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第1章~第2章第2节(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5.难度系数:0.65
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能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列属于利用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的过程是
过程
选项 A.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B.燃油汽车行驶
过程
选项 C.锂电池供电 D.水力发电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A.太阳能烧水是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不属于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A错误;
B.燃油汽车行驶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动能,属于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B正确;
C.锂电池是一种以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二次电池,属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C错误;
D.水力发电是将水能转换为电能,不属于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D错误;
故选B。
2.下列关于能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的水和冰相比较,冰的能量高
B.已知,C(s,石墨)=C(s,金刚石)△H>0,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灼热的碳与CO2反应既是吸热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
D.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才能发生
【答案】C
【详解】A.冰融化为水需要吸热,故水的能量比冰高,A错误;
B.由C(s,石墨)=C(s,金刚石)△H>0可知,石墨转化为金刚石需要吸热,故金刚石的能量高,能量越高的物质越不稳定,B错误;
C.C+CO22CO是吸热反应,反应中C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
D.有的放热反应刚开始也需要加热反应才能进行,如2Na+O2Na2O2,有的吸热反应常温下也能发生,如NH4Cl晶体与Ba(OH)2 8H2O晶体的反应,D错误;
故选C。
3.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实验室新制氯水经光照后颜色变浅
B.夏天打开冰镇可乐瓶盖时产生大量泡沫
C.反应2HI(g) H2(g)+I2(g)达到平衡后,缩小容器体积加压,气体颜色加深
D.合成氨工业中采用高压有利于提高原料的平衡转化率
【答案】C
【详解】A.新制的氯水在光照条件下颜色变浅,由于次氯酸光照分解生成盐酸和氧气,次氯酸的浓度减小,氯气与水反应平衡正向移动,颜色变浅,能用勒夏特列原理,A不符合题意;
B.可乐瓶中存在可逆过程CO2(g)+H2O H2CO3(aq),打开可乐瓶盖后,减小压强,该平衡逆向移动,观察到有大量泡沫逸出,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B不符合题意;
C.反应2HI(g) H2(g)+I2(g)达到平衡后,缩小容器体积加压后颜色变深,浓度增大,但平衡没有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C符合题意;
D.工业上合成氨存在平衡,是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可以提高氨气的产量,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D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C。
4.假设反应体系的始态为甲,中间态为乙,终态为丙,它们之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B.
C. D.甲→丙的
【答案】B
【详解】A.根据盖斯定律:不论是一步完成的还是几步完成的,其热效应总是相同的(反应热的总值相等),则△H3=-(△H1+△H2),所以|△H1|<|△H3|,故A正确;
B.根据盖斯定律:△H3=-(△H1+△H2),△H1、△H2是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两者大小无法确定,故|△H1|和|△H2|的大小无法确定,故B错误;
C.根据盖斯定律:不论是一步完成的还是几步完成的,其热效应总是相同的,以甲为起点,最终又回到甲,整个过程没有能量变化,则△H1+△H2+△H3=0,故C正确;
D.甲→丙的△H=△H1+△H2,△H1和△H2都小于0,故△H1+△H2小于0,故D正确;
答案选B。
5.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和,发生反应,当反应进行到时,测得。则反应进行到时,容器中Y的物质的量是
A.小于 B.大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
【答案】A
【详解】当反应进行到4 min时,测得n(X) =0.4 mol,反应的X为1.6mol,反应的Y为0.8mol,平均每分钟反应0.2mol,且随反应的进行,速率减慢,故若反应进行到2 min时,容器中Y的物质的量小于0.6mol,故选A。
6.卤化铵()的能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相同条件下,的比的大
C.相同条件下,的比的小
D.
【答案】B
【解析】A.卤化铵的分解为吸热反应,则,对应的为化学键断裂过程,断裂化学键吸收热量,则,A错误;B.的键能大于,故的大于的,B正确;C.为与反应,与无关,C错误;D.途径6与途径1、2、3、4、5之和的起点和终点相同,结合盖斯定律可知,D错误;故选B。
7.十氢萘()是具有高储氢密度的氢能载体,一定条件下,在某催化剂作用下,依次经历反应i和反应ii释放氢气:
反应i.
反应ii.
脱氢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反应i的活化能大于反应ii的活化能
B.萘()的储氢过程是放热反应
C.“低压、高温”条件下,能提高十氢萘的脱氢率
D.十氢萘脱氢反应达平衡时,适当升高温度,反应体系中增大
【答案】D
【解析】A.活化能是指化学反应中由反应物分子到达活化分子所需的最小能量,由图可判断,反应i的活化能大于反应ii的活化能,A正确;B.由图可判断,十氢萘脱氢时的两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均为吸热反应,则萘()的储氢过程是放热反应,B正确;C.反应i、ii均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吸热反应,“低压、高温”条件下,有利于反应i、ii向正反应方向进行,能提高十氢萘的脱氢率,C正确;D.反应i、ii均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吸热反应,衡时,适当升高温度,反应i、ii均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减小,D错误;故选D。
8.在一定温度下,将和充入容积为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5min后反应达到平衡,测得容器内的浓度减少了,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体系中气体的密度不变时,无法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B.平衡时A、B的转化率均为40%
C.初始时的压强与平衡时的压强比为
D.达到平衡时,若再充入1molB和1molD,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答案】B
【解析】A.容器体积始终不变,而反应中气体的质量为变量,则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说明反应已达平衡,A错误;B.5min后反应达到平衡,测得容器内的浓度减少了,则反应B为2L×=0.8mol,由方程式反应AB分别为0.4mol、0.8mol,则平衡时A、B的转化率分别为、,B正确;C.结合B分析,反应后ABD分别为0.6mol、1.2mol、0.8mol,总的物质的量为2.6mol,则初始时的压强与平衡时的压强比为(1mol+2mol):2.6mol=15:13,C错误;D.结合C分析,反应的,若再充入1molB和1molD,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反应逆向进行,D错误;故选B。
9.二氧化钛的晶体和非晶体材料都能催化还原为。该反应中,首先在催化剂表面吸附活化成自由基,且该步骤是决速步。在体积为的密闭容器中,的吸收量与催化剂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非晶体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优于晶体催化剂
B.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催化剂使用量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C.其他条件相同时,在体系①中加大二氧化碳的通入量反应速率一定加快
D.体系③中吸收速率
【答案】C
【解析】A.从图像①②可以看出,非晶体催化剂的反应体系中单位时间内吸收量比晶体催化剂大,因此非晶体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优于晶体催化剂,A正确;B.根据图像②③可知,增加催化剂用量,5~10 min内吸收量增大,增大了决速步骤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B正确;C.催化剂用量恒定时,催化剂表面积恒定,因此在体系①中的吸收量保持恒定,又因为首先在催化剂表面吸附活化成自由基,且该步骤是决速步,故继续增大二氧化碳的通入量不能增大反应速率,C错误;D.体系③反应5~10 min时,吸收量为,则吸收速率,D正确;故选C。
10.一定条件下,在某催化剂表面上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和,测得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已知:化学上,将反应物消耗一半所用的时间称为半衰期()。
A.的半衰期与起始浓度成正比
B.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C.在该催化剂表面的分解反应是可逆反应
D.ab段的平均生成速率为
【答案】A
【解析】A.由图像可知,H2O(g)起始浓度为0.1mol·L-1时,半衰期为50min,起始浓度为0.05mol·L-1时,半衰期为25min,则的半衰期(将反应物消耗一半所用的时间)与起始浓度成正比,A正确;B.由图像可知,H2O(g)的分解速率在各时间段内相等,B错误;C.由图像可知,H2O(g)能完全分解,最终H2O(g)浓度为0,说明在该条件下H2O(g)分解反应不是可逆反应,C错误;D. ,D错误;故选A。
11.某兴趣小组以重铬酸钾溶液为例,探究外界条件对溶液中平衡体系的影响。完成如下实验:
已知:溶液中存在平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实验Ⅰ可以得出
B.若实验Ⅱ的目的为探究“降低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则试剂a可选用
C.实验Ⅲ中,加入浓探究出“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的结论可靠
D.实验Ⅳ中,溶液呈黄色的原因是重铬酸钾被亚硫酸根还原
【答案】B
【解析】A.观察实验Ⅰ可知,加热后溶液的橙色加深,说明平衡向生成二重铬酸根(橙色)的一侧移动。由热力学原理可知,升温使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故该平衡的正向(从 → )应为放热过程,即 ,故A错误;B.实验Ⅱ若要考察“降低生成物浓度(去掉右侧的),平衡正向移动”,可加入碳酸钠以中和 ,平衡向右(黄色 )移动,故B正确;C.实验Ⅲ加入浓硫酸确实可以增加体系中的浓度,相当于增大生成物(右侧的 )的浓度,使平衡逆向(向左、橙色 )移动,但是浓硫酸进来会放热,由上述A选分析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温也会使得平衡逆向移动,故存在浓硫酸溶解热的干扰,不能完成浓度的探究,故C错误;D.实验Ⅳ中溶液变为黄色,主要是因为亚硫酸钠水解显碱性,去除了溶液中的,使平衡向右侧黄色 移动;若重铬酸根被还原通常会出现绿色 ,而本实验并未出现绿色,故D错误。故选B。
12.一定条件下,在容积为10 L的固定容器中发生反应: ,反应过程中部分物质的物质的量(n)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Y表示的物质的量变化
B.时刻: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C.在10 min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降低温度
D.0~8 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答案】B
【分析】8分钟时X增加的量为0.6mol,Y的减少量为1.2mol-0.3mol=0.9mol,二者改变量之比等于方程式的系数比为0.6:0.9=2:3,则X代表NH3的物质的量变化,Y代表H2的物质的量变化。
【解析】A.根据分析可知,曲线Y表示的物质的量变化,A正确;B.t1时刻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正反应速率不等于逆反应速率,B错误;C.8分钟达到平衡状态,10分钟后H2的物质的量减少,NH3的物质的量增加,合成氨反应的平衡正向移动,合成氨反应为放热反应,在10 min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降低温度,C正确;D.0~8 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D正确;答案选B。
13.某小组用、HI和KI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室温下,按下列初始浓度进行实验。
实验Ⅰ.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0.1 0.1 0.1 0.2 0.3
0.1 0.2 0.3 0.1 0.1
出现棕黄色的时间/s 13 6.5 4.3 6.6 4.4
实验Ⅱ.用KI替代HI做上述5组实验,观察到有无色气体产生,一段时间内溶液均未见棕黄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实验Ⅰ可知,氧化HI的反应速率与和的乘积成正比
B.实验①中反应继续进行,20s时测得为,则0~20s的平均反应速率:
C.实验Ⅱ中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分解的速率大于氧化KI的速率
D.对比实验Ⅰ和Ⅱ,Ⅰ-的还原性随酸性减弱而减弱
【答案】D
【解析】A.对比实验①、②、③:HI浓度增加反应速率增加,对比实验①、④、⑤:H2O2浓度增加反应速率增加,因此,H2O2氧化HI的反应速率与和的乘积成正比,故A正确;B.0~20s的平均反应速率:,故B正确;C.实验II向H2O2加入KI产生氧气,而未产生I2,说明H2O2分解的速率大于H2O2氧化KI的速率,故C正确;D.实验II引入了K+,K+对H2O2的分解有影响,不能说明酸性对I-还原性的影响,故D错误;故答案为D。
14.催化加氢制甲醇,在减少排放的同时实现了的资源化,该反应可表示为:。保持起始反应物,时随压强变化的曲线和p=时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
已知:表示平衡体系中甲醇的物质的量分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随压强增大,平衡常数K增大
B.曲线b为250℃时等温过程曲线
C.当时,达平衡后
D.当时,的平衡转化率约为
【答案】D
【解析】A.平衡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压强变化不影响K,A选项错误;B.该反应(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减小,所以时等温过程曲线应该是随压强增大而增大的曲线,不是曲线b,B选项错误;C.由图可知,当,时,对应的点在0.05上方,即>0.05 ,C选项错误;D.起始反应物,设起始、的物质的量分别为3 mol、1 mol,平衡时生成a mol甲醇,由题意建立三段式:
,由可得,解得,则反应了1 mol,故的平衡转化率为,D项正确;故答案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8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
15.(15分)油气开采、石油化工、煤化工等行业产生的废气普遍含有硫化氢,需要回收处理并利用。回答问题:
已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① (平衡常数)
② (平衡常数)
③ (平衡常数)
(1)则 ; (用含和的代数式表示)。
(2)下列叙述一定能说明反应②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填标号)。
A.断裂4mol C-H的同时生成4mol H-H
B.在恒温恒容下,和浓度之比不再变化
C.在恒温恒压下,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D.在恒容绝热下,不再变化
(3)列举两种可提高反应②中转化率的措施 、 。
(4)在恒压密闭容器内,充入0.2mol (g)与0.4mol (g)只发生反应③。(g)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请回答:比较压强: (填“>”“<”或“=”),维持温度不变,向A点状态的容器中充入氩气,的转化率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②B点处,容器体积为2L,则℃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
(5)若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反应③在不同温度下反应相同时间后,测得的转化率a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其原因是 。
【答案】(1) +261kJ/mol
(2)CD
(3) 降压 升温
(4) ①> 降低 ②200
(5)AB段未平衡,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单位时间内的转化率增大;BC段已经平衡,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转化率减小
【详解】(1)根据盖斯定律①-③得 =+180kJ mol-1+81kJ mol-1=+261 kJ/mol,K2=。
(2)A.断裂4mol C-H的同时生成4mol H-H,均表示正反应速率,不能判断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反应不一定平衡,故A不选;
B.反应②过程中,和浓度之比是定值,当和浓度之比不再变化时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B不选;
C.反应②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在恒温恒压下,反应过程中容器的体积增大,反应前后气体总质量不变,密度减小,当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C选;
D.在恒容绝热下发生反应②,Qc=逐渐增大,当不再变化时,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故D选;
答案为CD。
(3)反应②的正反应吸热,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CH4转化率升高;反应②的正反应气体系数和增大,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CH4转化率升高;所以提高 CH4转化率的措施有升高温度、降低压强。
(4)①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同一温度条件下,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CS2(g)的转化率增大,所以压强:P2 > P1,维持温度不变,向A点状态的容器中充入氩气,容器体积增大,相当于减压,平衡逆向移动,CS2的转化率降低;
②B点处,CS2的平衡转化率为80%,列出三段式:
容器体积为2L,则T1℃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00。
(5)AB段未平衡,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单位时间内的转化率增大;BC段已经平衡,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转化率减小。
16.(16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生产生活中,改变条件可以调控化学反应速率。某温度下刚性容器中发生反应,其速率方程为:,k为速率常数。NO和O2的初始浓度为c(NO)和c(O2),反应的初始速率v如下表所示。
编号 c(NO)/ c(O2)/ v/
I 0.10 0.10 0.2
Ⅱ 0.20 0.10 0.8
Ⅲ 0.20 0.20 1.6
①m= ,k= (只写数值,不写单位)。
②根据有效碰撞理论结合速率方程,下列条件能改变k值的是 。
A.升高温度 B.加入催化剂 C.通入更多NO D.增大压强
(2)测定中和热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①仪器a名称为 。
②请指出装置中的一处错误 。
③改正装置后使用50mL0.5mol/L的盐酸和50mL0.55mol/LNaOH溶液进行实验,得到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反应物的温度/℃ 反应前体系的温度 反应后体系的温度
盐酸 NaOH溶液 t1/℃ t2/℃
1 25.0 25.2 25.1 28.6
2 25.2 25.4 25.3 28.6
3 25.5 25.5 25.5 28.9
4 25.1 25.3 25.2 30.2
a.据表中数据可计算出温度差平均值为 ℃。
b.若反应中涉及的所有溶液的密度均近似为1.0g/mL、比热容(c=4.18J/(g·℃),则中和热= (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④下列操作会造成所测中和热有误差的是 。
A.用量筒A量取50mL0.50mol/L盐酸,用量筒B量取50mL0.50mol/LNaOH溶液进行实验
B.将盐酸和NaOH溶液分别沿玻璃棒缓慢转入量热计的内筒,防止溶液洒落
C.密切关注温度变化,将最高温度记为反应后体系的温度
D.读取初始温度时俯视读数,读取反应后温度时仰视读数
⑤若操作无误,使用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测中和热,会使测得的 (填“偏大”、“偏小”、“不变”)。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2分)
(1)①2 200 ②AB
(2)①玻璃搅拌器(1分) ②小烧杯口应于与大烧杯口相平 ③a.3.4 b.-56.85 ④ABD ⑤偏大(1分)
【解析】(1)①计算m时,选用I、II组数据,根据已知公式两式相除:;计算n时,选用II、III组数据,可得m=2,n=1,代入计算k:,;
②A.升高温度不改变浓度但加快速率,因此k要变化;B.加入催化剂不改变反应物浓度,但反应速率发生变化,因此k要变化;C.通入NO不改变k;D.增大压强不改变k;故选AB。
(2)①测定中和热除了需要温度计意外,还需要玻璃搅拌棒。
②为了防止热量散失,小烧杯口应于与大烧杯口相平 ③④
③a.第4组数据误差较大,温差的平均值为:,舍去;b.KJ/mol
④A.NaOH未过量会造成盐酸不能完全消耗,测定结果偏小;B.为防止热量散失,应快速倒入溶液;D.未正确读数会造成误差,读取初始温度时俯视读数,读取反应后温度时仰视读数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⑤Ba2+和生成BaSO4成键放热,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17.(15分)等质量的铁与过量的盐酸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反应。
组别 对应曲线 反应温度/℃ 铁的状态
1 35 粉末状
2 3.2 35 粉末状
3 3.2 35 块状
4 35 块状
测得在不同时间(t)内产生气体体积(V)的数据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盐酸 (填“是电解质”“是非电解质”或“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原因为 。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结合图像,由第1组和第2组实验数据可知,第1组实验中 (填“>”“<”或“=”)3.2,判断的理由为 。
(4)在上述四组实验中(等质量的铁粉,不考虑盐酸的挥发):
①消耗盐酸体积最多的是第 (填“1”“2”“3”或“4”)组,原因为 。
②四组实验中,主要讨论 和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答案】(1) 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盐酸属于混合物,电解质为化合物
(2)
(3) > 接触面积和物质的状态均相同,图中可判断出第1组反应速率大于第2组反应速率,故
(4) ①4 生成氢气的体积相同,接触面积和物质的状态均相同,第3组反应速率大于第4组反应速率,故,则消耗盐酸体积最多 ②浓度 接触面积
【详解】(1)盐酸属于混合物,电解质为化合物,所以盐酸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根据对比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结合图像第1组速率快于第2组,且两组数据其他条件相同,故第1组实验中>3.2,判断的理由为接触面积和物质的状态均相同,图中可判断出第1组反应速率大于第2组反应速率,故。
(4)①四组数据生成相同体积的氢气,消耗HCl的物质的量相同,故消耗盐酸体积最多的是第4组,原因为生成氢气的体积相同,接触面积和物质的状态均相同,第3组反应速率大于第4组反应速率,故,则消耗盐酸体积最多。
②结合四组的实验数据,1、2和3、4组的浓度不同,2、3组的接触面积不同,故四组实验中,主要讨论浓度和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8.(14分)含氮物质在自然界中有着广泛的分布和形态。
(1)已知: 反应I. ;
反应Ⅱ. 。
则反应2NO(g)+O2(g) 2NO2(g) 。
(2)若反应2NO2(g) N2O4(g)在体积为1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保持温度不变,达到平衡后,向反应容器中再充入少量NO2,重新达到平衡后和原平衡相比,NO2的体积分数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已知: △H<0。T°C时,在有催化剂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N2和H2。下图为不同投料比[]时某反应物X的平衡转化率变化曲线。反应物X是 (填“N2或H2”)。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下图为分别测定不同压强、不同温度下,合成氨反应N2的平衡转化率。
L表示 (填“温度”或“压强”),其中X1 X2(填“>”或“<”)。
(4)最新“人工固氮”的研究报道:常温常压、光照条件下,N2在催化剂表面与某物质发生反应,相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①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已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与温度的关系如图,则此反应的正反应 。(填“吸热“放热”或“不能确定”)
【答案】(1)-113
(2)减小
(3) N2 压强 <
(4) ①2N2(g)+6H2O(l) 4NH3(g)+3O2(g) ② 吸热
【详解】(1)根据盖斯定律,反应I-2×反应Ⅱ得反应2NO(g)+O2(g) 2NO2(g) ;
(2)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达到平衡后,向反应容器中再充入少量NO2,相当于增大压强,重新达到平衡后,在原平衡基础上平衡正向移动,则NO2的体积分数减小;
(3)若增大氢气的投料,平衡正向移动,氢气自身的平衡转化率降低,促使氮气的平衡转化率升高,所以反应物X表示N2;
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放热反应;恒温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随L值增大,N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说明平衡正向移动,则L表示压强,X表示温度,温度越高,N2的平衡转化率越低,则X1(4)①化学平衡常数等于生成物的浓度系数次方与反应物的浓度系数次方之比;由平衡常数表达式,结合质量守恒,反应中还会有液态水参与反应,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2(g)+6H2O(l) 4NH3(g)+3O2(g)。
②随着温度升高,K值增大,则平衡正向移动,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第1章~第2章第2节(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5.难度系数:0.65
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能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列属于利用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的过程是
过程
选项 A.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B.燃油汽车行驶
过程
选项 C.锂电池供电 D.水力发电
A.A B.B C.C D.D
2.下列关于能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的水和冰相比较,冰的能量高
B.已知,C(s,石墨)=C(s,金刚石)△H>0,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灼热的碳与CO2反应既是吸热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
D.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才能发生
3.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实验室新制氯水经光照后颜色变浅
B.夏天打开冰镇可乐瓶盖时产生大量泡沫
C.反应2HI(g) H2(g)+I2(g)达到平衡后,缩小容器体积加压,气体颜色加深
D.合成氨工业中采用高压有利于提高原料的平衡转化率
4.假设反应体系的始态为甲,中间态为乙,终态为丙,它们之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B.
C. D.甲→丙的
5.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和,发生反应,当反应进行到时,测得。则反应进行到时,容器中Y的物质的量是
A.小于 B.大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
6.卤化铵()的能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相同条件下,的比的大
C.相同条件下,的比的小
D.
7.十氢萘()是具有高储氢密度的氢能载体,一定条件下,在某催化剂作用下,依次经历反应i和反应ii释放氢气:
反应i.
反应ii.
脱氢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反应i的活化能大于反应ii的活化能
B.萘()的储氢过程是放热反应
C.“低压、高温”条件下,能提高十氢萘的脱氢率
D.十氢萘脱氢反应达平衡时,适当升高温度,反应体系中增大
8.在一定温度下,将和充入容积为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5min后反应达到平衡,测得容器内的浓度减少了,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体系中气体的密度不变时,无法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B.平衡时A、B的转化率均为40%
C.初始时的压强与平衡时的压强比为
D.达到平衡时,若再充入1molB和1molD,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9.二氧化钛的晶体和非晶体材料都能催化还原为。该反应中,首先在催化剂表面吸附活化成自由基,且该步骤是决速步。在体积为的密闭容器中,的吸收量与催化剂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非晶体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优于晶体催化剂
B.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催化剂使用量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C.其他条件相同时,在体系①中加大二氧化碳的通入量反应速率一定加快
D.体系③中吸收速率
10.一定条件下,在某催化剂表面上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和,测得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已知:化学上,将反应物消耗一半所用的时间称为半衰期()。
A.的半衰期与起始浓度成正比
B.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C.在该催化剂表面的分解反应是可逆反应
D.ab段的平均生成速率为
11.某兴趣小组以重铬酸钾溶液为例,探究外界条件对溶液中平衡体系的影响。完成如下实验:
已知:溶液中存在平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实验Ⅰ可以得出
B.若实验Ⅱ的目的为探究“降低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则试剂a可选用
C.实验Ⅲ中,加入浓探究出“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的结论可靠
D.实验Ⅳ中,溶液呈黄色的原因是重铬酸钾被亚硫酸根还原
12.一定条件下,在容积为10 L的固定容器中发生反应: ,反应过程中部分物质的物质的量(n)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Y表示的物质的量变化
B.时刻: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C.在10 min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降低温度
D.0~8 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13.某小组用、HI和KI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室温下,按下列初始浓度进行实验。
实验Ⅰ.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0.1 0.1 0.1 0.2 0.3
0.1 0.2 0.3 0.1 0.1
出现棕黄色的时间/s 13 6.5 4.3 6.6 4.4
实验Ⅱ.用KI替代HI做上述5组实验,观察到有无色气体产生,一段时间内溶液均未见棕黄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实验Ⅰ可知,氧化HI的反应速率与和的乘积成正比
B.实验①中反应继续进行,20s时测得为,则0~20s的平均反应速率:
C.实验Ⅱ中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分解的速率大于氧化KI的速率
D.对比实验Ⅰ和Ⅱ,Ⅰ-的还原性随酸性减弱而减弱
14.催化加氢制甲醇,在减少排放的同时实现了的资源化,该反应可表示为:。保持起始反应物,时随压强变化的曲线和p=时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
已知:表示平衡体系中甲醇的物质的量分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随压强增大,平衡常数K增大
B.曲线b为250℃时等温过程曲线
C.当时,达平衡后
D.当时,的平衡转化率约为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8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
15.(15分)油气开采、石油化工、煤化工等行业产生的废气普遍含有硫化氢,需要回收处理并利用。回答问题:
已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① (平衡常数)
② (平衡常数)
③ (平衡常数)
(1)则 ; (用含和的代数式表示)。
(2)下列叙述一定能说明反应②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填标号)。
A.断裂4mol C-H的同时生成4mol H-H
B.在恒温恒容下,和浓度之比不再变化
C.在恒温恒压下,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D.在恒容绝热下,不再变化
(3)列举两种可提高反应②中转化率的措施 、 。
(4)在恒压密闭容器内,充入0.2mol (g)与0.4mol (g)只发生反应③。(g)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请回答:比较压强: (填“>”“<”或“=”),维持温度不变,向A点状态的容器中充入氩气,的转化率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②B点处,容器体积为2L,则℃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
(5)若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反应③在不同温度下反应相同时间后,测得的转化率a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其原因是 。
16.(16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生产生活中,改变条件可以调控化学反应速率。某温度下刚性容器中发生反应,其速率方程为:,k为速率常数。NO和O2的初始浓度为c(NO)和c(O2),反应的初始速率v如下表所示。
编号 c(NO)/ c(O2)/ v/
I 0.10 0.10 0.2
Ⅱ 0.20 0.10 0.8
Ⅲ 0.20 0.20 1.6
①m= ,k= (只写数值,不写单位)。
②根据有效碰撞理论结合速率方程,下列条件能改变k值的是 。
A.升高温度 B.加入催化剂 C.通入更多NO D.增大压强
(2)测定中和热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①仪器a名称为 。
②请指出装置中的一处错误 。
③改正装置后使用50mL0.5mol/L的盐酸和50mL0.55mol/LNaOH溶液进行实验,得到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反应物的温度/℃ 反应前体系的温度 反应后体系的温度
盐酸 NaOH溶液 t1/℃ t2/℃
1 25.0 25.2 25.1 28.6
2 25.2 25.4 25.3 28.6
3 25.5 25.5 25.5 28.9
4 25.1 25.3 25.2 30.2
a.据表中数据可计算出温度差平均值为 ℃。
b.若反应中涉及的所有溶液的密度均近似为1.0g/mL、比热容(c=4.18J/(g·℃),则中和热=
(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④下列操作会造成所测中和热有误差的是 。
A.用量筒A量取50mL0.50mol/L盐酸,用量筒B量取50mL0.50mol/LNaOH溶液进行实验
B.将盐酸和NaOH溶液分别沿玻璃棒缓慢转入量热计的内筒,防止溶液洒落
C.密切关注温度变化,将最高温度记为反应后体系的温度
D.读取初始温度时俯视读数,读取反应后温度时仰视读数
⑤若操作无误,使用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测中和热,会使测得的 (填“偏大”、“偏小”、“不变”)。
17.(15分)等质量的铁与过量的盐酸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反应。
组别 对应曲线 反应温度/℃ 铁的状态
1 35 粉末状
2 3.2 35 粉末状
3 3.2 35 块状
4 35 块状
测得在不同时间(t)内产生气体体积(V)的数据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盐酸 (填“是电解质”“是非电解质”或“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原因为 。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结合图像,由第1组和第2组实验数据可知,第1组实验中 (填“>”“<”或“=”)3.2,判断的理由为 。
(4)在上述四组实验中(等质量的铁粉,不考虑盐酸的挥发):
①消耗盐酸体积最多的是第 (填“1”“2”“3”或“4”)组,原因为 。
②四组实验中,主要讨论 和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8.(14分)含氮物质在自然界中有着广泛的分布和形态。
(1)已知: 反应I. ;
反应Ⅱ. 。
则反应2NO(g)+O2(g) 2NO2(g) 。
(2)若反应2NO2(g) N2O4(g)在体积为1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保持温度不变,达到平衡后,向反应容器中再充入少量NO2,重新达到平衡后和原平衡相比,NO2的体积分数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已知: △H<0。T°C时,在有催化剂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N2和H2。下图为不同投料比[]时某反应物X的平衡转化率变化曲线。反应物X是 (填“N2或H2”)。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下图为分别测定不同压强、不同温度下,合成氨反应N2的平衡转化率。
L表示 (填“温度”或“压强”),其中X1 X2(填“>”或“<”)。
(4)最新“人工固氮”的研究报道:常温常压、光照条件下,N2在催化剂表面与某物质发生反应,相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①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已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与温度的关系如图,则此反应的正反应 。(填“吸热“放热”或“不能确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