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开篇,承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聚焦民主革命从分散到统一的关键节点。教材以孙中山革命活动为主线,先述其思想转变历程,凸显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必然性;再详述兴中会到同盟会的发展,强调同盟会作为首个全国性革命政党的里程碑意义,解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及三民主义的内涵,明确革命指导思想;最后列举萍浏醴起义等武装斗争,展现革命实践的曲折。教材将思想演进、组织发展与武装斗争相结合,既呈现历史事件脉络,又渗透革命精神传承,为理解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意义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学过甲午战争等近代屈辱史,对民族危机有初步认知,易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但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政党运作等概念较陌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三民主义等理论内容需具象化讲解。学生对孙中山等历史人物有零散了解,但缺乏系统认识,且对同盟会历史作用等深层问题理解不足。此外,学生兴趣点多集中于历史故事,对理论分析兴趣较低,教学中需结合史料故事化处理,平衡趣味性与知识性,引导其从历史发展角度认识革命必然性。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明确兴中会等早期团体及同盟会成立的时空要素,梳理从分散团体到统一政党的脉络。通过《民报》等资料分析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三民主义的内容,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形成历史观点的能力。(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体会孙中山等革命志士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感悟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命运担当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使命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志向。(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三民主义的内容。
五、教学难点 理解孙中山思想的转变;分析中国同盟会成立及三民主义的意义。
六、教学方法 问题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材料分析、分组合作、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提问】出示孙中山的图片,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人物,他被称为“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跨越党派成为政治偶像,他是谁? 【导入】孙中山如何推动民主革命发展,中国同盟会又是如何成立的?接下来我们一同进入第8课《中国同盟会》 【回答】孙中山。 通过提问和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快速聚焦本课核心人物孙中山,引出本课。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一)了解孙中山 【引导】出示视频,请学生观看视频,并且随着课件的提示一同来了解孙中山。 【提问】你们还知道关于孙中山的哪些事迹? 【回答】①出生在广东翠亨村,一个衰落的农村家庭;②9岁入村私熟读书接受传统教育;③13岁前去夏威夷,接受西式教育;④17岁归国在香港学医,此时认为大清尚可救。 【回答】少年时代特别爱听太平天国的故事,称赞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自诩“洪秀全第二”。 通过视频和提问,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系统梳理孙中山早年经历,为理解其思想转变奠定基础。
思想转变 【提问】出示两则文字材料,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引导】出示史料,1894年,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材料一反映了孙中山什么思想?结果如何? 【引导】出示材料,与材料一相比,孙中山的思想有什么转变? 【回答】第一次转变:医人→医国。 【回答】希望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李鸿章未给予回应。 【回答】第二次转变:改革→革命。 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孙中山思想转变的历程,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三)成立兴中会 【引导】出示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誓词图和表格,结合课本,将表格补充完整。 【提问】鞑虏指的是谁呢? 【讲授】由此我们能够看出兴中会的建立具有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提问】兴中会的地位是什么? 【提问】兴中会建立标志着什么? 【回答】①发起人:孙中山;②时间:1894年11月;③地点:(美国)檀香山;④宗旨:振兴中华;⑤口号:振兴中华。 【回答】满清统治者。 【回答】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回答】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正式登上政治舞台。 通过表格梳理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直观掌握兴中会的基本信息,通过对 “鞑虏”的解读和地位的分析,理解其历史意义。
(四)广州起义
【引导】出示广州起义提纲,请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将提纲补充完整,自学广州起义部分。 【回答】①时间:1895年②准备:孙中山到香港,联络陆皓东等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同时开展筹款、联络会党和军队等秘密工作,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据点。③结果: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 通过自主学习提纲,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为后续理解革命的曲折性做铺垫。
(五)流亡海外宣传革命 【讲授】出示图文材料,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继续宣传革命,正如他所说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知道孙中山流亡海外宣传革命的相关史实。 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体会革命志士的信念与担当。
、‘ 环节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一)同盟会成立的条件 【提问】出示三部资产阶级著作材料,他们的著作有什么共同思想? 【提问】同盟会成立的条件都有哪些? 【引导】出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全国各地广泛设立示意图、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全国各地广泛设立列表(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同盟会成立的条件。 【引导】继续出示图文材料,请学生分析成立的条件。 【回答】建立共和制度宣传革命思想。 【回答】①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回答】②组织基础: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华兴会、光复会)。 【回答】③领导基础: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通过分析著作思想、观察示意图和列表,引导学生从思想、组织、领导三个层面归纳同盟会成立的条件,培养史料分析和归纳能力。
(二)同盟会成立 【引导】出示漫画,引导学生结合漫画内容和课本内容归纳概括同盟会成立的概况。 【讲授】出示三张图片,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为三民主义。 【回答】1905年,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其性质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直观呈现同盟会成立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其作为全国性革命政党的里程碑意义。
(三)三民主义 【引导】图示三民主义与同盟会纲领的对应关系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三民主义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提问】出示图文材料,三民主义的地位是什么呢? 【回答】民族主义: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核定全国地价,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 【回答】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 直观呈现三民主义,并分析其内容,有助于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革命的指导思想。
环节三:革命志士的奋斗
(一)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 【引导】依次出示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课件,留出5分钟时间,请学生分组合作,选出代表上前为大家介绍三场起义,形式不限,可以是角色扮演,也可以是知识讲解,但要把课件上的内容讲好、讲清。 【讲授】出示林觉民《与妻书》的内容,引导学生感悟其舍生取义、追求理想、忧国忧民、视死如归的精神。 【引导】出示材料,阅读材料,结合书本知识归纳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1组】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三万余人参加起义,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刘道一等在长沙遇害。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2组】角色扮演徐锡麟、秋瑾在安庆起义中英勇就义。 【3组】①准备:孙中山赴欧美各国募集起义经费,黄兴到香港设立统筹部,作为起义的领导机关。②时地:1911年4月、广州。③人物:孙中山、黄兴、赵声。④经过:黄兴在准备尚未就绪的情况下,临时决定提前举事。他亲率一百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吓得爬后墙逃走。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苦战一昼夜。⑤结果:失败。 【回答】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全国人民的斗志。 通过分组合作介绍和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加深对各次起义的了解; 通过《与妻书》和材料分析,感悟革命志士的精神,理解起义的历史影响,深化家国情怀。
(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围绕中国同盟会展开,梳理了孙中山早年的革命轨迹:从思想上由 “医人” 转向 “医国”、由改革转向革命,到行动上成立兴中会、发动广州起义,再到流亡中坚持宣传革命。1905 年,孙中山整合革命力量,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一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为纲领,后阐发为三民主义 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巩固课堂所学,渗透家国情怀。
成为革命指导思想。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虽多失败,却壮大了革命声势,展现了革命志士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精神。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史料分析和小组合作,帮助学生掌握了中国同盟会成立及三民主义等核心知识,核心素养目标基本达成。但三民主义内涵讲解较抽象,部分学生对“民权主义为核心”理解不足,需结合近代政体演变案例具象化。此外,对同盟会与早期革命团体的区别分析不够深入,可补充组织架构对比材料增强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