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2 10:4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2026 学年上学期上期 9 月份半月考高 二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
文章的地位与影响,往往不在于其篇幅的长短,而在于其对思想史的价值与贡献,在于它是否揭示了人类思维发展、思想探索的轨迹,是否为后人留下了足够的发挥与阐释的空间。《大学》以不足两千字的篇幅,却成为中国儒学史、思想史上的经典,原因正在于此。《大学》在儒学史上的定位及其学派归属,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依传统看法,孔子之后儒学分化出孟子、荀子两派,呈现出不同的思想性格与发展理路。孟子重心,谓之内在论;荀子隆礼,谓之外在论。宋之学者多以《大学》为内在一系,属于思孟学派。在宋儒建构的道统谱系中,《大学》归于曾子,与子思《中庸》、孟轲《孟子》承续一脉。朱熹以《大学》归于思孟一派。理学中陆、王一派虽然也以《大学》为内在一系,但其对《大学》的理解与程朱颇有差异,《四书》中《大学》也一直是两派争论的焦点。近代以来,受新的学术思潮影响,不少学者认为《大学》晚出,于是对于《大学》之思想性格及其学派归属也有了新的看法。冯友兰先生著《<大学>为荀学说》,以为《大学》成于秦汉之间,自然应该归于荀学一派。徐复观先生表达了不同看法。他说:“孟荀同言礼义;但孟子多就心上言;而荀子则多就法数上言。《大学》乃属于孟子以心为主宰的系统,而非属于荀子以法数为主宰的系统。知乎此,则《大学》虽亦有受荀子的影响,但这是副次的、枝节的。其主要的立足点,当在孟学而不在荀学。”徐氏虽然也认为《大学》晚出,但认为其受孟学一派影响为大。那么,《大学》思想性格究竟更接近于荀学,还是与《中庸》《孟子》一脉相承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到《大学》本身,具体分析其思想内涵与成书时代的精神状况。
就《大学》之思想主旨说,我们以为其为先秦儒学修身思想的理论总结与系统阐述。就其成
书年代看,我们认为《大学》成书较早,所以既不可能受孟子思想的影响,也不可能受荀子思想的影响,考虑到战国早期儒家思想尚未明显分化的特点及其《大学》本身之思想内涵,我们以为纠结于孟学、荀学的归属对思想史的研究并无多大意义。我们所要关注的是《大学》的思想内涵及其对先秦儒学思想发展的影响。作为先秦儒学修身思想理论总结与系统阐释,《大学》在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然而作为战国早期儒学的一篇经典,《大学》的一些论述已经蕴含了后世心性之学的某些端绪,对其后思孟学派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大学》之“明德 ”“正心”“诚意”,虽然并不是以心性之学的角度来论述的,其“德”“心”“意”也并不具有先天的道德善性,但其中一些论述的确具有了孟子心性之学的萌芽,开启了心性之学的大门。
《大学》之“心”并非道德之心,与孟子所论之心显然不同,但《大学》论“正心”已经突出了心在修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心性之学开了端绪。修身之所以要正心,因为心之作用重大,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种对“心”之作用的强调,在以前的儒家思想中从未见到,开启了战国心性之学对“心”之探讨。然而,由于受外界物欲的干扰与遮蔽,“心”又往往偏离其正,所以修身
语文试卷第 1 页,共 8 页
必以正心为先。
这又开启了战国儒家“正心”“养心”“求放心”之思想主张。以此而论,《大学》似乎与思孟学派更为接近。
然而,作为战国早期的著作,其思想往往呈现出过渡性,往往蕴含了其后某种或某几种思想学说的因素或者端绪,往往表现出兼容性、模糊性。以其同者观之则见其同,以其异者观之则见其并,所以冯友兰先生在《〈大学〉为荀学说》中发现了其与《荀子》思想的一致性,并列举大量的证据来论证《大学》为荀学一系。而徐复观先生则看到了《大学》与孟子思想的相通之处,以其为孟学一系。这种思想性格的二元性甚至多元性,是战国儒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正是这种思想的二元性或多元性,开启了其后儒家思想多元多样的发展,孟、荀之学由此而来。
(摘编自梁振杰《从诸子之学到官方经学:儒学由先秦至汉的转变研究》)
材料二:
就《大学》的时代而言,此书要早于《荀子》甚至《孟子》。
此书为较简短的议论体,而非长篇大论。其文风,亦十分古朴。此书首章为全书纲要,先列全篇纲要,然后再作具体论述,乃先秦时期的著书习惯。除《大学》等外,郭店简《老子》《五行》《成之闻之》等莫不如此。
王力先生说:“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是循着单音词到复音词的道路前进的。”有些概念在《大学》尚为单音词,而在《孟子》《荀子》已成为复合词了。如“仁”“义”二词在《大学》曾多次出现,甚至相对举,如“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但“仁义”一词一直没有出现过。这一点是与《论语》相同的。但《孟子》和《荀子》的情况就不同了,在此二书中,“仁”“义”不但单独出现,而且多次使用“仁义”一词(“仁义”连用在郭店简《老子》中只一见,还很难说就是复合词)。这说明《大学》要早于《孟》《荀》。
(摘编自郭沂《先秦文献探源》)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大学》能成为思想史上的经典,在于它能够不断被解读、阐释,能够揭示人类思维发展、思想探索的轨迹,具有思想史的价值与贡献。
程、朱一派和陆、王一派以及徐复观都将《大学》归于思孟派,而冯友兰对此有不同看法,但他们在《大学》成书年代上都持相近看法。
对《大学》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大学》的思想内涵及其对先秦儒学思想发展的作用,强调孟学、荀学的归属对思想史的研究没有价值。
“以其同者观之则见其同,以其异者观之则见其异”,指的是对战国早期的著作,不同的学者可以从相同的角度看到同一文本的不同侧面。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孔子之后儒学分化出孟、荀两派,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理路,这一分化与儒学内容的丰富有关,也反映了古代思想家对儒学的不同理解。
有学者认为《大学》接近于思孟派,理由是《大学》与孟子的思想有相通之处,虽然《大学》与孟子所谈的“心”指代的内容不相同。
对《大学》归属的不同解读,体现了思想史研究的主体多元和方法多样,丰富了对先秦儒学的理解,促进了思想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冯友兰认为《大学》为荀学一系的观点,比徐复观所持的“《大学》受孟学一派影响为大”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因有大量的证据支持。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语文试卷第 2 页,共 8 页
文章先指出《大学》的地位和影响,然后梳理历史上不同学者的观点,逐步深入地探讨《大学》的学派归属和思想性格。
文章对《大学》中的“德”“心”等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既为后续的讨论和分析提供了基础,又确保了论证的严密性。
文章从战国早期著作的特点出发,论证出《大学》的思想可能具有二元性或多元性,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论证方法。
文章既有作者的观点也有其他学者的观点,既有继承也有批判,其内容对相关研究者的接续研究有一定启示与参考价值,
《大学》对先秦儒学有何影响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4 分)
古籍考辨是指对古代文献的真伪、作者、成书年代、内容诠释等问题进行的学术研究。要分别考辨《大学》的学派归属和成书年代,可以从何入手 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文本一:
枇杷熟了
李欣蓓
父亲沉默寡言,生活的重担早已压弯了他的脊梁。他是一个不起眼儿的卖早点的摊主,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在热气腾腾的油锅旁,揉面,翻油条。年幼的我会在父亲支起的摊位上帮他一起卖油条,我们都在努力,尽量支撑起这个只有我们两个人的小家。
小时候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和父亲一起到巷尾摘枇杷果儿。初夏,夕阳的余晖洒在小巷。①巷尾的老枇杷树上,金黄的果实如同一颗颗小太阳挂满枝头。那棵枇杷树枝繁叶茂,一年四季开花结果,自由生长着。我盼着枇杷树能每天都结出一串串果实,因为那是无须花钱就能得到的最甜的水果。
枇杷树下,父亲摘果的动作笨拙而执着,像极了这些年他为我所做的一切--无声却坚定!这些年
,父亲又当爹又当妈,虽然比不上别人的父母,但是他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我。他舍不得多花一分钱,也极少花钱去买街上昂贵的水果。因此,枇杷果儿就成了老天对我们最好的馈赠。
父亲文化不多,小学没上完就因家里没钱而辍学。但他知道,读书才是孩子的出路。他每天起早贪黑,用卖出的一根根油条凑够了我上学的学费。入学前夜,月光透进铁皮屋顶的裂缝,他蹲在床边,拿出邻居送的一个旧书包,用手反复摩挲着,仿佛那是世上最珍贵的物件。
我穿着宽大的旧校服,背着旧书包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迎接我的是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当我操着浓重的方言念课文时,教室里发出低低的嗤笑声。
他们嘲笑我的方言,嘲笑我的衣着,甚至嘲笑父亲那满是油污的围裙。我曾无数次想要逃离,想要躲进父亲的怀里,可他却总是用那双粗糙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背说:“咱靠双手挣钱,不偷不抢,没啥可丢人的!妮儿,别介意!有爹在呢!”
我拼命读书,成为老师口中家境贫寒但刻苦努力的好学生。拿到重点中学录取通知书那天,父亲咧嘴笑着,凸起的两个脸蛋儿像熟透的枇杷果。
②父亲这些年起早贪黑,身体愈发消瘦,渐渐地连端起油锅和面盆都十分费力。小巷临街的门面房要改造,听说新门面房的租金要高出好几倍,父亲不得不
语文试卷第 3 页,共 8 页
放下他唯一的生存技能,干起了最简单却又脏又累的行当一收废品。他总是把收来的纸壳和酒瓶子
等废品分拣后,装入一个又大又结实的旧袋子里,使尽全力将几十斤重的大布袋甩到肩后,一步一步背到三轮车上。卖废品时,偶尔会被克扣斤两,他也毫不在意,攥着得来的几张皱巴巴的纸币,笑得像捡到了宝。
有一天,他去上门收废品时,被一位同学认了出来。第二天,当我一坐到座位上时,就感受到了同学们异样的目光,那些细细簌簌的声音在耳边不断响起:“她爹不卖油条了,走街串巷收废品嘞……”
放学后,我憋着一肚子闷气回到家,见到父亲,我冲他大喊大叫:“以后别再到我们学校附近转悠!”他愣怔片刻,憨笑着点点头,从衣兜里掏出一把枇杷果,然后佝偻着身子离开。我气呼呼地一口咬下,枇杷果又酸又涩。
青春期的叛逆让我渐渐疏远了他。我开始嫌弃他的笨拙,嫌弃他的贫穷,甚至也和同学一样嫌弃他装满废品的破三轮儿。
不久后,我顺利考上高中。开学前,父亲笨拙地为我准备住校的行李。他拿出一个崭新的书包,将一只粉色的布娃娃和一袋新鲜的枇杷果塞了进去,满脸期待地望向我,说:“妮儿,好好学习,过几年咱考个好大学!”
打那以后,我减少回家的次数。不仅如此,我还特意不告诉他参加家长会的时间,说是怕麻烦他。父亲倒也很听我的话,依然自顾自忙着收废品、整废品、卖废品。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怕他给我丢脸,我怕同学们都知道,这个没文化一脸憨笑、卖过早点又收废品的人,是我的父亲。
有一天,父亲没有骑那辆收废品的破三轮车,而是拿了一个盒子在学校门卫室等我。枇杷熟了,父亲将个儿大的洗净装到盒子里带给我。明媚的阳光下,我忽然看见他龟裂的掌心-上面布满了收废品时划出的血痕。那天或许是心情不错,又或许是那些枇杷真的很好吃,我破天荒地夸道:“这枇杷真甜!真好吃!”
父亲憨笑着,脸上露出了些许自豪:“妮儿爱吃,俺还给妮儿摘!”
我很愧疚,父亲对我的爱从未因生活的艰辛而减少半分,他用自己笨拙的方式默默守护着我。只不过,是我忘记了如何去爱父亲……
父亲在我高三那年积劳成疾去世,他没能看到我考上大学。那年初冬,巷尾的老枇杷树开出的花朵格外繁盛,厚实的白色花瓣包裹着鹅黄色花蕊,散发出淡淡的、清新的阵阵蜜香。那一朵朵“隔岁花”,把父亲和我永远隔在了两个世界。
又到了摘枇杷的季节。我站在那棵枇杷树下,依稀看到父亲佝偻的身影,手里依旧攥着那只破旧的布袋。③他踮着脚,努力去够那些高处的果子,仿佛那是他唯一能为我做的最开心最幸福的事 情。我站在远处,忽然泪如雨下。那一刻,我真想冲上去抱住他,告诉他:“爹,谢谢您,枇杷真甜!”那些黄澄澄的枇杷,像太阳一样时刻温暖我的内心,提醒我: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那个踮起脚尖儿为你摘枇杷果的人……
(有删改)
文本二:
塑造形象离不开细节。真正的文学作品,情感性和形象性是不可或缺的,二者依靠细节来显现。假如通篇都是笼统的叙述而没有细节描绘,所有的人、事、物、景都是一掠而过,就必然导致作品情感空洞、形象模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根本来不及对某一朵花细心观赏,无由体会其独特的美,又怎么可能对其一往情深呢 因此,就文学作品而言,细节就是形象,细节就是情感。《我与地坛》中,母亲“④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不用一个“爱”字,却让我们看见最深沉的母爱。这些细节就像老照片,越细看越能感受到平淡
语文试卷第 4 页,共 8 页
中的深情。
(节选自赵海菱《也说文学作品的细节之魅》,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文章以“枇杷”这一物象来串联情节,枇杷在不同场景中的反复出现,显露出父爱在岁月中的深沉与伟大。
由儿时的“甜”到青春期的“酸”和“涩”,枇杷果味道的变化象征着“我”成长过程中对父亲情感态度的转变。
父亲将洗净的大个儿枇杷装盒送到学校,是由于他知道女儿因他而受到嘲笑,想借此缓和二人之间的关系。
文末以父亲离世后,枇杷树结出的饱满甜美的金黄果实象征父爱的延续,表现出女儿对父亲的深深追念。
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句子①将枇杷果比拟为“小太阳”,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其鲜明色泽与饱满形态,充满视觉美感。
句子②中“连端起油锅和面盆都十分费力”表明父亲身体出现问题,为下文父亲去世埋下伏笔。
句子③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父亲踮脚努力够果子的姿态,凸显出父亲“无声却坚定”
的爱。
句子④中的“端”字既写出了母亲眼患疾病的身体状况,又表现出她寻找儿子时的急切和气愤。
文本一中频频出现“小时候”“入学前夜”“高三那年”“又到了摘枇杷的季节”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词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 请简要分析。(4 分)
文本二指出:“塑造形象离不开细节。”文本一在塑造父亲形象时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文本,回答 10-14 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语文试卷第 5 页,共 8 页
文本二:
盂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涂黑。(3 分)
故南面临官 A 贵 B 而不骄 C 富 D 而能供 E 有本 F 而能图末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老子>四章》中“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的“累”意为“积累”。 B.“欲民之速服也”的“之”和《兼爱》中“虽父之不慈子”的“之”相同。 C.《<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中“而”指“如果”。
D.文中“强民所不能”的“强”意思是“强求,勉强”,与《<老子>四章》中“自胜者强”的“
强”不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答案(1)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4 分)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4 分)
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小题。
杜荀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①兼得一般平。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
注: ①岐: 同“歧”,岔路。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首联“搅”一字颇有讲究,极尽夸张地写出寒风呼啸,有摧枯拉朽之势。 B.颔联通过写飞禽无影、竹枝折断,直接表现出雪之大、雪之厚。
颈联写景由远及近,描绘出窗雪覆盖大地,茫茫无垠的景象。
本诗没有一个“雪”字,但雪又无处不在,诗人善于运用细节来描绘雪景。
诗歌尾联充满理趣,且饱含儒家的思想情怀。请结合所学课文《<论语>十二章》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简要概括并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
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 18-22 小题。
什么是英雄 在中国古代, A 。刘劭《人物志》中写道:“英”是野草中精秀茂盛者,所以“英”代表聪明秀出的英才,指的是文韬;而“雄”指自然中善战的所有雄性动物,所以“雄”代表胆识过人的雄才,指的是武略。千年大变局中的盗火者严复,在一片颓废的土壤中,用著作震撼晚清,这便 是英才;“千古风流人物”中的三国豪杰,于群雄逐鹿的时代里,用战戟搅动风云,这就是雄才。如今,英雄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①2020 年不畏劳苦的抗疫中的医护人员,②2023 年重庆山火期间自发组织的救援队,③2024 年拯救一整车人的钱云剑、蒋成磊等浙江“好汉”……④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
。⑤我们如果套用《人物志》里对英才和雄才的描述,⑥就很难判决哪些人是英才,⑦哪些人是雄才。他们在成为英雄之前,可能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我们称他们为英雄,都是基于一个共同点, B 。英雄的内涵,经过时光的淬炼,已经从个人的才能、成就,转变为对集体奉献的大义和美德。
在西方传统文化中,英雄的形象和中国古代是很相似的。比如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战斗英雄奥德修斯,他以机智和勇毅在各种困境中生存下来。他表现出来的智慧、胆识,都是中国古代英雄最典型的品质。
但到了近现代后期,一些不太典型的英雄形象开始重新被挖掘,比如推石头的西西弗斯。哲学家加缪称他就是真实世界里的你我他,似乎毫无意义,但一直
语文试卷第 7 页,共 8 页
在努力。人生在世,哪来那么多的英雄伟业,即使人生毫无成效,西西弗斯也在用自己的抗争来赋予自己人生的意义。所以,在哲学家的重新诠释之下,西西弗斯成了西方近现代文化语境下的英雄。从被仰望者到普罗大众,再到我们每一个人,在中外历史文化里,英雄的内涵,在不断丰满。
18、第一段画线句中将严复比喻为“盗火者”,其效果如何 “颓废的土壤”这一比喻的本体是什么 (4 分)
下列句子中的“丰满”与文中加点的“丰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这个国家经济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状态显得如此丰满。
B.经过几年的写作,他的作品集逐渐丰满,每一页都充满了深情与哲思。 C.她的脸庞丰满,肌肤饱满有光泽,给人一种健康有活力的感觉。
D.这只天鹅的羽毛丰满,如同一件华丽的羽衣,优雅而高贵。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文中分别提到了中国古代、当下以及西方传统文化和近现代的英雄形象,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的英雄有什么共同的精神内核 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概括。(5 分)
四、作文(60 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周国平人的生命就是不断地适应再适应。———哈代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一)现代文阅读 Ⅰ(1-5 题)
A
D
C
①是先秦儒学修身思想的理论总结与系统阐释,在儒学思想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②蕴含后世心性之学的端绪,开启战国儒家 “正心” “养心” “求放心” 的思想主张,对思孟学派发展影响深远;③思想具有兼容性、模糊性,为儒家思想多元发展奠定基础,推动孟、荀之学的产生。
考辨学派归属:①分析《大学》核心思想内涵,如 “明德” “正心” “诚意” 等概念与孟学、荀学的契
合度;②对比《大学》与《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判断其更接近内在论(孟学)还是外在论
(荀学);③结合战国早期儒学未明显分化的特点,考量其思想的过渡性与兼容性对学派归属判断的影响。
考辨成书年代:①分析文风与著书习惯,如《大学》为简短议论体,首章列纲要再论述,符合先秦早
期著书特点;②对比词汇演变,如《大学》中 “仁” “义” 为单音词,无 “仁义” 复合词,而《孟子
》《荀子》中 “仁义” 常用,判断其早于孟、荀著作;③结合战国早期儒学发展状况,推断其成书早于孟、荀,不受二者思想影响。
(二)现代文阅读 Ⅱ(6-9 题)
C
B
①清晰梳理 “我” 与父亲的成长与相处历程,从儿时摘枇杷、入学、高中到父亲离世,时间线明确
,叙事条理分明;②增强文章真实感与代入感,如 “入学前夜” “高三那年” 等具体时间节点,让读者更易共情;③凸显父爱的持久与深沉,不同时间点的事件串联,展现父亲始终如一的付出,深化 “枇杷承载父爱” 的主题。
①通过动作细节塑造:如父亲摘枇杷 “笨拙而执着” 的动作、摩挲旧书包的反复手势、甩废品布袋的吃力姿态,凸显父亲的质朴与坚韧;②通过外貌细节塑造:如父亲 “凸起的两个脸蛋儿像熟透的枇杷果” “龟裂的掌心布满血痕”,展现父亲的辛劳与苍老;③通过语言细节塑造:如父亲 “咱靠双手挣钱,不偷不抢,没啥可丢人的” “妮儿爱吃,俺还给妮儿摘”,体现父亲的乐观、自尊与对女儿的疼爱;④通过物品细节塑造:如旧书包、崭新书包、装枇杷的盒子,这些物品承载父亲对女儿的期望与关爱,丰富父亲形象。
(三)古诗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10-14 题)
A、C、E
B
C
(1)君子统治百姓,不可以不了解百姓的本性,并且通晓百姓的情感。
(2)凡是自身具备这四种开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充它们,就像火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开始流淌一样。
①都强调君主(或 “在上位者”)要重视道德修养,以道德教化治理百姓;②都认为要关注百姓需求与情感,以仁政(或 “不忍人之政”)实现良好统治;③都重视 “心” 的作用,强调正心、扩充血性(四端)对个人修身与治国的重要性。
古代诗歌阅读(15-16 题)
D
①儒家 “仁爱” 思想:尾联将 “拥袍公子” 与 “跣足樵夫” 对比,批评公子不知民间疾苦,倡导关爱百姓、体恤民生,与《论语》中 “仁者爱人”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的思想一致;②儒家 “忧乐天下” 的情怀:诗人关注樵夫的艰辛,暗含对社会不公的忧虑,体现 “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意识,与《论语》中 “士不可不弘毅” 及 “不忍人之心
” 推及他人的主张契合。
名篇名句默写(17 题)
(1)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示例: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符合图片思乡、孤独意境即可)
(四)语言文字运用(18-22 题)
①“盗火者” 比喻严复像普罗米修斯一样,在晚清思想颓废的背景下,引入西方先进思想,为中国带来新的思想火种,生动凸显其思想启蒙作用;②“颓废的土壤” 本体是晚清时期思想落后、文化凋敝的社会环境。
B
A:英雄分为 “英才” 与 “雄才”(或 “英雄是英才与雄才的结合”);B:他们都有对集体奉献的大义和美德
①修改为 “2020 年抗疫中不畏劳苦的医护人员”(调整语序,使定语修饰恰当);⑥修改为 “就很难区分哪些人是英才”(“判决” 改为 “区分”,搭配恰当)
①都具有奉献精神:中国古代英雄、当下英雄为集体或他人付出,西方英雄(如奥德修斯、西西弗斯)为目标或意义抗争;②都具备坚韧品质:面对困境不退缩,如中国古代英雄的武略、当下英雄的坚守、西西弗斯的持续努力;③都追求价值实现:无论是个人才能的展现(古代英雄),还是对集体、人生意义的追求(当下、西方英雄),都在践行自身价值。
(五)作文(23 题,立意示例)
立意 1:寻找合宜位置与适应环境相统一,在适应中找准自身定位;立意 2:以 “敏于事、慎于言 ” 的态度,在适应中坚守本心,找到合宜位置;立意 3:适应是为了更好地寻找合宜位置,在定位中实现自我价值。(需结合材料,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 800 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