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件(共48张PPT1个视频)-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件(共48张PPT1个视频)-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必修2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22 10:2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第4章 第1节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2
被称为“天空之镜”,湖水清澈、大气透明。
茶卡盐湖
没有人类干扰的自然环境就会很好。
1.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
没有人类干扰的自然环境就会很好。
不一定。有些人类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如乱砍滥伐、乱捕滥杀、填湖造地等;有些人类活动会改善生态环境,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1.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
2.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没有人类干扰的自然环境就会很好。
协调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经济不能与保护环境对立起来,要把保护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
1.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
2.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目录
CONTENTS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
01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你的一生吃多少东西,消耗多少资源你都知道吗?
4
21
15
1200
13345
5000
你的一生吃多少东西,消耗多少资源你都知道吗?
4
21
15
1200
13345
5000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土地资源
水资源
消耗
你的一生吃多少东西,消耗多少资源你都知道吗?
4
21
15
1200
13345
5000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土地资源
水资源
消耗
40吨垃圾
装满两个集装箱
你的一生吃多少东西,消耗多少资源你都知道吗?
4
21
15
1200
13345
5000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土地资源
水资源
消耗
40吨垃圾
装满两个集装箱
吸纳
吸纳
你的一生吃多少东西,消耗多少资源你都知道吗?
4
21
15
1200
13345
5000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土地资源
水资源
消耗
40吨垃圾
装满两个集装箱
吸纳
吸纳
1个人
截止2023年02月24日,全球 238 个国家人口总数为
1,447,301,400 人位居第一
7,898,236,143人
其中中国以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会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并产生大量的废物。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2.生态足迹
(1)概念: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2.生态足迹
(1)概念: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换算:
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
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
① 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
② 一个人所排放的CO2总量可以转换成:
(3)生态足迹示意图
(3)生态足迹示意图
丨 建设用地 丨
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丨 建设用地 丨
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丨碳足迹丨
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
丨 建设用地 丨
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丨碳足迹丨
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
丨林地丨
表示生产林木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
丨 建设用地 丨
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丨碳足迹丨
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
丨林地丨
表示生产林木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
丨草地丨
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
丨 建设用地 丨
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丨碳足迹丨
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
丨林地丨
表示生产林木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
丨草地丨
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
丨耕地丨
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
丨 建设用地 丨
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丨碳足迹丨
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
丨林地丨
表示生产林木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
丨草地丨
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
丨耕地丨
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
丨 渔业用地丨
表示支持水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
丨 建设用地 丨
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丨碳足迹丨
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
丨林地丨
表示生产林木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
丨草地丨
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
丨耕地丨
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
丨 渔业用地丨
表示支持水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
(3)生态足迹示意图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4)生态足迹特点:
例如: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____生态足迹
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因此,为了减小生态压力,应_____生态足迹的值
减小
增大
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会 生态足迹。
增大
(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产生的CO2就越多,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就越大。)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资料1 18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世界人口增长情况,以及未来几十年的预测情况如下图。
讨论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
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资料2 有研究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与1961年(数据可采集的第一年)相比,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增长了约2倍,而生态承载力总量只提高了30%(下图)。地球早已进入生态超载的状态。
资料3 17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只有大约0.028%,而2016年,这一数值已经超过0.04%。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水泥的生产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等。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讨论2: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全球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长远远高于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增加,地球进入严重的超载状态。
这将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之一。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资料2 有研究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与1961年(数据可采集的第一年)相比,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增长了约2倍,而生态承载力总量只提高了30%(下图)。地球早已进入生态超载的状态。
资料3 17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只有大约0.028%,而2016年,这一数值已经超过0.04%。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水泥的生产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等。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讨论3: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
保护耕地;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开发新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率;
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等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资料4 2010年,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为2.2全球公顷,约为世界人均值的85%,却是我国人均生态承载力的2倍多。而且,我国许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全球人均水平,如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球人均值的1/3;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全球人均值的1/4,等等。
讨论4: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这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请与同学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
从整体上思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3.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1)从世界范围看
人口还将继续增长,人类的消费水平也将继续提高。未来,全球生态环境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2)我国的人口现状:
人口基数大;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依然是人口大国,未来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还加速。
处理好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尤为重要。
02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污染
水资源短缺
全球气候变化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污染
水资源短缺
全球气候变化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污染
水资源短缺
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变化
①表现:
②成因:
③危害:
④防治措施:
气候变暖、“温室效应”。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A.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B.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污染
水资源短缺
全球气候变化
2.水资源短缺
①成因:
②危害:
③防治措施:
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少,人口剧增和人类活动加剧了水资源污染。
生物的生存受到影响。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加强管理,杜绝污水直接排放。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污染
水资源短缺
全球气候变化
3.臭氧层破坏
①成因:
②危害:
③防治措施:
氟氯烃(CFCs)、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
臭氧层变薄意味着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强,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
减少使用和排放氟氯烃(CFCs)、哈龙等物质。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污染
水资源短缺
全球气候变化
4.土地荒漠化
①成因:
②危害:
③防治措施:
植被的破坏(草原开垦,过度放牧)。
干旱区、半干旱区等地区的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
保护草地、植树造林。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污染
水资源短缺
全球气候变化
5.生物多样性丧失
①成因:
②危害:
③防治措施:
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外来物种入侵。
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就地保护、易地保护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污染
水资源短缺
全球气候变化
6.环境污染
①分类:
②成因:
③危害:
④防治措施: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排放到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过多
大气污染导致雾霾、酸雨频发。水体污染导致赤潮等。
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雾霾
赤潮
水华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污染
水资源短缺
全球气候变化
生态问题 原因
全球气候变化 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
水资源短缺 人口多, 严重
臭氧层破坏 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制冷剂)
土壤荒漠化 植被的 ,土地退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物生存的 被破坏
环境污染 包括 、 、 。
CO2
污染
氟氯烃、哈龙
破坏
环境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总结: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及原因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思考●讨论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
(1)上述环境问题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个人的行为习惯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有怎样的关系呢?
对环境问题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可结合自身的体会来讨论,如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雾、沙尘暴、酸雨等。环境问题与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息息相关,例如,节约用水要从点滴做起,绿色出行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等。可从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形成节能减排的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宣传环保理念的角度来谈。
(2)绿色出行、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肉类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还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
不浪费食物,节约用水、用电,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等。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可持续性发展——人类最终的选择
1.概念: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就是指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
2.我国:
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建设生态文明,从我做起,身体力行,节能环保,广为宣传。
采用“素食、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小个人的生态足迹,提高生态承载力。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绿水青山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是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理念。揭示了生态系统具有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客观规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旁栏思考: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几年前,某地建起一家金属冶炼厂,此后,工厂周边的水稻产量明显下降。农民认为冶炼厂排放的废气导致了农作物减产。环境工作者的研究表明,冶炼厂周围的大气透明度明显下降。
冶炼厂方面认为,水稻产量下降的责任不在他们,因为他们排放的废气是经过处理的,检验报告显示,这些废气不会毒害人体,更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排放的废气对水稻有毒害作用。
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技能,反驳冶炼厂方面的观点。
使农作物减产不一定要“毒害”农作物,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也可引起农作物减产;不毒害“人体”的废气不一定也不危害水稻。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思维训练——辨别“偷换概念”
感谢您的观看
202X/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