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反射定律》教学改进设计
教学内容 光的反射定律
教材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教材分析 光的反射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学习光的反射定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从本章的知识体系来看,光的反射定律既是全章的重点,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一节研究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本节进一步研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反射的现象和规律,这些知识是学习下一节平面镜成像的基础,研究方法和技能又能迁移到“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如何去观察实验?并通过实验让他们试着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反射规律,应用反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1知道光的反射现象及有关概念;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4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5知道反射现象的利和弊。科学探究:1通过观看图片和实验,激发学生对反射现象学习、研究的兴趣;2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掌握用反证法验证三线共面;3通过观察比较,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观察和实践的能力;2.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 反射定律中的“三线共面”的理解和两种反射现象的应用。
教具 激光笔 多功能光学演示器
学具 激光笔 光具盘 硬纸板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在实验中观察、体验,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得出规律,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课堂教学步步递进,是教好本节课的关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课 激光笔打出一束光射向天花板,天花板上没有光点,学生发现在墙上有以明亮的光点 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根据上节课所学光沿直线传播,天花板上应该出现亮斑,而没有出现,引起认知冲突。
光的反射基本概念 1、展示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现象图片2、演示光的反射实验板书:反射光路图 1、观察图片,描路径2、认识光的反射的有关概念 1、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光的反射的兴趣2、使学生对光的反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验证反射角,入射角大小相等(3)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关系板书: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角相等,两线分居。拓展探究(1)当光垂直镜面入射时,如何反射?反射角多大?(2)让光线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向镜面,如何反射?(3)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反射角如何变化?板书:反射时,光路可逆 设计实验(2)进行实验(3)总结光的反射规律实验结论(4)练习进行拓展探究实验(2)总结结论(3)讨论交流:光路可逆 1、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2、应用光的反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讨论交流,理解光路可逆
反射的分类及应用 比较镜面反射与漫反射板书:镜面反与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6、(1)展示生活中光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图片,(2)展示自制潜望镜。 1、观察并比较镜面反与漫反射的异同2、(1)认识光反射的利和弊,(2)用潜望镜看物体。 1、通过观察比较,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2、(1)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2)通过游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课堂小结 本课小结由学生完成,小结本课的收获。不仅回顾对光新的认识,还有对情感方面的领悟。
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我设计的是课堂探究的延伸,第一题是:激光笔对着镜子照,让光斑到达黑板一确定点上,怎样最快照到该光点。为什么?(为下一节学习平面镜成像做准备,承上启下)第二题是:作图(巩固应用)
板书设计 光的反射光路图二、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角相等,两线分居,光路可逆。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设计流程图 情境导入---实验探究---拓展探究---比较两种反射并解释生活中反射现象---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所有实验,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难度是逐渐加大的。用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发生反射,为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打下基础,接着引出拓展探究,自制潜望镜看物体,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最后通过游戏“找光点”的形式,承上启下。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我觉得还可以制作更多的教具提高学生学习反射规律的兴趣。有时应该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