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单元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单元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1 20:30:43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统治者面对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不得不‘办洋务’,这就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打开了一个难得的缺口。”材料表明( )
A.时局变化推动了近代化探索 B.洋务运动取得了成功
C.中国开始全面向西方学习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提取关键信息是理解与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下列人物与“镇压太平天国*“收复新疆”“洋务派”等信息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曾国藩 B.冯子材 C.张之洞 D.左宗棠
3、“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材料反映了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 )
A.文武制度 B.社会习俗 C.思想文化 D.先进技术
4、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反省:“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这句话中能看出洋务运动( )
A.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产生 B.是失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C.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5、“经过(这场)战争,中国的领土被剥夺,经济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后一个屏藩朝鲜亦被摧毁。”材料中的“战争”(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使中国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6,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这直接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
A.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了解 B.人民缺乏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C,中国和日本国力相差悬殊 D.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7、以下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 )
A.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B.俄国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C.允许列强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8、1899年8月23日,【美】约翰·S.皮尤创作了如下漫画,标题是《PUTTING HIS FOOT DOWN》(坚决反对)。美国“坚决反对”的原因是( )
A.美国与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B.美国力图开拓中国市场
C.美国力图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D.美国力图维护自身的霸主地位
下面两张图片史料可用于学习中国近代( )
A.民族工业的发展 B.新式学堂的出现
C.社会生活的变化 D.航天科技的进步
10、1895年5月10日《申报》发文:“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该文描述的历史事件( )
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结束了两干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11、“维新党没有一个人有实际的政治经验,他们不先谋求广大人民的觉醒,反而在自己的力量还没有控制局势之前,剥夺了太多人的既得利益,因而树立太多的政敌。”这有助于我们了解( )
A.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B.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C.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D.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12、戊成变法不但在政治变革上是一次历史的超越,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从此,在西学和新学的冲击下,中国古老的封建文化的统治地位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材料意在强调戊戌变法( )
A.完成了政治变革 B.促进了思想启蒙 C.宣传了革命思想 D.摧毁了封建制度
13、20世纪初,孙中山曾说:“他们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被联军打死了几万人,伤亡枕藉,还是前仆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孙中山评价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成变法 D.鸦片战争
下表是一本历史书的部分目录,列举的是中国近代发生的部分大事。这些事件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5、1900年底,经过反复谈判,列强向清政府提出正式“议和”条件。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太后的这种态度所反映出的问题的实质是( )
A.慈禧太后与列强结下深厚友谊 B.中国地大物博,慈禧太后慷慨大方
C.慈禧太后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 D.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材料题
16、在外来侵略面前,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地反抗和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民族耻辱面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进行了顽强的反抗和斗争。“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他们的不屈不挠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动力。
—出自清代杨昌浚的《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材料二:下面是八年级某班同学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材料三:义和团民谣:“最恨合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怨不申。”“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
—摘自《义和团歌谣》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及其事迹。
材料二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与以往的农民起义相比,具有怎样的新时代特征?
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当时义和团的主要斗争对象是什么?“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反映了义和团怎样的局限性?
近代中国风起云涌,英雄人物辈出,他们探索追求的时代主题是什么?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简示图(部分)
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一和图二中的通商口岸是在签订什么不平等条约后被迫开放的。对比两图,分析指出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1894—1900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简表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出1894—1900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趋势,并分析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慈禧看到列强未将其列为祸首,大喜过望,立即诏告奕励、李鸿章,不论条约如何苛刻,均可照办,并慷慨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中国近代史普及读本》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18、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史料实证——话背景】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根据以上材料,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史料实证—行改革】
材料三:“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2)根据材料三所述,梁启超认为中国应该作出怎样的改变?在戊成变法的内容中,哪一措施体现了梁启超关于“开学校”“变科举”的要求和主张?
【家国情怀—无力扭乾坤】
材料四:谭嗣同临刑前的壮语:“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3)“有心杀贼”中的“贼”指的是谁?“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出什么精神?
【历史解释—析败因】
材料五: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光绪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
——摘编自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维新运动“其失败是必然的”?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练习参考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A D D B C B D B A D
11 12 13 14 15
B B B C D
1、【知识点】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不得不‘办洋务’,这就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打开了一个难得的缺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因内忧外患被迫开展洋务运动,为学习西方提供了契机,体现了时局变化推动了近代化探索,A项正确;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B项;洋务运动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排除C项;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但材料没有提及民族资本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
2、【知识点】左宗棠收复新疆、洋务运动的内容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镇压太平天国”“收复新疆”“洋务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左宗棠均为湘军重要将领,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左宗棠于19世纪70年代率军击败阿古柏,收复新疆,左宗棠还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创办福州船政局等,D项正确;左宗棠于19世纪70年代收复新疆,曾国藩已去世,排除A项,冯子材是中法战争时期的将领,没有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排除B项;
张之洞虽为洋务派,但未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收复新疆,排除C项。故选D项。
3、【知识点】洋务运动的内容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犹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各项制度都在西方之上,只是在武器装备方面不如西方,中国要自强必要先学习外国的武器装备。因此材料反映了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D项正确;
ABC三项的内容不是洋务运动学习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4、【知识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最终的失败。A项是洋务运动的客观作用;C项表述错误;D项指的是五四运动。所以ACD项与题意不符,B项符合题意。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是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但是洋务运动维护的是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所以也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5、【知识点】《马关条约》的签订
【答案】с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经过(这场)战争,中国的领土被剥夺,经济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后一个屏藩朝鲜亦被摧毁”,可知材料强调战争导致中国领土丧失、经济负担加重,并失去朝鲜这一屏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领土,赔款2亿两白银,且朝鲜脱离中国控制,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项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题干内容“最后一个屏藩朝鲜亦被摧毁”,没有联系,排除A项;使中国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涉及领土但没有点明“加深”这一质变,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题干信息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6,【知识点】《马关条约》的签订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清朝百姓在甲午战争时,争先恐后应募日军招工,希望获得差事,百姓在国家与日本交战时,不考虑国家利益反而为日军做工,这直接反映出人民缺乏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B项正确;材料现象主要体现的是百姓对国家战争的态度,而非对日本的了解程度,排除A项;
中国和日本国力相差悬殊是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材料现象没有直接体现国力的差异,排除C项;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是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但材料中的百姓应募日军招工现象,没有直接反映出制度层面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7、【知识点】《马关条约》的签订
【答案】D
【详解】题干示意图反映了近代列强割占中国领土的史实,根据①处对应时间为“1895”年,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D项正确;“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属于1858年《天津条约》内容,时间不符,排除A项;“俄国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割占的,排除B项;“允许列强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8、【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答案】B
【详解】据题干“1899年”和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中人物的脚下是中国地图(MapofChina),围绕地图的是欧洲国家,正准备用剪刀裁剪中国地图,远处的奥匈帝国皇帝正在磨刀霍霍,美国为了能在中国市场获取利益,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力图开拓中国市场。漫画中美国阻止欧洲五国切割中国地图,正是为了保障自己后续能在中国开展商业等活动,开拓市场,该选项符合当时美国的利益诉求,B项正确;美国与欧洲列强之间虽有矛盾,但并非不可调和,在一定程度上它们也存在共同利益,排除A项;美国阻止欧洲列强瓜分中国绝不是为了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美国也是侵略国家之一,其本质是为了自身利益,排除C项;1899年时美国还未确立霸主地位,且这与漫画所反映的阻止欧洲列强瓜分中国以开拓中国市场的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知识点】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张警“实业救国”活动
【笞案】A
【详解】据图片“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和所学知识可知,张謇、荣氏兄弟是近代民族工业代表人物。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和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面粉均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企业的创办和发展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从无到有、逐渐壮大的历程,A项正确;新式学堂(属于教育领域,与“纱厂”“面粉公司”这类工业企业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社会生活侧重衣食住行、习俗风尚等方面,而“纱厂”“面粉公司”属于经济生产领域,不属于社会生活范畴,排除C项;航天科技是现代科技领域内容,近代中国未涉及航天科技发展,与史料时代、领域均不匹配,排除D项。
故选A项。
10、【知识点】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这一事件被称为“公车上书”。它打破了清朝长期以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标志着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这一事件激发了全国范围内的维新思想传播,为后续的戊成变法(1898年)莫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D项正确;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洋务运动,排除A项;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辛亥革命的成果,排除B项;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1、【知识点】戊成变法的性质和影响
【答案】в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未发动群众、触怒顽固派导致树敌过多,这是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如脱离群众、触怒顽固派等),B项正确;鸦片战争失败与军事落后和清政府腐败相关,与维新党无关,排除A项;太平天国失败因内部分裂和中外势力联合镇压,排除C项;
五四运动背景是民族危机和新思想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12、【知识点】戊成变法的性质和影响
【答案】в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戊成变法在思想文化上是重大历史转折,西学和新学冲击下,封建文化统治地位从根本上动摇,这表明戊成变法传播了西方先进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B项正确;戊成变法最终失败,并没有完成政治变革,排除A项;戊成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宣传的是改良思想,而非革命思想,排除C项;戊成变法以失败告终,封建制度并未被摧毁,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13、【知识点】义和团反帝斗争
【答案】B
【详解】据题干“他们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被联军打死了几万人,伤亡枕藉,还是前仆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和所学知识可知,“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指义和团以冷兵器对抗八国联军的场景,“被联军打死了几万人”对应义和团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惨烈牺牲,“民族思想”体现出义和团的英勇展现了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意识,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主要对抗清政府,非直接对抗外国联军,排除A项;戊戌变法(1898年):是政治改革运动,排除C项;鸦片战争(1840-1842年)早于题干时间,且主角是清军而非民间力量,排除D项。故选B项。
14、【知识点】《马关条约》的签订 《辛丑条约》的签订 洋务运动的评价 戊成变法的经过
【答案】с
【详解】据材料“洋务运动”“戊成变法”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开展向西方学习技术的洋务运动,创办洋务企业,揭开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序幕;维新派主张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改良中国的政治制度,有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二者属于对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而目录中的“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导致中国民族危机一步步加剧,故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代表性事件是辛亥革命,排除B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知识点】《辛丑条约》的签订
【答案】D
【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慈禧太后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反映出其不惜牺牲国家利益也要讨好列强的态度,这意味着清政府逐渐成为“洋人的朝廷”,符合《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项正确;慈禧与列强并无“友谊”,列强未追究其责任是出于维护在华利益的需要,排除A项;材料中慈禧并非慷慨,而是被迫妥协,排除B项;
“慈禧太后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描述了慈禧太后的行为,但未触及本质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材料题
16、【知识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黄海海战义和团反帝斗争
【答案】(1)民族英雄和事迹: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2)历史事件:太平天国运动。
新时代特征: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颁布《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3)主要斗争对象:外国侵略者。 局限性:盲目排外。
(4)时代主题:救亡图存(或反侵略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等)。
【详解】(1)民族英雄和事迹:依据诗句“大将酬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君足壮海军威”出处所学知识,明确诗句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左宗棠收复新疆是近代中国维护领土完整的重要事件,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勇表现是甲午战争中的典型事迹,通过对这些历史知识的掌握来确定答案。
(2)历史事件:从材料二中“工业文明外力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社会矛盾激化,这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之一。“以反清革命为斗争目的”明确了该运动的目标是推翻清朝统治;所以可以判断该历史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
新时代特征:以往的农民起义大多只是单纯地反封建,而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近代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所以它不仅反封建,还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资政新篇》,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体现了新时代的特征。
(3)主要斗争对象:从材料三义和团歌谣“最恨合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怨不申”“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等内容可以明显看出,义和团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外国侵略者,认为外国签订的条约损害了国家利益,外国侵略者是导致国家苦难的根源。
局限性:“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这些行为反映出义和团对西方近代文明成果的盲目排斥。铁道、线杆、火轮船等都是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义和团没有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一概加以破坏,体现了其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时代主题:近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丧失,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左宗棠、邓世昌等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其核心都是为了摆脱列强的侵略,所以近代英雄人物探索追求的时代主题可以概括为救亡图存,也可以表述为反侵略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等。
17、【知识点】《马关条约》的签订 《辛丑条约》的签订 《南京条约》的内容
【答案】(1)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变化: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
(2)趋势: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列强在华开设工厂和投资金额迅速增加)。原因: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沦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政治上:中国丧失主权和领土完整。经济上: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任答出一点即可)
【详解】(1)条约:根据材料一图一开放的是广州、厦门、福州等地可知,条约是《南京条约》。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根据材料一图二开放的重庆、沙市等地可知,条约是《马关条约》。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变化:根据材料一图一与图二通商口岸的变化可知,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在东南沿海,重庆、沙市深入内地,因此,变化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
(2)趋势:根据材料二,1894—1900年外国在华开设工厂和外国资本在华投资总额可知,1894—1900年外国在华开设工厂大幅增加,说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原因:根据所学《马关条约》内容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影响:根据近代列强对中国发动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性质上,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材料三“不论条约如何苛刻,均可照办”可知,政治上:中国丧失主权和领土完整,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附庸;根据材料一开放通商口岸和材料二资本输出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上: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
18、【知识点】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 戊成变法的经过 戊成变法的性质和影响 洋务运动的内容
【答案】(1)李鸿章认为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及西方。梁启超则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
(2)兴民权、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变官制。(任答两点)
措施: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任答两点)
(3)“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以及侵华列强。
精神:彰显出强烈的爱国爱民思想和为追求理想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
(4)理由:维新运动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一个无权无势的皇帝;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可得出,李鸿章认为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及西方,只看到西方在火器等科技方面的优势,主张学习西方利器。根据材料二“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
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可得出,梁启超通过对比中日游欧者的不同行为,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这才是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2)改变:根据材料三“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得出,梁启超认为中国应该兴民权、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变官制;
措施: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中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等措施体现了梁启超关于“开学校”“变科举”的要求和主张。
(3)“贼”:根据材料四“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和所学知识可知,戊成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和镇压,同时当时中国也面临着列强的侵略,所以“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以及侵华列强。
精神:结合所学可知,“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出谭嗣同彰显出强烈的爱国爱民思想和为追求理想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
(4)理由:根据材料五“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可得出,维新运动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根据材料五“只依靠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光绪帝)下命令”可得出,只依靠一个无权无势的皇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对维新派进行打压和镇压,这也是维新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所以维新运动“其失败是必然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统治者面对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不得不‘办洋务’,这就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打开了一个难得的缺口。”材料表明( )
A.时局变化推动了近代化探索 B.洋务运动取得了成功
C.中国开始全面向西方学习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提取关键信息是理解与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下列人物与“镇压太平天国*“收复新疆”“洋务派”等信息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曾国藩 B.冯子材 C.张之洞 D.左宗棠
3、“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材料反映了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 )
A.文武制度 B.社会习俗 C.思想文化 D.先进技术
4、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反省:“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这句话中能看出洋务运动( )
A.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产生 B.是失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C.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5、“经过(这场)战争,中国的领土被剥夺,经济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后一个屏藩朝鲜亦被摧毁。”材料中的“战争”(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使中国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6,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这直接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
A.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了解 B.人民缺乏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C,中国和日本国力相差悬殊 D.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7、以下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 )
A.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B.俄国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C.允许列强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8、1899年8月23日,【美】约翰·S.皮尤创作了如下漫画,标题是《PUTTING HIS FOOT DOWN》(坚决反对)。美国“坚决反对”的原因是( )
A.美国与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B.美国力图开拓中国市场
C.美国力图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D.美国力图维护自身的霸主地位
下面两张图片史料可用于学习中国近代( )
A.民族工业的发展 B.新式学堂的出现
C.社会生活的变化 D.航天科技的进步
10、1895年5月10日《申报》发文:“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该文描述的历史事件( )
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结束了两干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11、“维新党没有一个人有实际的政治经验,他们不先谋求广大人民的觉醒,反而在自己的力量还没有控制局势之前,剥夺了太多人的既得利益,因而树立太多的政敌。”这有助于我们了解( )
A.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B.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C.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D.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12、戊成变法不但在政治变革上是一次历史的超越,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从此,在西学和新学的冲击下,中国古老的封建文化的统治地位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材料意在强调戊戌变法( )
A.完成了政治变革 B.促进了思想启蒙 C.宣传了革命思想 D.摧毁了封建制度
13、20世纪初,孙中山曾说:“他们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被联军打死了几万人,伤亡枕藉,还是前仆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孙中山评价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成变法 D.鸦片战争
下表是一本历史书的部分目录,列举的是中国近代发生的部分大事。这些事件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5、1900年底,经过反复谈判,列强向清政府提出正式“议和”条件。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太后的这种态度所反映出的问题的实质是( )
A.慈禧太后与列强结下深厚友谊 B.中国地大物博,慈禧太后慷慨大方
C.慈禧太后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 D.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材料题
16、在外来侵略面前,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地反抗和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民族耻辱面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进行了顽强的反抗和斗争。“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他们的不屈不挠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动力。
—出自清代杨昌浚的《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材料二:下面是八年级某班同学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材料三:义和团民谣:“最恨合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怨不申。”“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
—摘自《义和团歌谣》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及其事迹。
材料二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与以往的农民起义相比,具有怎样的新时代特征?
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当时义和团的主要斗争对象是什么?“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反映了义和团怎样的局限性?
近代中国风起云涌,英雄人物辈出,他们探索追求的时代主题是什么?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简示图(部分)
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一和图二中的通商口岸是在签订什么不平等条约后被迫开放的。对比两图,分析指出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1894—1900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简表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出1894—1900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趋势,并分析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慈禧看到列强未将其列为祸首,大喜过望,立即诏告奕励、李鸿章,不论条约如何苛刻,均可照办,并慷慨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中国近代史普及读本》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18、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史料实证——话背景】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根据以上材料,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史料实证—行改革】
材料三:“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2)根据材料三所述,梁启超认为中国应该作出怎样的改变?在戊成变法的内容中,哪一措施体现了梁启超关于“开学校”“变科举”的要求和主张?
【家国情怀—无力扭乾坤】
材料四:谭嗣同临刑前的壮语:“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3)“有心杀贼”中的“贼”指的是谁?“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出什么精神?
【历史解释—析败因】
材料五: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光绪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
——摘编自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维新运动“其失败是必然的”?
第4课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20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24
第6课戊成变法28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32
·工业文明外力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
·以反清革命为斗争目的
·天京事变由盛转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