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信息科技教学案例 物联网实践与探索
组别 初中组
单元主题 第六单元 文博智联守护者
课时主题 第26课 数字身份映真身—我是数字身份验证员
学科 信息科技 授课年级 八年级
课题 数字身份映真身—我是数字身份验证员
教学内容分析
“数字世界有身份”作为“物联网安全”单元的关键一课,处于单元前言位置,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承上方面,它依托之前课程涉及的物联网活动(如刷脸开锁功能等),为学生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初步认知。启下角度,通过对虚拟身份全面学习,为后续探究物联网安全相关知识筑牢根基。 本课时主要围绕单元主题情境参观呼伦贝尔市博物馆“蒙古族起源珍贵文物展”的研学活动,在活动中扮演“文博智联守护者”角色,体验数字身份验证员来学习本课时内容,本课通过活动,助力学生了解虚拟身份的内涵,掌握其作用,体会潜在的安全隐患,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提升个人隐私观念。本课教学内容结构图如下所示:
教学目标
1通过网络求知和实验活动,了解物联网虚拟身份概念、分类和作用,提升对虚拟身份的识别。(信息意识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2通过AI问答、思维导图活动,洞察物联网平台潜藏的安全隐患,并能迁移至生活实际场景。(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 学习重点: 1.了解虚拟身份的分类和作用。 2.体会虚拟身份的各种标识。 学习难点: 认识虚拟身份可能带来的隐私问题,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观念。
课堂评价
评价内容 掌握程度 自我评价
A B C
1.阐述虚拟身份概念和分类 准确 掌握 不知道
2.总结虚拟身份的作用 准确 掌握 不知道
3.实验活动读取掌控板设备标识 完成 部分完成 未完成
4.整合智能体分析出的安全隐患及策略 准确 掌握 不知道
5.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可以 一般 不可以
6.你知道物联网安全事件么? 知道 一般 不知道
7.对于思维导图中的安全隐患是属于物联系统三层中的哪个层级么? 知道 一般 不知道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任务一:探究虚拟身份之谜 对应的学习目标:8060101教师活动1 情境导入: 跟随数字人小信老师一起观看进入博物馆时门禁验证视频。 提问:门禁系统是如何验证身份的?这又意味着什么? 化身为数字身份验证员,来一起探寻这个世界的虚拟身份。学生活动1 学生观看博物馆门禁验证视频,验证方式(是刷脸、指纹识别还是其他方式),意味着(防止未经授权人员进入、准确地识别身份、记录人员的信息)思考并回答。 拟设学生回答答案: 1.验证方式刷脸,意味着识别人员身份。 2.刷身份证验证,意味着记录人员信息。评价任务与标准: 教师点评学生对门禁验证方式描述准确性,对意义有合理的理解,回答完整并有条理性。活动意图说明: 以博物馆门禁验证视频为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验证方式与意义,使其化身数字身份验证员,自然导入虚拟身份概念,激发学生对数字身份探究的兴趣与热情,为后续学习铺垫。教师活动2 探究新知: 1.虚拟身份的内涵 引导学生查询虚拟身份的概念和分类。 教师观察学生网络搜索的参与度,并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引导和反馈。 出示数字人小信老师给出的虚拟身份概念和分类。 用户虚拟身份 设备虚拟身份 2.找出博物馆中具有标识的虚拟身份物联设备和关键作用。 智能讲解机器人 虚拟展示设备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巡视并指导。 教师总结并给出虚拟身份的作用: (1)实现数据传输的基础 (2)对系统安全至关重要 (3)支持数据追踪和诊断 (4)使用服务更加个性化学生活动2 1.自主学习:根据学习指导手册运用网络求知、AI智能等,完成指导手册的内容,分享查询结果。 查询结果:概念:虚拟身份是实体在数字世界中的代表,用于标识和识别实体的身份和属性。 分类:用户虚拟身份和设备虚拟身份 学生在学习指导手册上完善虚拟身份概念和分类知识。 运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填写评价量表中自我评价第一条。 2.小组合作:运用网络搜索、AI智能等探寻博物馆具有标识的物联设备和关键作用。 学生在学习指导手册上完善虚拟身份作用的知识。 总结虚拟身份对物联设备的作用,用于课堂交流。 运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填写评价量表中自我评价第二条。教师活动3 3.播放读取掌控板标识并显示的微课视频。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巡视并及时指导。学生活动3 3.实验活动:组内合作,观看微课视频结合学习指导手册程序代码,读取掌控板标识并显示,体会每个物联设备都具有自己的虚拟身份,并说出掌控板的标识。 运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填写评价量表中自我评价第三条。评价任务与标准: 教师点评学生对虚拟身份内涵认知的理解及设备是否显示标识;阐述实验活动中对虚拟身份标识显示的准确性并增加深度思考完成素养精进坊内容。学生互评相互交流、完善知识内容。具体自我评价内容如下: 1.阐述虚拟身份概念和分类。 2.总结虚拟身份的作用。 3.实验活动读取掌控板设备标识。活动意图说明: 围绕虚拟身份内涵与物联设备开展学习活动,借网络搜索、实验活动促进学生探究虚拟身份的标识,经过层层提升的求知探究过程,着力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任务二:探秘虚拟身份的“暗礁” 对应的学习目标:8060102教师活动4学生活动41.出示文字提问、小信老师智能体。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引导和反馈。 数字人小信老师总结各组观点,提炼出安全隐患及解决策略并出示。 2.引导学生根据总结出平台安全隐患及解决策略,绘制思维导图。 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引导和反馈。 课堂小结 教师补充1.合作探究:思考人员密集时博物馆的物联网平台面临哪些安全隐患及对应的策略,并向我们的智能体老师请教。 小组提炼出核心问题并向智能体老师提问。 运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填写评价量表中自我评价第四条。 2.绘制思维导图:根据梳理的平台安全隐患以及策略,绘制思维导图构建系统安全知识框架。 学生总结要点 运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填写评价量表中自我评价第五条、第六条和第七条。评价任务与标准: 教师点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度,对智能体给出的多种安全隐患及策略进行整合,并绘制思维导图。学生互评互相补充,提出合理策略 。具体自评内容如下: 4.整合智能体分析出的安全隐患及策略。 5.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6.你知道物联网安全事件么? 7.对于思维导图中的安全隐患是属于物联系统三层中的哪个层级么?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思维导图,让学生掌握分析物联网平台数据安全隐患的知识与技能,加深学生对物联网安全性的理解,培养安全意识和合作意识。
板书设计
数字身份映真身 —我是数字身份验证员
教学反思
优点 1.真实情境:以博物馆研学为情境,化身数字身份验证员激发探索学习兴趣,提升参与度。 2.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学生设计不同策略,因材施教满足差异化需求。 3.数字化工具:借助掌控板、AI问答、思维导图等工具,直观化解抽象知识难点。 4.实践迁移:实验活动与生活场景联动,强化知识应用与安全意识。 5.评价体系: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 不足与改进 1.时间管理:实际操作环节时间略显紧张,未来需合理调整时间分配,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实践机会。 2.反馈细化: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应提供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更快地纠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