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向党:小学第一学段革命文化教育的具象化实践探索
——以《热爱中国共产党》第二课时教学为例
【教学目标】
通过字源、反复再现等方式认识“热、爱”等110个生字,理解“中国共产党”等3个词语。
2.朗读课文,借助完整句式的特点,读好课文最后一个长句子。
3.通过相关资料,体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激起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相关资料,体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激起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回应疑问
1. 出示儿歌一二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花儿喜欢太阳”,所以(引导学生往后读),“鸟儿喜欢蓝天”,所以(引导学生往后读)。
2.回顾:是啊,太阳、蓝天不仅给花儿、鸟儿带来温暖和快乐,更给予它们生命和自由!那我们小朋友喜欢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
3.大家在上一节课中对课题产生了疑问,都想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什么?为什么要“热爱中国共产党”?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来,让我们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和“中国共产党”相关的句子。交流并关注字音的正确:如“幸”“成”的后鼻音要读得很响亮到位。
4.指导朗读长句子
(1)这个句子比较长,要读好它可不容易。特别是后半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怎么读好长句子?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读?(标注停顿)相机借助手卡指导:我们怎么样?我们在哪里幸福成长?——强调“在党的怀抱里”同样要连读,中间不能断。
(2)点红(或放大)“怀抱”:仔细观察,“怀抱”两个字的偏旁我们都学过。竖心旁表示在胸口,提手旁表示用手抱着。小的时候,我们经常被妈妈这样怀抱着,在妈妈的怀抱里,你一定感觉?
(3)现在我们在“党的怀抱里”也应该会是这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再来合作读一读这个句子。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设计理念:本板块以"温故知新——情感联结——语言建构"为设计主线。首先通过儿歌接龙唤醒学生已有的"喜欢"情感体验,实现从“太阳”“蓝天”的自然意象到“中国共产党”人文主题的认知迁移。在识字环节,用"怀抱"的动作体验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具象思维特点。朗读指导创新运用"台阶图"可视化停顿,配合肢体动作理解"党的怀抱",将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有机融合。整个板块遵循"具象——形象——抽象"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后续深度学习奠定基础。)
板块二:拓展资料,体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一)拓展资料,了解中国共产党
1. 中国共产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组织呢?我们为什么要热爱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党的成长故事吧!“党的成长故事知多少”图片出示。
(1)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经济极度落后,人民生活非常艰苦,看(出示4张图片)。为了改变这种局面,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让我们记住这个伟大的日子,把它深深地印刻在心里,我们一起读一读——1921 年 7 月 23 日。当时有哪些主要领导人呢?借助拼音先自己认一认:陈独秀、李大钊、董必武、毛泽东。大家一起读一读。
(2)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打跑了侵略者,解放了全中国,其中很多故事都被拍成了电影——出示电影海报或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你也可以看着图片猜一猜。
《狼牙山五壮士》: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战士们不怕牺牲,英勇地与敌人斗争到底的故事。
这个呢?《鸡毛信》:这是小英雄海娃,为了保护一封重要的信,克服了很多困难,最终成功完成了任务。
猜猜这张?《长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军叔叔阿姨们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穿越了茫茫草地,最终走出了敌人的包围。
这张图可能在讲什么?《地道战》:为了赶跑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村民们挖地道,和敌人战斗,保护自己的家园。(播放电影片段)哇,多么聪明的办法!
(3)新中国成立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终于成立了!——让我们听听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那庄严的宣告,听!(播放音频)
(4)建设新中国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视频)相机补充:滨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张图片对比),20年平地变高楼,这都是在党的带领下建设的!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无数共产党员在带领大家建设家园,看,党员医生在社区免费接诊,党员民警在做安全排查,党员教师在爱心护学志愿者……
2.朗读体会
现在你们知道了吧:
“屈辱的中国人民能站起来,是因为有了——”生:“中国共产党”。
“贫穷的中国人民能富起来,是因为有了——”生:“中国共产党”。
“弱小的中国人民能强起来,是因为有了——”生:“中国共产党”。
此时此刻,你的心中一定涌起了深深的敬意!我们怎样才能读出心中的敬意呢?自己先试一试(个别读)让我们带着对党的这一份敬意,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二)说话练习,感受幸福和快乐
1.对比感悟,激发爱党之情
(1)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民的心紧紧团结在一起。但也有的国家因为人民上下不同心,导致国家四分五裂,战争不断。出示图片1:这是叙利亚三岁小难民伏尸海滩,好可怜啊!图片2:也是因为战乱,孩子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无处可去。图生3:战争中孩子被炸死,父亲嚎啕大哭。
(2)任务驱动:对比他们,你觉得自己生活得幸福吗,为什么?谁来说说。我们很幸福,因为……(我们很安全,生活很甜蜜、富足)
让我们也来听听图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吧!——像这样的幸福,我们应该有很多很多(出示相关的照片,个人照、集体照)照片里你们在干什么?我们班做了什么事?(春游、运动会、美食分享会)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谁也能用上这个句子说一说。
2.小结:花儿很幸福,因为有阳光的照耀,鸟儿很幸福,因为有蓝天的拥抱!我们也很幸福,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全体女生)我们一起幸福地读一读——
不仅我们小朋友要爱党,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要爱党,每个中国人都要热爱中国共产党,(全体男生)我们一起坚定地读一读——
(设计理念:本板块立足"历史认知——现实对比——情感升华"三维目标设计。精选四大党史节点:建党——抗战——建国——建设,通过"图片对比+影视片段+音频实录"的多模态呈现方式,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儿童可感知的具体形象。特别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因果关联:如对比1921年与2024年的生活场景,用"因为……所以……"句式建立逻辑链条。战争与和平的视觉对比:叙利亚儿童vs中国学生,创设认知冲突,激发感恩之情。说话练习设计分层支架:从填空式表达到开放式抒发,既保障语言规范又鼓励个性表达,实现政治启蒙与语言发展的统一。)
板块三:感情朗读,指导书写指导
1.思辨:课文中的花儿、鸟儿也很爱太阳和蓝天,为什么他们是“喜欢”,我们要用“热爱”?能换成“喜欢”吗,“喜爱”呢?同桌先讨论一下。
2.随文字理识字,深入理解“热爱”
我们来看看“爱”这个字。你发现了吗,“爱”的中间有一颗——心,“爱”从造字的本义就告诉我们要有感恩之心,用心去爱。
朗读体会:那就让我们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感恩的心,再来读读这句话。看谁能真正读好它。借助评价单先自己练一练,再和同桌读一读。
朗读评价单
评价标准 星级
读准字音,吐字清楚,不读错字。 ☆
读好儿歌的停顿,读出节奏。 ☆
怀着热爱和感恩的心,有感情朗读。 ☆
4.复习字词,指导书写
情境书写:运用汉字表达“热爱”。让我们一起郑重地把中国共产党的名字写下来,记在心间。
中国 像太阳,哺育我幸福成长。
中国 像蓝天,带给我自由和快乐。
5.结课:课的结尾,再让我们深情地读读整首儿歌吧!
(本板块聚焦"价值内化——行为外显"的育人目标,采用"思辨——书写——宣誓"的递进策略。通过"热爱vs喜欢"的词语辨析,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层级差异,借助"爱"字字理强化"用心去爱"的核心价值。书写活动创新设计"党徽感恩卡",将汉字书写升华为情感表达载体,实现"手写心言"的美育效果。朗读评价量表的三级标准:准确——节奏——情感,构建可视化成长阶梯,最后通过集体宣誓仪式将情感推向高潮。整个板块体现"明理——动情——践行"的德育规律,让爱党情怀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实践。)
【板书设计】
【教学评析】
一、政治性与儿童性的有机统一
教学设计准确把握了革命文化题材的教学定位,将“知党——爱党——跟党”的政治要求转化为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学习活动。如用“花儿——太阳”的类比建立初始认知,通过“怀抱”的动作体验理解抽象概念,这种“具象化——情感化——生活化”的处理方式,有效破解了低年级政治启蒙教育中概念抽象、说教味浓的难题。特别是战争与和平的对比环节,没有简单停留在悲惨画面的感官刺激上,而是引导学生建立“党的领导——安全保障——幸福生活”的逻辑链条,体现了价值引领的深度。
二、语言训练与价值培养的深度融合
作为语文课中的思政色彩浓厚的课文,本设计始终坚守语文学科本色。朗读指导中,将情感表达与停顿技巧有机结合;说话练习时,用规范句式保障语言发展。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教师创新设计了三层次语言实践活动:基础层(填空式表达)、发展层(看图说话)、创新层(换位讲述),在保障语言训练质量的同时,为价值认同提供了多样化表达路径。这种“文道统一”的教学策略,避免了思政教育“贴标签”“喊口号”的弊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软着陆。
三、多模态资源的精准运用
教学设计展现了出色的资源整合能力:历史影像选取1921年建党、1949年建国等关键节点;当代素材聚焦抗疫党员、社区服务等儿童可感事例;对比资源采用叙利亚战乱等国际视角。这些资源不是简单堆砌,而是服务于“过去——现在——未来”的逻辑建构,使资源成为触发深度思维的媒介。技术应用也恰到好处,音频、视频、实物教具的交替使用,符合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特点。
四、教学评一致性的创新实践
全程嵌入的评价机制是本课亮点。朗读评价量表的三维标准(准确度、节奏感、情感力)既指向语文要素,又暗含情感态度目标;“党的故事我知道”借助拼音认一认、根据海报猜一猜等游戏化形式,实现过程性评价;感恩卡的展示交流则构成成果性评价。这种将德育目标转化为可观察、可测评行为指标的做法,为革命文化体裁课文的教学评价提供了范例。特别是评价主体从教师拓展到学生互评、家长参评,形成了立体化的育人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