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爱莲说》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7《爱莲说》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1 20:4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爱莲说》
教科书 书 名:语文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理解文中用“菊”“牡丹”衬托“莲”高洁品质的写法。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用“菊”“牡丹”衬托“莲”高洁品质的写法。 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十分喜爱莲花,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 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面对满池莲花,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熟悉文体,学习方法 1.了解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3.学习方法。 读:朗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品:勾画描写莲的关键语句,品析语句做批注,思考: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莲花?写出了莲哪些特点? 析: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助莲花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志趣? 联:联系资料,探究作者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目标导学二:读课文,分类积累。 教师范读课文,疏通文句。 (1)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种植) (2)一词多义 之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远香远益清(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远地) 清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词,清澈) 香远益清(形容词,清幽) (3)词类活用 ①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②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4)文言句式 ①省略句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 ②判断句 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目标导学三:理解内容,把握写法。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莲花?写出了莲哪些特点? 明确:从生长的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2.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敬佩、赞美之情。 3.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中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请找出直接议论莲花的句子。 明确:第2段对菊花、牡丹做出评论,表明爱憎。直接议论莲花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也是全文的核心。 4.君子是怎么样的人?作者将莲比作君子,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是品德高尚的人。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赞美具有莲花一样高尚品德的人。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 5.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多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衬托。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高洁品格相似,从正面衬托莲;牡丹是富贵者,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权贵的庸碌之辈,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课堂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作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的写作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