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赋》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1《赤壁赋》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1 22: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苏轼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词、书法、绘画都成就卓越,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诗的方面,与______并称“苏黄”;词方面,开豪放词风,与______合称“苏辛”;散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_____并誉为“韩潮苏海”;“三苏”之一;亦是书法大家,与_______________ _____并称“宋四家”。著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黄庭坚
辛弃疾
韩愈
黄庭坚、米芾、
蔡襄
作者简介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在临终前写的总结自己的一生的诗
一贬再贬的人生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名动京城。宋神宗时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绍圣元年(1094年),因与守旧派发生分歧,被贬惠州。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苏轼曾概括自己的一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着,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夜行者...”
关于“赋”
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体。
  《文心雕龙》:“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兼有诗歌、散文的特点,可以咏物写志抒情。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赋最早出现在诸子散文中,叫作“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等。
关于“赋”
任务一:梳理字词,打破壁垒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②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③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④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任务一:梳理字词,打破壁垒
干支纪年法。 “壬戌之秋”
皇帝年号纪年法。 “庆历四年春”
年号干支纪年法。 “乾隆丁亥冬”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赵惠文王十六年”
一、古代纪年法
朔 (农历每月初一)
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二、农历日期称谓: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任务一:梳理字词,打破壁垒
一词多义“之”
A助词
①结构助词,“的”。古之圣人
②主谓取独,不翻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④定语后置的标志。
B代词。①人称代词,代指人事物,他,他的,他们。择师而教之。②指示代词,那,这。郯子之徒,之族。
C动词,到,到…去。《送孟浩然之广陵》
  
任务一:梳理字词,打破壁垒
一词多义“属”
A动词①接连,跟随。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②连缀,撰写。衡少善属文。
③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
④劝,邀请。举酒属客
⑤隶属,归属。名属教坊第一部。
B名词。①类;等,辈。属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任务一:梳理字词,打破壁垒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②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③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④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重点文言句式回顾: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eg: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定语后置句。
e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2、夜游赤壁的人物活动有哪些?(原文)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夜游赤壁的人物感受是什么?(原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乐在何处
二、美景: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四、赏心(豪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三、乐事:
1、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举酒属客。
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一、良辰:七月既望
任务一:梳理字词,打破壁垒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①击空明兮溯流光。②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③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④不绝如缕。⑤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文言句式【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将谓语放到主语之前。
1.美哉,我中国少年!
2.甚矣,汝之不惠!
3.渺渺兮予怀
任务一:梳理字词,打破壁垒
一词多义“绝”
A动词①断开;断绝。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比喻读书勤奋。
②横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超过。属予作文以记之。
④停,止,消失。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任务一:梳理字词,打破壁垒
一词多义“绝”
B形容词。①达到极点。悲痛欲绝:悲伤到了极点。
聪明绝顶
②没有出路的,封闭的,陡峭的。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副词。①很,非常,最,极其。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②完全,绝对
到了第二段诗人的心情是否有了变化?
乐——悲,悲从何来?
(1)悲从歌中来:诗人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悲从箫中来: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
词中的"美人"指什么 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高洁的品质
圣明的君主
美好的理想
任务一:梳理字词,打破壁垒
苏子愀然,①正襟危坐,而问客曰:②“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⑤舳舻千里,旌旗蔽空,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⑦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⑧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任务一:梳理字词,打破壁垒
一词多义“危”
形容词:
①危险。居安思危:比喻要提高警惕,以防祸患。 ②高。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③正直。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任务一:梳理字词,打破壁垒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①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②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③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④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主要写苏轼针对客人关于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第4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彩又有什么变化?
感情由悲转喜
1.第五段诗人的心情如何?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喜悦,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
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任务二:品水月之景,感作者之情
(一)良辰
乐事
(二)美景
(三)豪情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诵、纵

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那么,客因何而悲呢?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人生无常、为英雄惋惜
悲叹自己功业未成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悲叹人生短暂渺小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悲叹理想难以实现
对比生悲
赋写悲因
水 月 人

不变
逝者如斯
盈虚如彼
生老病死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代代相承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为何由悲转喜?
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待万物,化解了“生命短暂”“须臾变幻”的终极悲哀。因为月亮是永恒的,水是永恒的,人也是永恒的。一种生命形式的终结只不过是另外一种生命形式的转化而已。
从“不取”的角度看待万物,化解了苏轼“怀才不遇”“遭受贬谪”“功业未成”之悲。山间明月,江山清风,帮助其破除执我,淡化得失,保持平常心。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惨淡
听任天命,达观随遇而安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启示:
这场主客问答给我们的启示?
这场主客问答真的存在吗?
文中客和“我”对话,实质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
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
主和客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前面的“乐”是一种偏重于感官的愉悦。
后面的“乐”,是一种达观之乐,是对生命真谛、宇宙真谛大彻大悟之后的至乐。
感情线索:乐—悲—乐
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山水之乐
旷达之乐



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移情于理
情 景 理交融
感情线索:
时间线索:
叙事线索:
乐——悲——喜
月初出——东方既白
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
挖掘本文线索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刺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本文突出的意象是什么?该意象又是如何运用于文中的?
《赤壁赋》 赤壁之水月 历史之水月 哲理之水月
描写的语句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月明星稀”“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写出的特点 柔和之美 苍凉之意 人生哲理
内心情感 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乐) 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渺小的悲观情绪。(悲) 欣赏大自然山水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境。(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