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选择题专练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考点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1.下列属于含氧酸盐的是
A. B. C. D.
2.根据氧化物分类,下列各组物质与其属于类别不对应的是
A.SiO2—酸性氧化物 B.As2O3—两性氧化物
C.NO2—酸性氧化物 D.MnO2—不成盐氧化物
3.科学的分类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aO、MgO、都是碱性氧化物
B.漂白粉、波尔多液、胆矾都是混合物
C.、、都是电解质
D.根据能否产生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4.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酸性氧化物:CO2、NO2、SO3
B.常见氧化剂:Cl2、Fe、高锰酸钾
C.电解质:MgCl2、NaCl溶液、Na2O
D.同素异形体:石墨、C60、金刚石
5.化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下列物质的分类与应用中,不正确的是
应用 食品防腐剂 食品抗氧化剂 食品调味剂 食品干燥剂
物质 甲醛 铁粉 氯化钠 生石灰
类别 有机物 金属单质 盐 碱性氧化物
选项 A B C D
A.A B.B C.C D.D
6.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选项 混合物 纯净物 单质 碱性氧化物
A 稀硫酸 石墨
B 空气 胶体 铁
C 氯水 水银
D 晶体
A.A B.B C.C D.D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7.下列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石油分馏 B.氮的固定 C.丙烯聚合 D.油脂水解
8.桂林米粉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米发酵时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
B.蒸煮米浆时淀粉糊化,此过程仅发生物理变化
C.大米加水研磨后形成胶体,其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D.大米中的油脂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9.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漂白粉与盐酸可混合使用以提高消毒效果
B.豆浆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
C.光碟擦写过程中材料在晶态和非晶态间的可逆转换,涉及化学变化
D.利用CO2合成了脂肪酸:实现了无机小分子向有机高分子的转变
10.广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其代表有“广绣”“广州彩瓷”“镬耳屋”“广府菜”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使用蚕丝制作“广绣”,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
B.使用黏土烧制“广州彩瓷”,烧制过程中黏土发生了化学变化
C.使用青砖建造“镬耳屋”,青砖的青色来自Fe(OH)3
D.添加小苏打蒸制“广府菜”糕点,小苏打是NaHCO3,属于强电解质
1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炒菜的锅未洗净出现锈斑 B.利用铁矿石冶炼铁
C.打磨磁石制作指南针 D.利用热的纯碱溶液除油污
12.中华典籍记载着先人对物质变化的深刻观察,如《考工记》言“金锡美,火齐得”,道出了合金冶炼的奥秘。古诗文中亦常暗含化学之理,或述物质转化,或言性质变迁。请结合化学知识,下面对古诗文解释有错误的是
A.《淮南万毕术》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指的是硫酸铜与铁反应得到金属铜。这说明铁的金属性强于铜。
B.刘禹锡《浪淘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说明自然界中部分金属的提纯(如金)只发生物理变化。
C.成语“水滴石穿”可以用来比喻一个人的恒心和毅力。其中水滴石穿的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
D.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其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考点三:分散系 胶体
13.少量下列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白糖 B.白酒 C.白醋 D.花生油
14.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和胶体都是无色的液体
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Fe(OH)3悬浊液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路,前者则没有
15.雾霾天气,就是“气溶胶细小粒子在高湿度条件下引发的低能见度事件”,经过国家的大力整治,城市雾霾现象大幅度改善。气溶胶是胶体的一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气溶胶的分散剂是气体
B.根据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可以将分散系分为9种
C.气溶胶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
D.气溶胶不能透过滤纸
16.《自然》科学杂志在线发表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教授领衔的抗疫科技攻关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武汉两所医院的新冠病毒气溶胶动力学分析》,并作为亮点论文进行推荐。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空气、有色玻璃、淀粉溶液都属于胶体 B.胶体和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比浊液小
C.氢氧化铁胶体带正电,土壤胶体带负电 D.胶体都是混合物,实验室常利用渗析法提纯胶体
17.下列有关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本质特征
B.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均属于溶液
C.按照分散质的不同,胶体可分为气溶胶、液溶胶和固溶胶
D.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可制得Fe(OH)3胶体
18.2024年12月,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列有关春节习俗中的化学知识说法错误的是
A.“蒸馒头”使用的发酵粉中小苏打属于盐类物质
B.“放烟花”利用某些金属元素的焰色试验,焰色试验属于物理变化
C.“剪窗花”纸张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与淀粉互为同分异构体
D.“做豆腐”一系列过程中涉及胶体的性质,胶体是一种分散系
19.如图是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其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不同分散系或具体物质。氢氧化铁胶体所处的位置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选择题专练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D A C A A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答案 C C D D D C D C C
1.B
【详解】A.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属于无氧酸盐,A不符合题意;
B.是碳酸盐,属于含氧酸盐,B符合题意;
C.属于酸,不属于盐,C不符合题意;
D.属于有机物中的醇类,不属于含氧酸盐,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C
【详解】A.SiO2可以与碱(NaOH)反应生成盐(Na2SiO3)和水,符合酸性氧化物的定义,A正确;
B.As2O3与与碱(NaOH)反应生成盐(Na3AsO3)和水,也可以与HCl反应生成AsCl3,所以As2O3表现出两性,为两性氧化物,B正确;
C.酸性氧化物定义为与碱反应只生成一种盐和水的氧化物,NO2与碱会发生歧化反应,生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两种盐,不符合定义,C错误;
D.不成盐氧化物——既不能与酸反应,也不能与碱反应生成同价态盐和水的氧化物,MnO2虽然能与浓盐酸反应生成盐MnCl2和水,但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故属于不成盐氧化物,D正确;
答案选C。
3.C
【详解】A.既能与酸也能与碱反应,是两性氧化物,A错误;
B.胆矾()是纯净物,B错误;
C.(强酸)、(弱碱)、(熔融态可导电)均为电解质,C正确;
D.分散系的分类依据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而非丁达尔效应,D错误;
故答案选C。
4.D
【详解】A.CO2和SO3是酸性氧化物,但NO2与水反应生成HNO3和NO,不符合酸性氧化物的定义,A错误;
B.Cl2和高锰酸钾是氧化剂,但Fe是还原剂(易失电子),B错误;
C.MgCl2和Na2O是电解质,但NaCl溶液是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C错误;
D.石墨、C60和金刚石均为碳元素组成的同素异形体,D正确;
故选D。
5.A
【详解】A.甲醛属于有机物、有毒,禁止作为食品防腐剂,A错误;
B.铁粉通过消耗氧气防止食品氧化,铁粉属于金属单质,B正确;
C.氯化钠属于盐,常用调味剂,C正确;
D.生石灰CaO为碱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作干燥剂,D正确;
故选A。
6.C
【详解】A.水既不与酸反应又不与碱反应,因此既不是酸性氧化物又不是碱性氧化物,属于不成盐氧化物,A错误;
B.胶体是混合物,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
C.物质分类均正确,C正确;
D.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D错误。
故选C。
7.A
【详解】A.石油分馏是利用石油中各组分沸点不同进行分离的过程(如分馏出汽油、煤油等),只涉及物理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选;
B.氮的固定是将氮气(N2)转化为含氮化合物(如氨或硝酸盐)的过程,涉及化学反应(如合成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不选;
C.丙烯聚合是丙烯分子通过聚合反应生成聚丙烯的过程,涉及化学键的形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不选;
D.油脂水解是油脂在酸、碱或酶催化下与水反应生成甘油和脂肪酸的过程,涉及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不选;
故选A。
8.A
【详解】A.发酵过程中,淀粉在淀粉酶和麦芽糖酶的催化下逐步水解为葡萄糖,A正确。
B.糊化本质是淀粉颗粒吸水膨胀的物理过程,但高温蒸煮可能引发部分水解,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
C.大米加水研磨后形成的不是胶体,其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nm,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错误。
D.大米中的油脂不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油脂相对分子质量远低于高分子化合物,D错误;
故选A。
9.B
【详解】A.漂白粉[含Ca(ClO)2]与盐酸混合会发生反应,生成有毒的Cl2气体,不仅无法提高消毒效果,还会造成危险,A错误;
B.胶体粒子对光的散射形成丁达尔效应,豆浆属于胶体,因此能产生此现象,B正确;
C.晶态与非晶态间的转变是物质状态的改变(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未涉及化学变化,C错误;
D.脂肪酸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有机物,而高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达10000以上(如蛋白质、塑料),CO2合成脂肪酸属于小分子到小分子的转变,D错误;
故选B。
10.C
【详解】A.蚕丝为动物蛋白,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A正确;
B.烧制陶瓷过程中黏土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硅酸盐等,B正确;
C.Fe(OH)3为红褐色,青砖的青色源于FeO或Fe3O4等铁的氧化物,C错误;
D.NaHCO3溶于水完全离解为Na+和,属于强电解质,D正确;
故选C。
11.C
【详解】A.铁锅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
B.冶炼铁是将铁矿石(如)还原为单质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不符合题意;
C.打磨磁石仅改变其形状,未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符合题意;
D.纯碱水解生成碱性物质并与油污发生皂化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C
【详解】A.《淮南万毕术》中“曾青涂铁”指铁置换硫酸铜中的铜,说明铁金属性强于铜,A正确;
B.淘金通过物理方法(淘洗、筛选)分离沙和金,未涉及化学反应,B正确;
C.“水滴石穿”包含水的冲击(物理变化)和酸性物质溶解碳酸钙(化学变化),因此“只发生物理变化”的说法错误,C错误;
D.蜡烛燃烧生成和,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正确;
故答案选择:C。
13.D
【详解】A.白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A不符合题意;
B.白酒中的酒精与水互溶,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B不符合题意;
C.白醋中的醋酸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C不符合题意;
D.花生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后形成乳浊液而非溶液,D符合题意;
故选D。
14.D
【详解】A.溶液和胶体不一定都是无色的,例如硫酸铜溶液呈蓝色,Fe(OH)3胶体呈红褐色,A错误;
B.溶液中的溶质粒子若为电解质,会向两极移动;但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带电时仅向某一极移动(如Fe(OH)3胶体带正电,向阴极移动)。若溶质为非电解质(如葡萄糖溶液),溶质粒子不移动,B描述不全面,B错误;
C.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的特性,悬浊液粒子直径大,无法产生此现象,C错误;
D.胶体可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无此现象,D正确;
故选D。
15.D
【详解】A.气溶胶是分散质微粒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空气属于气体,因此分散剂是气体,A正确;
B.根据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固、液、气),分散系共有3×3=9种组合,B正确;
C.气溶胶属于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C正确;
D.胶体粒子直径小,可透过滤纸但无法透过半透膜,气溶胶作为胶体,同样能够透过滤纸,D错误;
故选D。
16.C
【详解】A.空气中含有小液滴与固体悬浮物,属于气溶胶;有色玻璃(固溶胶)和淀粉溶液(液溶胶)属于胶体,A正确;
B.胶体和溶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均小于浊液,B正确;
C.胶体整体电中性,带电的是胶体粒子(如氢氧化铁胶体胶粒带正电,土壤胶粒带负电),C错误;
D.胶体为混合物,渗析法利用半透膜提纯胶体,D正确;
故答案选C。
17.D
【详解】A.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征现象,但其本质特征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 nm之间,A错误;
B.蛋白质溶液和淀粉溶液属于胶体,澄清石灰水是溶液,B错误;
C.胶体按分散剂状态分为气溶胶、液溶胶和固溶胶,C错误;
D.向沸水中逐滴加FeCl3饱和溶液并煮沸,可生成Fe(OH)3胶体,制备方法正确,D正确;
故选D。
18.C
【详解】A.小苏打为碳酸氢钠,属于盐类物质,故A正确;
B.焰色试验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
C.纤维素与淀粉不互为同分异构体,因为其化学式(C6H10O5)n中的n值不同,故C错误;
D.胶体是混合物,是一种分散系,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9.C
【详解】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1~100nm的分散系为胶体,即为分散系乙,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为溶液,即为分散系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为浊液。氢氧化铁胶体为胶体,属于分散系乙,则处于丙位置,本题选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