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素养测评卷
1.D [解析] 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因此自然界中一般都是纯种,这是孟德尔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的优点之一,A正确;果蝇子代数目多,利于统计学分析,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是摩尔根用果蝇做杂交实验的优点之一,B正确;孟德尔和摩尔根在研究遗传规律时均利用假说—演绎法,进行演绎推理时均设计了测交实验并预测了实验结果,C正确;摩尔根发明了测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但没有证明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D错误。
2.D [解析] 让短尾鼠自交多代,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正常尾,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短尾相对于正常尾是显性性状,假设相关基因用A、a表示,亲本短尾鼠的基因型均为Aa,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其中正常尾占1/4,而题中显示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正常尾,说明A基因纯合致死,后代中短尾鼠只有杂合子,符合分离定律,A、B、C错误; 正常尾aa与短尾鼠Aa杂交后代中短尾鼠总是约占二分之一,D正确。
3.C [解析] 由“F2植株中,紫花为542株,白花为424株”可知F2中紫花∶白花≈9∶7 ,是9∶3∶3∶1的变式,即控制紫花与白花的基因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假设相关基因用A、a、B、b表示,F2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aaB_、aabb,紫花植株中纯合子∶杂合子=1∶8,白花植株中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A、B错误,C正确;F1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F1紫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杂交,子代中紫花∶白花分别为1∶1、1∶1、1∶3,D错误。
4.D [解析]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不变,a~b段的细胞可为初级精母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A正确;a~b段包含了减数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可以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B正确;题图为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组数目的部分变化曲线,b~c段染色体组数目减半是由于细胞发生了分裂,C正确;c~d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着丝粒还未分裂,子染色体没有移向两极,D错误。
5.D [解析] 由Ⅱ2和Ⅱ3不患病而其儿子Ⅲ2患乙病,可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乙病的致病基因可能在常染色体上,也可能在X染色体上,A错误。若Ⅱ3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可判断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3的X染色体来自Ⅱ2,且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由于Ⅱ2的两条X染色体中有一条携带乙病致病基因,且这条染色体来自Ⅰ2,另一条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来自Ⅰ1,所以Ⅲ3的X染色体来自Ⅰ1,B错误。由Ⅰ1和Ⅰ2不患病,其儿子Ⅱ1患甲病,可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Ⅰ4患甲病,Ⅱ3正常,可知甲病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错误。若Ⅱ3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由控制甲、乙两病的基因独立遗传可知,甲、乙两病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假设相关基因用A、a、B、b表示,由题意分析可知Ⅱ2基因型为AABb、AaBb,概率分别是1/3、2/3,Ⅱ3基因型为AaBb,Ⅲ1为正常女性,基因型为A_B_,产生该基因型的概率为(1/3+2/3×3/4)×3/4=5/8,Ⅱ2和Ⅱ3的后代中不携带致病基因(AABB)的概率为(1/3×1/2+2/3×1/4)×1/4=1/12,所以Ⅲ1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12÷5/8=2/15,D正确。
6.A [解析] 对比格里菲思各组实验结果可以推断已经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含有某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A正确;艾弗里没有利用小鼠,是将肺炎链球菌在培养基中培养,根据菌落特征进行判断,证明了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DNA本身没有毒性,有毒的是S型细菌,B错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错误;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复制形成的子代DNA分子中含母链的少,所有的子代DNA都含子链,所以复制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带有32P标记(母链)的少,大多数不含32P标记,D错误。
7.D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是DNA的复制过程;②是转录过程;③是翻译过程。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不能进行DNA的复制,但能进行基因表达,合成蛋白质,该动物的神经细胞中能发生②③过程,不能发生①过程, A错误;②过程表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参与,B错误;①②③过程都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C错误;③过程表示翻译,根据多肽链的长度可判断核糖体沿着mRNA由a端向b端移动,D正确。
8.B [解析] 该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单链DNA分子,该DNA分子中(A+G)/(T+C)不一定为1,A错误;该噬菌体的DNA分子为环状结构,每个脱氧核糖均与2个磷酸基团相连接,B正确;该噬菌体的DNA复制需要噬菌体提供DNA模板,宿主细胞提供DNA聚合酶,C错误;该噬菌体为病毒,不含染色体,因此无法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可不呈线性排列,D错误。
9.B [解析] 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中储存着遗传信息,A正确;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不含T,故其增殖过程中只会发生A-U、U-A、C-G、G-C的碱基互补配对,B错误;病毒没有核糖体,其合成蛋白质利用的原料和场所都由宿主细胞提供,C正确;根据图示可知,翻译过程的直接模板是+RNA,需要tRNA来转运氨基酸,rRNA是核糖体的重要组成成分,D正确。
10.B [解析] 基因PerS和基因PerO都是由基因PER突变形成的,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错误;基因PerS和基因PerO的本质区别是碱基排列顺序不同,B正确;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因此PER基因发生突变时一定会引起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C错误;基因突变产生的是其等位基因,因此基因PER、PerS和PerO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错误。
11.C [解析] 甲变异类型为易位,该过程可以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A错误;乙为倒位,基因的种类、数量没改变,但是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B错误;丙图表示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多出了一个环,可能是染色体片段缺失或重复导致的,C正确;丁图所示个体为三体,产生的配子1/2正常、1/2异常,与正常个体杂交,子代中正常个体的概率约为1/2,D错误。
12.C [解析] 花粉细胞具有发育形成完整个体所需的全套遗传物质,因此经①获得单倍体幼苗,其理论依据是细胞的全能性,A正确;④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幼苗,因此经④得到的幼苗,其染色体与经①得到的幼苗相同,B正确;诱变的目标植株应为可育植株,而经②③获得的部分叶片保持绿色的幼苗为单倍体幼苗,为不可育植株,C错误;经过④形成的绿色幼苗为单倍体幼苗,经过⑤处理后可获得纯合可育的抗除草剂植株,因此经④⑤获得的植株,具有稳定遗传的抗除草剂性状,D正确。
13.B [解析] 分析题干及题表,深体色对浅体色为显性,则浅色蟹为隐性纯合子。浅色A区中深色表型频率为0.18,说明此区域中浅色表型(dd)的频率为0.82,由D基因频率为0.1可知,d基因频率为0.9,d基因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1/2 Dd的基因型频率,计算可得Dd的基因型频率为0.16,DD的基因型频率=0.02。同理计算可得浅色B区中D的基因频率=0.2,d的基因频率=0.8,DD的基因型频率=0.04,Dd的基因型频率=0.32,dd的基因型频率=0.64;深色区中D的基因频率=0.7,d的基因频率=0.3,DD的基因型频率=0.45,Dd的基因型频率=0.50,dd的基因型频率=0.05。由上述分析可知,浅色A区的隐性纯合子频率比B区高,A正确;由上述分析可知,浅色A区深色蟹的基因型为DD和Dd,B错误;由上述分析可知,深色区该蟹中,DD基因型的频率为0.45,C正确;由题干可知,蟹的体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故深色蟹和浅色蟹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的影响,D正确。
14.B [解析] Aa植株产生的雌配子为1/2A、1/2a,若雄配子a有50%致死,则雄配子为2/3A、1/3a,所以自交后代中AA∶Aa∶aa=(1/2×2/3)∶(1/2×2/3+1/2×1/3)∶(1/2×1/3)=2∶3∶1,A正确;一豌豆杂合子(Aa)植株自交,正常情况下后代基因型比例为AA∶Aa∶aa=1∶2∶1,若隐性个体50%死亡,则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AA∶Aa∶aa=1∶2∶(1×1/2)=2∶4∶1,B错误;若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有50%死亡,则雌、雄配子均为2/3A、1/3a,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2/3×2/3)AA∶(2/3×1/3×2)Aa∶(1/3×1/3)aa=4∶4∶1,C正确;若花粉有50%死亡,雄配子中A与a的比例不变,所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仍是AA∶Aa∶aa=1∶2∶1,D正确。
15.D [解析] 由于没有统计F2中花色的性状表现,因而不能确定控制三对性状的基因一定在三对染色体上,A错误;根据实验结果可知,重果核、高可食率为显性性状,相关基因分别用A/a、B/b表示,若控制果核轻重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可表示为BBXaXa和bbXAY,F1为BbXAXa和BbXaY,则F2中雌、雄都有轻果核植株,且不会出现重果核∶轻果核=3∶1,B错误;若控制果实的可食率高低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XBXB、AAXbY,则F1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XBXb和AaXBY,F2中的低可食率植株可能只有雄株,C错误;若控制果实的可食率高低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控制花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用R/r表示),则亲本基因型为XRBXRB、XrbY,F1的基因型为XRBXrb和XRBY,F2中的低可食率植株的基因型为XrbY,因而可能全部开黄花,D正确。
16.A [解析] 该蝗虫基因型为AaXRO,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该个体产生的精子类型为AO、aO、AXR、aXR,但是该细胞只能产生2种类型的精子:AO、aXR或aO、AXR,A错误;结合题意可知,雄性蝗虫体内只有一条X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离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此时雄性蝗虫细胞中仅有一条X染色体,B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雄性蝗虫只有一条性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含有的性染色体数为1条或0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可见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的性染色体数为1条或0条或2条,C正确;该蝗虫基因型为AaXRO,若不考虑变异,一个精原细胞产生2个次级精母细胞,且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不同,D正确。
17.B [解析] 由于DNA分子复制了3次,产生了8个DNA分子,含16条脱氧核苷酸链,其中含15N标记的有14条链(位于图乙W层),该DNA分子含有3000个碱基,腺嘌呤占35%,因此胞嘧啶占15%,共450个;所以W层中含15N标记的胞嘧啶有450×7=3150(个),A正确;由于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以X层均为一条链含14N、一条链含15N的DNA分子,B错误;W层含14条15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链,Z层含2条14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链,所以W层与Z层的核苷酸数之比为14∶2=7∶1,C正确;复制产生的8个DNA分子中,2个DNA分子含14N和15N(X层),6个DNA分子只含15N(Y层),所以X层中含有的氢键数是Y层的1/3,D正确。
18.D [解析] 由题干信息“microRNA被幼虫摄入后与Dnmt3基因的mRNA结合”,可知蜂王浆中的microRNA被雌性幼虫摄入后不经分解而直接被吸收利用,A正确;microRNA与Dnmt3基因的mRNA结合,从而使Dnmt3基因的翻译受抑制,B正确;Dnmt3基因的mRNA的翻译受抑制后,显著降低幼虫体内dynactinp62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可知Dnmt3基因的表达产物可能是一种DNA甲基化酶,C正确;显著降低幼虫体内dynactinp62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可以促进幼虫的dynactinp62基因表达,可以使其发育成蜂王,D 错误。
19.C [解析] 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自然选择下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不一定形成新物种,A错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协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因此澄江生物群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B错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两大学说组成: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C正确;寒武纪早期的生物DNA分子差异大小与揭示它们在进化上出现的顺序有关,D错误。
20.C [解析] 基因渐渗使得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成为可能,从而使得后代表现出更多的性状,这有助于加快生物进化的速度,A正确;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基因渐渗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种隔离,使得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成为可能,B正确;基因渐渗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主动发生的,西藏山羊是通过自然选择和基因渐渗的过程,逐渐适应了青藏高原的严酷生态环境,C错误;基因组测序可以帮助我们对比亲本物种和基因渐渗的后代的基因序列,从而证实基因渐渗现象的存在,D正确。
21.(1)雌性 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2)有丝分裂后期 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两条染色体,并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
(3)c b 染色体和核DNA数目减半,同源染色体分离
(4)EF、ef、ef
[解析] (1)由图可知,细胞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为初级卵母细胞,说明该动物为雌性,图乙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2)图中甲细胞存在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该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两条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3)丙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戊中c染色体数目减半,核DNA数∶染色体数=2∶1,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戊中b染色体数为2n,核DNA数∶染色体数=2∶1,可表示有丝分裂前、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由时期b变为时期c,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染色体和核DNA数目减半,同源染色体分离。(4)该动物的基因型为EeFf,若该动物产生的生殖细胞丁基因型为EF,则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其中一个基因型与生殖细胞是相同的,是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得到的,也为EF,另外两个极体是第一极体分裂产生的,基因型为ef。
22.(1)ATP、核糖核苷酸、酶(RNA聚合酶) 翻译 5'→3' tRNA、rRNA
(2)氨基酸 转录
(3)分裂、分化(或增殖、分化)
(4)升高 HIF无法被降解,细胞内积累过多,促进EPO基因表达
[解析] (1)过程①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转录过程,转录需模板、ATP、核糖核苷酸、酶等,其中ATP、核糖核苷酸、酶等物质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②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翻译过程,该过程中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5'→3',除mRNA外,该过程中还需要的RNA有tRNA(参与运输氨基酸)、rRNA(构成核糖体)。(2)HIF是一种蛋白质低氧诱导因子,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据图可知,HIF在转录水平调控EPO基因的表达,促进EPO合成。(3)EPO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可促进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更多红细胞。造血干细胞分裂旺盛,可进行DNA复制、转录、翻译过程,因此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4)如果将细胞中的脯氨酸羟化酶基因敲除,HIF不能被降解,会在细胞内积累,与EPO基因的低氧应答元件结合,会促进EPO基因的表达,故EPO基因的表达水平会升高。
23.(1)表型 34.4% 单向选择
(2)高 缩小
(3)分裂选择 定向
[解析] (1)天敌在捕食桦尺蛾时,看到的是桦尺蛾的体色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所以自然选择直接选择的是个体的表型,最终影响了种群的基因频率。SS、Ss、ss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20%、70%,可设个体数分别为10个、20个、70个,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蛾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则数量变为11、22、63,黑色个体的基因型频率为(11+22)/(11+22+63)×100%≈34.4%,这种选择属于题述自然选择三种类型中的单向选择。(2)稳定选择是把种群中趋于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而保留那些中间型的个体,使生物的性状更趋于稳定。根据图分析可知,稳定选择保留表型频率高的个体,淘汰表型频率低的个体,选择的结果是性状的变异范围不断缩小。(3)某海岛上的昆虫只有残翅(无翅)和翅特别发达两种类型,而具有一般飞行能力的昆虫则逐渐被淘汰,这种选择属于题述自然选择三种类型中的分裂选择。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因此,这种类型的选择对基因频率改变的影响是定向的。
24.(1)长翅 X
(2)4 2
(3)7/16
(4)测交
[解析] (1)分析表格可知,F1中长翅与短翅的比例约为3∶1,且与性别无关,据此可推测亲本的基因型均为Bb,所以长翅为显性性状,短翅为隐性性状。红眼与白眼的比例约为3∶1,但白眼只在雄蝇中出现,据此可推测,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且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2)由(1)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BbXRXr×BbXRY,故F1长翅红眼雌果蝇(B_XRX-)的基因型有2×2=4(种),体细胞内基因b的数目最多有2个(DNA复制后)。(3)让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只考虑眼色性状,则F1产生的雌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3/4XR、1/4Xr,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1/4XR、1/4Xr、2/4Y,因此,F2中红眼雌果蝇所占的比例为3/4(雌配子XR)×1/2 (雄配子XR和Xr) +1/4(雌配子Xr)×1/4(雄配子XR)=7/16。(4)为验证杂合长翅红眼雄果蝇(BbXRY)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需要进行测交实验,即可选择基因型为bbXrXr的果蝇与之交配。
25.(1)2 F2中黄颖与白颖的比例约为9∶7,是9∶3∶3∶1的变式 黄颖∶白颖=8∶41
(2)染色体数目 抗病∶非抗病=1∶2
(3)粳稻∶糯稻=5∶1 粳稻∶糯稻=1∶1
[解析] (1)分析题意,用某纯合白颖稻壳品系与另一纯合黄颖稻壳品系进行杂交实验,F1全为黄颖。F1自交,F2中黄颖∶白颖=1796∶1398,比例约为9∶7,是9∶3∶3∶1的变式,所以可推出水稻壳的黄色和白色这一对相对性状至少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若用A/a、B/b表示相关基因,能推出F1黄颖的基因型为AaBb,实验获得的F2中白颖植株的基因型为1AAbb、2Aabb、1aaBB、2aaBb、1aabb,其自由交配,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b∶aB∶ab=2∶2∶3,子代黄颖(AaBb)的比例是2/7×2/7+2/7×2/7=8/49,白颖占1-8/49=41/49,故子代表型及比例为黄颖∶白颖=8∶41。(2)科研团队发现一株7号染色体三体的水稻植株,该三体植株的变异类型为染色体数目变异。该三体水稻的基因型可表示为Ddd,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D∶dd∶Dd∶d=1∶1∶2∶2,由于染色体数异常的配子中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故能参与受精作用的雄配子为D∶d=1∶2,与非抗病水稻母本(dd)杂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1∶2,表型及比例为抗病∶非抗病=1∶2。(3)选择正常糯稻为父本和7号染色体三体纯合子粳稻为母本杂交得F1,如果等位基因(A、a)位于7号染色体上,F1三体粳稻的基因型为AAa,产生的雌配子为A∶Aa∶AA∶a=2∶2∶1∶1,与正常糯稻(aa)杂交,F2中粳稻∶糯稻=5∶1;如果等位基因(A、a)位于6号染色体上,F1基因型为Aa,F2中粳稻∶糯稻=1∶1。期末素养测评卷
第1~6章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40分,第Ⅱ卷6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孟德尔和摩尔根在研究遗传规律时,实验材料的选择及研究方法对其研究成果均具有重要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孟德尔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的优点之一是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B.摩尔根用果蝇做杂交实验的优点之一是果蝇子代数目多,利于统计学分析
C.二者均利用假说—演绎法,进行演绎推理时均设计了测交实验并预测了实验结果
D.摩尔根发明了测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方法,证明了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2.[2024·北京房山区期中] 研究家鼠的遗传规律时,让正常尾和短尾鼠交配,得到的后代中正常尾和短尾比例相同;让短尾鼠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多代,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正常尾,其余均为短尾。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 )
A.鼠的正常尾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B.鼠的正常尾和短尾的遗传不符合分离定律
C.短尾鼠交配后代中既有纯合的短尾鼠又有杂合的短尾鼠
D.正常尾与短尾鼠杂交后代中短尾鼠总是约占二分之一
3.[2024·黑龙江双鸭山月考] 两株纯合白花的香豌豆杂交,F1全部表现为紫花。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紫花为542株,白花为424株。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F2中白花植株均为纯合子
B.F2紫花植株中纯合子∶杂合子=1∶1
C.控制紫花与白花的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F1紫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杂交,子代中紫花∶白花=1∶1
4.如下图是某二倍体生物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含间期)的染色体组数目的部分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a~b段的细胞可为初级精母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
B.a~b段对应时期的细胞可能发生各种可遗传变异
C.b~c段染色体数目减半,细胞发生了分裂
D.c~d段着丝粒分裂,子染色体移向两极
5.[2024·山东泰安月考] 如图是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控制这两种病的基因独立遗传,若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乙病一定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若Ⅱ3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Ⅲ3的X染色体可能来自Ⅰ2
C.控制甲病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D.若Ⅱ3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Ⅲ1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2/15
6.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
A.据格里菲思实验结果可推断已经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仍含有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
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链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
C.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标记
7.某动物体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方向如下图所示,①~③表示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动物的神经细胞中能发生①②③过程
B.②过程表示转录,需要DNA聚合酶参与
C.只有①②过程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D.③过程表示翻译,核糖体沿着mRNA由a端向b端移动
8.[2024·江苏苏州期中] 某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单链环状DNA分子,部分序列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DNA分子中(A+G)/(T+C)=1
B.该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均与2个磷酸基团相连接
C.该噬菌体的DNA复制需要宿主细胞提供模板和DNA聚合酶
D.E基因与D基因的序列存在部分重叠,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可不呈线性排列
9.流感病毒是一种负链RNA病毒,它侵染宿主细胞后的增殖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流感病毒的RNA中储存着遗传信息
B.流感病毒增殖时会发生A-T的碱基互补配对
C.流感病毒需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自身蛋白质
D.以+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需要tRNA和rRNA参与
10.研究发现,果蝇细胞中含有一种调控“生物钟”的周期基因PER,基因PerS和基因PerO都是由基因PER突变形成的。PER基因表达产生PER蛋白,该蛋白在白天会被分解,而晚上该蛋白与TIM蛋白绑定后运到细胞核中积累,从而抑制PER基因的表达。通过这样的机制PER蛋白持续且周期性地调控着果蝇的“生物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基因PerS和PerO的出现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
B.基因PerS和PerO的本质区别是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C.PER基因发生突变不一定引起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
D.基因PER、PerS和PerO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1.甲~丁图表示二倍体生物不同的变异类型,其中的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变异类型为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B.乙变异类型中基因的种类、数量以及排列顺序均未改变
C.丙图所示为减数分裂Ⅰ前期,代表染色体片段缺失或重复
D.丁图所示个体与正常个体杂交,子代中正常个体的概率约为3/4
12.[2024·山西长治期中] 普通水稻是二倍体,为快速培育抗除草剂的水稻,科研工作者采用下图所示方法进行育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经①获得单倍体幼苗,其理论依据是细胞的全能性
B.经①得到的幼苗和经④得到的幼苗,其染色体数目相同
C.经②③获得的部分叶片保持绿色的幼苗,即为诱变的目标植株
D.经④⑤获得的植株,具有稳定遗传的抗除草剂性状
13.某地一种蟹的深体色(D)对浅体色(d)为显性,若体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该蟹深体色表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不同区域 频率
深色表型 D基因
浅色A区 0.18 0.1
浅色B区 0.36 0.2
深色区 0.95 0.7
A.浅色A区的隐性纯合子频率比B区高
B.浅色A区深色蟹的基因型为Dd
C.深色区该蟹中,基因型DD的频率为0.45
D.深色蟹与浅色蟹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的影响
14.一豌豆杂合子(Aa)植株在自然状态下生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自交后代AA∶Aa∶aa=2∶3∶1,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50%死亡造成的
B.若自交后代AA∶Aa∶aa=2∶2∶1,可能是隐性个体50%死亡造成的
C.若自交后代AA∶Aa∶aa=4∶4∶1,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50%死亡造成的
D.若自交后代AA∶Aa∶aa=1∶2∶1,可能是花粉50%死亡造成的
15.杨梅是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的雌雄异株的植物,杨梅的红花对黄花为显性,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果核的轻重、果实的可食率高低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纯合红花轻果核高可食率雌株与黄花重果核低可食率雄株杂交,F1相互杂交,F2的重果核高可食率∶重果核低可食率∶轻果核高可食率∶轻果核低可食率=9∶3∶3∶1。下列关于三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正确的是( )
A.控制三对性状的基因一定在三对染色体上
B.F2中的轻果核植株可能全为雄性植株
C.F2中的低可食率植株一定有雌、雄植株
D.F2中的低可食率植株可能全部开黄花
16.[2024·河南郑州期中] 雌性蝗虫体细胞有两条性染色体,为XX型,雄性蝗虫体细胞仅有一条性染色体,为XO型。如果不发生基因突变和互换等特殊情况,一个基因型为AaXRO的蝗虫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细胞可产生4种精子,其基因组成为AO、aO、AXR、aXR
B.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仅有一条性染色体
C.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的性染色体数为1条或0条或2条
D.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有两种基因型
17.[2023·黑龙江哈尔滨期中] 某基因(14N)含有 3000个碱基,腺嘌呤占35%。若该 DNA分子用15N标记过的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 3次,再将全部复制产物置于试管内离心,进行密度分层,得到结果如图甲;然后加入解旋酶再离心,得到结果如图乙。则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W层中含15N标记的胞嘧啶有3150个
B.X层中基因只含14N
C.W层与Z层的核苷酸数之比为7∶1
D.X层中含有的氢键数是 Y层的1/3
18.[2023·江苏南京期末] 蜂群中能持续获得蜂王浆的雌性幼虫会发育成蜂王。蜂王浆中含有丰富的microRNA,这些microRNA被幼虫摄入后与Dnmt3基因的mRNA结合而抑制其表达,从而显著降低幼虫体内dynactinp62基因的甲基化水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蜂王浆中的microRNA可以不经分解而被蜜蜂幼虫吸收
B.microRNA通过干扰Dnmt3基因的翻译来抑制其表达
C.Dnmt3基因的表达产物可能是一种DNA甲基化酶
D.抑制幼虫的dynactinp62基因表达可以使其发育成蜂王
19.澄江生物群是我国保存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大型肉食性奇虾类动物在该时期已经高度多样化。下列关于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奇虾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即会形成新物种
B.澄江生物群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包括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D.寒武纪早期的生物DNA分子差异大小与揭示它们在进化上出现的顺序无关
20.基因渐渗是物种之间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捻角山羊是巴基斯坦的“国宝”,适合在高海拔的极端环境生存。山羊大约3000~5000年前才迁徙至青藏高原,通过与捻角山羊的杂交以及后代与亲代的反复回交,将捻角山羊的部分基因转移和整合到山羊中,最终形成了我国的西藏山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基因渐渗现象可能会使得生物进化的速度加快
B.基因渐渗可能打破生殖隔离现象
C.我国西藏山羊通过基因渐渗主动适应了青藏高原的严酷生态环境
D.可以通过对亲本物种和基因渐渗的后代进行基因组测序来验证这一现象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2分)[2024·河北邯郸期中] 下图是某基因型为EeFf(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某动物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动物的性别是为 ,图乙产生子细胞的名称是为 。
(2)图中甲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是 ,该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是 。
(3)丙细胞对应图戊中的时期是 ,图戊中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联会的时期是 ,由时期b变为时期c,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4)按照生殖方式判断,若该动物产生的生殖细胞丁基因型为EF,则同时产生的三个细胞基因型为 。
22.(11分)研究发现,正常供氧时,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低氧诱导因子(HIF)会被水解。在氧气供应不足时,HIF会积累,与低氧应答元件(非编码蛋白序列)结合,促进EPO的合成,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过程①需 (答出2点即可)等物质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②过程称为 ,该过程中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 (填“3'→5'”或“5'→3'”),该过程中还需要的RNA有 。
(2)HIF被彻底水解的产物是 。据图分析,HIF在 (填“转录”或“翻译”)水平调控EPO基因的表达,促进EPO的合成。
(3)EPO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可促进造血干细胞 ,产生更多的红细胞,以适应低氧环境。请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造血干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 。
(4)在氧气供应充足时,细胞内的HIF在脯氨酸羟化酶的作用下被羟基化,最终被降解。如果将细胞中的脯氨酸羟化酶基因敲除,EPO基因的表达水平会 (填“升高”或“降低”),其原因是 。
23.(11分)[2024·山东潍坊月考] 某学者按选择结果将自然选择分为三种类型,即稳定选择、分裂选择和单向选择,如图所示。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蛾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19世纪中叶以前,此地区的树干上长满了浅色的地衣,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的,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结果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的桦尺蛾却成了常见的类型,这就是桦尺蛾的黑化现象。结合资料和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桦尺蛾的黑化现象中直接受选择的是桦尺蛾的 (填“基因型”或“表型”)。假如桦尺蛾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某种群的基因型频率SS、Ss、ss分别为10%、20%、70%。在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那么在第二年黑色个体的基因型频率为 (保留1位小数)。这种选择属于上述自然选择三种类型中的 类型。
(2)稳定选择是把种群中趋于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而保留那些中间型的个体,使生物的性状更趋于稳定。据图分析,稳定选择有利于保留表型频率 (填“高”或“低”)的个体,选择的结果是性状的变异范围不断 (填“扩大”或“缩小”)。
(3)某海岛上的昆虫只有残翅(无翅)和翅特别发达两种类型,而具有一般飞行能力的昆虫则逐渐被淘汰,这种选择属于上述自然选择三种类型中的 类型,这种类型的选择对基因频率改变的影响是 (填“定向”“不定向”或“不能确定”)的。
24.(12分)[2024·贵州六盘水月考] 果蝇的长翅与短翅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白眼与红眼由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这两对等位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亲代雌果蝇与雄果蝇杂交,F1表型及数量如下表。
长翅红眼 长翅白眼 短翅红眼 短翅白眼
雌蝇(只) 151 0 52 0
雄蝇(只) 77 75 25 26
回答下列问题:
(1)翅形的显性性状是 ,控制白眼与红眼的基因(R、r)位于 染色体上。
(2)F1长翅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有 种,其体细胞内基因b的数目最多有 个。
(3)让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中红眼雌果蝇所占的比例为 。
(4)为验证杂合长翅红眼雄果蝇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可进行 (填“杂交”或“测交”)实验。
25.(14分)我国科研团队在杂交水稻领域不断创新,请回答下列有关水稻的问题。
(1)水稻壳的颜色中黄色对白色为完全显性。用某纯合白颖稻壳品系与另一纯合黄颖稻壳品系进行杂交实验。F1全为黄颖。F1自交,F2中黄颖∶白颖=1796∶1398,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水稻壳的黄色和白色这一对相对性状至少由 对等位基因控制,原因是 。将实验获得的F2中白颖植株自由交配,推测子代表型及比例为 。
(2)科研团队发现一株7号染色体三体的水稻植株,该三体植株的变异类型为 变异。其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6、7为染色体标号,D为抗病基因,d为非抗病基因。若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3条同源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两极,最终形成含有1条或2条7号染色体的配子,染色体数异常的配子中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其他配子均能参与受精作用。现用非抗病水稻为母本(dd)、该三体抗病水稻为父本(Ddd)进行杂交实验,F1水稻植株中表型及比例为 。
(3)水稻种子的粳性与糯性分别由显性基因(A)、隐性基因(a)控制。等位基因A、a可能位于6号或7号染色体上。为探究等位基因A、a的位置,选择正常糯稻为父本和7号染色体三体纯合子粳稻为母本杂交得F1,再用正常的糯稻为父本与F1中三体的粳稻为母本杂交得F2。统计F2中粳性水稻与糯性水稻性状比例。预期结果:
①若F2的表型及比例为 ,则等位基因A、a位于7号染色体上。
②若F2的表型及比例为 ,则等位基因A、a位于6号染色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