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聚焦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期的思想繁荣,上承春秋社会变革,下启秦汉思想整合,是理解古代社会与思想互动的关键。以“社会变革催生思想繁荣”为隐性线索,从多维度展开:先述老子、孔子的思想及成就,奠定百家争鸣的基础;再以“百家争鸣”为核心,呈现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最后阐释这一局面的意义,体现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诸子典故兴趣浓,但难理解思想与社会的关联。教学需用地图、典籍节选等素材,通过小组合作将抽象思想具象化。同时,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无为而治”“仁政”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且对思想文化繁荣与社会变革的因果关系分析能力不足。教学中也需借助史料、图片等具象化素材,通过小组合作、情境讨论等方式降低理解难度。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制作人物名片,简述老子、孔子的生平,了解这一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提升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唯物史观) 3.通过领略古人卓越政治智慧,感受中国文化一脉相传,体会以“天下兴”为己任的责任担当, 树立赓续传统、复兴民族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老子、孔子的思想主张及成就,诸子思想。
五、教学难点 理解社会变革催生思想争鸣、百家争鸣对当时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史料实证法、对比学习法、表格法。
七、学习方法 材料分析、观察分析、分组合作、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同学们,在春秋战国这个动荡的时代,为什么会出现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7课《百家争鸣》,探寻其中的奥秘。 思考问题,步入本课学习。 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老子和《道德经》
(一)老子简介 【提问】出示老子信息表格,阅读教材,找出老子所属学派、思想主张及经典著作的相关信息? 【拓展】“子”是一种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后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 【回答】①姓名:姓李,名耳,字聃。②籍贯:春秋后期楚国人。③工作经历: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典籍。④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⑤代表著作:《道德经》。 通过表格梳理信息,培养学生提取教材关键信息的能力。
(二)老子的思想主张 【引导】出示《道德经》《老子》节选和图片,结合材料尝试归纳老子的思想主张? 【引导】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无为是不是等于不作为呢?学生探究后得出结论:“无为”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指不妄为,凡是顺其自然,且不加以不必要的干预。 【回答】①核心思想—他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所以人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这是一种朴素唯物论。②哲学思想—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互相转化,这是一种朴素辩证法。③处世之道—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④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借助史料和图片,引导学生从原始材料中归纳思想主张,培养史料实证能力;通过探究“无为”的真正含义,加深对老子思想的理解,突破认知误区。
(三)著作——《道德经》 【引导】出示《道德经》书影图片和文字材料,请学生结合所学所知为大家介绍老子的代表著作。 【拓展】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回答】《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补充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情况,增强文化自信。
环节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简介 【提问】出示孔子信息表格,阅读教材, 【回答】①姓名:名丘,字仲尼。②籍贯:春秋 通过表格梳理孔子
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拓展】孔子晚年喜欢研读《易》。当时书籍主要写在竹简上,再用牛皮绳将这些竹简按顺序编连起来。《易》深奥难懂,为深入学习这部书,孔子把《易》翻阅许多遍,甚至编连竹简的牛皮绳都被磨断了好几次、不断换上新的再读。这就是成语“韦编三绝”的来源。 后期鲁国人;③经历:学者—从政—周游列国—回乡办学。④地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生平信息,培养学生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讲述 “韦编三绝” ,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孔子的思想主张 【引导】出示《论语》节选材料,请学生研读材料,分析材料的内容,并回答孔子的思想。 【回答】①核心思想—“仁”。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仁”是待人宽容、相互爱护,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②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③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实行德政。 引导学生研读《论语》材料,从中提炼孔子的思想主张,培养史料分析能力,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
(三)孔子的教育成就 【提问】出示孔子弟子图片和生平,思考:商周时期,只有贵族和王室才能接受教育。春秋后期,孔子开始创办私学,什么出身的人可以拜孔子为师? 【提问】出示两则文字材料,请学生材料分析,孔子在教育上还取得了哪些成就? 【回答】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②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合材料分析其教育成就,让学生认识到孔子对中国教育发展的深远影响。
(四)孔子的其他成就 【提问】阅读课本,孔子还取得了什么成就? 【拓展】出示古籍照片和口诀,孔子曾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被后世称为“六经”。请学生结合所知内容思考其历史意义。 【拓展】出示曲阜“三孔”图片,你们知道曲阜“三孔”吗?生发言后作以拓展讲解。 【回答】精心整理古籍,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做出巨大贡献。 【回答】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介绍孔子整理古籍的成就,让学生了解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拓展 “三孔” 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家国情怀。
环节三:百家争鸣
(一)背景 【引导】出示三幅图片,结合前面所学,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政冶和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讲授】“百家”泛指数量多,“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在思想上 【回答】①经济大发展:铁犁牛耕推广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繁荣提供物质基础;②政治大动荡: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阶 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分析百家争鸣
政治上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层崛起;③文化大繁荣:私学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了阵地。 帮助树立唯物史观。
(二)儒家——孟子 【引导】依次出示孟子、荀子、墨子、庄子等人图片和名片,请学生分组合作,结合课本将其名片补充完整。 【讲授】1组汇报后,孟子在与人探讨什么是“大丈夫”时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孟子看来,不会被富贵扰乱心智,不会因贫贱改变操守,不会被威武屈服意志,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拓展】2组汇报后,战国时期,齐国为招揽人才,在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设置讲学的专门场所,被称为“稷下学宫”。聚集在这里的学者,来自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兴盛时有成百上千人。他们在此讲学、辩论、著书,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争鸣的局面。 【拓展】3组汇报后,《墨子》一书包含许多科学理论。其中,《经上》《经下》等篇目被合称为《墨经》,论述了数学、力学、光学等相关的许多基本要素,记载杠杆、小孔成像等方面的研究。 【拓展】5组汇报后,法家的“权、术、势”三种思想中,“权”指权力与权势,强调君主需掌握国家政治权力以统治国家;“术”指权术,是君主驾驭臣下、巩固统治的策略与手段;“势”指权势与地位形成的影响力,即君主凭借地位和权力形成的统治态势。韩非将这三种思想融合发展,他认为君主应凭借“势”确立权威,用“术”驾驭群臣,以“权”保障统治,主张三者结合,形成以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统治体系。 【1组】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民众。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 【2组】荀子名况字子舆,战国末期赵国人。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维系社会秩序。 【3组】墨子名翟,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军事家。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主张统一思想提倡节俭。 【4组】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5组】韩非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学说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6组】孙武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战国吴起著《吴子兵法》,主张“以治为胜”。孙膑,著《孙膑兵法》,主张慎战。 通过分组合作补充各学派代表人物名片,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补充各学派相关拓展知识,丰富学生对各学派思想的理解,感受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
(三)意义 【提问】出示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节选材料和书籍图片,百家争鸣的影响是什么? 【回答】①思想文化: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②文化传承: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分析百家争鸣的意义,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百家争鸣相关内容。老子作为道家创始人,提出“道”的思想及“无为而治”等主张,著有《道德经》。孔子是儒家创始人,核心思想为“仁”,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还整理了诸多典籍。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等代表的各学派,思想各异又相互影响,形成百家争鸣局面,这是古代思想文化高峰,为后世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深化本课所学知识,理解百家争鸣的重要影响。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表格梳理、史料分析、小组合作等活动,学生对诸子思想有了基本认识。但教学中存在不足,各学派思想对比不够深入,学生对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关联理解较浅;时间分配偏紧,部分拓展内容讲解仓促。后续需加强学派思想对比设计,增加典型案例分析,合理分配时间,引导学生更深理解思想与社会的联系,提升核心素养落实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