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联读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联读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1 22:4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青春之歌”
(《立在地球上放号》《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部编版高中语文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他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实行言文合一。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新体诗歌。
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旧体诗的格律束缚。
内容上: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
第一部白话诗集:1918年胡适发表的《尝试集》
最早新诗刊物《新青年》
代表: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冰心(五四运动前后)
胡适--新诗最早的开拓者。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代表:郭沫若
1921年成立创造社,口号为创造、战斗,奠定了现实与浪漫主义的新诗传统。
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反映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
代表人物: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
主张:1、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
2、提倡新诗的格律化,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闻一多:新诗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代表作: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
读诗三策
一、抒情主人公
二、意象 意境
三、诗歌形式(结构、手法)
情感
品读一首新诗,我们需要关注三点
特定时代
本诗写作于1919年9、10月间(27岁)。此时中国乃至世界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五四运动蓬勃开展,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民主、自由”的追求空前高涨,许多文学青年投入时代的大潮中,为民族复兴奔走呼号háo。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
教材编写者温儒敏先生曾说过:“这首诗是有难度的,难就难在对于特定时代审美形式的理解。
结合课本P11页学习提示:读时要注意联系“五四”特定的时代氛围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形式特征。
思考:联系“五四”特定的时代氛围,根据“读诗三策”,任选一个角度鉴赏本诗作为新诗代表的“新”的特点。
白云:在北冰洋之上的晴朗天空中,无数的白云正在那里翻卷怒涌。宏大壮阔。
北冰洋:与广袤的天空遥相呼应,天地间一片晴朗,雄伟壮丽。
太平洋:用“无限”形容,突出了太平洋面积广;力量大,而且要把地球推倒,突出了太平洋的广袤无边与无限的力量感。
洪涛:用“滚滚的”来修饰洪涛,刻画了洪涛的动态形象,呈现出洪涛滚滚向前,强大无比,无坚不摧的气势。
力:对“力”作了“绘画”“舞蹈”等多角度的解读,突出了“力”的强大与曼妙。
意象
宏大
壮阔
气势磅礴
意境
人物形象:我
题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我”

我是怎样的形象
(巨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抒情主人公:平视甚至俯视地球的巨人(无限膨胀,放大的自我)
思考:联系“五四”特定的时代氛围,根据“读诗三策”,任选一个角度鉴赏本诗作为新诗代表的“新”的特点。
诗人形象
立在地球边上——
我、放号者、巨人
“我”是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激情呼唤的巨人,是五四时代被革命浪潮唤醒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革命知识青年的代表。
青春的力量——除旧破新
手法赏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2)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句式自由,节奏鲜明。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诗中最短的诗句只有两个字,最长的诗句则达 20 字以上。长短句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没有约束,但是全诗的节奏却非常鲜明,这种内在的旋律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这首诗的节奏犹如时代的鼓点,急促、紧凑、有力。
(4)叹号的使用。“北冰洋的情景哟!”“滚滚的洪涛哟!”“不断的努力哟!”“力哟!力哟!”这些语句中,每句都以叹号结尾,使得本就浪漫、豪迈的情感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5)象征意义。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诗后半段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
“力”
“力”有着怎样的特点?(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强大迅猛
“力”象征着什么?
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象征着破旧立新、狂飙突进的五四精神
各自小组,按照刚才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所学的新诗鉴赏方法,自行梳理《峨日朵雪峰之侧》,并完成表格。
角度 所选景物(意象) 景物特征 抒情主人公形象 情感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 雄奇壮阔、恢弘、气势磅礴 歌号者 巨人 开拓者 对力的赞美、
毁坏旧世界、
创造新世界
《峨日朵雪峰之侧》
角度 所选景物(意象) 景物特征 形象 情感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 雄奇壮阔、恢弘、气势磅礴 歌号者 巨人 开拓者 对力的赞美、
毁坏旧世界、
创造新世界
《峨日朵雪峰之侧》 薄壁、落日、山海、石砾、罅隙、深渊、蜘蛛 雄浑壮美、惊险凝重、渺小而快慰 攀登者 勇者 征服者 谦卑者 渺小者 遭受坎坷、
精疲力竭但永不言弃
感受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
湖南桃网人。1950年参加中华人民解放军并考入部队文工团,同年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在朝鲜战争中负伤转至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在《河北文艺》发布处女作。1956年报名到大西北拓荒。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并关入荣湟源看守所。后来被当做“有文化的犯人”进拔出来,在一家监狱工厂学炼钢。颠沛于青海垦区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来,患有腺性肺癌,跳楼自杀。
1962年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家经济形势非常艰难,但到“大跃进”思想影响,全国存在一种狂热、乱、肤浅、喧露的精神风貌,而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诗人虽然遭到迫害,正处于自己人生的一段苦难经历中,在青海八宝农场劳动改造。
写作背景
真正的强者从不取决于外在形察的高大,而在于肉在的坚韧和精神境界的超拔!一个人并不是生下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却不能打败他。”--海明威《老人与海》
《峨日朵雪峰之侧》
诗人李以亮曾这样点评《峨》这首诗:一首孤绝的超越之诗。
那么你认为这首诗表现的是孤绝之境的超越还是超越之后落入的孤绝
孤绝之境的超越:
【孤绝之境】
“石砾不时滑坡……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不仅写出了攀登者的险境,更是一个人在生活的困境中身心的遭遇。
“我的指关节……鞋底渗出”这是登山者的努力,攀缘者的挣扎。
“啊……真渴望有一只勇者和强者与我为伍”攀登者的呼告,理想追求着的自白,他用勇者和强者鼓舞自己。
【超越】
“在锈蚀的岩壁……快慰”蜘蛛的出现,让一切自以为是和虚张声势都失去了分量,生命的谦卑和坚毅。
奋斗固然重要,高度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对奋斗和高度的态度,这才是真正的难以企及却应该具有精神高度。
《峨日朵雪峰之侧》
联系写作背景,在那个时代,他坚守自己的精神高度,而与时代、社会撕裂,身体与外在被拒绝、排斥在时代之外,他是困惑和矛盾的。但他却最终并没有与那个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站稳了自己的高度。
在诗人的精神空间里,他不是“雪豹”“雄鹰”,他更像是“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体现出生命的谦卑与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