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端午粽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9端午粽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1 20:5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 端午粽(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认识“端、总、米、间”4个生字和“米字旁”,会写“节、米、间”三个生字。
通过图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箬竹叶”“糯米”“又黏又甜”等词,归类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2两个自然段,读好“一”的变调,借助“读准字音、连贯读词,适当停顿”三级台阶读好长句子。
4.了解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感受中国传统节日里浓浓的亲情和乡情,增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读准字音、连贯读词,适当停顿”三级台阶读好长句子。
学习过程:
这节课,我们要跟着妞妞去外婆家,看看她和外婆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去感受妞妞和外婆之间的深厚情意。
学习任务一、揭示课题,认识“米字旁”
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2.认识“米字旁”和生字“端”
(1)题目里有一个新偏旁,谁认识?——米字旁
(2)仔细观察米变成偏旁后和原来的字有什么变化?
(3)识记“端”
“端”的左边是个“立”,立是个象形字,像人站立在地上,表示站立。和“立”有关的字大多与站立、直立有关。“端”的本意就是直、正的意思。
给“端”组词
(4)识记“粽”和米字旁
粽子为什么是米字旁?(米字旁的字大多和粮食有关。)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妞妞去外婆家做客。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读好“一”字
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带“一”的短语
一到端午节 一掀开锅盖 一颗红红的枣 一股清香
一锅粽子 一口粽子 一小篮粽子
课文里有很多“一”的短语,“一”可是一个淘气的宝宝,它和不同的词语搭配,它的读音就变了。
①自己读
②个别读
③开火车读
学习任务三、学做“粽子代言人”
活动一:诵读第一自然段,品读长句
过渡:妞妞很喜欢吃粽子,你们听——
出示: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指导朗读长句。
(1)数标点符号。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有几个逗号?
(2)认识长句。
像这样有几个逗号的句子我们把它叫做长句。遇到长句我们不能一口气读完,要断句。
(3)学习儿歌
遇到长句不要慌
逗号换口气,
句号停一停。
朗读长句。
理解词语:什么是“总会”?(一直会、经常会)——是的,去年会,今年会,明年也会,外婆一直会在端午节煮好一锅粽子。看来外婆总是把这件事情记在心里,怪不得“总”是心字底。
“总”组词
齐读句子
活动二:品赏外婆的端午粽
1.研读叠词,了解顺序
那么外婆包的粽子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小朋友们边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用横线画出来?
(1)学生汇报划线句子。
(2)研读颜色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外婆包粽子用到了哪几种材料?用圆圈圈出来。
箬竹叶 糯米 枣
②用拼一拼的方法读准字音:箬和糯
③加上颜色,连贯读词
青青的箬竹叶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
(第二个青读得长一点,“的”字读得轻而短)
④对比学习,体会叠词的妙用
青青的箬竹叶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
青的箬竹叶 白的糯米 红的枣
老师从这些短语里偷走了三个字。请你对比读一读,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读好叠词,“AA的”这样的叠词使粽子的颜色更好看,样子更可爱,也写出作者对粽子非常的喜爱。)
(3)朗读句子
①师范读
②你听出来老师在哪儿稍稍停顿了吗?
小结:原来划分停顿有个小妙招,就是找到短语,在短语前后停一停。(出示朗读停顿)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朗读时一眼看一个词语,而不是单个的字。这样朗读起来才能节奏分明,让人听了舒服。
③个别读
(4)发现顺序
读着读着,你发现这句话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粽子的?(先外后里)以后我们介绍一种事物也要学着按顺序来介绍。
(5)随文识字“间”:“间”是个会意字,它的本义就是指门缝,怪不得它的偏旁是——门字框,从门缝中看日出就是“间”。
(6)齐读
(7)训练说清顺序,当一当粽子代言人
①出示不同粽子的图片:豆沙粽、大肉粽、蛋黄粽……
②同伴互学,用“粽子的外面是用 ,里面裹着 ,中间 ”的句式,介绍自己喜欢的粽子的样子。(有能力的孩子还可以介绍粽子的味道、种类等)
③全班交流展示:哪位粽子代言人想给大家来介绍一下你喜欢粽子。
2.研读香味
外婆包的端午粽,是什么味儿呢?快来闻一闻吧
出示: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一闻,知粽香。你用鼻子闻一闻,闻到了什么?(一股清香)
二闻,知香源。猜猜这清香哪儿来的?
预设:箬竹叶本身有一股清香,糯米和枣还有甜香。
读好长句子:谁能读一读这句话,用你的朗读让更多人闻到这股清香?
你们听出来了吗,他的停顿小魔棒停在哪儿?哇,你已经准确找到了短语左右两边站岗的小士兵,可真厉害!谁还想读一读?
齐读
3.研读味道
闻着这么香的味道,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尝)
出示: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
(1)剥开粽叶,你尝到了什么味道?也能用“AA的”词语说说吗?
(预设:黏黏的,甜甜的,糯糯的,软软的……)
如果是咸味的粽子呢?(鲜鲜的,嫩嫩的……)
(2)练习又( )又( )
小朋友说了那么多味道的词语,你能像课文里那样用又( )又( )把这些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3)朗读句子
外婆包的粽子样子好看、香气好闻又味道好吃,让我们一起用朗读夸一夸吧!
4.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次回味外婆包的端午粽。
学习任务四、创编儿歌,写字指导
读儿歌,固字音。
五月初五端午节,
箬叶糯米把粽包,
鲜肉红豆还有枣,
外婆的手儿真叫巧。
(自由读,齐读,一边拍手一边读)
借儿歌,记字形。
(1)“节”“米”和“间”,学生认读。
(2)观察生字。注意字的结构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
“节”的横折钩横长折短,不要和竖画贴起来。呈倒三角形。关注“竖”画的写法:“节”为“悬针竖”总结竖的书写规律:字的最后一笔是竖画,通常为“悬针竖”。
“米”字撇捺舒展,呈正三角形。点和短撇有呼应,就像朋友打招呼。
“间”注意笔顺,先写点,再写竖、横折钩,最后写“日”,点的起笔位置在左上格,横折钩从竖中线起笔,“日”小而窄,第3笔横在横中线上。
(4)学生练写。
(5)展示、反馈、讲评、修改。
3.总结:小朋友,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呢,让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端午粽(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新词,理解“据说、纪念”等词语的意思,会写“分、吃、肉”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读好长句子。
3.搜集资料、借助视频,了解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感受中国传统节日里浓浓的亲情和乡情,增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三、四两段,读好长句子,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和吃粽子的由来。
学习过程:
任务一、温习词串,导入新课
1.夹粽子游戏复习生字
2.指名学生读词语
端午粽 端午节 总会 白白的糯米 青青的箬竹叶 红红的枣
又黏又甜 一股清香 中间
3.尝试把刚才读过的词语填入括号中,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一到( ),外婆( )煮( )。粽子是用( )包的,里面裹着( ),( )有一颗( )。煮好的粽子会飘出( )吃起来( ) 。
任务二、读好句子,品粽尝情
1.请你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外婆包的粽子有什么特点?用“——”划出。
出示: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板书:十分好吃 花样多
找近义词理解“十分”
交流外婆包的粽子的种类,理解“花样”多。
(3)图文认识: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4)出示“豆”和“肉”字的字形演变,引导学生认识“豆”和“肉”。
(5)自由朗读第一、二句话。
2.学习第三句话,读好长句子。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棕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指导读好句子
①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一听他们在哪里做了小小的停顿。
②教师范读,指导正确停顿。
(2)理解“美滋滋”的意思,用“美滋滋”说话。
(3)看图说ABB的词语。
(4)看图组词,识记“带”。
(5)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外婆?
小结:小小的棕子里包含着外婆对我们深深的爱,对相邻浓浓的情。
(6)请学生想象着“我”的心情,读好这句话。
(7)师生合作情境表演。
①教师情境引入:吃完了十分好吃、花样众多的粽子,我们要和外婆说些什么呢?
②师生合作演一演,教师扮演外婆,学生扮演“我”。
◇学习结果层级表现及达成策略:
学困生和老师演一演的时候,不知道说些什么。
中等生能简单说一说,但是不能配上必要的动作。
优生能进入情境,表演生动自然,语言清楚明了,非常符合人物特点。
3.学生体会心情,读好第三自然段。
任务三、讲讲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
1.那你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吃粽子吗?
2.引导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相机指导长句的朗读。
3.讲讲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
①生分享课前了解的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
②视频播放故事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积极主张联合齐国,杭击秦国,可是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他反而被免去了官职,流放到偏远的地方。有一年,楚国快要灭亡,居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咬食屈原的身体,就往江里投食物。后来,每逢五月初五这天,人们就划着龙船到汨罗江纪念屈原。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由来。
4.引导了解“纪念、传说”的意思。
(1)引导学习“纪念”:原来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怀念屈原,用文中的词语来讲就叫作一纪念。人们还在汨罗江旁建造了屈子祠,以此来纪念屈原。
(2)引导学习“传说”:“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件事,是“我”听说的,所以课文用了一个词——“传说”。
(3)学生再读词卡“纪念、传说”。
5.读好第四自然段。
任务四、逛逛节日大观园
1.图片出示端午节的习俗:饮雄黄酒、佩香囊、插菖蒲、赛龙舟
2.你们知道吗?我国还有许多这样的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节日里,我们都会做些什么、吃些什么呢?(以交流庆祝这些传统节日,人们常制作的传统美食为主)
3.完成课堂作业本33页第5题。
任务五、写字指导
学写“分”“吃”“肉”。
引导学生观察“分”“吃”“肉”
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
“分”:上下高矮差不多,上半部的“八”稍微宽一些,撇捺要舒展,捺伸到左下格,捺不能超过横中线,“刀”字放当中,先写横折钩,再写撇。
“吃”: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第4笔穿过竖中线,横折弯钩从横中线下面起笔,弯要圆,钩出尖。
“肉”:先写竖和横折钩,注意要站稳。两个“人”上下居中叠放,每个“人”的第2笔捺变点。
3.学生练写,展示评价。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十分好吃
红枣粽
花样也多 红豆粽
鲜肉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