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二课时)
探究培养液中种群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酵母菌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且世代间不重叠。
在实验室条件下,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可以观察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属于兼性厌氧菌。
知识背景
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________、空间、______、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____”形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____”形曲线,而在恒定培养液中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K值后,还会转而下降直至全部死亡(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及pH变化所致)。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____________的方法——显微计数法。
成分
pH
J
S
抽样检测
1.提出问题: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____形增长。
探究实验一般流程:
3.讨论探究思路:
2.作出假设:
“S”
4.制定计划:
培养酵母菌
计数
记录结果,绘制曲线图
结论
培养液配制
灭菌
接种
培养
无菌操作
培养条件
①培养酵母菌
5.进行实验:
②计数
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建议你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这是为什么?
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保证估算的准确性,减少误差。
第 1 天
③观察并记录结果
第 4 天
第 6 天
③观察并记录结果
第 7 天
死亡
③观察并记录结果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取相邻两边及其夹角计数。
记录结果
时间(d) 次数 1 2 3 4 5 6 7
1
2
3
平均值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请讨论对照组应怎样设计和操作;如果不需要,请说明理由。
不需要,本实验在时间上已经构成前后对照。
7.表达和交流:
不用重复,本实验旨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在一定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而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不同组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测量值。
2.需要做重复实验吗?
3.如何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对同一锥形瓶中培养液多次取样算平均值。
(分组实验,获得平均数值即可。)
“S”型曲线有一个K值,即环境容纳量。
种群数量的增长也受到许多环境因素(如温度、培养液的pH、培养液的养分种类和浓度、代谢产物等)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 。
8.进一步探究:
考点三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自主梳理]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 、空间、 、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 ”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 ”型曲线,而在恒定培养液中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K值后,还会转而下降直至全部死亡(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及pH变化所致)。
成分
pH
J
S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 的方法——显微计数法。
抽样检测
2.步骤
无菌
均匀
血细胞计数板
平均数
2.(多选)(2024·无锡一中模拟)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
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
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解析 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A正确;在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K/2时达到最大,故不同时刻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B正确;本实验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C错误;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D正确。
答案 ABD
血球计数板计数法
(1)血球计数板常见规格
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常见方格网,对于16×25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所示。
该实验的6个易失分点
(1)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差异。
(2)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不能准确计数,只能估算。
(3)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4)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6)滴加样液时,应“先盖再滴后吸”。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动态变化
种群的数量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在有限的环境下,种群呈“S”型增长。
实验原理
酵母菌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且世代间不重叠。在实验室条件下,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可以观察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知识背景: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属于兼性厌氧菌。
一般步骤: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讨论探究思路:一些列问题问题
(4)制定计划:
(5)实施计划: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7)表达和交流:
(8)进一步探究: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 型增长。
实验步骤:
培养液配制
灭菌
接种
培养
无菌操作
培养条件
1.培养酵母菌
2.计数
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建议你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这是为什么?
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保证估算的准确性,减少误差。
第 1 天
3.观察并记录结果
第 4 天
第 6 天
第 7 天
死亡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取相邻两边及其夹角计数。
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请讨论对照组应怎样设计和操作;如果不需要,请说明理由。
不需要,本实验在时间上已经构成前后对照。
不用重复,本实验旨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在一定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而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不同组酵母菌种群的测量值。
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可以通过对同一锥形瓶中培养液多次取样算平均值。
(分组实验,获得平均数值即可。)
需要做重复实验吗?
“S”型曲线有一个K值,即环境容纳量。
种群数量的增长也受到许多环境因素(如温度、培养液的pH、培养液的养分种类和浓度、代谢产物等)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
感谢您的观看
202X/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