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 目 化学 课题 第九单元 溶液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型 复习课
课程 标准 内容要求:知道水是一种重要的溶剂;认识溶解和结晶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知道绝大多数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知道溶质质量分数可以表示浓度,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学习计算溶质质量分数和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基本方法,初步感受定量研究的意义;体会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业要求: 能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说明饱和溶液、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能根据需要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能利用物质的溶解性,设计粗盐提纯等物质分离的方案。能基于真实问题情境,依据常见物质的性质,初步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综合问题。 能基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从辩证的角度,初步分析和评价物质的实际应用。 学业质量要求:能用溶质质量分数表示溶液中物质的成分;能通过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描述物质的溶解程度,能利用溶解性的差异进行物质的分离、提纯;感受物质的多样性,体会物质的性质及应用与日常生活、科技发展的密切联系,认识化学科学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建立从化学视角研究混合物体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推理等对溶液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保持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目标要求:初步学会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研究溶液的组成。
教材 分析 本节课为第九单元《溶液》的复习课。在这章编排中,相关概念出现的先后顺序是: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这样的编排符合化学学科的逻辑规律。但是,“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两个概念的应用都涉及计算,对于认知能力较弱的学生,会混淆这两个概念,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由此会产生分化。“溶质的质量分数”是用来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学生认知溶液的过程是由定性到定量。基于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以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本节复习课对于“溶液”这一主题,设定“古法制盐”的真实情境,梳理制井盐的过程(汲卤、熬卤、滤卤、煎卤、淋盐),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卤水中的氯化钠是如何消失不见的”、“卤水中的氯化钠能无限溶解在水中吗”、“如何表示卤水中的含盐量”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分别对应的学习内容是溶液的组成、溶解的限度、溶液的浓度。学生将从定性到定量的角度再识溶液、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限度、在限度值下调节溶剂的量或改变条件来改变限度值以实现物质从溶液中析出。通过完成复习课学生能从多角度认识溶液的组成,并将溶液的相关知识“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进行串联、衔接和整合,完成溶液认知模型的建构。
学情 分析 生活中,学生对溶液非常熟悉,每天都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溶液。通过本单元的学习,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学生己了解溶解现象、溶液的形成、溶解的限度以及溶液浓度等。但是,很多学生对于溶液的认识仍处于感性层面,对于溶液本质特征的了解是欠缺的,学生在知识的综合运用、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存在不足,实验探究、综合分析、证据推理能力也较为薄弱。学生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认识不够,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根据九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点,指导学生探究古法制盐流程并建立有序的知识网络,本节课从单元教学设计的角度将知识进行整合归纳。
教学 目标 1.通过探秘卤水的组成从宏观的视角认识溶解现象,并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其本质,建立溶液的宏观特征与微观本质的关联;说明物质溶解常伴随着热量变化。 2.通过判断卤水是否为饱和溶液,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转化的模型;通过研究卤水的溶解限度,复习溶解度,形成定性到定量认识溶液的思路;通过卤水除杂,了解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数据的处理方法,能将其运用于解决化学问题,发展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解读卤水中的含盐量,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并能进行相关的简单计算。能将溶液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的生产、生活问题中去,感受化学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的广泛用途,切实感受化学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 溶液的组成及定量表示,初步形成定性到定量认识物质的一般思路
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溶液的性质、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限度
教 法 学 法 教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交流、比较归纳法。 学法: 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天工开物》记载了北宋年间井盐的制作方法。(播放古法制井盐的流程) 任务一:探秘卤水的组成 资料一:汲卤是将卤水从地下抽取到地面。卤液是地下水与盐矿层接触而溶解含有多种物质的溶液。卤液溶解的主要物质有NaCl,还有少量Na2SO4、CaCl2、MgCl2。 归纳:溶液的定义 提问:卤水中的氯化钠是如何消失不见的? 从宏、微观的角度分析,卤水的组成情况。 任务二:探秘卤水的溶解限度 资料二:卤水在地壳内稳定存在达数亿年,地下浅层卤水,受降雨、径流影响浓度较低,地下盐层的深处卤水浓度较高,可以达到饱和。熬卤 提问:卤水中的氯化钠能无限溶解在水中吗? 复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转化、溶解度内容 资料三:向卤水中加入豆浆,作用是吸附卤水中悬浮物、腐殖质,并与CaCl2、MgCl2发生反应形成沉淀。滤卤 试一试:请你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在实验室中选择合适的试剂除去卤水中的氯化钙、氯化镁。煎卤 根据溶解度曲线卤水里含有大量的NaCl,还有少量Na2SO4。根据溶解度曲线,设计实验方案将氯化钠从其中分离出来。 资料四:制盐师傅们将熬制结晶后的雪白盐晶,铲入滤桶中,然后用饱和的盐水一圈一圈由外向中的方式淋盐。待水滴被滤掉后,井盐便制作完成,之后进行晾盐、验盐。淋盐 思考:如何检验所得的盐中不再含有杂质硫酸钠? 练习1.某工厂在粗盐的提纯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盐泥”(主要成分为Mg(OH)2、BaSO4和NaCl)。利用“盐泥”制备硫酸镁晶体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020406080NaCl溶解度/g35.736.036.637.338.4MgSO4溶解度/g22.033.744.554.655.8
(1)20℃时,NaCl的溶解度为 g。 (2)“反应器”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过滤器1”产生的“滤渣”为 。 (4)从结晶槽中获得的硫酸镁晶体表面附着有杂质,需用试剂洗去,为避免晶体损失,最适宜的洗涤试剂是 。 任务三:探秘卤水溶液的浓度 资料五:古人用莲子检验打捞上来的卤水是否合格。若莲子全浮起,氯化钠在溶液中达到饱和,可直接用于提取氯化钠;若莲子悬浮在水中,则产量会减半;若莲子下沉,则该卤水不合格。 提问:如何表示卤水中的含盐量?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和应用 练习2.井盐是古代制盐重要的工艺之一。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收录了井盐的生产过程:“汲水而上,入于釜中煎炼,顷刻结盐,色成至白”。井盐的制作流程如图,请结合图文信息,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1)“入于釜中煎炼”,当釜中出现 时,停止加热。 (2)煮卤前先利用风力和太阳能对卤水进行晾晒,原因是 。 (3)煮卤时用火井(主要成分是甲烷)作为燃料,该燃料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4)煮卤时是采用 的方法,使食盐从水中析出。 (5)把4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需加入水的质量为 。 3.“化学兴趣小组”要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6%的NaCl溶液模拟农业上选种实验,配制过程包括如下操作。 请回答:(1)量水时若仰视读数,则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会 。(填“偏大”或“偏小”) (2)图示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填字母)。 A.④②⑤①③ B.①②③④⑤ C.④⑤②③① (3)接下来同学又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结合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②为硝酸钾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①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精确到0.1%)。 (3)若要使③中固体继续溶解,则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是 (填字母)。 A.可能变大 B.可能不变 C.可能变小 小结 布置作业:作业设计部分 课后作业(预计完成时间15分钟) 第一部分基础类作业(必做题) 一、基础性练习 1.生活中有下列物质:①食盐、②料酒、③面粉、④食用油、⑤白糖⑥麦片,将它们分别放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 )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③⑤⑥ D.③④⑥ 2.下列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溶液的是( ) A.蒸馏水、冰水混合物 B.氯化氢气体、液氧 C.二氧化锰、澄清石灰水 D.高锰酸钾、泥水 3.下列有关溶液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B.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混合物 C.溶液的均一性是指整个溶液中溶质的分布均匀的 D.海水是溶解有多种溶质的溶液 4.下列各项中,前者一定大于后者的是( ) A.20℃时KNO3的溶解度和80℃时KNO3的溶解度 B.30℃时NaCl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Na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硫酸溶液在10℃的质量与20℃的质量 D.向相同的两杯水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NaOH和NH4NO3后溶液的温度 5.在25℃时,向不饱和氯化钾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钾固体至溶液刚好饱和。在这一过程中,下列各量:①溶液中水的质量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③溶液中氯化钾质⑤氯化钾溶液的质量。其中不变的是( ) A.①和④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④和⑤ 6.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加入50g水后,变为10%,则原溶液的质量为( ) A.100g B.50g C.150g D.200g 7.分别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或溶剂,用相关物质的化学式填空。 (1)过氧化氢溶液中的溶质是 。 (2)稀盐酸中的溶质是 。 (3)硫酸铜溶液中的溶质是 。 (4)35%的酒精溶液中的溶质是 ,溶剂是 。 8.明明要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 NaCl溶液,他的有关实验操作示意图如下。 ① ② ③ ④ ⑤ (1)配制过程中使用的四种玻璃仪器,分别是广口瓶、量筒、 、 。 (2)请你指出图中一处错误操作,并分析该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 。 (3)图②、图③表示的操作步骤分别是 。 (4)配制时需称量氯化钠 g 。如果氯化钠中含有少量不溶的杂质,溶质的质量分数会 (填“偏大”或“偏小”);量取水最好选择 的量筒(填序号:①10mL②50mL③100mL)。(水的密度为1g cm-3) 第二部分拓展类作业(选做题) 9.下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2030405060溶解度/gNaCl35.936.136.436.737.0KNO331.945.662.984.2109.2
(1)6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 (2)在30℃时100g水中加入50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溶液质量为 g。 (3)欲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晶体,应采取的方法 。 (4)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钠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则x取值范围是 。 10.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温度为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将35℃时相同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5℃,析出晶体较多的是 。 (3)从乙溶液中获得乙晶体,常用 的方法。 (4)将15℃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35℃,此时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甲 (填“>”“<”或“=”)乙。 11.黄铜是铜锌合金,比纯铜耐腐蚀,街头许多金色饰品就是用它来制作的。现取20.0g某种黄铜投入100g某浓度的足量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溶液和残余固体总质量为119.8g。请计算: (1)产生氢气的质量为 g 。 (2)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3)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成该100g稀硫酸溶液,需要加水多少克? 第三部分实践类作业 12.蔗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细小颗粒食用糖,如何制备得到较大的蔗糖晶体呢?请你利用溶液的知识尝试自己制作蔗糖晶体吧! 材料:蔗糖、开水、干净的玻璃瓶、干净的筷子(搅拌用)、细线 13.画出本单元的思维导图或完成科普小论文《一粒盐的自述》。 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再次解释溶液均一性的本质,建立溶液的宏观特征与微观本质的关联。 将溶解度相关知识融合在工业流程题里,培养学生处理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提升知识的关联度,使本单元内容更加系统。 学生对溶液的认识,由定性转化为定量,从而形成认识物质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板书设计 循制盐之法 探溶液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