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桃花源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桃花源记》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22 18:24:4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桃花源记》教案

一、教材分析:
《 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几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二、设计意图: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我设计了陶渊明其人其文、疏通积累、整体感知、探讨主题、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诵读法 自主探究法 交流合作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以成语“世外桃源”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成语“世外桃源”的意思吗?谁能说一说?
“世外桃源”——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安居乐业的好地方。后用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美好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跟随大文豪陶渊明走进他的《桃花源记》,一起感受世外桃源的恬静和美好。

二、陶渊明其文其人
1. 陶渊明诗两首。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之二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注意加粗的诗句。)
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你觉得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例如:我觉得陶渊明是一个 的人。(淡泊名利 向往自由安宁生活)

2.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又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躬耕僻野,过着俭朴的生活。他的诗歌以描绘自然景色、歌咏田园生活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

三、初读课文 疏通积累
1.听《桃花源记》录音。
要求: 给文中的生字词标注读音,划好节奏。
点明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检查预习,积累重点字词。
检查文章大意的理解。(指名学生翻译相应的语句)
积累文言常识。
学生上黑板展示预习成果,师生共同整理。
通假字 特殊句式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词 文中出现的成语(见多媒体课件)。

四、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本文的线索及顺序是什么?
发现桃源 进入桃源 复寻桃源
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先后顺序。
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说明,注意句中应重读的词语和相应的语气。(请用这样的句式)
我认为桃花源是 的地方。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美读后说出自己的理解。)

景色优美的地方。(景色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读出意外、欣喜、陶醉的语气。)
环境幽美。

热情好客的地方。(人情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加粗的字要重读。)
民风淳朴 热情好客

生活安详恬静的地方。(生活美)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读出恬静祥和的语气,加粗的字重读。)
恬静无争。

3.为什么桃源中人,不希望渔人把发现桃花源这件事说出去呢?
对外界生活不满,害怕外界干扰他们平静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五、小组合作 主题探究
这样的人间仙境,作者却偏偏让人遍寻不着,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教师补充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
1.小组合作,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学生的讨论、指导。
2.学生展示探究结果。
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六、口头作文 拓展延伸
从下面俩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来完成。
1.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去桃花源游览一番?我们下面就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则是来这里旅游的游客。请你们为我好好的介绍一下桃花源。
2.时过境迁,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不能还让桃源众人呆在桃源,如果让你坐一回说客,说服桃源中人走出桃花源,你准备怎样劝说他们?
(先同桌之间交流,补充完善后全班展示。)

七、小结课文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

八、布置作业
课后整理课堂上的口头作文,修改后把它誊写在小作文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