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韵歌中巧识字
——《古对今》教学设计
设计简介:
本次识字课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对韵歌,所以对韵歌的形式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一年级的学生需要通过本次识字课文的学习,感受识字的乐趣。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字源分析、联系生活、游戏等方式,多途径识字,同时在师生对对子、同桌对读等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对韵歌特点。
课文简介:
这是本套教材中第二次出现的对韵歌,三段韵文或同义词组对,或反义词相对,以及长短句交替的形式,都与第一册的《对韵歌》相同,因此对于这种形式的识字课文,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本篇对韵歌中的对子,与本册第一课《春夏秋冬》存在内容上的关联,两课都涉及到了四季变化和自然风光。相较之下,本课从自古至今的时光长河进入四季轮回,从而感受昼夜交替和万物生长,韵文更显整体、深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因此,教学本课,应通过诵读、理解对韵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当然,作为识字课,识字必然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将识字与学文有机结合。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对韵歌、字源分析等方法,认读“圆、严”等12个生字,读准后鼻音;通过归类指导,会写“古、夕”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夕、细、语”。
2. 借助图片或联系实际,理解“严寒、酷暑、朝霞、夕阳”,拓展积累“晚霞、狂风、暴雨、朝阳”;认识“桃、李、柳、杨”四种植物,借助图片和音频感受“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自然之美。
3. 多形式朗读对韵歌,背诵对韵歌。
教学重难点:借助图片和音频感受“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自然之美;多形式朗读对韵歌,背诵对韵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背诵导入,认识“古对今”
1.背诵《动物儿歌》。
2.刚才,我们背诵的是小朋友喜欢的儿歌。那么,古代的小朋友他们背诵的儿歌是怎么样的呢?
出示《古对今》。齐读课题,学习“古”字。
①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猜字谜:十张口;加一加:十加口等)
②描红写字。(注意:上半部第一横要写长些;下半部的“口”字要想写得好,上面大来下面小。)
3.古代的小朋友读的是——对韵歌。我们上个学期就读过一篇对韵歌,出示《对韵歌》齐读。
指名说对韵歌的特点。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即可。
板块二:随文识字,积累词语
1.学生尝试读韵文。不认识的可以借助拼音,也可以请老师和同学帮忙。
2.同桌交流,找到了哪些对子。
3.这首对韵歌里,还藏着四个季节,你能找出来吗?
指名说,随即理解并拓展词语。
◆春、夏
①学生交流:春天带给你什么感受?随即板贴“春暖”。
春天的风暖暖的,柔柔的,这样的风,我们可以称它为“和风”(板贴“和风”);春天的雨轻轻的,细细的,这样的雨,我们可以称它为“细雨”(板贴“细雨”)我们还可以把这两个词连起来,变成“和风细雨”。
②学生齐读并积累。拓展:和“和风”相反的风我们称为——狂风、和“细雨”相反的——暴雨。
哪个季节经常会有狂风暴雨?(夏天)
学生交流。
③春天的太阳,让我们觉得暖洋洋的,很舒服,夏天的太阳又带给你什么感受呢?
出示:暑。拓展:中暑、暑假。
夏天实在太热了,这样的季节我们可以说是“酷暑” (板贴“酷暑”)。
◆秋、冬
①学生交流:秋天会有哪些变化?
随机板贴“秋凉”、“霜”。
②是啊,秋霜降,那么冬天呢?——冬雪飘。(板贴“雪”)
出示:“寒”金文的字形,给学生讲解字源:一个人在一间屋子里,光着脚站在两块冰上,多冷!
这么冷的冬天,我们就用这个词来形容——
板贴“严寒”,学生齐读。
4.如此寒冷的冬天就叫“严寒”,这时你最盼望谁?——太阳公公。
◆晨、朝
①出示“晨”,给学生讲解字源:早上七点左右称为“辰时”,这个时候,太阳太阳公公出来了。
板贴“晨”,学生齐读,指导读准前鼻音。
②师:这时的太阳叫——朝阳。
出示“朝” 金文的字形,给学生讲解字源:太阳从草丛中升起,因为时间还早,所以月亮还隐隐约约挂在天上。
拓展:朝霞。板贴“朝霞”。
◆暮、夕
①出示“暮” 金文的字形,给学生讲解字源:太阳公公累了,躲到树丛中去了。
指名读“暮”, 板贴“暮”。
②“暮”这个时候,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傍晚)傍晚的彩霞称之为什么呢?(晚霞)傍晚的太阳呢?
出示“夕阳”, 板贴“夕阳”。
③指导“夕”的书写。
横撇要舒展,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书写。
5.我们的田字格形状是——方的。(板贴“方”)那么,和“方”相对的形状是什么呢?(板贴“圆”)
板块三:读通韵文、尝试背诵
1.学生练习读两节对子。
黑板上的这些词语都藏在书中的第1、2小节中,赶紧去读一读。
2.师生看着板书玩对子游戏。教师出一个词,学生对出下一个词。(随机调整板书)
3.同桌玩对子游戏。
①读预先准备的词语卡片。
②同桌对对子。
4.尝试背诵1、2节。
板书设计:
6.古对今 (对韵歌)
圆 严寒 春暖 晨 雪 和风 朝霞
方 酷暑 秋凉 暮 霜 细雨 夕阳
【第二课时】
板块一:背诵儿歌、发现对子特点
1.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读词语:严寒、酷暑、和风、细雨、朝霞、夕阳。
2.师生问答。
师:严寒严寒对什么? 生:严寒严寒对酷暑。
一生:和风和风对什么? 生:和风和风对细雨。
男生:朝霞朝霞对什么? 女生:朝霞朝霞对夕阳。
讨论:为什么要这么对?(内容都是相对的同类的词语)
3.教师和学生玩拍手背诵游戏,背诵对韵歌的1、2节。
板块二:图文对应,学习第3节
1.出示:桃、李、柳、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
学生动手连一连,组成对子。
2.交流:为什么这么连。随机理解并积累词语。
3.出示图片:桃树、李树、柳树、杨树。
①指名说:哪两棵树比较像,哪里比较像?
(桃树和李树树形相像,但桃树开粉花,李树开白花,它们的果实都能吃;柳树和杨树的树形不同,柳树多下垂,杨树多上扬,但是它们的种子都带有“白毛”。)
◆桃树、李树
桃树、李树这么相像,果子也都很好吃。古人还用桃子和李子来比喻学生,用“桃李满天下”来夸赞老师的辛勤教导。(板贴:桃 李)
学生齐读:桃李满天下。
◆柳树、杨树
出示词语“杨柳依依”。
这个词语经常用在诗词中,这个词语既有杨又有柳,可是古人说的“杨柳依依”其实指的是柳树,依依是轻柔的样子,杨柳依依就是柳树轻柔的样子。
齐读词语:杨柳依依。
杨树、柳树的果实就是它们的种子,它们靠风传播种子。
直到现在还有好多人把杨树和柳树混为一谈,简称为“杨柳”。(板贴:柳杨)
②书写“李”
再读“桃、李、柳、杨”四字,观察四个表示树的字,发现异同:李的“木”在上面,其他的“木”在左边。
提醒学生木在左边时,捺要变成点,但木在上面时,撇捺要舒展。学生书写“李”。
4.出示图片:鸟语花香
学生观看,交流:看到了什么?
①是啊,花儿开放了,吸引来许多——小鸟,小鸟唧唧喳喳,既像是唱歌,又像在跟花儿——说话。
这么美,送它一个词,出示并积累:鸟语花香。学生读。
②看图听音频:莺歌燕舞
学生观看: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随机出示:黄莺、燕子。
黄莺在歌唱,燕子在舞蹈,这么快活的景象,古人用这个词来形容:“莺歌燕舞”。(积累:莺歌燕舞)
这两个词语也是两个对子,板贴并齐读:莺歌对燕舞 鸟语对花香
5.出示第3节,同桌拍手读。
6.尝试背诵第3节。
板块三:游戏巩固,识写生字
1.同桌玩拼字游戏。
两组生字,部件拆分后进行组合:圆、酷、晨、暑;凉、细、朝、杨。
2.猜字谜:
①酉时告诉你。(酷) ②田边种丝瓜。(细)
③十日十月。(朝) ④亚字长个小尾巴。(严)
⑤多一半。(夕)
3.归类书写生字:(左右结构)细、语、凉,(上下结构)香。
重点指导:三个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左窄右宽,偏旁要正,重心要稳。
“香”撇捺要舒展。
板书设计:
6.古对今(对韵歌)
桃 柳 莺歌 鸟语
李 杨 燕舞 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