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课题 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使用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
课标要求 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历史发展顺序为脉络,揭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发展趋势。 从内容上看,本节课内容分为三个子目1.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2.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3.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前两子目对应课标中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和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第三子目对应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从材料来看,教材史实以叙述为主,材料类型多样。 从结构上看,本节课内容与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和活动课《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联系,在教学上要考虑整体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九单元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以及初中历史世界现代史的学习,对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生对于史实之间的联系,对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构建起较为完整地知识体系。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依然存在挑战。
教学目标 能够依托教材及文献材料,运用表格等形式认识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时代主题。 通过概括和梳理教材及所出示的材料,理解当今世界面临威胁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通过具体数据和材料,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1)了解冷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特点; (2)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3)认识全球性问题以及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习难点: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有这样一个难题,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一下。一个蛋糕要分给四个人,应该怎么分呢?有同学可能会讲,这算是什么难题。把这个蛋糕横切一刀,竖切一刀,直接四等分,不就可以分给四个人了嘛。这种分法,是一种数学思维,但如果是历史题的话,这个问题就复杂很多了。真实的历史会告诉我们,四个人去分一个蛋糕,往往最终的结果不会是四等份。而是他们每一个人,都想把另外三个人给干掉,然后自己独吞这个蛋糕,这四个人争来抢去,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四个人中实力最强的那个人,拿到了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蛋糕,而剩下的三个人呢,就只能去分剩下一小块了。所以历史问题往往要比数学问题复杂的多,但是等到大家在抢蛋糕这个过程中,打的头破血流、遍体鳞伤的时候,大家才意识到:如果蛋糕不够吃的话,那多做几个蛋糕不就行了嘛,为什么一定要抢来抢去呢?这里的蛋糕啊指的就是人类创造的财富,在20世纪上半叶之前,整个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抢蛋糕的历史,那个时候的历史主题就是战争与革命。而二战结束之后一直到今天,这70年的时间,其实就是做蛋糕的历史,这个时期的历史主题,就是和平与发展。 教师展示三张图片资料,让学生总结在20世纪上半叶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改革。 【设计意图】联系之前所学起到联系上下文,起到巩固旧知识,以及历史的贯穿性 任务1: 如何理解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时代主题 问题1: 结合教材思考“和平与发展”的内涵分别指什么?二者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学生阅读邓小平的《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节选,思考问题:结合教材思考“和平与发展”的内涵分别指什么?二者是什么关系? 如何理解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阅读材料,让学生结合上节课所学内容,得出20世纪下半叶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让学生理解和平与发展对于世界的重要性。 问题2: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思考: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 材料一: 一 战二 战起止时间1914—1918年1931(序幕)—1945年参战国数38个国家、 15亿人卷入战争有61个国家和地区、 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死伤人数3000多万人9000余万人(中国死伤3500万人以上)经济损失2700万美元5万亿美元(中国超过6000亿美元)
——摘编自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原因一: 材料二: 雅尔塔体系第一次将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这一点对战后的世界影响很大,从总体来说,它制约了美国与苏联在产生任何争端时的行为方式,即双方不能以战争手段,而要用和平手段、协商谈判来解决处理。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教学用书》 原因二: 材料三: 1945——1995年,联合国为帮助和推动结束地区冲突而开展谈判,促使172场地区冲突得以和平解决,80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得以避免。 从1948年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开始实施以来,到2018年,已经进行了71项,完成57项。这些维和行动,对控制局部战争扩大、解决地区冲突发挥了有效作用。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教学用书》 原因三: 材料四: 无论是世界大战还是冷战的进程和结局,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的经济实力。双方为了调动一切经济力量赢得战争,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各国的经济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局面。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教学用书》 原因四: 教师总结: 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和平与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 雅尔塔体系的影响; 联合国维和行动发挥作用; 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推动; 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共同需要。 【设计意图】让学生阅读导学案材料,分析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学会基本材料分析法。 过度: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邓小平文选》 引入任务2: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阅读课本,整理知识,对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哪些是和平问题哪些是发展问题。 任务2: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然啊,世界各国只是不轻易地发动战争,而不是不发动战争,所以我们也不能把这个事情说得那么绝对。事实上现在不管是和平还是发展,都还是面临着很多问题,就拿发展来讲,目前就存在着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情况,尤其是在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的增长就变慢了很多。 问题3: 【任务】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P141-142,概括世界和平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本材料,让学生整理当今世界并不安宁和平发展遭遇严重挑战,并整理哪些挑战体会材料分析法。 过度:怎样来应对和平与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呢?这就回到我们这节课的题目了:合作共赢。 任务3.如何破题:合作与共赢 首先要继续发挥已有的各个国际组织的作用 请指出图片所代表的国际机构和组织,并就此概括二战后面对和平与发展问题人们所采取的应对措 过度:不过光是这些组织还不够,我们在前面说过,他们毕竟都在一定程度上由大国操控,有强权政治的色彩在。就比如说像俄罗斯这样举足轻重的大国,西方也是说制裁就制裁,虽然这是一种对战争行为的抵制,但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自由贸易环境的一种破坏。 问题4.阅读教材P142-143,概括当前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的表现 过度: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对这些国际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给出了如何合作共赢的新方案,那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3.问题5:通过阅读习近平讲话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在世界舞台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提出了什么方案? 4.自主学习:中国做出了什么样的实践?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和教材进行梳理的方式,理解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做出的努力,更好的理解中国提出并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5.感情升华:升华中国梦世界梦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 主题: 问题: 解题: 和平 → 动荡 → 人类命运 发展 → 挑战 → 共同体 作业设计:材料: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这个构想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就是要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方式,将成吉思汗、郑和湮没于历史的足迹,重新凿成现代大道,为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一带一路”陆海兼顾发展是中国深度融入国际经济秩序,积极应对当前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国际金融经贸问题等提出的解决方案。 ——据温在春 《由陆权与海权发展思维谈“一带一路”大战略》整理 任选一个角度论述“一带一路”大战略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