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2 11:0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核心素养目标
01
通过阅读教材制作人物名片,简述老子、孔子的生平,了解这一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提升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02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唯物史观)
03
通过领略古人卓越政治智慧,感受中国文化一脉相传,体会以“天下兴”为己任的责任担当, 树立赓续传统、复兴民族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
壹·老子与《道德经》
1.老子简介:
阅读教材,找出老子所属学派、思想主张及经典著作的相关信息?
老子
姓名
籍贯
工作经历
历史地位
代表著作
姓李,名耳,字聃(dān)
春秋后期楚国人
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典籍
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
“子”是一种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后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
壹·老子与《道德经》
2.老子的思想主张:
①核心思想——他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所以人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这是一种朴素唯物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塞翁失马
失马
(祸)
得马
(福)
摔伤
(祸)
幸存
(福)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②哲学思想——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互相转化,这是一种朴素辩证法。
壹·老子与《道德经》
2.老子的思想主张:
人法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驾驭和征服天下间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
③处世之道——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译文:我无为,人民就能自然受到教化;我好静,人民就能自然品行端正;
④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无为=不作为?
“无为”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指不妄为,凡是顺其自然,且不加以不必要的干预。
壹·老子与《道德经》
3.著作——《道德经》:
《道德经》书影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
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贰·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简介:
孔子(春秋·鲁国)
《论语》
姓名
籍贯
经历
历史地位
代表著作
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鲁国人
学者——从政——周游列国——回乡办学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弟子编订)
孔子晚年时十分喜欢研读《易》。当时书籍主要写在竹简上,再用牛皮绳将这些竹简按顺序编连起来。《易》深奥难懂,为了深入学习这部书,孔子把《易》翻阅了许多遍,甚至编连竹简的牛皮绳都被磨断了好几次、不断换上新的再读。即便这样孔子还说逊地说:“如果我能再多活几年,应该就可以把《易》的文字内容理解消楚了。”这就是成语“韦编三绝”的来源。
贰·孔子和儒家学说
2.孔子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 仁者爱人。
材料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
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外在的道德规范
用自己的感受推及他人
①核心思想——“仁”。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同时,“仁”是待人宽容、相互爱护,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贰·孔子和儒家学说
2.孔子的思想主张: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
②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其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解析:强调是治理国家要依靠道德的力量,以道德教化天下,用礼仪约束百姓。他的主张体现了孔子的重民思想,有利于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缓和社会矛盾,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③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实行德政
贰·孔子和儒家学说
3.孔子的教育成就:
子渊
出身贫贱
子牛
出身贵族
子贡
出身富商
子路
出身农民
思考:商周时期,只有贵族和王室才能接受教育。春秋后期,孔子开始创办私学,什么出身的人可以拜孔子为师?
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
贰·孔子和儒家学说
2.孔子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
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针对性的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
②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材施教
材料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实事求是
温故知新
学思结合
谦虚好学
贰·孔子和儒家学说
3.孔子的其他成就:
孔子曾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被后世称为“六经”。
《诗经》书影
《春秋》书影
整理古籍《诗经》《尚书》等
编订编年体史书《春秋》
言论记录在《论语》
精心整理古籍,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做出巨大贡献。
意义: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贰·孔子和儒家学说
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曲阜“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1994年,孔庙、孔林、孔府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曲阜“三孔”
叁·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背景:
①经济大发展: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文化
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大动荡: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阶层崛起;
③文化大繁荣:私学兴起,为学木繁荣提供了阵地。
结合前面所学,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政冶和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叁·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泛指数量多,“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庄子
墨子
孟子
荀子
叁·百家争鸣
简介
主张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
2.儒家——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
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民众。
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
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③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
孟子在与人探讨什么是“大丈夫”时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孟子看来,不会被富贵扰乱心智,不会因贫贱改变操守,不会被威武屈服意志,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这种精神对后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重要影响。
学史崇德
叁·百家争鸣
3.儒家——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
简介
主张
荀子,名况,字子舆,战国末期赵国人。
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
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战国时期,齐国为招揽人才,在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设置讲学的专门场所,被称为“稷下学宫”。聚集在这里的学者,来自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兴盛时有成百上千人。他们在此讲学、辩论、著书,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争鸣的局面。据说荀子曾在这里游学,成为当时颇有威望的学术领袖。稷下学宫对促进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知识拓展
叁·百家争鸣
4.墨家——墨子: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
简介
主张
墨子,名翟,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军事家。
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主张统一
思想
提倡节俭(“节葬”、“节用”)。
《墨子》一书包含许多科学理论。其中,《经上》《经下》等篇目被合称为《墨经》,论述了数学、力学、光学等相关的许多基本要素,记载了杠杆、小孔成像等方面的研究。《墨子》中的《城守篇》详细介绍了城门结构、城池防御设施构造、弩机等器械制造工艺,对我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相关史事
叁·百家争鸣
5.道家——庄子:
庄子
(约公元前369-前286年)
简介
主张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的宋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
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叁·百家争鸣
6.法家——韩非:
韩非子
(约公元前280-前233年)
简介
主张
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学说的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
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法家的“权、术、势”三种思想中,“权”指权力与权势,强调君主需掌握国家政治权力以统治国家;“术”指权术,是君主驾驭臣下、巩固统治的策略与手段;“势”指权势与地位形成的影响力,即君主凭借地位和权力形成的统治态势。韩非将这三种思想融合发展,他认为君主应凭借“势”确立权威,用“术”驾驭群臣,以“权”保障统治,主张三者结合,形成以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统治体系,让君主通过掌控权势、运用权术来巩固权力,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
知识拓展
叁·百家争鸣
7.兵家:
春秋孙武
简介
主张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不战而屈人之兵”
战国吴起
战国孙膑
孙膑,著有《孙膑兵法》,主张慎战,“事备而后动”、
“战胜而强立”。
吴起,著有《吴子兵法》,主张“以治为胜”。
叁·百家争鸣
8.意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①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②文化传承: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
老子
思想主张
著作
“无为而治”;
事物有对立面,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孔子
政治思想
教育思想
地位和影响
百家争鸣
背景/原因
“仁”、为政以德
代表人物
及主张
《道德经》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儒家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礼治
墨家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家 庄子:顺应自然和民心、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以法治国、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影响
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1.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反映出( )
A.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 B.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 D.老子与孔子的个人品质的完善
2.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小明同学老是不按时交作业,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他的学习小组提出了以下四种解决方案。其中体现了诸子百家中道家思想的是( )
A.互相关爱、共同克服 B.制定规则、严管严罚
C.顺应天性、自我觉悟 D.真情感化、道德教育
C
C
3.《道德经》记载:“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下列与材料体现的思想一致的是( )
A.南辕北辙 B.祸福相依
C.唇亡齿寒 D.朝秦暮楚
4.“战国时期,文化知识不再为贵族阶层所垄断而流向民间,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士人阶层。战国的士以掌握学术文化知识为主要身份标志,他们在社会上的活跃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各种学说、学派并出,形成‘百家争鸣’的自由学术氛围。”以上材料说明了战国时期( )
A.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
B.思想文化发展出现高峰的原因
C.各国变法,建立新的政治秩序
D.中原“诸夏”与周边民族的交融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