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4个省,18座大山,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告诉世人:中国革命必将胜利!
课堂导入
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
课堂导入
长征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胜利”是指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
什么是长征
瑞金
突破敌四道防线
强渡乌江
占领遵义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
过草地
陕北吴起镇会师
甘肃会宁会师
长征的基本路线
强渡乌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长征胜利万岁
杨成武
杨成武(1914年10月27日—2004年2月14日),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中共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杨成武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主要作品有《杨成武回忆录》《杨成武军事文选》等。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
党
政
不忘初心使命
牢记忠党爱国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国民党当局却鼓吹“攘外必先安内”,实行“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政策,集中兵力对红军实行围剿政策。
中共中央出现左倾错误,临时中央以及完全不懂中国实际的洋顾问(“国际顾问”李德)改变了过去毛泽东等人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造成红军对国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伤亡惨重,根据地缩小,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只能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
红军长征
“
党
政
不忘初心使命
牢记忠党爱国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
“
党
政
不忘初心使命
牢记忠党爱国
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
回忆录,散文的一种,用叙述或描写的方式追记自己或自己所熟悉的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回忆录的篇幅有长有短,具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文体知识
概念
特点
真实、广泛、突出。
分类
亲笔回忆录、口述回忆录
回忆录
在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回忆录这种文体。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克塞诺封写了一本书,比较完整而忠实地记载了苏格拉底的言论和经历,书名就叫《回忆录》。
文体知识
在我国,撰写回忆录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儒家经典《论语》,就是一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著作。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也可以看作是一篇回忆录文章。古人撰写的一些吊唁文章和墓志铭,也带有回忆录的性质。
回忆录
文体知识
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
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
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突出 ,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 ,有一定的代表性 ,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 ,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字词积累
“
党
政
不忘初心使命
牢记忠党爱国
跋涉 窑洞 巍峨 给予
迂回 雷霆 马镫 缴获
歼灭 追剿 驻扎 蒙蒙亮
彝族 寒噤
bá
yū
jiān
yí
yáo
tíng
jiǎo
jìn
wēi
dèng
zhā
jǐ
jiǎo
mēng
拍手称快:形容因事情有称心如意的结局而高兴愉快的样子。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运筹帷幄:指在帐幕中谋划军机,拟定作战策略。
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久别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互诉衷肠:形容相互之间诉说对对方心底里的感情,通过诉说,大家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字音词语
探究新知 初读课文
题目解读
“
党
政
不忘初心使命
牢记忠党爱国
长
征
胜
利
万
岁
“长征”又被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是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长征胜利”是指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万岁”这一表达欢呼的词语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重点记述了哪几件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①红四团到达吴起镇,渡尽劫波兄弟在,历尽艰难之后终于到达目的地的欣喜、激动令人终生难忘。
②吴起镇战斗,长征中的最后一仗,这一仗宣告了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意味着长征终获胜利。
③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总结长征精神,从理论高度总结了长征的价值和意义。
整体感知
时间顺序
第一部分1—8段:红四团到达了陕北吴起镇。
第二部分9—22段:毛泽东指挥长征最后一仗——回击二马骑兵的吴起镇战斗。
第三部分23—44段: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
2.请同学们根据重点事件,理清文章记叙的层次。
这三件事是作者记忆中最深刻、最有意义的事,都很好地体现了“长征胜利”这一核心。
长征胜利万岁
胜利到达吴起镇
歼灭二马骑兵战役
消灭反动民团
全军干部会议
粉碎蒋介石“追剿”计划
吴起镇战斗
路遇小平同志
毛主席的讲话
理清层次
(1-8段)
(9-22段)
(23-46段)
活动1:红军到达吴起镇时心情是怎样的?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作者感情?
红军到达吴起镇时是激动、兴奋的。
①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兴奋)
②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激动)
③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喜悦)
④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字啊!(向往)
研读第一部分
任务
探究二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
简介
(一)正面描写
1.场面描写: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描写了欢乐热烈的场面。
2.动作描写: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3.心理描写:如“我们都很高兴”,“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直接写出了战士们的情感和心情。
4.细节描写:如“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一下”,“他扳着手指说……”等,写出了在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每一个细节都不想错过的高度集中。
5.语言描写:如与邓小平同志的对话,以及毛主席的宣讲。
(二)侧面描写
如“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灿烂的阳光”侧面烘托出指战员喜悦的心情。
作者运用了哪些不同手法,来表现红军指战员到达吴起镇后无比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问题探究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文字,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属性。
简介
【知识补充】场面描写
1、要交待清楚场面的背景。
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这样人们才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要写详细、写具体,做到有点、有面。
2、要写出气氛。
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难分的气氛等等。
3、写场面要有顺序。
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不可能几笔就同时都写出来。因此,写场面时要安排 好先后的顺序。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比如,描写庆祝教师节的场面,可以先写欢庆活动的总体气氛,勾勒“面”的情况,然后分别写校长、老师、同学的表现。这样就能点面结合、条理清楚。
2、第五段对吴起镇的描写是否表现出了失望?与前面的情绪矛盾吗?
我们早就听说,吴起镇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名将吴起的功绩而命名的小镇。可是走进镇子一看,除了一条小河,一排古老的窑洞之外,却看不出有什么纪念吴起的古迹)
并不矛盾,此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先用之前听说的吴起镇的情况唤起期待,然后描绘自己进入吴起镇的情况,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正当读者要变得失望的时候,作者又写,“倒是一个窑洞口旁边挂着的一块牌子吸引了我们”,下文再向读者揭示这是苏维埃政府的牌子。可见,这一处小小的波折,目的是为了引出下文所写的心中的亲切与感动。
研读第二部分
在文中查找相关信息,归纳这次战斗的背景、缘由、部署,过程,意义、代价。
问题探究
歼灭“二马”
之前为保存力量迅速北上,一般不和敌人硬打。经过急行军,此刻正急需修整。
背景:
缘由:
部署:
过程:
意义:
代价:
“二马”的骑兵追而不舍,鲁大昌也匆匆赶来,妄图报复。
毛主席亲自指挥,并率部进入山头阵地。我们负责迂回敌人左侧。其余各自伏击。
提前伏击,枪声为号,两厢齐发,重创敌军,归途灭掉反动民团。
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宣告蒋介石“围剿”计划的彻底破产;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伤亡了一些同志,二大队大队长李英华同志壮烈牺牲。
阅读第二部分,作者使用了哪些方法来描述吴起镇战役?
景物描写
细节描写
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炎,太阳还没有升到头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人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
战士们在一旁 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
“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
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
场面描写。
深入文本
研读第三部分
1、文章写到在开会路上巧遇邓小平,有何作用?
(1)增添了故事的波澜,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表现了邓小平同志平易近人、关心同志的可贵品质;
(3)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党和军队领导人优良的工作作风和闪光的人格魅力,以及红军队伍上下平等、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
1、梳理毛主席的讲话要点,分析长征的伟大意义。
讲话要点:①总结长征行程:一路的困难和成就;②阐述长征意义: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③简述长征损失:激励红军再接再厉。
伟大意义:
①力量的宣示:敌人仍然强大,红军部队损失惨重,但经过长征,队伍没有打散,而且还经常能打胜仗,让蒋介石觉得自己无力消灭红军。
②革命的宣传:十一个省两万万人民都知道了红军的存在,打了那么多胜仗,又扩充了那么大的队伍。③为革命未来打下基础:建立了那么多苏维埃政权、当地游击队和地下组织,到达陕西以后留下了一万多精干,这都是在播种。
问题探究
“四种形象”
阐述了什么是革命者,什么是长征精神。
认识一位首长——邓小平;
认识一位领袖——毛泽东;
认识一位元帅——聂荣臻;
认识一支队伍——长征队伍。
1
2
3
4
活动二:赏析形象,感受革命精神。
爱护战士 平易近人
文章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从邓小平同志与“我”的交谈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爱护。
“小鬼”这一亲昵的称呼,更拉近了邓小平同志与战士们之间的关系,显得他尤为平易近人。“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则是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邓小平同志丝毫没有首长架子。
活动二:赏析形象,感受革命精神。
是红军的首长,思想理论家,灵魂导师。
运用语言描写刻画。文中借助他在会议上的讲话,展现出他对长征的总结、评价以及深刻意义的认识,对红军干部和战士的思想引领和鼓舞,统一思想,坚定信念,看到革命的光明前途。
特别是“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总结精辟,本来红军会师,长征胜利大家充满喜悦,他的评价一下子将这种情感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层面,长征的精神和伟大,更深刻,更深远。诠释出作者喊的“万岁”,不仅仅是会师胜利激动的表达,更是对这史无前例的伟大长征的高度赞扬,更是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欢呼。
活动二:赏析形象,感受革命精神。
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是一位慈善仁义、和蔼可亲、宽厚细心的将军。
井陉之战中,聂荣臻救了两个日本女孩,认为“孩子是无罪的”,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他精心照料孤女,细心慈爱、和善亲切。
在送回孤女之后,“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心”体现出他的善良仁慈;
从他给日本官兵的信中,看出他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富有正义、远见卓识。
活动二:赏析形象,感受革命精神。
这是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军队,这是一群可敬又可爱的人们。
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是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形象;
消灭反动集团,是为人民服务、爱护人民的形象;
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通过对长征过程的描述,是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形象。
活动二:赏析形象,感受革命精神。
5.长征如此艰难,为什么还能取得胜利?请你依据文本,找出答案。
①怀揣理想,坚定信念。
我们现在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②百姓拥护,军民同心。
当地老百姓恨之入骨……乡邻全都拍手称快,……抬着猪、羊来慰问红军,红军的威信更加高了。
在陕甘根据地人民的热烈欢送下……
③正确领导,率先垂范。
A.是的,今天在这里开干部会,同志们格外兴奋。……度过了长途跋涉、征战万里的艰苦岁月。你们——党的领导人,不知疲倦地操劳着,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红军的胜利,全都消瘦了,花去了多少心血啊!你们在这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运筹帷幄,把我们从一个胜利引向一个新的胜利,是多么不易啊!要说辛苦,你们最辛苦了!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和同志们一样,十分激动。
B.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
④听从指挥,共克时艰。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命令,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钧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习近平总书记
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
长征是播种机。
敌人仍然强大,红军部队损失惨重,但经过长征,队伍没有打散,而且还经常能打胜仗,让蒋介石觉得自己无力消灭红军。它向全世界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红军的完全胜利。
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一是红军在思想上向所经过的地区播种革命思想;二是在长征途中,红军鼓励各族人民实现独立自治和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权,“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三是招收革命战士,“扩红数千人” 。四是锻炼了队伍,经过长征考验的人都是中国革命的精华。
长征精神永存
长征的伟大意义
学习革命精神
长征精神的内涵。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怎么理解标题“长征胜利万岁”的内涵?
JOUNEY
活动2:试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②记叙准确,可信度高
这篇回忆性文章充满了充沛的情感,作者字里行间洋溢着欣喜和自豪,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篇语言精炼简洁,生动活泼,可读性强。
①感情充沛,语言精炼
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很多会议材料和人物讲话,并记述了很多细节,使文章显得准确而可信。
③叙述方法多样
在记叙三件事情时,作者使用了多种方法,例如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景物描写等,使这篇记叙性散文充满了文学性。
当堂检测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3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了《十送红军》等由中央美院等单位最新创作的12幅宏幅巨制及部分写生稿。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这种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人民军队不仅铸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丰碑,而且谱写了长征这样的伟大英雄史诗。
C.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鼓舞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D.9月11日,“革命理想高于天”雕塑落成暨湘江战役红军烈士祭奠仪式,在广西桂林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举行。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由中央美院等单位最新创作的《十送红军》等12幅宏幅巨制及部分写生稿”。B项,不合逻辑,“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将“不仅”“而且”后面的内容对调。C项,成分残缺,“成为鼓舞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成为”的宾语中心词残缺,可在其后加“的精神动力”。
D
布置作业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有人认为和平富足的环境下无需重温长征的艰辛。请阐述在当下社会,深刻理解并弘扬长征精神的核心价值,并思考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如何将这份精神财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担当时代使命?
要求:按照议论文主体段写法(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写一段论述段,不少于300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
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
最敬仰是少年志,
最闪耀是追梦人。
志在千秋,百年朝气永在!
不忘初心,百年仍是少年!
永怀家国志,勇担时代任,无悔献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