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1 23:0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案
一、教学目标
会认 “搁、综” 等 6 个生字,会写 “搁、综” 等 11 个生字,正确读写 “搁置、错综、澄碧、荡漾” 等词语,掌握 “骤然、皱蹙、瘦削” 等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理解 “昏沉、朦胧” 等词语在文中营造的氛围特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梳理 “现实昏沉 — 入梦见好的故事 — 梦醒回归现实” 的行文脉络,理清梦境中 “山、水、草木、人物” 等意象的组合逻辑。
通过抓关键语句(如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错综而又清新,芜杂而又鲜明”)和意象分析,感受梦境的美好与鲜活,体会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怅惘,理解 “好的故事” 的象征意义。
初步体会散文诗 “形散神聚、情景交融” 的特点,激发对文学作品中 “梦境” 主题的探究兴趣,尝试用简洁语言描写一段自己的梦境或想象中的美好场景,融入具体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作者通过 “山、水、太阳、野花、农夫、村妇” 等意象,构建出 “美丽、幽雅、有趣” 的好的故事,明确梦境的核心是 “展现美的人和美的事”。
体会文中生动的景物描写(如 “澄碧的小河,河边的芦苇,芦苇上的斜阳,斜阳下的渔船”)与动态描写(如 “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展开去,以至于无穷”),感受梦境的鲜活与广阔。
教学难点
理解 “好的故事” 的象征意义(既指梦境中具体的美好场景,也象征作者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对真善美的追求),体会 “现实的昏沉” 与 “梦境的美好” 的对比,感悟作者在黑暗现实中对光明与希望的坚守。
区分散文诗与散文、诗歌的异同(如兼具散文的自由与诗歌的凝练,注重意象与情感的融合),避免对 “梦境” 的浅层解读(仅认为是普通的梦),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情感与主旨。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意象分析法、对比阅读法、想象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2 课时)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播放轻柔的梦境氛围音乐,展示水墨风格的山水、田园插画(呼应文中 “澄碧的小河、斜阳下的渔船” 等意象),提问:“同学们,当你在疲惫或迷茫时,是否曾在梦中见过特别美好的场景?鲁迅在昏沉的现实中,也做了一个梦,梦见了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今天我们学习《好的故事》,一起走进鲁迅的梦境,感受那份纯粹的美好。”(板书课题,“好的故事” 释题:“好的故事” 既指梦中的具体场景,也暗含对理想的隐喻;简要介绍背景:课文写于 1925 年,当时社会黑暗,鲁迅内心充满对现实的不满,却仍坚守对光明的追求,“好的故事” 正是他理想的寄托)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语(如 “皱蹙、瘦削、荡漾”)、叠词(如 “澄碧澄碧、昏沉昏沉”)多读几遍。
生字教学:出示 “搁、综、澄、碧、漾、瞬、凝、骤、蹙、瘦、削”,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检查读音。重点指导 “综、澄” 是翘舌音;“碧、漾” 是前鼻音;“骤、瘦” 是后鼻音;“澄” 在 “澄碧” 中读 “chéng”;“削” 在 “瘦削” 中读 “xuē”。
词语理解:结合语境理解 “搁置、错综、澄碧、荡漾、骤然、皱蹙”;通过动作模拟理解 “凝然、皱蹙”(让学生模仿 “凝然注视”“眉头皱蹙” 的样子);联系课文理解 “昏沉”(形容现实的压抑、昏暗)、“朦胧”(形容梦境的模糊与美好)。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倾听,纠正字音、语气问题。教师示范朗读描写梦境的句子,如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指导学生读出梦境的 “美好与广阔”。
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 “好的故事” 写了哪三部分内容?梦境中的 “好的故事” 包含哪些美的意象?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概括:课文写了 “现实昏沉(入梦前)— 梦见好的故事(梦中)— 梦醒怅然(梦醒后)” 三部分;梦境中的意象包括 “澄碧的小河、河边的芦苇、斜阳、渔船、农夫、村妇、野花、鸟雀” 等。
梳理课文结构:第 1-2 自然段(入梦前)—— 描写现实的昏沉与 “我” 的疲惫,为入梦做铺垫;第 3-9 自然段(梦中)—— 详细描绘 “好的故事” 的美好场景,展现美的人和美的事;第 10-12 自然段(梦醒后)—— 描写梦醒后的怅然,回归现实的昏沉,暗含对理想的坚守。
指导书写
出示 “搁、综、澄、碧、漾、瞬、凝、骤、蹙、瘦、削” 等生字,引导观察字形特点:“搁、综、澄、碧、漾、瞬、凝、骤、瘦、削” 是左右结构;“蹙” 是上下结构(“蹙” 下面 “足” 的笔画多,要写得紧凑)。
重点指导:“澄” 右边 “登” 的横画均匀;“漾” 右边 “羊” 的竖画要直;“骤” 右边 “聚” 的笔画复杂,要注意笔顺;“蹙” 上面 “戚” 的撇要穿插到下面。
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书写姿势和笔画顺序。展示优秀书写作品,师生共同点评。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词,梳理了课文的整体结构,初步感受了现实的昏沉与梦境的美好。下节课我们一起深入赏析梦境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与 “好的故事” 的深层含义。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听写 “搁置、错综、澄碧、荡漾、骤然、皱蹙” 等词语,同桌互批,订正错误。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鲁迅的梦境中,有哪些 “美的人和美的事”?这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精读课文,感悟意象与情感
学习第 1-2 自然段(入梦前:现实的昏沉)
齐读这部分,提问:“作者用哪些词语描写现实?‘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语句:描写现实的词语有 “昏沉、昏暗、疲惫、无聊”;“灯火缩小、灯罩昏暗” 既写实(当时灯光条件差),也象征现实的黑暗与希望的微弱,为 “入梦见好的故事” 做反衬,突出梦境的珍贵。
小组讨论:“‘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这个动作描写体现了‘我’的什么状态?”(引导理解:体现 “我” 的疲惫与对现实的暂时逃避,为进入美好的梦境创造情境)。
指导朗读:读出现实的 “压抑与沉闷”,语气低沉,重音落在 “昏沉”“昏暗” 上。
学习第 3-9 自然段(梦中:好的故事的美好)
自主阅读,聚焦 “梦境意象”,思考:“作者用哪些意象构建了‘好的故事’?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从‘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这句话中,能体会到梦境的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梳理意象与特点:
自然意象:“澄碧的小河、河边的芦苇、斜阳、野花、鸟雀”(特点:清新、明亮、充满生机,如 “澄碧澄碧的”“红的花,绿的叶”);
人物意象:“农夫、村妇、孩子、渔人”(特点:淳朴、和睦、充满生活气息,如 “村妇把孩子一放,孩子就扑通扑通跳下水去”);
梦境特点:“错综而又清新,芜杂而又鲜明”“像一天云锦”“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用比喻手法,体现梦境的丰富、鲜活与广阔,美的人和事交织在一起,却又层次分明)。
想象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伴随轻柔音乐,听教师朗读梦境片段,在脑海中构建 “澄碧的小河、斜阳下的渔船、嬉戏的孩子” 的画面,感受梦境的美好与宁静。
指导朗读:读出梦境的 “美好、轻快与广阔”,语气明快,重音落在 “美丽、幽雅、有趣”“飞动着”“展开去” 上。
学习第 10-12 自然段(梦醒后:怅然与坚守)
齐读这部分,提问:“梦醒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什么决心?”
引导学生理解:
梦醒心情:“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用 “皱蹙、凌乱、撕成片片” 描写梦境的破碎,体现 “我” 的怅然与惋惜);
作者决心:“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体现作者不愿让理想的美好消逝,即使现实黑暗,仍要坚守对光明与美好的追求,将 “好的故事”(理想)留在心中。
对比分析:“入梦前的‘昏沉’、梦中的‘美好’、梦醒后的‘怅然’,三者形成怎样的关系?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引导理解:三者形成 “现实 — 理想 — 现实” 的循环,通过对比突出 “好的故事” 的珍贵与作者对理想的执着,深化 “在黑暗中坚守光明” 的主题)。
指导朗读:读出梦醒后的 “怅然” 与 “坚守”,语气先低沉后坚定,重音落在 “真爱”“追回、完成、留下” 上。
学习写法,拓展延伸
提问:“这篇散文诗通过‘意象组合构建梦境’‘现实与梦境对比凸显主题’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让你写‘我心中的好的故事’,你会怎样运用这些写法?”(引导学生总结:意象组合让梦境更具体可感,对比让主题更鲜明;示例:“写‘心中的好的故事’,可选择‘校园的樱花、操场的笑声、图书馆的阳光’等意象,对比‘偶尔的烦恼’,突出‘好的故事’的美好与珍贵”)。
拓展讨论:“在生活中,当你遇到困难或感到迷茫时,心中是否也有一个‘好的故事’(理想、希望)支撑着你?它是什么样子的?” 组织学生分享交流,深化对 “理想与坚守” 的认知。
拓展练习:“选择一个你心中‘好的故事’(可以是梦境、想象中的场景或真实的美好经历),用 5-8 句话写下来,要求包含‘2-3 个具体意象’和‘一句表达情感的句子’,尝试运用一个比喻。”(示例:“我心中的好的故事,是夏日傍晚的小院 —— 爷爷摇着蒲扇讲往事,奶奶端来冰镇的西瓜,萤火虫在葡萄架下一闪一闪,像提着小灯笼的精灵。每当想起这个画面,我的心里就充满温暖。”)学生动笔书写,小组内分享,指名展示并点评。
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教师总结:《好的故事》是鲁迅在黑暗现实中编织的一个美丽梦境,它不仅有 “澄碧的小河、淳朴的人们” 这些鲜活的意象,更承载着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坚守。即使梦境破碎,作者仍要 “追回它、完成它、留下它”,这份执着告诉我们:无论身处怎样的困境,心中的美好与希望都不应熄灭。
布置作业: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梦境美好场景的段落;②完成课堂上的拓展练习,修改完善后誊写在作文本上;③阅读鲁迅的《野草》中其他短篇散文诗(如《秋夜》),感受其 “象征手法” 的运用;④绘制 “我心中的好的故事” 插画,配上 3-5 句文字说明,下周分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深入赏析了《好的故事》中的意象与情感,理解了 “好的故事” 的象征意义与作者的坚守,也初步体会了散文诗的特点。希望同学们今后阅读这类文学作品时,能关注 “意象与情感” 的关联,更能在生活中守护好自己心中的 “好的故事”,让理想与希望照亮前行的路。
五、板书设计
好的故事
一、结构脉络:现实 — 梦境 — 现实
入梦前(1-2 段):
环境:灯火昏暗、石油将尽→现实昏沉(象征黑暗)
状态:疲惫、无聊→渴望美好
梦中(3-9 段):好的故事
意象:
自然:澄碧小河、斜阳、野花→清新明亮
人物:农夫、村妇、孩子→淳朴和睦
特点:美丽、幽雅、有趣;飞动、展开→广阔鲜活
核心:美的人和美的事(理想的象征)
梦醒后(10-12 段):
场景:梦境破碎、只剩碎影→怅然惋惜
决心:追回、完成、留下→坚守理想
二、主题:在黑暗现实中坚守对光明与美好的追求
三、散文诗特点:
意象组合,情景交融
兼具散文自由与诗歌凝练
对比鲜明,象征深刻
四、写法:意象描写 对比手法 象征手法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意象分析、想象体验和拓展练习,帮助学生理解了《好的故事》的情感与主旨,但部分学生对 “象征意义” 的理解仍较浅,需结合 “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如社会黑暗、作者的抗争精神)进一步引导。此外,拓展练习中,部分学生的意象描写不够鲜活(如只写 “美丽的风景”,没有具体事物),可提供 “意象分类参考”(如自然意象、人物意象、生活意象),帮助学生选择具体、生动的意象,深化对 “意象组合” 写法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