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汉字,见童趣,品美境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本课有两首古诗,《池上》和《小池》。前者叙事,刻画了一个天真无邪“偷采白莲”的小娃形象;后者写景,勾画出了一幅初夏荷花池的风景画。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带领学生体会汉字背后的意境,初步整体感受古诗内容。例如《池上》“采”字的学习,结合字理和动作演绎,感受童趣;《小池》里体会“惜、爱、露、立”几个动词的妙用,呈现优美宁静又充满生机的夏日图。
课文简析:
本课有两首古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五言绝句《池上》和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小池》。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诗人在夏天的所见,前者叙事,后者写景。《池上》中,白居易用其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尤其是“不解藏踪迹”一句,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小池》一诗通过对涓涓细流、浓密树阴,清澈的水面、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这些景物的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初夏荷花池的风景画。特别是“惜、爱、露、立”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使这优美、宁静的画面充满了生机。
这两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对仗工整,适合学生吟诵积累。教材中还给每首诗配上了中国画,诗画内容一一对应,意境悠远,增添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等7个生字。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字理识字等方法了解“撑、采、藏、踪迹、浮萍、泉、荷、露”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复习学过的古诗《江南》和《静夜思》,板书并齐读课题。
2.教学“首”
(1)指导书写“首”: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强调书写难点(点、撇短而小,第三笔是长横。“自”的中间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右边的竖。)学生临写,评价反馈。
(2)知道“首”是表示数量的量词,还可以说“一首歌”“一首曲子”等。
(3)课题中的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圈出来,读一读。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带来的《池上》。板书“池上”,齐读课题。
板块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小娃撑小艇”动画,教师配乐读诗。
2.自由读古诗: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逐句检查朗读,随机生字正音。
(1)关注“撑”、“艇”后鼻音,加上动作,读好词组“撑小艇”,正确朗读诗句“小娃撑小艇”。
(2)关注“踪”平舌音,卡片认读词语“踪迹”、“藏踪迹”,正确朗读诗句“不解藏踪迹”。
(3)关注“萍”后鼻音,卡片认读词语“浮萍”,正确朗读诗句“浮萍一道开”。
4.自由把诗句连起来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5.教师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读出诗的节奏。
板块三:图文结合,感知诗意
1.初知大意:出示“小娃采莲回”和“浮萍一道开”的图片,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诗句连一连,并说说这样连的理由。
2.学习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齐读诗句,理解和识记“采”。
学生看字形,并和老师一起演示动作,知道“采”字的“爪字头”代表手,“采”表示用手采摘树木上的果子。
(2)请学生当当小娃,来演一演偷采白莲的动作,感受小娃偷采白莲时既忐忑又兴奋的心情。
(3)指导朗读,指名读,加动作读,齐读。
3.学习诗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齐读诗句,了解和识记“踪迹”、“浮萍”。
“踪迹”:
①出示雪地上留下的动物脚印图片,说说这都是谁留下的踪迹?
练习说话:______是________留下的踪迹。
小结:踪迹和脚有关,怪不得“踪”是足字旁,“迹”是走之,和道路有关。
②在古诗配图中找找小娃留下的踪迹,理解“踪迹”在诗中指船开过后留下的痕迹,再认读词“踪迹”。
“浮萍”:出示图片认识“浮萍”,被小船拨开的漂浮在水面的一种水草,就是——“浮萍”,因此“浮”是三点水,“萍”是草字头。再认读词“浮萍”。
(2)指导朗读整句诗,体会小娃的天真可爱:范读、齐读。
4.配乐朗读整首诗:男女生对读、齐读。
5.配乐背诵。
板块四:书写指导,巩固练习
1.出示田字格中的“采”,观察它所在的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指导难写点(上小下大,爪字头的撇是横撇,两点朝右点,短撇朝左撇,木字一横压中线,撇捺要舒展。)
3.学生练写。
4.评价反馈。
5.完成练习。
请在田字格里工工整整填上生字,在括号里填序号,把生字宝宝送进古诗中。
第二课时
板块一:复习前文,导入新诗
1.上节课,我们看到了夏日里的一个天真、顽皮,“偷采白莲”的小娃,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夏日,跟着宋朝诗人杨万里,去看看荷花池里的美丽风光。
2.板书课题“小池”,齐读课题。
板块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小池》和配画,教师配乐读诗。
2.自由读古诗: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逐句检查朗读,随机生字正音。
(1)重点正音:“泉”是前鼻音,认读词语“泉眼”。
出示“泉”图片和汉字演化过程,“泉”这个字就表示泉水流出的样子。
给“泉”找找朋友:“泉水”、“清泉”。
(2)出示字卡“流”,泉水流动,怪不得“流”是三点水。给“流”找找朋友,还能说“流水”、“水流”。正确朗读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
(3)读准:“荫”是前鼻音,“晴”的后鼻音,“柔”的翘舌音。再读正确诗句“树荫照水爱晴柔”。
(4)认读“露”(lù),正确朗读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
(5)读“蜻蜓”,强调后鼻音,正确朗读诗句“早有蜻蜓立上头”。
4.自由把诗句连起来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5.教师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读出诗的节奏。
板块三:图文结合,感知诗意
1.初知大意:
(1)出示古诗和配画,提问: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泉眼 树荫 小荷 蜻蜓
(2)让学生找到画中景物和相应的诗句连一连,并说说这样连的理由。
2.学习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
(1)齐读诗句,理解“惜”:泉水是怎么流的呢?(无声、惜细流)无声指泉水流得很慢。“惜”指爱惜,谁爱惜谁呢?泉眼悄然无声爱惜甘甜的泉水,舍不得多流一点儿。
(2)指导朗读:语气舒缓,感受景色宁静悠美。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3)指导书写“无”。
3.学习诗句“树荫照水爱晴柔”。
(1)齐读诗句,理解“爱”:“爱”就是喜爱,谁喜爱谁呢?池边的绿树把树荫倒映在水面,是爱惜这晴柔的风光。
(2)指导朗读:感受对柔美景色的喜爱。指名读,齐读。
(3)第一、二两句连起来读。
4.学习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齐读诗句,识记“荷”“露”“角”“尖”。
①出示课文图,认识初夏探出头的“小荷”,出示生活中图片,说说盛夏里还有大片的“荷叶”“荷花”。“荷”是植物,所以上面是草字头,下面“何”代表读音,再读字“荷”。
②初夏小荷刚刚露出,出示字卡“露”,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发现是形声字),给“露”找找朋友,说“露珠”“露天”,再读字“露”。
③小荷露出尖尖角,出示“角”的甲骨文,古时候的“角”字就像动物的角,上小下大尖尖的,圈一圈课文图中小荷露出的尖尖角,再读词“尖尖角”。
④指导书写“尖”“角”,强调字形上小下大。
(2)齐读诗句,指名说说意思,教师相机修正。
(3)请学生当小蜻蜓演一演立在小荷上的动作,体会“立”字的巧妙,感受蜻蜓的轻盈可爱并指导朗读。
5.朗读整首诗:男女生对读、齐读、配乐读。
板块四:诵读积累
1.填词游戏,背诵古诗。
(1)调皮的词语宝宝跟着蜻蜓飞走了,你能背吗?
泉眼无声_______,树荫照水______。小荷才露______,早有蜻蜓______。
(2)又有一些词语宝宝不见了,谁还能背?
______无声_______,_____照水______。____才露______,早有_________。
2.去掉文字,看图背诵古诗,配乐背诵古诗。
板块五:写字指导,巩固练习
1.出示田字格中的“树”“爱”,观察它们所在的位置,特别关注“树”的左中右结构、“爱”的上中下结构。
2.教师范写,强调难点。“爱”字顺口溜巩固字形:张开手拥抱朋友。
3.学生练写。
4.评价反馈。
5.完成练习。
请在田字格里工工整整填上生字,在括号里填上序号,把生字宝宝送进古诗中。
板书设计:
池上
10.古诗二 首
采
天真无邪
顽皮可爱
偷采
小娃
不解
尖
角
爱
树
小池
泉眼
树荫
小荷
蜻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