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红烛》《致云雀》联读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红烛》《致云雀》联读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1 23:0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红烛》《致云雀》联读
《沁园春 长沙》:山、林、江、舸、鹰、鱼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白云、北冰洋、
太平洋、洪涛
《峨日朵雪峰之侧》:太阳、石砾、滑坡、雄鹰、
雪豹、蜘蛛
《红烛》:红烛
《致云雀》:云雀
群意象
核心意象
意境
特点、象征性
温故知新
红烛
第一课时
闻一多
部编版必修上第一单元
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现代爱国诗人、学者。
前期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格律诗理论的倡导者,提出“三美”主张。
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8年发表第二部诗集《死水》;
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作者简介
闻一多
(1899--1946)
文学成就:蓝本P141
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倡导者
内 容
意 义
作 用
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 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
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音节)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写作背景
闻一多
(1899--1946)
思考:全诗一共9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什么变化?
二、鉴赏诗歌
文艺评论中总能看到一个术语,叫“意象解构”,它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如“丁香”在戴望舒的笔下,就被分解成“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颜色、味道、气质三个部分。
请大家找出“蜡炬”“红烛”这个意象在李商隐和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不同的部分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蜡炬”被分解成了“灰”和“泪”两部分。
“红烛”被分解成了“色”“灰”“泪”“光”四部分。
比较阅读
红 光 泪 灰 总结
蜡烛
红烛
炽热、赤诚
希望照亮国家、拯救世人
理想受阻而产生的焦虑之情
为拯救世人主动牺牲后还能培育花果的脂膏
为拯救世人主动自我牺牲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因难以承受相思之苦而悲伤难耐的忠贞
因难以承受相思之苦而逐渐残损的躯体
悲伤之情
结合全诗分析,“红烛”象征着什么?
1.红烛象征着献身祖国的精神。
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自我牺牲;
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无私奉献;
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
2.红烛象征着诗人这个爱国者形象。
诗人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诗人的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在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三、重点句解读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闻一多用李商隐的这一名句作为引子,领导全篇,这一名句便是诗歌的主题所在。
引子的作用:
1、引领全篇;
2、引出对象;
3、概括主旨;
4、铺垫、烘托、暗示。
三、重点句解读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四、手法总结
象征
(托物言志)
回环往复(反复)
——运用红烛意象,赞美红烛烧蜡成灰、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展示自己渴望发光发热、照亮黑暗、唤醒民众的理想信念,表明甘愿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人格追求。
——红烛啊;不误,不误
——强烈地表达心中的情感,增强诗歌的形式美和音乐美。
卒章显志、比喻、拟人、反问、设问等。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诗人通过与红烛对话直接抒发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赞美,同时有借“红烛”这一意象间接表明自己心志,托物言志。
五、课堂训练
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停顿)和旋律的美(押韵,叠词,反复等)
绘画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意象美,色彩绚丽的词语、动词,使画面具有动态感)
建筑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不呆板限定每行字数一律相等,但各行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
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
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现“三美”的?
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
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现“三美”的?
音乐美——反复句的使用。每节都以“红烛啊”作为开头,进行复沓和反复吟咏,时而低吟思考,时而提问,时而高昂,节奏起伏,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
绘画美——《红烛》的绘画美体现在它不是直接描述物体的形象,而是很巧妙地融合了意象来呈现。物体上的美,当然是“红烛”“火”“血”等红色主色,也有“灰”“光芒”等配色,更以反复出现的动词“烧”来强化意象——“红烛”。
建筑美——结构上,诗歌首尾都引用前人之句,前后呼应。节奏上,全诗共九节,诗人的情绪抑扬顿挫,经历了七次变化,四扬三抑,形成特有的情绪性节奏。
致云雀
一曲追求自由的青春礼赞
雪莱
雪莱(1792-1822),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是英国文学史上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与拜伦并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双子星座” 。
他热爱自然,崇尚理性,主张改革。其代表作品有诗歌《西风颂》《自由颂》和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时代背景: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致云雀》的抒情脉络
1-2节:总体描写云雀高飞欢唱的特点。
3-7节:由描写云雀高飞的姿态到盛赞云雀“欢乐的强音”。
8-11节:四个比喻,描绘云雀欢唱的美妙及其价值
12-14节:三处对比,赞云雀欢唱的特点:明朗、欢悦、清新;神圣;充实。
15-17节:探究云雀欢唱的原因:超越痛苦、永远充满爱、对生命的彻悟。
18-20节:用“我们”与云雀对比:“鄙弃尘土”
21节:诗人的心态,向云雀学习,为世界带来欢乐、自由与真理。
比喻 特点 寓意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似银色星光的利箭
明月放射出光芒,清辉洋溢遍宇宙 像一位诗人
像一位高贵的少女 像一只金色的萤火虫 像一朵……的玫瑰 高、炽热、有激情
照亮黑暗、迅疾
带来光明与美好
有思想、有感染力
甜美、忧伤、深情
在黑暗、诱惑中传播微光
虽遭外力摧残,却更加强大
昂扬向上、自由自在
冲破黑暗,带来光明
承担社会责任、为世界带来善良、美好和光明
云雀是诗人理想中自我形象的化身;追求光明、善良和美好,勇于承担责任。
查良铮译
祝你长生,欢快的精灵!
谁说你是只飞禽?
你从天庭,或它的近处,
倾泻你整个的心,
无须琢磨,便发出丰盛的乐音。
你从大地一跃而起,
往上飞翔又飞翔,
有如一团火云,在蓝天
平展着你的翅膀,
你不歇地边唱边飞,边飞边唱。
郭沫若译
欢乐之灵乎!
汝非禽羽族,
远自天之郊,
倾泻汝胸膈,
涓涓如流泉,
毫不费思索。
高飞复高飞,
汝自地飞上;
宛如一火云,
振翮泛寥苍,
歌唱以翱翔,
翱翔复歌唱。
郭沫若译本:“宛如一闺秀,藏在金屋里,幽夜怀所欢,肠断魂难慰,独自抚鸣琴,芳情漾幽阃”;
查良铮译本:“好像是名门的少女,在高楼中独坐,为了舒发缠绵的心情,便在幽寂的一刻,以甜蜜的乐音充满她的绣阁”;
江枫译本:“像一位高贵的少女,居住在深宫的楼台,在寂寞难言的时刻,排遣为爱所苦的情怀,甜美有如爱情的歌曲,溢出闺阁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