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183年前的庚子年,西方的坚船利炮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123年前的庚子年,八国联军的铁蹄践踏在紫禁城苍凉的地面上。
100多年的历史记忆,仿佛一部时间简史,告诉我们和我们的子孙——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情境设置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了多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证实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后经研究表明,新冠病毒2019年9月或已在意大利传播。随即世界进入型冠状病毒感染大流行时代。2020年5月,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很多人都在思考:中国为什么能经受住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带给我们哪些永恒的财富?
我们一起走进《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去寻找答案。
新课导入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中国抗疫记
钟华论
中国抗疫
1.了解写作背景,把握文本内容,梳理行文思路。
2.理解文中富有现代意味、带有生命色彩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激荡的情感。
3.深刻认识抗疫斗争的困难与艰辛,感受中华民族在抗疫斗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进一步坚定爱党之心、爱国之情。
学习目标:
“钟华论”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
“钟华论”聚焦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金句海报的全媒体呈现,彰显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传播力和影响力。
主要作品:《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百年风华:读懂你的样子——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凡水有源,方能奔涌》等。
李大钊说:“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在中国,有个手执如椽巨笔的“铁三角”——钟华论,任仲平,钟声。
“钟华论”出手,必是大事。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我国。疫情来势汹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写作背景
同时,党和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取得显著成效。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年5月10日新华社播发署名钟华论的综合报道《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人民日报》于次日全文刊载。
写作背景
通讯
(1)概念: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2)基本特点: 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3)种类: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
事件通讯是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
它具体完整地记叙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和过程、原因和结果、意义和影响。事件通讯的题材非常广泛,既可以报道重大事件,又可以叙写“凡人小事”;既可以赞颂先进事物,又可以批评错误倾向。
文体知识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
同其他评论文体比较,社论的论题是针对当前重大事件发言表态的。
本文属于评价型社论。评价型社论是对有重要意义的新闻性人物和事件进行鲜明的褒贬、评价。从而发挥其启迪思想、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
社论特点
社论具有时效性、政策性、针对性的特点。
1.时效性:针对一个时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全面概述
2.政策性: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
3.针对性:针对某一事件或某个问题而发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新华社北京时间5月10日发表的一篇电讯报道。由主副标题构成。
主标题“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是一个介词短语,指出抗击疫情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副标题“2020中国抗疫记”则交代了文章所写的具体内容。
这两个标题结合在一起,意思是2020年中国成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必将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解题
1.明确字音
巍巍(wēi) 庚子(gēng) 荆楚(jīng) 肆虐(sì) 坚如磐石(pán)
遏制(è) 铆足(mǎo) 夯实(hāng) 凛冽(lǐn) 屹立不倒(yì)
脊梁(jǐ) 淬炼(cuì) 诠释(quán) 罹难(lí) 疟疾(nüè)
溯源(sù) 谆谆(zhūn) 沉疴(kē) 不骛(wù) 挑衅(xìn)
预习落实
2.解释词语
①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②坚如磐石:像大石头一样坚固。形容不能动摇。
③审时度势:研究时机,估量形势。
④屹立不倒:指像山峰一样高耸挺立。比喻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⑤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⑥谆谆告诫:恳切耐心地劝告。
⑦沉疴积弊:拖延长久的重病;难治的病。
⑧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⑨痛定思痛: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回想以前的痛苦。
自学指导一(4分钟)
1.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概括各部分内容,并给每部分拟一则小标题。
思考1: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概括各部分内容,并给每部分拟一则小标题。
部分 关键句 标题
导语 2020年的中国抗疫,在……上写下悲壮雄浑的篇章。
一 领导力、组织动员力和执行力引领武汉挺过疫情。
二 制度优势是我们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
三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
四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是……须牢牢坚守的价值取向。
五 科学防治贯穿中国抗击疫情实践的始终。
六 总结、反思抗疫的经验和教训。
七 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的大国担当……中国理念和中国行动。
八 号召全国人民坚定信念……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前进。
举国抗议,悲壮雄浑
国家力量,挺过疫情
中国精神,力量之源
科学防治,贯穿始终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全球抗疫,中国担当
重焕生机,展望未来
制度优势,八方支援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抗疫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
领导能力强(一)
社会制度优越(二)
人民的精神(三)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四)
科学防治(方法)(五)
对我国的警示(六)
疫情给我们的警示
对世界的警示(七)
总叙抗疫的相关情况
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愈挫愈勇的精神品格(八)
中国抗疫记
走进文本,理清思路
思考:文本的开头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阐述了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人民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勇敢抗击疫情,在人类进步的历史长河中谱写了悲壮而宏伟的一页。这一段作为全文的纲领,概括了抗疫斗争取得的辉煌成就,并为后续内容铺垫。
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报道的。
文章主要分为七个章节,涵盖了从国家层面到人民生活,从精神内涵到理念阐述,从应对策略到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内容不仅贯穿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层面,也融合了从具体行动到精神追求的深度报道,同时还将中国的发展置于国际视野中进行全面展现。
思考:文章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
文本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关系。
第(一)部分是总说,突出了共产党的领导。
后面的几部分分说,采用了递进的结构,记叙了疫情期间各行各业的人员,为了抗疫做出的努力,有些人甚至失去了生命。
全篇文章,结构完整,材料多样,从各个角度记叙了抗疫过程中人民的努力。
结尾部分,是全文的总结,歌颂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越挫越勇,不断从磨难中奋起的精神品格。
思考:作者安排课文主体部分的顺序的依据是什么?各部分的关系是怎样的?
依据是从宏观层面逐步细化至具体细节,从内在动因到外在条件,凸显了我们国家抗疫取得胜利的关键要素。
党的坚强领导是抗疫取得成功的基石;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人民的坚韧不拔精神、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以及科学防治的显著成效,均为党的正确领导的具体彰显。抗疫的胜利证明了我们国家治理体系的成功。虽然合作抗疫属于外部因素,但在战胜疫情的过程中同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思考:文章第(三)部分为何写1938年外国记者在武汉拍的照片?
这幅照片展示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民众举着写有“不死”两字的旗帜。作者以此说明,武汉人民在面对各种困难时,都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从而引出下文对民族精神的讴歌。
思考:作者在文中引述外国友人(如拉法兰、谭德塞)对中国的评价有什么好处?
外国友人作为旁观者,其评价更为客观,作者引述他们的话使文章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思考:文本第(八)这部分开头的自然段写到黄鹤楼敲钟鸣响,武汉渡尽劫波再焕发出勃勃生机。请从全文的结构角度,理解这一自然段的写作意图。
这一自然段处于通讯文本的结语部分,强调黄鹤楼敲钟鸣响,武汉渡尽劫波再焕发出勃勃生机,与通讯开头部分对黄鹤楼雄姿和武汉疫情的描写内容形成呼应,使全文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思考:本文在叙述中运用了倒叙手法,请分析一下这样叙述有哪些好处?
①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避免叙述的平板和单调。
②造成悬念,引发读者对文章的思考。
③倒叙打乱事件发展的顺序,使故事更加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课文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2020年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历史事件,根据课文请分析一下中国取得抗疫重大战略成果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探究
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抗疫成功的根本保证(原因);
四面八方的支援与人民的不屈精神、医护人员的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以及科学防治效果显著,都是党的正确领导的具体体现,也是抗疫取得成功的直接原因。
合作抗疫虽是外因,但在战胜疫情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研读金句,体悟感情
活动引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这篇通讯中采用了大量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文中哪些金句打动了你?请你把这些语句诵读出来,并谈谈你从中读出了哪些感情。
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
雪莱曾经说过:冬天来,春天还会远吗?是的,冬天固然寒冷,且寒冬慢慢让人难过,但是不难知道冬天之后就是温暖明媚的春天,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天。
这句话化用雪莱的诗,让人感到眼前苦难必会过去,定会遇到温暖,重现光明。我们要有勇气和信心,迎接明媚春光。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此话出自韩愈的《进学解》原意指的是防堵泛滥的百川,使它们向东流淌,挽回已经倾倒的狂澜。疫情的肆虐有如洪水猛兽,在最严峻的时刻,党中央沉着冷静,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统筹规划,运筹帷幄。能让中国在最短的时间维护社会和谐安定。这有中华五千年的智慧,也有党中央心系民众的赤诚之心。
灾难,是关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灾难比作镜子。镜子是用来审视自己,反省自己用的。很多时候,我们看不见自己脸上的斑点,需要有参照。灾难来临,我们自立自省。灾难过去,我们又是一番天地。
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
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大难无情人有情。我们能在家中享受物资充足供应、水电网络正常运转的生活的时候,可曾想过这是无数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
没有生而英勇,只因选择无畏。
概括抗疫精神的主要内涵。
抗疫精神,是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形成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精神。二十字伟大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除了抗疫精神外,我们还要理解并传承中国人民在抗疫行动中体现的“百折不挠、众志成城、甘于奉献、命运与共”的精神品格。
文章主旨
文章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这一事件,揭示了中国抗疫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表现了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彰显了科学抗议的理性思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礼赞,对中国人民高尚品格的歌颂,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深入思考。
素材累积
1.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 适用主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好好忍耐,不要沮丧,如果春天要来,大地会使它一点一点地完成。我们所做的工作,不会比大地之于春天更为艰难。 —里尔克
3.“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流浪地球》
4.默默地选择起点,骄傲的选择归程。—雪莱《选择》 适用对象: 抗疫一线人员
5.我望着清晨灰蒙蒙的天空,为空气感恩,为光芒感恩,为仍活着感恩。 —《追风筝的人》含义: 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常将美好的事物视作理所当然。直到灾难来临时,现实才会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
6.灾难是无法预见的。 —加缪《鼠疫》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济全球化时代,不管传染性疾病发生在哪里,都是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的威胁。
B.新冠病毒从哪里来 因为需要探求困扰人类的这一问题,中国开展病毒溯源调查,与世界卫生组织率先展开联合工作。
C.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严重威胁全人类的健康与福祉,也暴露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上的短板,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D.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答案:D
解析:A.“不管传染性疾病发生在哪里”语序不当,后两个分句主语相同,因此主语“传染性疾病”应放在“不管”前;“都是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的威胁”句式杂糅,可改为“都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威胁”或“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都是威胁”。B.“因为需要探求困扰人类的这一问题”介词误用,应把“因为”改成“为了”,删去“需要”;且语序不当,应该先“展开联合工作”,再“开展病毒溯源调查”。C.“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成分残缺,可在前面加上“反映出”。
D
当堂练习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你了解哪些抗疫英雄和抗疫事迹,请说一说。
逆行者们
钟南山
张定宇
声若洪钟,气贯长虹;松柏之志,经霜犹茂。17年前,是你,领军战非典;17年后,又是你,披挂上阵,冲到抗击新冠疫情的第一线。四处奔波,置自身荣辱于度外;力排众议,记人民安危于心中,朝乾夕惕。您是璀璨的明星,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你是坚定的旗帜,永远插在守护生命的前沿。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你用生命的琴弦,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钟南山
张定宇
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顾不上亲人已经沦陷。这一战,你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间;那一晚,歌声飘荡在城市上空,我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