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
一
单 元 导 言 篇
部
分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第9课 辛亥革命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感受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知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
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了解军阀割据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第
一
单 元 导 言 篇
部
分
单元内容概述: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在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人的推动下,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团体不断涌现。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国同盟会,负责领导各地的革命活动。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但是,革命胜利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手中。他上台后,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遭到举国反对。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3年
二次革命爆发
1915年
袁世凯承认“二十一条”大部分内容;
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爆发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
·他是跨越党派的政治偶像;
·国家需要行动,他便行动于最前方;
·民族需要思想,他便思考在最远处;
·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以及继承者称其为“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
核心素养目标
01
明确兴中会等早期团体及同盟会成立的时空要素,梳理从分散团体到统一政党的脉络。通过《民报》等资料,分析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02
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三民主义的内容,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形成历史观点的能力。(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03
体会孙中山等革命志士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感悟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命运担当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使命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志向 。(家国情怀)
壹·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了解孙中山:
1.了解孙中山:
01
02
03
04
1岁
出生在广东翠亨村,一个衰落的农村家庭
入村私熟读书接受传统教育
农民家庭
初入学堂
9岁
13岁
新式教育
前去夏威夷,接受西式教育
香港学医
归国在香港学医,此时认为大清尚可救
17岁
少年时代特别爱听太平天国的故事,称赞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
自诩“洪秀全第二”
壹·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2.思想转变: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恶。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材料一:孙中山为清政府一个提督的家治病。他看见一批衣衫褴褛的犯人正要被处决,他们的身上拴着铁链,都在凄惨地喊冤,几个刽子手站在一边准备行刑。孙中山问一个官员,他们都审问了没有?为什么喊冤?“这些人还用得着审问,再杀几个也不多!”孙中山不忍再看下去……
第一次转变:医人→医国
壹·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甲午战争
1894年,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故曰: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思考:材料一反映了孙中山什么思想?结果如何?
希望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找大佬
求支持
李鸿章未给予回应。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思想转变:变法自强
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思考:与材料一相比,孙中山的思想有什么转变?
第二次转变:改革→革命
壹·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2.思想转变:
3.成立兴中会:
壹·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发起人 时间
地点 宗旨
口号 1894年11月
(美国)檀香山
振兴中华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满清统治者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
地位:
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正式登上政治舞台
孙中山
4.广州起义:
壹·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895年
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
孙中山到香港,联络陆皓东等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同时开展筹款、联络会党和军队等秘密工作,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据点。
陆皓东(1868-1895)
孙中山为筹集革命经费而发行的中华民务兴利公司债券
时间:
准备:
结果:
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 ——陆皓东
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 ——孙中山评价陆皓东
陆皓东亲手绘制青天白日旗
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
第一人
壹·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896年断发易服后的孙中山
1896年10月,在伦敦被清驻美使馆人员绑架,险丧命。
1900年,在新加坡被告发,驱逐出境。
1904年,在美国旧金山被拘留。
1906年,在日本政府被驱逐出境。
1908年,在越南被当局驱逐出境。
1908年,在曼谷被勒令离境。
1910年,南洋英属殖民当局不许居留。
流亡期间,孙中山创办报刊四处演讲、宣传动员革命、募捐筹集经费、筹建学校交…4次横渡太平洋、4次横渡印度洋、6次横渡大西洋、4次到马来西亚、4次到美国、4次到英法、6次到越南、9次到新加坡、2次到泰国、15次到日本……总计行程达2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圈。
5.流亡海外宣传革命: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
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贰·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同盟会成立的条件:
章炳麟
邹容
陈天华
公历未名,即以革命明之,
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
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
——《革命军》
我们要想拒洋人,
只有讲革命独立。
——《警世钟》
他们的著作有什么共同思想?
宣传革命思想
建立共和制度
①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贰·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全国各地广泛设立示意图
革命团体 时间 领导人 地点
兴中会 1894年 孙中山 檀香山
公强会 1901年 梅际郇、童显懋 重庆
华兴会 1903年 黄兴、宋教仁 长沙
光复会 1904年 蔡元培、陶成章 上海
易知社 1904年 张惟圣、虞维煦 江西
岳王会 1905年 陈独秀、柏文蔚 安徽
日知会 1906年 刘静庵 武昌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全国各地广泛设立列表(部分)
②组织基础: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华兴会、光复会)
1.同盟会成立的条件:
贰·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同盟会成立的条件:
③领导基础: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 ——章士钊
贰·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2.同盟会成立:
1905年,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革命纲领
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贰·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2.同盟会成立:
中国同盟会会徽
中国同盟会纲领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为三民主义。
贰·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3.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到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孙中山选集》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选集》
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选集》
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核定全国地价,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
民族革命(前提)
政治革命(核心)
社会革命(补充和发展)
贰·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3.三民主义:
地位: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
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
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叁·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
名称 时间 领导 结果 影响
1906
刘道一、蔡绍南
失败刘道一等长沙遇害
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同盟会声望大振。
萍浏醴(lǐ)起义形势图
(1906年12月)
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三万余人参加起义,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刘道一等在长沙遇害。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挽刘道一孙中山
半壁东南三楚雄,
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孽艰难甚,
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
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
横揽江流一奠公。
萍浏醴起义
叁·革命志士的奋斗
安庆起义
徐锡麟
(1873—1907)
丹心一点祭余肉,
白骨三年死后香。
——孙中山写给
徐锡麟的挽联
秋瑾
(1877—1907)
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宋庆龄为绍兴
秋瑾纪念馆题词
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起义人员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
徐锡麟死难。秋瑾拒绝逃走,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
叁·革命志士的奋斗
黄花岗起义
(1)准备:
(2)地点:
(3)时间:
(4)人物:
(5)经过:
(6)结果:
1911年4月
孙中山、黄兴、赵声
孙中山赴欧美各国募集起义经费,黄兴到香港设立统筹部,作为起义的领导机关。
广州
黄兴在准备尚未就绪的情况下,临时决定提前举事。他亲率一百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吓得爬后墙逃走。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苦战一昼夜。
失败。
1911.4 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平均年龄29岁
叁·革命志士的奋斗
舍生取义、追求理想、忧国忧民、视死如归
叁·革命志士的奋斗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阅读材料,结合书本知识归纳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革命志士的奋斗
1、个人简介
2、思想转变
3、革命先行
(1)成立兴中会(第一个革命团体)
(2)组织广州起义
(3)流亡海外宣传革命
(1)成立条件
(2)概况
(3)影响: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
(4)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1906年,萍浏醴起义
1907年,安庆起义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如图是某剧组在檀香山拍摄的某一场所,这一场所曾见证了孙中山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这一团体是
A. 强学会 B. 保国会
C. 兴中会 D. 同盟会
2.他从甲午战争时期就开始领导武装反清斗争,屡败屡起,百折不挠,使民族民主革命成为波涛汹涌的时代潮流。他是
A.孙中山 B.章炳麟
C.邹容 D.陈天华
C
A
3.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变法维新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社会主义
4.《中华民国史》写道:“他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 这个“大团体”成为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这个“大团体”是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华兴会 D.中国同盟会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