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单元素养测评卷(含解析)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章 单元素养测评卷(含解析)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22 08:21:12

文档简介

单元素养测评卷(六)
1.C [解析] 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证据看,当今生物的细胞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结构基础属于细胞水平,A错误;从比较解剖学证据看,对比不同物种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推断不同物种的进化关系,不能比较基因序列,B错误;从胚胎学证据看,人和其他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会出现鳃裂和尾,C正确;从化石证据看,通过较早形成的化石研究较简单、较低等的生物,D错误。
2.C [解析] 两种生物的DNA分子碱基序列越相似,形成杂合双链区的部位就越多,亲缘关系就越近,已知人的一段DNA分子单链是AGGCATAAACCA,其互补链是TCCGTATTTGGT,比较四个选项的DNA分子单链碱基序列可知,与人亲缘关系最近即与该段碱基序列相差最少的是TCCGTAGAAGGT,C正确。
3.A [解析] 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根据培育目的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代的选择,使所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所需的品种,A正确。人工选择能培育出新品种,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能形成新的物种,B错误。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C错误。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进化,其基因库的变化不一定是相同的,D错误。
4.B [解析] 物种进化的标志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错误;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B正确;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都为50%,C错误;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是因为男性只要X染色体携带色盲基因就会患病,并不意味着男性群体中的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D错误。
5.A [解析] 按照遗传平衡定律计算,雌性果蝇中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Xb的平方,即(20%)2=4%,但种群中雌雄比例为1∶1,则种群中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4%×1/2=2%;由于雄性果蝇含有一条X染色体,则雄性果蝇中Xb基因频率就是XbY的基因型频率,为20%,但种群中雌雄比例为1∶1,则种群中XbY的基因型频率为20%×1/2=10%,A正确。
6.A [解析] 根据题干,P年时种群乙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40%、30%,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aa个体每年减少20%,AA和Aa个体每年分别增加10%,假设P年时AA个体为30个,Aa个体为40个,aa个体为30个,则P点下一年,AA、Aa、aa个体分别为33、44、24个,则A基因频率=(33×2+44)/(33×2+44×2+24×2)×100%≈54.5%,A错误;由图可知,过程a表示由于河流分割产生的地理隔离,b表示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c表示生殖隔离,出现生殖隔离意味着两者的基因库有较大差异,B正确;新物种的形成需产生生殖隔离,需经过基因频率的改变,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新物种的形成说明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C正确;由图(2)可知,RT段A基因频率保持稳定,在T之后,若出现生存环境的改变,种群乙仍可能会发生进化,D正确。
7.B [解析]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是题干中没有涉及隔离,A不符合题意;高大树木通过修剪和塑造长成一棵盆景矮树,但是其后代长大后仍然是高大树木,可以用来说明矮树是获得性的性状,不能遗传到下一代,所以可以用来反驳适应的形成是由于获得性遗传,B符合题意;突变导致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改变,题干中没有涉及突变,C不符合题意;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题干中没有涉及选择,D不符合题意。
8.A [解析] t时刻甲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8,a的基因频率为0.2,乙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2,a的基因频率为0.8,因此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都是0.8×0.2×2=0.32,A正确;由于甲和乙这两个种群的大小未知,因此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的基因频率无法计算,B错误;根据题图无法确定t时刻甲、乙种群是否开始出现生殖隔离,C错误;环境直接通过对表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D错误。
9.C [解析] 抑菌圈越大,说明抗生素的抑菌效果越显著,A正确;b时的细菌数量开始下降,说明最可能是此时向培养基中添加了抗生素,B正确;细菌产生抗药性突变属于变异,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与是否使用抗生素没有关系,抗生素只是起了选择作用,C错误;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将不耐药和耐药性不强的细菌杀死,导致细菌抗药基因的频率增加,D正确。
10.D [解析] 某些兰花花瓣的分泌细胞可以产生某种香味物质,吸引雄蜂为其传粉,且这种香味物质可以和雄蜂产生的某种激素发生反应,用于吸引雌蜂,故雄蜂为兰花传粉有利于该种蜂种群的繁殖,A正确;不同兰花释放不同类型的香味物质,从而吸引不同种类的雄蜂来传粉,可见兰花花瓣的分泌细胞能产生某种香味物质是兰花对环境的一种适应,B正确;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不同种类的兰花吸引不同种类的雄蜂来传粉,是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不同种类的兰花可以分泌不同类型的香味物质,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D错误。
11.A [解析] 某基因型的选择系数越大,个体适应性越差,被淘汰的可能性就越大,A正确;基因型的选择系数不变,只能说明在该环境中的适应性不变,不能说明相关基因频率不变,B错误;环境作用的是表型,C错误;不同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不同,同一基因型的个体在不同环境中适应性不同,则选择系数不同,D错误。
12.D [解析] 某一性别个体为交配而与种群中同性别的其他个体展开竞争,得到交配权的个体一般是优秀的个体,则性选择使种群中的某些优良基因能够遗传给后代,A正确;雌性偏好具有特定特征的雄性,具有这些特征的雄性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雄孔雀的尾、雄鹿的叉角等特征都是性选择的结果,B正确;根据性选择理论,一般雄性有进攻性,进行个体之间的竞争,雌性有挑剔性,对雄性进行选择,种群中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性选择的存在不会导致具有不利于竞争性状的雄性个体完全被淘汰,D错误。
13.C [解析] 虽然1和3仍为同一物种,但存在地理隔离,且经过若干年的进化,它们的种群基因库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A错误;东北虎和华南虎是同一物种,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因地理隔离而不能相互交配,B错误;分布于不同地区的亚种通过长期的遗传差异积累,可能会产生生殖隔离,C正确;渐变式是形成新物种的常见方式,与异地物种形成相比,邻地物种形成可能需要的时间更长,D错误。
14.B [解析] 生长在同一山坡不同海拔的菁草是同一个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原海拔不同的菁草株高的差异表现出基因多样性,B错误;不同海拔的菁草的性状存在差异,这是由于不同的海拔环境不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图示结果说明菁草株高的不同主要受到遗传物质的影响,D正确。
15.A [解析] 三种雄虫采取的生殖对策不一样,但均有效,都具有交配机会,因此三种雄虫的平均生殖率可能不存在显著差异,A正确;大、中、小雄虫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仍属同一种群,B错误;三种雄虫具有不同的生殖对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若环境条件等不变,经历很长时期后,种群中a1、a2、a3的基因频率能保持基本稳定,D错误。
16.(1)基因突变 存在地理隔离
(2)基因库 生殖隔离 适应
(3)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4)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解析] (1)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进而产生新性状。每种地雀喙的形态大小不同,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地理隔离会导致生物间的基因不能正常交流,大树雀种群对仙人掌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是因为两者之间有地理隔离。(2)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无法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也无法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将来自不同岛屿的一些地雀混合养殖,发现它们已经不能进行相互交配,说明不同岛屿上地雀的基因库已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形成意味着新物种产生;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4)由于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故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可知食性广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17.(1)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数量占优势
(2)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桦尺蛾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
(3)
(4)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桦尺蛾数量占优势
(5)不同污染程度区域的树皮颜色不同,使停歇在树干上的不同体色的桦尺蛾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
[解析] (1)实验假设是根据实验目的而定的,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可假设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数量占优势。(2)桦尺蛾的体色与环境颜色差别越小,被鸟类捕食的概率就越小,工业污染区的树木颜色深,黑色桦尺蛾被捕食的概率降低,在释放后被回收的比例更大。为了证明这个结论,可以在工业污染区和非工业污染区中释放标记的黑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然后回收进行验证。(3)根据表格所给数据,绘制柱形图即可,注意要有图示说明,柱形图如答案所示。(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桦尺蛾数量占优势。(5)不同污染程度区域的树皮颜色不同,使停歇在树干上的不同体色的桦尺蛾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工业污染区树皮变黑,导致黑色桦尺蛾被捕食的概率较低而浅色桦尺蛾被捕食的概率较高。
18.(1)该种群中全部浣熊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生物有共同祖先
(2)大型肉食性动物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其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特定昆虫给特定的植物传粉,这样可以提高传粉的效率
(3)不是 存在生殖隔离
(4)不变
(5)B
[解析] (1)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组成种群的基因库;浣熊和小型食草动物的基因库有很多基因是高度相似的,这是在分子水平上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观点的证据。(2)依据“收割理论”,大型肉食性动物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其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昆虫传粉的专门化对植物繁衍后代的意义:特定昆虫给特定的植物传粉,这样可以提高传粉的效率。(3)四倍体植株与原二倍体植株杂交后代高度不育,说明二者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同一个物种。(4)根据题意分析,A的基因频率=a的基因频率=50%,若连续n代自交,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1/2n,AA(或aa)的基因型频率为1/2×(1-1/2n),A的基因频率为1/2n×1/2+1/2×(1-1/2n)=1/2,a的基因频率为1/2,故在题述情况下连续多代自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5)该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因此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则Aa的基因型频率(N)=2pq其中p、q分别为A、a的基因频率,且p+q=1,则2pq=2p(1-p)=-2(p-1/2)2+1/2,0第6章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60分,第Ⅱ卷4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4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24·福建福州期末] 下列有关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分子水平证据看,当今生物的细胞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B.从比较解剖学证据看,对比不同物种的基因序列推断不同物种的进化关系
C.从胚胎学证据看,人和其他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会出现鳃裂和尾
D.从化石证据看,通过较早形成的化石研究较复杂、较高等的生物
2.[2024·四川雅安月考] 利用DNA分子杂交的方法,让来自不同生物的DNA分子单链进行杂交,可以判断生物的亲缘关系。已知人的一段DNA分子单链是AGGCATAAACCA,另外四种生物相应的一段DNA分子单链如下,其中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
A.TCCGGGGAAGGT
B.TCCGTGGAAGGT
C.TCCGTAGAAGGT
D.TGCGGGGAAGGA
3.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自然选择保存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变异
B.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不能形成新物种
C.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不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D.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相同的变化
4.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5.若某个长期稳定的果蝇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为80%,Xb的基因频率为2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该种群中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 (  )
A.2%、10% B.4%、20%
C.4%、10% D.20%、10%
6.图(1)为某种老鼠的原种群被一条河流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示意图。图(2)为种群乙在被河流分割后某时间段内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其中P年时种群乙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40%、30%,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aa个体每年减少20%,AA和Aa个体每年分别增加10%。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图(2)中P点下一年,种群乙中A的基因频率为38.5%
B.图(1)中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c意味着两者的基因库有较大差异
C.新物种的形成说明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
D.图(2)中RT段A基因频率保持稳定,在T之后种群乙仍可能会发生进化
7.[2024·广东广州月考] 高大树木通过修剪和塑造能长成一棵盆景矮树,但这棵盆景矮树所结的种子发育成的后代仍是高大的。这个证据可以用于反驳下列观点中的 (  )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适应的形成是由于获得性遗传
C.突变导致基因频率发生随机改变
D.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8.设某种群中只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由于外界因素的改变,该种群被分割成两个种群甲和乙,如下图表示分割后的两个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t时刻甲、乙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相同
B.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的基因频率为0.5
C.甲、乙种群从t时刻开始出现生殖隔离
D.环境直接通过对基因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
9.[2024·重庆江北区期中] 如图将含有一定浓度的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细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细菌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如图甲所示。用其中抑菌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甲中培养皿④中的抗生素抑菌效果是最显著的
B.图乙中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最可能为b时
C.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生素会诱导细菌产生抗药性突变
D.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抗药基因的频率增加
10.[2024·河北邢台月考] 某些兰花花瓣的分泌细胞可以产生某种香味物质,吸引雄蜂为其传粉,这种香味物质可以和雄蜂产生的某种激素发生反应,用于吸引雌蜂。不同种类的兰花可以分泌不同类型的香味物质,从而吸引不同种类的雄蜂来传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雄蜂为兰花传粉有利于该种蜂种群的繁殖
B.兰花花瓣的分泌细胞能产生某种香味物质是兰花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C.不同种类的兰花吸引不同种类的雄蜂来传粉,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不同种类的兰花可以分泌不同类型的香味物质,说明基因突变具有定向性
11.基因型的选择系数是指某一基因型在群体中不利于生存和繁殖的相对程度,即某基因型的个体在某环境中适应性越差,选择系数越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选择系数越大,群体中相关基因型个体被淘汰的概率越大
B.种群中各种基因型的选择系数不变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
C.环境通过作用于基因型来选择淘汰选择系数大的基因型个体
D.同一基因型的个体在不同环境中的选择系数一定相同
12.性选择是自然选择的一种特殊形式。达尔文认为,两性中的某一性别(通常是雄性个体或雄性生殖细胞相对过剩)的个体为交配而与种群中同性别的其他个体展开竞争,得到交配权的个体有机会繁殖后代,使有利于竞争的性状逐渐巩固和发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性选择使种群中的某些优良基因能够遗传给后代
B.雄孔雀的尾、雄鹿的叉角等性征都是性选择的结果
C.根据性选择理论,种群中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D.性选择的存在导致具有不利于竞争性状的雄性个体完全被淘汰
13.[2024·海南海口期中] 物种形成是新物种从旧物种中分化出来的过程。邻地物种形成的过程(如下图)与异地物种形成的过程大致相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1和3仍为同一物种,则它们具有相同的种群基因库
B.东北虎和华南虎这两个亚种由于形态结构差异明显而不能互相交配
C.分布两端的亚种(1与5)通过长期的遗传差异的积累,可能会产生生殖隔离
D.与异地物种形成相比,邻地物种形成方式一般是渐变的,可能需要的时间更短
14.菁草是菊科植物的一个种,现采集同一山坡不同海拔的菁草种子,将其种在海拔为零的某一花园中,植株成熟后高度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在不同海拔的菁草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B.原海拔不同的菁草株高的差异表现出物种多样性
C.不同海拔的菁草的性状存在差异,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图示结果说明菁草株高的不同主要受到遗传物质的影响
15.海绵等足虫栖息在海生海绵的中央腔中,雌虫的外观都一样,雄虫的形态有大、中、小3种类型,且这3种不同形态的雄虫会采取不同的生殖对策:大雄虫倾向于用战斗来保卫海绵中央腔中的多个雌虫;中雄虫会模拟雌虫,与大雄虫共处一室;小雄虫回避大雄虫并埋伏在其周围,伺机与雌虫交配。研究表明,大、中、小雄虫的体型差异主要由一组复等位基因a1、a2、a3控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三种雄虫的平均生殖率可能不存在显著差异
B.大、中、小雄虫间存在生殖隔离,分属三个种群
C.三种雄虫具有不同的生殖对策是不同雄虫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D.经历很长时期后,种群中a1、a2、a3的基因频率不能保持基本稳定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16.(11分)[2024·山东枣庄期末] 加拉帕戈斯群岛由13个彼此独立的主要岛屿组成,这些岛屿的环境有较大的差别。1835年,达尔文在该群岛发现地雀有13种,如图表示这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种地雀喙的形态大小不同,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大树雀种群对仙人掌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是因为       。
(2)研究人员将来自不同岛屿的一些地雀混合养殖,发现它们已经不能进行相互交配,说明不同岛屿上地雀的     已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出现      ,其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形成。不同岛屿的地形和植被条件不一样,因此环境的作用有差别,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的方向发展,经过漫长年代的进化,原来的物种变为新物种,所以,    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不同岛屿的环境差别较大,出现不同种类的地雀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协同进化是指                            。
(4)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其原因是                            。
17.(15分)桦尺蛾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色,它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1)假设: 。
(2)实验步骤:
①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非工业污染区B;
②收集桦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桦尺蛾与浅色桦尺蛾若干;
③                   ;
④一段时间后诱捕桦尺蛾,记录、统计结果。
(3)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内数据绘制A、B两地区不同体色的桦尺蛾回收率的柱形图。
地区 项目 浅色桦尺蛾 黑色桦尺蛾
工业污染区A 释放数 400 500
回收数 52 150
非工业污染区B 释放数 500 600
回收数 60 30
(4)结论:                                          。
(5)分析与讨论:人们观察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                                        。
18.(14分)[2024·湖北武汉三中期中] 某岛屿上小型食草动物的天敌是浣熊。由于人类的猎杀,岛上的浣熊已经消失殆尽,食草动物大量取食岛屿上的草本植物,导致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其中某种由单一昆虫传粉的虫媒花几乎灭绝。为恢复该岛屿生态,科学家采集了该岛屿的某些草本植物进行研究。
(1)浣熊的基因库是指              。科学家调查浣熊和小型食草动物的基因库发现有很多基因是高度相似的,在生物进化理论中可以作为支持       观点的证据。
(2)目前,大型肉食性动物处于濒危状态,对大型肉食性动物的保护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运用“收割理论”分析保护大型肉食性动物的意义:  。
昆虫传粉的专门化对植物繁衍后代的意义是                         。
(3)科学家在该岛屿采集了一种二倍体草本植物回实验室,低温处理该植物可获得四倍体植株,四倍体植株与原植株    (填“是”或“不是”)同一物种,原因是        。
(4)已知该草本植物的基因型为Aa,A和a不影响个体生活力,且不考虑突变,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没有迁入、迁出和自然选择,若进行连续多代自交,A的基因频率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5)若该草本植物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AA、Aa、aa的个体若干,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而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N)大约是    。
A.100%>N≥50% B.0C.0≤N<50% D.100%≥N>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