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课件(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课件(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1 20:30:08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古诗三首
12
(部编版)五年级

第三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一首首爱国诗人谱写的乐章,这不仅仅是文学财富,更是不朽的精神!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课文的脚步,去品味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去感受不同的时代浓浓的爱国情。
第一课时
示 儿
[宋]陆 游
从古诗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根据注释,我知道“示儿”指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看的诗。
解诗题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他一生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一直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在诗、词、文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创作很多诗歌,内容极为丰富。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主要作品:《示儿》《关山月》《书愤》《钗头凤》等。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陆游幼年时正当金人南侵,占领北宋都城汴京,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和,最终灭国。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收复中原,招致了当权派的忌恨,最后丢掉了官职。公元1210年,85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之际,写下了《示儿》这首诗,发出了最后的抗金号召。
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
初读古诗
示 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nǎi wēnɡ
乃翁
朗读七言古诗时,一般每句的节奏划分是二/二/三。
乃是
乃是
奶-女=乃
减一减
nǎi
生字乐园



nǎi
这里是横折折折钩
结构:独体结构
组词:乃是 乃至
书写指导:注意不要和“及”混淆,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撇不出头。
结构:上下结构
组词:祭祀 公祭
部首:示
书写指导:左上部分的横撇要舒展,右上部分的捺也要舒展,下部“示”字的两横要适当收缩,避让上边的横撇和捺。
不要少写“一点”
书写指导
示 儿
[宋]陆 游
死 去 元 知 万 事 空,
但 悲 不 见 九 州 同。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
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
/
/
/
/
/
/
/
1.再读古诗,并结合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2.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整体感知
这首诗讲了诗人临终前对孩子的嘱咐:朝廷收复中原的时候,祭祀祖宗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的父亲。
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
品读赏析
死去元知万事空,
诗意: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唯一让我悲伤的是没能(亲眼)看见祖国统一
一个“悲”字,点出作者的遗憾。奋斗一生,仍不见国家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
一切事情都
无牵无挂了。
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元知死去万事空”。
只,只是。
国家统一
陆游临死前真的了无牵挂吗?你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同“原”,本来。暗示诗人还有放不下的、要嘱咐的事情。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以“万事空”来衬托一事的不能忘怀,突出了诗人“不见九州同”的遗憾、悲愤。 “悲”字是诗眼,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万事空
面临死亡,陆游知道一切都已成空。从诗句中,你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生死观?
豁达
结合古诗背景,概括诗人的“悲”从何来。
(1)对祖国大好河山被金兵占领,而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朝
廷当权者贪生怕死,不思收复失地的悲愤。
(2)对自己年迈体衰,壮志未酬的悲伤。
(3)对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悲悯。
背景资料
北宋宣和六年1126年,金国侵略者攻陷了北宋的都城汴梁。1127年,金俘虏了徽宗、钦宗,又将皇室直系宗族及后、妃等全部押送回金,北宋灭亡了。淮河以北整个中原地带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只剩下半壁河山,称为南宋。从中原沦陷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苦苦地等着盼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解救那些在敌人铁蹄下挣扎的父老乡亲,实现九州统一的夙愿。而南宋统治者只顾享乐,无意于祖国的统一。陆游写这首《示儿》的时候,九州破碎已整整84年了。
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意:等到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家祭时一定不要忘记告诉你们的父亲。
尽管对朝廷当权者和军队贪生怕死、苟且偷生感到悲愤,可诗人依然对他们寄予了怎样的希望?
宋朝的军队
平定北方
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祭祀家中先人
不要
你们的父亲
“北定”点出作者对定能收复失地的信心。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联系前两句思考:诗人明明知道死后万事皆空,为何还要让儿子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这不是前后矛盾吗?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虽然知道人死后,这世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了,但还是希望祖国能早日统一。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从这一矛盾冲突中,我们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殷切期望,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热烈、真挚的爱。
让我们带着对诗意的理解再次朗读诗歌并练习背诵。
示 儿
[宋]陆 游
死 去 元 知 万 事 空,
但 悲 不 见 九 州 同。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
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
/
/
/
/
/
/
/
读这首诗,要在悲伤遗憾中展现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主题概括
《示儿》是宋代诗人_________临终前写给_______ 的________。通过抒发自己未能亲眼见到____________ 的遗憾和对________________的坚定信念,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的强烈_______________。
陆游
儿子
遗嘱
收复失地
祖国必然统一
爱国情怀
拓展延伸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板书设计
示儿
悲伤
不见九州同
渴望
北定中原
爱国情怀
课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体会到了诗人临终之际仍苦苦期盼“王师北定中原日”,他盼来了吗?朝廷的权贵们都在干什么?让我们学习《古诗三首》的第2首诗,继续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二课时
题 临 安 邸
[宋] 林升
题写
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
旅店
从这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题临安邸》是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临安是南宋的都城,诗人应是看到当时的社会现实,内心悲愤不已,于是写了这首诗。
题目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地点。
作者简介
林升:南宋诗人,字云友,又名梦屏,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年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东瓯诗存》卷四。
主要作品:《长相思》《洞仙歌》等。
初读诗文
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断句,读出节奏。
题临安邸
[宋]林 升
山 外 青 山 楼 外 楼,
西 湖 歌 舞 几 时 休?
暖 风 熏 得 游 人 醉,
直 把 杭 州 作 汴 州。
/
/
/
/
/
/
/
/
我会读
熏肉

“黑”牛“千”斤重。
巧记:
xūn
杭州
hánɡ

结构:上下结构
组词:熏黑 烟熏
竖下面不要出头
书写指导:上半部分横画较多,其中第二笔横最长,与下半部分的四点底宽度相当,整个字中间只有一笔竖,中间竖是通下来的,下面是 “黑”。不要写成“千、黑”两部分。
书写指导
1.再读古诗,并结合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2.诗人在临安城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又想到了什么
整体感知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看到当时的达官贵人们整天寻欢作乐,沉沦于奢侈腐朽的生活,内心悲愤不已,于是在临安的一个旅店的墙上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品读赏析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诗意: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
停止
读这句诗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看到了碧绿的青山一座连着一座,西子湖畔歌舞升平,南宋的权贵们整日游山观水、饮酒作乐……
反问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面对无限美景,诗人为何反问?“休”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达官贵人在这里不是商讨恢复中原的大计,而是天天寻欢作乐,因此作者愤怒质问。
“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人们一味追求享乐的心痛,而且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的愤慨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背景资料
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他们几乎把临时的杭州当成当年北宋的汴州了。林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愤然在墙壁上写下了这首带有拷问意味的诗。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简直
在今河南开封,曾为北宋都城。
诗意:暖洋洋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他们简直是把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不再考虑收复失地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你怎样理解“暖风”“游人”“醉”的意思?
“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不仅指自然界的春风,还指当时社会上的糜烂奢华的颓废之风。“游人”在这里不是指一般游客,而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醉”不仅仅是指游人陶醉在西湖山水的美景中,也是“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醉”。北宋灭亡,中原沦陷,南宋的王公贵族们不是卧薪尝胆,渴望收复中原,而是在这里醉生梦死。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两个字用得最精妙?它们又暗指什么?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醉”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达官贵人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通过对杭州西湖秀丽风景和达官显贵们奢靡生活的描写,表明了作者极度不满当朝权贵们纸醉金迷的生活,辛辣讽刺南宋朝廷忘了国仇家恨,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丑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情感。
让我们带着对诗意的理解再次朗读诗歌。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主题概括
《题临安邸》是一首__________,描写了诗人在杭州的___________________,讽刺和揭露了当时的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丑态,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强烈爱国情感。
讽刺诗
所见、所闻、所感
纵情声色
忘记国难
苟且偷安
忧国忧民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 游
三万里河东人海,
五千仍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拓展延伸
中原沦陷了几十年,人们盼了多少个日夜,陆游是这样写的:
面对国土的沦陷,面对百姓的悲泣,岳飞发出了愤怒的呐喊。
欣赏诗朗诵《满江红》
题临安邸
几时休——忧国忧民
游人醉——醉生梦死
板书设计
无尽隐忧
课前导入
上节课我们刚刚学习了林升的《题临安邸》,体会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今天让我们学习《古诗三首》的第3首诗,继续体会诗人的爱国热情。
第三课时
己 亥 杂 诗
【清】龚自珍
从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己亥”点明了诗歌的写作时间。
题目的意思是:写于己亥年的组诗。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庵(ān),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他主张破旧立新,抵制外来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诗文洋溢着爱国热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主要作品:《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作者简介
《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题材极为广泛。这一年诗人48岁,因厌恶仕途而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家人,在南来北往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着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想到清政府腐败无能,不重用人才等社会现状,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写下了组诗315首七言绝句《己亥杂诗》,本诗是《己亥杂诗》其中的一首。
写作背景
初读诗文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听录音范读。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 州 生 气 恃 风 雷,
万 马 齐 喑 究 可 哀。
我 劝 天 公 重 抖 擞,
不 拘 一 格 降 人 材。
/
/
/
/
/
/
/
/
己亥 有恃无恐 抖擞

sǒu
hài
shì
我会读


哀伤
不拘一格



āi
结构:独体结构 部首:亠
组词:亥时 乙亥
书写指导:注意两撇的长度,第一个撇稍微长一些,第二个撇稍微短一些。整体要舒展。
这里是长点
笔画不要写到“口”里面。
书写指导:横下面“口”要写得稍扁。捺要舒展。“哀”容易与“衰”混淆,书写时要注意辨析。
组词:哀思 哀鸣
自读古诗,结合注释和资料理解古诗大意。
诗意: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风雷激荡的改革,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让人心痛。我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让更多的人才降临世间。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 州 生 气 恃 风 雷,
万 马 齐 喑 究 可 哀。
我 劝 天 公 重 抖 擞,
不 拘 一 格 降 人 材。
品读赏析
九 州 生 气 恃 风 雷,
万 马 齐 喑 究 可 哀。
“哀”,悲哀。表明诗人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
终究
依靠
死气沉沉的社会现状。
诗意:
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代表全中国,也有人用“九州”泛指天下。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结合背景资料,思考:这里的“生气”是发脾气的意思吗?“风雷”指的是自然界的风雷吗?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
风雷
生气
“生气”在诗中指朝气蓬勃的局面。“风雷”不是指自然现象,而是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尖锐猛烈的变革。作者借诗句表达自己对变革的强烈渴望。他期盼一场疾风惊雷,打破在清朝统治下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
背景资料
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发生的年代,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百姓,官吏贪污横行,民不聊生。当时用死板、单一、陈旧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人们都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举国上下一片死气沉沉。帝国主义侵略者对中国虎视眈眈,奴役中华民族,妄图灭亡中国。诗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的世界。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万马齐喑
结合注释想象“万马齐喑”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万马”是一幅非常壮观的画面,气势很大,“万马齐喑”则让人感到有些压抑。那么多马在一起却是沉默的,没有一个发出声音。
诗人因什么而哀?你从“哀”字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九州无生气而哀;因科举制度而哀;因清政府腐败无能而哀……我体会到了诗人的痛惜之情和爱国之心。
万马奔腾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这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诗人想借风雷唤醒谁?
诗人想借“风雷”唤醒昏君,唤醒庸官,唤醒愚民。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自然界的统治者,暗指当政者。
振作。
不限于一种规格和方式。
诗意: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种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期待人才辈出。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我”劝谁?劝什么?
“我”劝统治者,劝当时的官员,劝所有的老百姓……
当时的清政府用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来选拔人才,禁锢人们的思想,许多有志之士壮志难酬。“不拘一格降人才”表明诗人希望统治者能打破旧制度,用多种方式选拔优秀人才,以改变沉闷腐朽的社会局面。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清政府政治腐败,扼杀人才,以及由此所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的强烈不满,作者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远大的目光,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让我们带着对诗意的理解再次朗读诗歌。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 州 生 气 恃 风 雷,
万 马 齐 喑 究 可 哀。
我 劝 天 公 重 抖 擞,
不 拘 一 格 降 人 材。
/
/
/
/
/
/
/
/
对比阅读
古诗 主旨 相同 不同点
《示儿》
《题临安邸》 《己亥杂诗》 诗人临终遗恨,因不能看到祖国统一而沉郁和对收复河山的渴望。
诗人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悲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人对“万马齐喑”的痛心疾首和对社会变革的热烈期盼。
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
运用先叙事后抒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无法看到祖国统一的遗憾。
运用先写景后抒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对当权者的愤恨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运用比喻,表达了诗人渴望通过变革振兴国家的愿望。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拓展延伸
诗歌表达了作者虽辞官却仍关心国家命运,愿为国效力的爱国热情。
一、下面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陆游的《示儿》,是写给后代看的遗嘱。
B.《题临安邸》的作者,深情地歌颂了临安风光。
C.《己亥杂诗》是中的“恃风雷”,说明作者害怕社会变革。
A
课堂练习
二、《已亥杂诗》中表达出诗人的愿望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三、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表达了作者的遗愿。( )
2.《己亥杂诗》用“万马齐喑”比喻当时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
×

课堂总结
自古以来,有很多诗人都借诗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查找相关爱国诗句进行积累。希望这些爱国诗能激发我们的爱国心,促成我们的爱国行!
渴望变革
呼唤人才
己亥杂诗
万马齐喑
不拘一格降人才
九州生气
板书设计
1.课后查找三首古诗的相关历史资料。
2. 背诵《题临安邸》《已亥杂诗》《示儿》并
默写《示儿》。
3.课后搜集其他爱国诗篇,读一读,积累下来。
课后作业/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12 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的三首诗都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希望。《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字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题临安邸》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己亥杂诗》体现了诗人渴望社会变革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领悟力。但这三首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而且学生平时缺少此积累。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诗歌的背景,加深学生对诗的社会环境的认识。再组织点拨学生在反复的诵读、默读中,抓住诗歌的意象,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探讨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感知诗人炽热的爱国之心。
【教学目标】
1.认识“祭、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熏”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3.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感知诗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示 儿
【课时目标】
1.会认会写“祭、乃”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示儿》,并能背诵、默写。
3.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感知诗文大意;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导入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一首首爱国诗人谱写的乐章,这不仅仅是文学财富,更是不朽的精神!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课文的脚步,去品味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去感受不同的时代浓浓的爱国情。
2.板书题目,读题。
(1)师: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学生交流。
(“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指告诉儿子,也可以指给儿子们看的诗。)
3.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他一生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一直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在诗、词、文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创作很多诗歌,内容极为丰富。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主要作品:《示儿》《关山月》《书愤》《钗头凤》等。
4.写作背景
陆游幼年时正当金人南侵,占领北宋都城汴京,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和,最终灭国。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收复中原,招致了当权派的忌恨,最后丢掉了官职。公元1210年,85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之际,写下了《示儿》这首诗,发出了最后的抗金号召。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播放音乐)
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注意诗句的停顿。尝试标注节律和重音。
(2)指名读诗句,着重提示“家,(jì)、乃(nǎi)翁(wēnɡ)”的读音。(注意“翁”的韵母不要读成onɡ)
(3)识记生字
①区分形近字:祭—蔡,乃—及。
②指导“祭、乃”的书写。
祭:左上部分不是“夕”,不要少写一点。横撇要舒展,右上部分的捺也要舒展,下部“示”字的两横要适当收缩,避让上边的横撇和捺。
乃:书写时要注意笔顺,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
(4)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结合着注释,理解题意并提出疑问,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初读古诗,解决字词读音,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a.学生边自由读,边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不懂的地方做好批注。
b.师生共同讨论,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元知:“元”通“原”,本来但:只是 悲:悲伤九州:这里指宋代时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同:统一 定:平定王师:朝廷的军队 无忘:同“勿忘”,不要忘记。乃翁:你的父亲。
c.交流古诗的大意
预设:(我)本来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国家的统一而悲伤难过。当南宋朝廷的军队北上抗金,平定中原的那一天,你们在家中祭祀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师生合作朗读古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三读古诗,目的是为了读字音,读节律,读诗意。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走进古诗,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自由谈话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学习古诗的情境之中。并通过读准音,读节律,读诗意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为后面的“感悟诗情”这一环节做铺垫。)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品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1)陆游临死前真的了无牵挂吗?你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预设:不是。(“元”)这个字暗示诗人还有放不下的、要嘱咐的事情。
(2)一个人临终前,在自己的儿女面前,一般会留下什么样的遗言?而陆游的遗言有何不同?
(3)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而陆游的“悲”有何不同?
预设:以此体会陆游“悲”情背后的复杂情感: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伤”;为“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壮”;为“家祭告慰”而“悲欢”。
(4)面临死亡,陆游知道一切都已成空。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生死观?(豁达)
(5)既然人死后万事都不可知,为何还要“告乃翁”?
引导:感受陆游对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志愿矢志不渝、至死不改、终成遗愿的伟大情感。
(6)指名朗读,设问:你们从诗句中读出了陆游的什么感情?
预设:以“万事空”来衬托一事的不能忘怀,突出了诗人“不见九州同”的遗憾、悲愤。一个“悲”字,点出作者的遗憾。奋斗一生,仍不见国家统一。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7)结合背景资料谈一谈:平常人临死时,会有对生命的留恋、对家人的不舍,而陆游临死前心里最记挂的是什么?(南宋朝廷何时收复失地)他又为何而悲?(学生发散思维:为南宋朝廷未收复失地而悲;为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悲;为金人对国人的蹂躏而悲;为朝廷当权者贪生怕死而悲……)。
课件出示:
北宋宣和六年1126年,金国侵略者攻陷了北宋的都城汴梁。1127年,金俘虏了徽宗、钦宗,又将皇室直系宗族及后、妃等全部押送回金,北宋灭亡了。淮河以北整个中原地带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只剩下半壁河山,称为南宋。从中原沦陷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苦苦地等着盼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解救那些在敌人铁蹄下挣扎的父老乡亲,实现九州统一的夙愿。而南宋统治者只顾享乐,无意于祖国的统一。陆游写这首《示儿》的时候,九州破碎已整整84年了。
(8)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借助资料,对古诗的创作背景有了相应的了解,从而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内容。教师适时点拨,也帮助了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2.品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提问:尽管对朝廷当权者和军队贪生怕死、苟且偷生感到悲愤,可诗人依然对他们寄予了怎样的希望?(王师北定中原日)
(2)启发想象:如果有“王师北定中原日”之时,那么你可能会看到怎样的画面?
(3)教师引读:陆游嘱托儿子——(学生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 联系前两句思考:诗人明明知道死后万事皆空,为何还要让儿子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预设:诗人虽然知道人死后,这世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了,但还是希望祖国能早日统一。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从这一矛盾冲突中,我们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殷切期望。
(5)讨论交流: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诗人临终前,不是跟家人告别,也不是表达对生命的留恋,而是表达“不见九州同”的遗憾。诗人临死时还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对儿子没有嘱咐别的,只是嘱咐若有朝一日朝廷军队收复失地,家祭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告诉他。诗人哪怕到了九泉之下还在等着“九州同”的消息,这是多么深切的爱国之情啊!
预设:诗歌前两句写对未见祖国统一的无穷遗恨,后两句写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这首诗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3.教师小结:这首诗的诗眼为“悲”,诗人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为无法亲眼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正是因为对国家“爱之深”,才有这般的“悲之切”。
4.学生齐读全诗。
5.背诵全诗,默写全诗。
(设计意图:情由心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悲”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将常人的生活经验与特定的人物进行对比,用万事之空衬托一事之悲来感受诗人死不瞑目、心有不甘的遗憾,后句又把看到祖国统一的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至此深刻体会到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的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怀。)
四、拓展延伸,积累诗词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题临安邸
【课时目标】
1.会写“熏”“杭”2字。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的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理解诗题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体会到了诗人临终之际仍苦苦期盼“王师北定中原日”,他盼来了吗?朝廷的权贵们都在干什么?让我们学习《古诗三首》的第2首诗,继续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2.板书题目,读题
3.理解古诗题目。
(1)引导:谁能说说古诗题目的意思?
预设:题,题写。临安,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邸,旅店。题目的意思是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2)从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题目点明了写诗的地点)
4.介绍作者。
林升:南宋诗人,字云友,又名梦屏,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年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东瓯诗存》卷四。
主要作品:《长相思》《洞仙歌》等。
5.写作背景
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他们几乎把临时的杭州当成当年北宋的汴州了。林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愤然在墙壁上写下了这首带有拷问意味的诗。
(设计意图:《示儿》和《题临安邸》都是南宋诗人所作,时代背景相同且有先后的联系,所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之时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有助于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3)指名朗读,相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准“熏”,
(4)书写指导)
“熏”上半部分横画较多,其中第二笔横最长,与下半部分的四点底宽度相当,整个字中间只有一笔竖,不要写成“千、黑”两部分。
2.再读古诗,并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1)学生自读古诗,试着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
(2)同桌讨论交流,谈谈各自对古诗的理解。
(3)全班交流。
诗的大意:无尽的青山,连绵的楼阁,望也望不到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歇?暖洋洋的风吹得人如痴如醉,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预设: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看到当时的达官贵人们整天寻欢作乐,沉沦于奢侈腐朽的生活,内心悲愤不已,于是在临安的一个旅店的墙上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4)学生再读古诗,试着读出节奏。
(5)师生合作朗读。
题临安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设计意图:让初读古诗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韵味。当学生读通、读顺了古诗,对古诗也有初步的了解后,这时的读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又可以为后面品味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做铺垫。)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品读第一、二句。
(1)指名读第一句。引导:读这句诗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教师点拨:可以借助课文插图,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想象当时杭州的优美景色,理解“山外青山楼外楼”。
教师引导:青山连绵,楼阁相连,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楼阁?(这些楼阁是供权贵们用以寻欢作乐的,他们成天醉生梦死,歌舞升平)
预设:看到了碧绿的青山一座连着一座,西子湖畔歌舞升平,南宋的权贵们整日游山观水、饮酒作乐……
(2)面对无限美景,诗人为何反问?“休”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预设1:达官贵人在这里不是商讨恢复中原的大计,而是天天寻欢作乐,因此作者愤怒质问。
预设2:“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人们一味追求享乐的心痛,而且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的愤慨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介绍写作背景。
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他们几乎把临时的杭州当成当年北宋的汴州了。林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愤然在墙壁上写下了这首带有拷问意味的诗。
(4)指导朗读:你觉得“几时休”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读出诗人的责问,读出百姓的愤怒。因为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表达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愤慨之情。)
2.品读第三、四句。
(1)指名读,教师引导:你怎样理解“暖风”“游人”“醉”的意思?
学生交流。明确:“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不仅指自然界的春风,还指当时社会上的糜烂奢华的颓废之风。“游人”在这里不是指一般游客,而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醉”不仅仅是指游人陶醉在西湖山水的美景中,也是“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醉”。北宋灭亡,中原沦陷,南宋的王公贵族们不是卧薪尝胆,渴望收复中原,而是在这里醉生梦死。难怪诗人要满腔忧愤地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2)引导交流: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教师小结:那些达官贵人,喝着美酒,吃着美食,睁着迷离的双眼,听着歌女们的演唱,看着舞女们的舞蹈……他们的沉迷之态、失志之心全都表露无遗。
(3)“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诗中哪两个字用得最精妙?它们又暗指什么?
预设: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醉”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达官贵人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
(设计意图:通过“熏”“醉”交流看到的、想象到的景象,感受当权者的灯红酒绿,的生活,抓住“醉、杭州与汴州、几时休”等词语进行分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读的愿望,达到情感的共鸣。)
(4)读中悟情。
教师:“直”是简直的意思,杭州不是汴州,可南宋的权贵们忘记了耻辱,忘记了昔日故都,忘记了江山,忘记了老百姓,你觉得诗人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痛惜、嘲讽、愤怒……)
(5)指导朗读:请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古诗。(指名读)
3.诵读全诗。
(1)教师引导:读着这首诗,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这首诗通过对杭州西湖秀丽风景和达官显贵们奢靡生活的描写,表明了作者极度不满当朝权贵们纸醉金迷的生活,辛辣讽刺南宋朝廷忘了国仇家恨,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丑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情感。
(2)全班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全诗围绕一个“醉”字,写出了南宋的权贵们沉迷歌舞、醉生梦死的生活状态,诗人因此倍感愤慨。所以,在这个环节采用想象,引导学生用情景模拟的方式感受画面,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与诗人在情感上的共鸣。)
四、拓展延伸,升华诗情
1.读陆游的诗。
中原沦陷了几十年,人们盼了多少个日夜,陆游是这样写的: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 游
三万里河东人海,
五千仍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2.读岳飞的词。
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课件播放《满江红》)
师: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累爱国诗,并熟读成诵。适度的拓展,扩大学生的古诗阅读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板书设计】
几时休——忧国忧民
题临安邸
游人醉——醉生梦死
第3课时
己亥杂诗
【课时目标】
1.认识“亥、恃、擞”3个生字,会写“亥、恃、哀、拘”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己亥杂诗》。背诵《己亥杂诗》。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背诗。
(1)齐背《示儿》《题临安邸》。
(2)导入:上节课我们刚刚学习了林升的《题临安邸》,体会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今天让我们学习《古诗三首》的第3首诗,继续体会诗人的爱国热情。
(3)板书古诗题目。引导:从古诗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点明了诗歌的写作时间)
(4)学生齐读古诗题目。
2.简介作者。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庵(ān),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他主张破旧立新,抵制外来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诗文洋溢着爱国热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主要作品:《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3.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题材极为广泛。这一年诗人48岁,因厌恶仕途而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家人,在南来北往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着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想到清政府腐败无能,不重用人才等社会现状,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写下了组诗《己亥杂诗》,本诗是《己亥杂诗》其中的一首。
(设计意图:对与学生时空距离较远的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是学习的良好方法,有助于学生快速走进文本,更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通读顺,扫清字词。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相机纠正字音。
(3)比一比,识记生字:寺—恃,数—擞。
(4)指导写字。
学生自主练写“亥”“恃”“哀”“拘”4个字。
提示:“亥”,注意两撇的长度,第一个撇稍微长一些,第二个撇稍微短一些。“哀”横下面“口”要写得稍扁,捺要舒展。容易与“衰”混淆,书写时要注意辨析。
(5)指导朗读:再读一读古诗,注意读好诗句的节奏。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自学生字为主,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教师通过对个别易错字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生字。)
2.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结合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
(2)小组交流讨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大致意思。(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风雷激荡的改革,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让人心痛。我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让更多的人才降临世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前面所学方法,借助注释和搜集到的资料,理解诗意。)
三、品读诗句,体悟诗情
1.品读第一、二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指名朗读。
(2)结合背景资料,思考:这里的“生气”是发脾气的意思吗?“风雷”指的是自然界的风雷吗?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
预设:“生气”在诗中指朝气蓬勃的局面。“风雷”不是指自然现象,而是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尖锐猛烈的变革。作者借诗句表达自己对变革的强烈渴望。他期盼一场疾风惊雷,打破在清朝统治下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
(3)补充资料。
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发生的年代,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百姓,官吏贪污横行,民不聊生。当时用死板、单一、陈旧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人们都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举国上下一片死气沉沉。帝国主义侵略者对中国虎视眈眈,奴役中华民族,妄图灭亡中国。诗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的世界。
(4)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板书:九州生气)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5)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是何等的热闹、壮观!而“万马齐喑”呢?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
预设:“万马”是一幅非常壮观的画面,气势很大,“万马齐喑”则让人感到有些压抑。那么多马在一起却是沉默的,没有一个发出声音。
(6)讨论:诗人因什么而哀?你从“哀”字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诗人因九州无生气而哀;因科举制度而哀;因清政府腐败无能而哀……我体会到了诗人的痛惜之情和爱国之心。
(7)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
预设:这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8)诗人想借风雷唤醒谁?(唤醒昏君,唤醒庸官,唤醒愚民)
(9)再读第一、二句诗,深切体会诗人的“哀”。
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让我们再读这两行诗。
(设计意图:此诗中的“万马齐喑”既是全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是关键点。突破这个难点采用了多种方法,使得文本的内涵丰富起来。同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时代,感受与激发情感。)
2.品读第三、四句。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指名朗读。
(2)讨论交流:“我”劝谁?(劝统治者,劝当时的官员,劝所有的老百姓……)劝什么?
预设:当时的清政府用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来选拔人才,禁锢人们的思想,许多有志之士壮志难酬。“不拘一格降人才”表明诗人希望统治者能打破旧制度,用多种方式选拔优秀人才,以改变沉闷腐朽的社会局面。
(3)提问:“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联系前面介绍的资料,你们觉得可以如何“不拘一格”?
(5)练习朗读:你觉得怎样才能读出诗人的“劝”?试着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清政府政治腐败,扼杀人才,以及由此所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的强烈不满,作者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远大的目光,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4.熟读成诵。
(1)生生互读,师生互读。
(2)全班齐读,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从字、词到文的理解,感受第二句“哀”既是第一句的原因,又是第三句“劝”的基础。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对当时人们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情,从“劝”中感受诗人对社会变革强烈而殷切的期盼之情。)
四、拓展延伸,积累诗词
1.古诗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体会情感:诗歌表达了作者虽辞官却仍关心国家命运,愿为国效力的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龚自珍的诗,使学生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通过对比更加深了学生对本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有关爱国的诗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五、对比阅读,感受异同
(1)学生齐读古诗三首,说说它们的异同。
不同:前两首诗都是南宋诗人所写,后一首是清代诗人写的。
《示儿》运用先叙事后抒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无法看到祖国统一的遗憾。《题临安邸》运用先写景后抒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对当权者的愤恨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己亥杂诗》运用比喻,表达了诗人渴望通过变革振兴国家的愿望。
相同: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
(2)齐读并背诵本课三首诗.
六、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有关爱国的诗句还有很多,课下,同学们搜集了好多爱国诗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希望这些爱国诗能激发我们的爱国心,促成我们的爱国行!
七、课后作业,巩固知识
1.课后查找三首古诗的相关历史资料。
2. 背诵《题临安邸》《已亥杂诗》《示儿》并 默写《示儿》。
3.课后搜集其他爱国诗篇,读一读,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12 古诗三首(作业设计)
一、补全诗句,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 _____元知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乃翁。
元:_______________ 王师:_______________ 乃翁:____________
2._____生气恃_____ ,万马齐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气:_____________ 恃:__________________ 万马齐喑:_________________
二、按要求填空。
“乃”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___,再查_______。“乃”的意思有:①才; ②是,为; ③竟; ④于是,就; ⑤你,你的。请为下列句子中的“乃”选择恰当的解释。(填序号)
1.家祭无忘告乃翁。( )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3.失败乃成功之母。( ) 4.唯虚心乃能进步。( )
三、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绝笔。
B. 《题临安邸》歌颂了京城汴梁的繁华热闹。
C. 《已亥杂诗》是唐代诗人龚自珍的作品。
2.对“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诗选自宋朝陆游的《示儿》,这首诗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B.诗句中“乃翁”的意思是“你们的父亲”。
C.这句诗的意思是: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家中不要忘记举行祭祀。
D.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情感。
3.对诗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示儿》诗的题目点明了这首诗是作者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B.“九州”的意思是九个州。
C.《示儿》前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渴望祖国统一之情。
D.《己亥杂诗》、《题临安邸》和这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4.下列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B.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C.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D.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5.“万马齐喑究可哀”中“究”的意思是( )
A.追查。 B.到底。 C.结果。 D.终究。
四、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1.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劝天空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课内古诗,回答问题。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辞精当,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2.诗题中,“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邸”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A.题写 B.题目 C.住房 D.客栈
3.“暖风”一语双关,既指____,又指____。
A.自然界的春风 B.社会上的淫靡之风
4.诗中“游人”特指( )
A.百姓 B.南宋统治阶级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荒淫无能的讽刺,以及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B.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6.《题临安邸》这首诗中诗人对统治者提出质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还能写出积累的爱国诗句。
① ———————————,———————————— 。
② ———————————,————————————。
【参考答案】
一、
1.死去 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
同“原”,本来。 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你们的父亲。
2.九州 风雷 究可哀 我劝天空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依靠。
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二、
丿 一
1.⑤ 2. ④ 3.② 4. ①

1.A
2.C
3.B
4.D
5.D
四、
1.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2.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3.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种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五、
1. 宋 林升
2. A D
3. A B
4.B
5.B
6.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