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今日兰考,令人刮目相看。曾经的兰考,风沙、内涝、盐碱“三害”肆虐,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为治理“三害”,临危受命的焦裕禄来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从此,焦裕禄带着“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的誓言,他的名字永远和兰考连在了一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焦裕禄的故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新课导入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习近平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一九九〇·七·十五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评选活动中,焦裕禄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19年9月25日,焦裕禄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在2021年公布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共有46种伟大精神入选,焦裕禄精神便是其中之一。
新课导入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穆青 冯健 周原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新闻知识,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深入理解内容,品味情感和语气,准确把握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人方式。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归纳主要事件及其所体现的品质,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和“以言见人”的写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焦裕禄精神,理解并探讨时代楷模在今天的意义。
学习目标
穆青(1921—2003),当代著名新闻记者,原名穆亚才,祖籍河南开封杞县。 “七七“事变爆发后,16岁的穆青到山西临汾,进了八路军学兵队学习,后留师部宣传做宣传工作。1942年,进入《解放日报》,从事新闻工作,开始了他的记者生涯。穆青所写的作品有:《为了周总理的嘱托》《雁翎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
作者简介
知人论世
冯健(1925—)原名樊煦义,1925年生,河南新野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和解放前夕他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撰有通讯《英勇搏斗一百天》《管得宽》等。1949年后冯健被调新华社工作。1965年冬,他与穆青、周原一道赴河南兰考采访焦裕禄的事迹,写出了那篇曾经感动了亿万读者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一)作者简介
知人论世
周原(1928—2011),原名乔元庆,河南省偃师县夹沟村人。1948年,周原选择了新闻工作,调入新华社任记者、高级记者、国内部机动采访室主任,写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特色的报告文学,其作品曾多次获奖。与穆青等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使他闻名全国。
(一)作者简介
1962年冬,焦裕禄来到兰考,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1964年12月份,新华社为了摸清河南受灾情况,穆青派记者周原去受灾最重的豫东采风。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原来到兰考县,了解到焦裕禄的事迹,并深为震撼,随后,穆青带着新华社记者周原、冯健等人抵达兰考再次深入县乡基层、群众和干部中采访,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材料。在耗时一年又两个多月采访、座谈、写稿、改稿,七易其稿后,1966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随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全中国!
焦裕禄,山东淄博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462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 年,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1954年8月相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
走近人物
1962 年底,焦裕禄来到兰考,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泡桐因而又被成为“焦桐”。
走近人物
走进人物
带领兰考人民治理土地
走进人物
人民群众自发悼念焦裕禄同志
新闻
狭义——消息
通讯
1人物通讯
广义
消息
报告文学
2事件通讯
3工作通讯
4风貌通讯
【含义】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
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特点:①严格的真实性;②报道的客观性;③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④描写的形象性;⑤较浓的议论色彩。
人物通讯
常见写法:
①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
②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活生生的性格特征;
③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以下三种类型:
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涉及范围大,但写法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
一条消息应具有三点基本要求,一是要有一件真实的事情;
二是这事件必须是新发生的,新鲜的;
三是这事件要有足够的受众,有传播价值。概括起来就是真实性、时效性和受众性。
通讯的特点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盐碱(jiǎn) 鲜血(xuè) 抡着(lūn)
淤塞(yū sè) 跋涉(bá shè)
部署(shǔ) 颤抖(chàn)
噙着(qín) 巍然(wēi)
预习检查
2.解释词语
来龙去脉: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不辞劳苦: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
白帐子猛雨:雨下得又密又猛,好像天地间挂了白色的帐子。
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神情自若:指神情态度十分自然,神情态度仍和原来一样。
泣不成声:哭得噎住了,出不来声音。形容非常伤心。
题目解读
“县委书记”是焦裕禄的身份
“榜样”是贯串全文始终的写作主旨
“焦裕禄”是这篇通讯的写作对象
由题目可知,本文是通过介绍焦裕禄的事迹,赞扬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宝贵的共产党人的精神。
初读课文
【思考1】快速浏览课文,明确本文的写作结构和顺序。
明确 小标题以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和品质进行分类,整体按照时间线索进行安排。
初读课文
【思考2】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第1—7段),介绍了兰考县的“三害”,以及焦裕禄带来的希望。
第二部分(第8—16段),焦裕禄率领的调查队经历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部分(第17—27段),焦裕禄处理灾情的具体工作。
第四部分(第28—36段),焦裕禄忍着病痛开会、工作,最终病情加重离开了工作岗位。
第五部分(第37—62段),焦裕禄病危、临终前对兰考县的牵挂以及他的离世。
第六部分(第63—71段),写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悼念以及兰考人民发扬焦裕禄精神,完成了焦裕禄的遗志。
整体感知
这篇人物通讯写了什么?尝试归纳文中所写焦裕禄的具体事迹
导语部分
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二、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三、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四、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你们把沙丘治好
五、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就任书记
狠抓三害
排忧解难
带病工作
病危住院
人民怀念
这篇通讯运用小标题的形式组织全文,有何作用?
思考探究
①有的小标题选取的是焦裕禄生命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话语,这对于彰显其伟大品格具有重要作用。
②运用小标题,将文章主要内容标示出来。既是画龙点睛,又是对读者的吸引。
③使整个文章显得眉目清晰,既避免了长篇文章给人的冗长感,又可让版面增加立体感。
1.焦裕禄来到兰考的背景是怎样的,初到兰考又做了什么?
明确:
(1)背景: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
深入探究
文章是如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焦裕禄形象的?
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内涝、风沙、盐碱作斗争;
二是同自己的病痛作斗争。文章正是在十分尖锐的斗争中显示了焦裕禄的“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革命性格。
《兰考县志》记载
民国31(1942)年:
“大旱,赤地千里,土地荒芜,作物枯败,兰封出外逃荒七万余人,河南三百万人在灾荒中丧命。”
自咸丰五年(1855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百多年,有63座村庄被黄沙埋掉。
“旧时兰考,久无故地,洪水一来,县官就会拎着大印到处逃避,跑到那里,那里就是县衙。”
深入探究
第一节:焦裕禄身先士卒,带领县委班子深入一线进行细致地调查研究
如何理解“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比喻凡事跟在别人后边学样,不如自己去开拓创新。
周原《中原大地》:“查风沙要查到沙落尘埃!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我们要亲自掂掂三害的分量。”
焦裕禄一到兰考县就决定要把兰考县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分量。在实地调研时,焦裕禄不顾环境的险恶,亲自去查风口、探流沙,掌握了大量一手的资料。
(实事求是,务实创新)
第二节:兰考县遭遇洪灾,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全力救灾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这一天。焦裕禄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风雪中,他在9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老贫农。在许楼,他走进个低矮的柴门。这里住的是一双无依无靠的老人。老大爷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个瞎子。焦裕禄一进屋, 就坐在老人的床头问寒问饥。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老大娘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老大爷眼里噙着泪说:“解放前,大雪封门,地主来逼租,撵得我串人家的房檐, 住人家的牛屋。”焦裕禄安慰老人说:“如今印把子抓在咱手里,兰考受灾受穷的面貌一定能够改过来 。”
为什么要插入这样一个故事?
明确:反映焦裕禄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宝贵品质。同时也表明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拥护和爱戴。通过这个故事,深化了文章的情感,突出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密切的联系。
部编版《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ppt课件1
部编版《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ppt课件1
第三节:焦裕禄身患肝癌,但心中只有人民,不顾自身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在描写焦裕禄同志和肝癌斗争时,文章都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动作描写“他经常把右腿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他对自己的病,是从来不在意的。”
语言描写“开会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离不开!”没有住。
(热爱群众,无私奉献)
第四节:焦裕禄因肝癌住院,即使在病中依旧没有忘记关心兰考县的人民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第62段:他死后,人们在他病榻的枕下,发现了一本《毛泽东选集》,一本《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表面上是写焦裕禄的“遗产”,实际上是通过两本书反映焦裕禄可贵的品质。正是在《毛泽东选集》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两本书的指引下,焦裕禄不顾自身,无私奉献。这正是毛泽东思想的具体化表现,也是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修养。焦裕禄同志的所作所为,很好的诠释了毛泽东思想,很好的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修养。
初读文本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五节:焦裕禄的精神永远流传,带给人民无穷的精神力量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他还活着”有几层含义?
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带给兰考人民的毛泽东思想的红灯,愈来愈发出耀眼的光芒。
焦裕禄同志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人们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不断开创新的奇迹。
(肉体虽死,精神永存)
总结焦裕禄精神的内涵及现实价值
内核 阐释
精神内涵 服务群众的公仆情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焦裕禄精神的本质所在。”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面对苦难焦裕禄表示:“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探求就里的求实作风 焦裕禄精神的灵魂就是实事求是。焦裕禄始终贯彻实事求是的做事理念,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兰考的基本情况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知难而进的无畏品质 “知难而进”是焦裕禄精神的重要内容。”他讲“兰考是重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
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 “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是焦裕禄精神的鲜明特点。”作为一名县委书记,他从来没有为自己争取过半点为官的名利,在工作生活中从来不搞特殊。
现实价值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焦裕禄精神使得焦裕禄同志不仅成了县委书记的榜样,更成了全党的榜样。同时,也会在普通群众间,起到振奋人心,熏陶教化的作用。
习近平同志2009年4月在兰考
就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提出的五点要求
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大兴服务群众之风。
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勤俭节约、艰苦创业,“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大兴艰苦奋斗之风。
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不怕困难、不惧风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大无畏精神,大兴知难而进之风。
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大兴敬业奉献之风。
深入探究
作者在描写焦裕禄时使用了哪些手法?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思考:在文中找出相应描写的例子。
1.语言描写。如三次“见到”,写出了他所到地方之多;四次“他说”表现了他的勇气和斗志。2.细节描写。大量使用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手法,如“踏着积雪,一边走,一边高唱《南泥湾》”,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环境描写。“白茫茫的盐碱地”等描写衬托出焦裕禄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4.侧面烘托。如通过老百姓的回忆、评价,表现了焦裕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以言见人”的句子如:“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这几句表现了焦裕禄坚定的信仰,乐观的精神,务实的作风,令人敬佩。“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离不开!”“谈你们的情况吧,我不是来休息的。”“你回去对县委的同志说,叫他们把我没写完的文章写完;还有,把秦寨盐碱地上的麦穗拿一把来,让我看看!”这几句表现他不顾个人安危、牢记责任的精神,公仆情怀实在令人感动。“雨天,群众缺烧的,不吃啦!”“灾区群众生活很困难,花这么多钱买药,我能吃得下吗 ”这几句表现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一切为了人民,令人动容。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归纳总结
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
1
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2
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
全文的主线是记叙焦裕禄同志从到达兰考后忘我工作,带领群众治理土地的感人事迹,同时夹杂着描写、议论,将焦裕禄同志的精神生动的刻画了出来。
3
运用大量生动具体的例子,生动表明焦裕禄的可贵品质。
在全文的描写中,每一节都举了很多生动形象的例子,表现出焦裕禄可贵的品质。
本文运用了大量艺术手法刻画焦裕禄的人物形象:白描化的语言描写、生动的细节描写、典型的环境描写和有力的侧面烘托,把人物的精神实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请同学们总结本文写作特色和语言特色。
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
归纳总结
①语言铿锵有力。如:要制服“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必须”道出了送之“坚决”。
②形象生动,细腻准确。如:“一粒粒黄豆大的冷汗珠时时从他的额头上浸出来”的“浸”和“焦裕禄从怀里掏出一张自己的照片”的“掏”。
③语言巧用口语和俗语,通俗易懂。如“闭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和“大家心里热乎乎的”等。
④刻画真实,饱含情感。如:“赵文选呆了一下,突然放声痛哭起来”,“张钦礼迟迟没有回答。”
主 旨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通过讲述焦裕禄到兰考县任县委书记以来,不顾身体健康,与自然灾害顽强抗争,与百姓同甘共苦、舍身忘我工作的先进事迹,塑造了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迎难而上以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习近平同志曾深情地回忆:“我当时正上初一,政治课张老师念了这篇通讯,几次都泣不成声……”他说:“这节课在我的一生中留下深刻印记,对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24年后的1990年,3位老记者再回兰考,倾情写下长篇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夜读长文,感慨万干,填词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发表在《福州晚报》上。
焦裕禄精神的时代意义:
焦裕禄精神感动着中华儿女,更在中国大地上永远地传承着!
焦裕禄精神的时代意义:
一生学农、爱农、为农,全心全意奋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农业科学和教育事业。
卢永根
坚守贫困地区40多年,把全部身心投入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
张桂梅
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把一辈子奉献给了革命老区,奉献给了花萼山,被当地人称颂为“花萼愚公”。
周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