D. 出现在窗户外侧,由水凝华而成
A
  9.如图所示,儿童发烧时可用“退热贴”贴在额头降温。使用
时,“退热贴”内部胶状物里的水分受热会逐渐消失,此过程发生的物
态变化是 ,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根据
已有的物理知识,你认为婴幼儿发热时 (选填“要”或“不
要”)给小孩加盖被子。
升华
吸收
不要
  10. 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0 ℃
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
-10 ℃,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
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 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
是 。
  (2)小红由短文猜想:“霜”形成的条件是
和 。
  (3)小明家把食物放进冰箱时喜欢盖起来或用保鲜膜包起来,因此小
明家的冰箱应该更 (选填“容易”或“不容易”)产生霜。
水蒸气
凝华
0 ℃以下的低气温
充足的水蒸气
不容易(共17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
  1.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 进入大
气,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后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
蒸发
  2.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云的形成: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或 成小冰晶,
形成一朵朵白色的云。
  雨的形成:云中的小水珠相互凝聚,逐渐增大成为大水珠,当大水
珠越来越重,便下落到地面形成了雨,或由小冰晶凝聚变大,在下落过
程中 形成雨。
  冰雹的形成:小水珠 成小冰晶,再随气流上下翻腾逐渐成
为大冰雹。
  雪和霜的形成:水蒸气直接 形成小冰晶。
  雾和露的形成:水蒸气遇冷 形成小水滴。
凝华
熔化
凝固
凝华
液化
  3.合理利用水资源
  (1)尽量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并采用先进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使
水资源能够循环使用。
  (2)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和 用水。
  (3)加强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制定有关节水的法规,有效地使用
水资源。
节约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例1 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
表面的水不断吸收热量, 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
升入高空时,温度降低,水蒸气 成小水滴或 成小冰
晶,这就形成了云。云中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
过程中,小冰晶 成了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
形成了雨。(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汽化
液化
凝华
熔化
   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例2 自然界中的雾、露、冰、雪、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
化形成的。关于图中各种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 甲图中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B. 乙图中露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C. 丙图中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D. 丁图中日出雾散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D
   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
  例3 联合国大学环境与人类安全研究所近日发布的《2023年相互
关联的灾害风险报告》称,当多年前形成的冰块融化速度快于被雪取代
的速度时,冰川就会退缩;由于全球变暖,世界冰川现在的融化速度是
过去20年的两倍;在2019年至2000年期间,冰川每年损失267亿吨冰。
下列关于地球上水资源的认识正确的是( A )
A
A. 大量开采地下水,对环境会造成损害
B. 广东河流众多,不会出现水资源危机
C. 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不必节约用水
D. 地球上的水是循环的,所以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1. 传统文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汉乐府长歌行》中
的名句,诗中“朝露待日晞”描述了阳光照耀露珠的情景。在阳光照射
下,露珠会慢慢消失,这种物态变化是( A )
A. 汽化 B. 升华
C. 液化 D. 凝华
A
  2.北京冬奥会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的倒计时,彰显了中
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下列与节气有关的物态变化中属于
凝华的是( C )
C
  3.跨学科歌词“水是前世的云,云是来生的水”,描绘了大自然
中水的美丽轮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太阳光照射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液化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 云中的小水滴是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汽化形成的
C. 小水滴如果在高空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会凝固成小冰珠,可能形
成冰雹
D. 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小冰晶形成雪花飘
落大地
C
  4.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如图),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水
平的,且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以下对水资源的利用中,恰当的是
( A )
  ①实现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
  ②推广家用节水器具
  ③垃圾可以扔到河里由水流带走
  ④大量开采地下水
  ⑤农业灌溉引用工业废水
A
A. ①② B. ③④⑤ C. ①②⑤ D. ②④
  5.水是生命之源,其存在的方式与状态随环境和气候的变化而变
化,且循环往复。以下关于水的物态变化的解释正确的是( B )
A. 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升华形成水蒸气
B. 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液化形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形
成云
C. 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
落地面
D. 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以雪花的形式
落回地面
B
  6.“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白露”节气到
来,路边草木附着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露的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物态
变化是( A )
A. 液化 B. 熔化
C. 凝华 D. 升华
A
  7.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
的责任。下列做法符合“节约用水”这一主题的是( B )
A. 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
B. 用喷灌、滴灌的方法给农作物浇水
C. 日本福岛核废水排海
D. 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节约用水
B
  8.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0 ℃的环境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
A. 冰已不存在,都化成了水
B. 水已不存在,都结成了冰
C. 冰、水和水蒸气都可以存在
D. 冰和水都存在,水蒸气不存在
C
  9.水是生命的乳汁、经济的命脉,是自然界奉献给人类的宝贵资
源。下列关于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资源认识正确的是( A )
A. 水循环造就了雪山和湖泊
B. 水循环按照固态→液态→气态的固定顺序循环进行
C. 地球上的淡水大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7%,淡水资源丰富
D. 大量开采地下水,对环境不会造成损害,可以解决部分地区饮水问

A
  10.长岛是个淡水严重短缺的海岛,海水淡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
效措施。如图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海水淡化流程图,在这一过程中海水先
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C )
A. 液化 汽化 B. 汽化 熔化
C. 汽化 液化 D. 熔化 液化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