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小猴子下山 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7小猴子下山 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1 21:3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标题:
从“语文要素”到“儿童素养”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把教材语文要素落实为儿童的语文素养,需要儿童基于自身的经验,经过主动的言语智能努力,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不断构建与运用,走向高品质的言语生活。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朗读、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在故事情节的推动下,识字学词,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道理。
课文简析:
这篇童话故事写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之后看见桃子扔掉玉米,看见西瓜扔掉桃子,看见兔子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的故事。
课文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又蕴涵哲理。通过对小猴子下山一系列活动过程的描写,使学生懂得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要有始有终。文章配有插图,图文结合有助于学习。课文还有许多典型的词语、词组,以及表示动作的词语,应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积累。
课后题“结合插图,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去?”既是学习阅读和表达的一个练习,又有助于检测学生“简单推断”这一语文素养的习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等7个生字。
2.结合动作、情境对话等方式理解“掰、扛、抱、捧”等动词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情境中,借助板书复述故事片段。
4.学习积累“又()又()”式词语,以及数量词的搭配。
5.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有始有终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有始有终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一)(出示小猴子图片)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好朋友,他是——小猴子。叫叫它的名字。(随机提醒:“子”读得轻短一些)
(二)拿起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它的名字。
(三)在一座高高的山上,住着猴妈妈和小猴子一家。有一天,猴妈妈对小猴说:“你已经长大了,下山去找些食物来吧。于是就有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小猴子下山。
(四)齐读课题。
初读感知,积累词语
(一)请小朋友大声地读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读完两遍,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二)指名分节读课文,随机正音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1)随机正音:掰、扛
(2)落实多音字“结”:表示长出果实来了,念第一声。读词卡:结玉米
(3)拓展说:结( )
2.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随机正音:满树、扔、摘
第三自然段
随机正音:捧、瓜地
第四自然段
随机正音:抱、蹦蹦跳跳、追
第五自然段
随机正音:空着手
结合插图,理清文脉
1.给屏幕上的四幅插图排序,说说为什么这样排。
随机板贴词卡“玉米地”、“桃树”、“瓜地”、“小兔子”。
结合板书,理清脉络。
师引说:小猴子下山,先走到——玉米地
再走到——桃树下
接着走到——瓜地里
最后看到——小兔子
(四)一组数量词跑出来了,它们要和黑板上的词手拉手交朋友。
1.开火车读词卡:一块、一棵、一片、一只
2.怎样搭配才是最合适的?指名板贴。
3.师生对读:一块(玉米地)、一棵(桃树)、一片(瓜地)、一只(小兔子)
4.学写生字“块”,引导发现提土旁和右边部分横画之间的穿插。
5.师引说:小猴子下山,先走到——一块玉米地
再走到——一棵桃树下
接着走到——一片瓜地里
最后看到——一只小兔子
(五)小猴子一路走着,看见了哪些好东西呢?请小朋友再读一遍课文,找一找。
1.交流预设: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
2.根据回答,随机板贴词语: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七)课间操
1.男生边做动作边读:又大又多的玉米,又大又红的桃子,又大又圆的西瓜,蹦蹦跳跳的小兔子
2.女生边做动作边读: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兔子蹦蹦跳跳
3.同桌合作拓展说:兔子又( )又( ), 又( )又( )的兔子
三、小结回顾,练写生字
(一)看到这么多好东西,小猴子的心情是怎样的?——非常高兴。
(二)借助板书,练说句子:
1.师范说:小猴子来到一块玉米地,看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
2.生练说;指名说。
预设:(1)小猴子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
小猴子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
小猴子往回走,看到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非常高兴。
(三)学写生字
1.我们就来写一写:非 常
2.学写“非”
(1)重点指导笔顺,先写左边稍短的竖画,再写左边的三个横。接着写右边稍长的竖画,最后写右边的三个横。
3.学写“常”
(1)上中下结构,要写得紧凑。
(2)党字头写得宽一点。
4.师范写;生练写。
5.投影反馈,再写一遍。
第二课时
一、逐步放手,深读课文
(一)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来看到这么多好东西,非常高兴。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到第一自然段找一找。
2.出示句子: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指名读;齐读
3.演一演,随机识记动词
(1)掰
①动作理解:回忆掰橘子、掰饼干的动作。
②像这样,用两只手把东西分开的动作,就叫“掰”。
③小猴子掰玉米可有点不一样,他是怎么做的呢?指名做动作。

①动作理解:谁来当小猴子,做一做“扛玉米”的动作?
②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
③拓展说:生活中,你还扛过什么?
4.加上动作,比赛读第一自然段。
(二)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1.走到桃树下又是怎么做的?自己试着读好第二自然段。
2.指名朗读。
3.加上动作演一演。(同桌练习表演;指名表演)
4.引导学生评价:有没有把小猴子的动作演出来?
随机落实动词“扔”: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做“扔”。
随机落实动词“摘”:像小猴子一样,用手把果实从桃树上取下来的动作就是“摘”。
(三)自主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自由练读。
2.读给同桌听一听。
3.同桌推荐读。
4.练习表演读。
5.指名表演读。
6.学生评价:评选最佳动作表演奖。
对比理解动词“捧”和“抱”: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张开双臂拥入怀中为“抱”。
随机落实动词“追”:用“追”字说话。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出示小猴子兴高采烈的表情图)之前小猴子是——非常高兴,(出示小猴子背影图)猜一猜现在他脸上的表情是——非常后悔。
二、情境对话,复述课文
(一)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去,妈妈要来问问他了。
(二)情境对话预设
师:好孩子,你怎么空手回来啦?
生:……
师:跟妈妈说说,下山后,你看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生:……
师:明天再让你下一次山,你打算怎么做呢?
……
三、复现生字,练习书写
(一)巩固动词
1.出示课后第三题:读读做做,再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掰 扛 扔 摘 捧 抱
2.发现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特点?(含有“手”或者提手旁,都是表示手部动作的词语。)
3.选词说话。(同桌互说;推荐指名说)
(二)出示儿歌
小猴子,下山来,三心二意真不好。
掰了玉米扛着走,扔下玉米摘桃子,
扔下桃子摘西瓜,扔下西瓜追兔子,
兔子跑进树林里,只好空手往回走。
(三)指名读;齐读。
(四)学写生字
1.儿歌里藏着四个我们要学写的生字:瓜、空、往、进
2.学写“瓜”
(1)字理识字
(2)观察发现“瓜”字的平撇、竖撇和捺像瓜藤,中间的竖提、点像结出的瓜。
师范写,生练写。
反馈评价,再写一遍。
出示“空”“往”“进”:
这三个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补充提醒:“空”注意穴宝盖的高度占整个字的一半;“往”: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进”注意笔顺,先里后外。
(3)师范写,生练写。
(4)反馈评价,再写一遍。
板书设计:
小 一块 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 扛
猴 一棵 桃树 又大又红 扛 扔 摘
子 非常高兴
下 一片 瓜地 又大又圆 捧 扔 摘
山 一只小兔子 蹦蹦跳跳 抱 扔 追 非常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