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杜甫
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登高本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推其源,一是来自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也就是“望祭山川”,另一是“重九登高”的节日习俗,所以重阳节也叫“登高节”。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
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却是一个不老的话题。
1.感怀身世
登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2.思亲怀乡
3.怀古伤今
4.言志抒情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 知多少?
写作背景 知多少?
此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kui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窘困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住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融;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诵读、理解
首 颔 颈 尾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zhǔ
杜甫
zhuó
七言律诗的一般停顿规律:
2 ∕ 2 ∕ 1 ∕ 2 2 ∕ 2 ∕ 2∕ 1
本诗的诗眼是?
起
承
转
合
文学常识
(一)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讲求严格的格律。
近体诗分两大类
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
从篇幅上分
(1)律诗,由八句组成。
律诗全诗共四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末联)。
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句式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 。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2)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如李白的《静夜思》;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
千古哀情,悲秋绝唱。
——杜甫《登高》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首联:写了几种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急 高 哀 清 白 飞
凄冷
空旷
悲惨
凄清
风--天--猿--渚--沙--鸟
孤独
秋意悲凉
境遇孤苦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用六个特写镜头
迅疾的秋风
高远的天空
哀鸣的猿啼
孤零冷落的小岛
水落而出的白沙
低飞盘旋的水鸟
(主观感受)
意境
凄凉
清冷
苍凉
俯仰结合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落木:
长江:
无边、萧萧、下
不尽、滚滚、来
生命之短暂
时间之永恒
苍凉、沉郁、宏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夔州秋天典型特征
连用叠词“萧萧”“滚滚”,写出秋色萧瑟和长江气势,字里行间传达出浓浓的时光易逝的悲怆。
运用对比或反衬,突出人生短暂 、自我渺小 、作者壮志难酬之感,但他知道人难免有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品读诗句
内容技巧
颔联
意象
意境
技巧
(提示:找出意象,体会意境,品味技巧,体悟情感)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地之远也
思考: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中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迟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作客他乡、长久漂泊、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国家多事
悲
八
重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中“艰难”形容的是国家艰难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艰难”
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年事已高,漂泊在外,人生艰难,壮志难酬。
“苦恨”
恨国家动荡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更多是遗憾。
悲
万里之悲
作客之悲
多病之悲
孤独之悲
霜鬓之悲
断饮之悲
……
秋景之悲
国难之悲
融情于情,
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
这首诗 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想要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因病新停酒杯而无处消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
思考: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国难
安史之乱后,军阀混战,
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家愁
家道艰辛,穷困潦倒
流落他乡,长期飘泊
年老多病,独自登台
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孤独
触景
悲凉萧瑟
总结全诗
颈联
首联
颔联
尾联
仰望:云天秋风
俯视:江水洲渚
仰望:无边落木
俯视:不尽长江
悲秋常作客
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忧愤无奈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写景
抒情
忧
国
伤
时
自然之秋
人生之秋
国家存亡 之秋
“一腔诗意,悲尽三秋”
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杨伦《杜诗镜铨》
气象高浑,有如巫峡千寻,走云连风。诚为七律中稀有之作。后人无其骨力,徒肖之于声貌之间,外强而中干,是为不善学杜者。——纪昀 等《唐宋诗醇》
笔势雄骏奔放,若天马之不可羁,则他人不及。——方东树《昭昧詹言》
家国情怀:家国天下的博大胸襟。
遣词造句:空间类和时间类词汇。
登高行为:历史内涵与文化意蕴。
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俄国·别林斯基
杜甫诗作 风格特色 (沉郁顿挫) “沉郁”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则指艺术形式。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音乐美。
思想内容 ①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
②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
③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
④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杜 甫
作者/黄灿然
他多么渺小,相对于他的诗歌;
他的生平捉襟见肘,像他的生活,
只给我们留下一个褴褛的形象,
叫无忧者发愁,痛苦者坚强。
上天要他高尚,所以让他平凡,
他的日子像白米,每粒都是艰难。
汉语的灵魂要寻找恰当的载体,
而这个流亡者正是他安稳的家。
历史跟他相比,只是一段插曲,
战争若知道他,定会停止干戈;
痛苦,也要在他身上寻找深度。
上天赋予他不起眼的躯壳,
装着山川、风物、丧乱和爱,
让他一个人活出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