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五石之瓠》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2《五石之瓠》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3 08:1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以巾包裹,藏入箱箧)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
庄子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终身不仕。
导入
五石之瓠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作品《南华经》。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趣味性的写作方法,理解文中表达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4.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内涵,辩证理解庄子的哲学观。理解并继承庄子超脱、达观的处世态度,学会辩证思考。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了解庄子
庄子思想
庄子认为,道是无处不在的,但道又是没有具体形态和意志的,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
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对立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这些矛盾是相互转化的。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说,你无法对抗命运,你只能顺应自然顺应命运。我们要安时顺命,超然物外,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逍遥。
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的,它不依赖于任何条件。
庄子对万物平等关系的认识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天道观
辩证法
人生观
自由思想
齐物论
古代那些温习功课准备科考的士子们,他们桌子上摆着“四书五经”之类的高头讲章,但若我们去翻翻他们枕头底下,一定是放着一本《庄子》。有庄子垫底,他们的心里踏实多了。考中的,便高淡阔论高视阔步地去治国平天下,做儒家;考不中的,回到陋室,凄凄凉凉,头枕庄子,做一回化蝶之梦,或南柯之梦,也是一剂镇痛良方。而梦醒之后,悟出“世事庄周蝴蝶梦”,齐贵贱,等生死,则眼前无处不是四通八达的康庄大道,身旁无处不是周行不殆的造化之机——庄周庄周,本即是康庄大道周行不殆之意也。
——鲍鹏山
庄子的大用
①所谓“有用”,一般人的理解是指物质之用,功名之用,富贵之用。以此观之,文学确不如科学“有用”。但如果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文学,则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的“世界观”,在关键时刻,就会发挥作用,诚如老庄所云:“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②文学给人带来的用处却是更高、更深层次上的东西。文学是精神的寄托,是心灵的栖息地,它丰富人的思想,提升人的品位,健全人的人格,陶冶人的心灵,培养人的才华气质,滋润人的内心。
莫言曾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
乔布斯说:“我愿意拿我全部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
庄子的散文想象奇特,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富有想象力,擅长用寓言来说明道理,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逍遥游》
庄子语录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处于矛盾纠缠中,不如于江湖中追寻自由与天道)
牛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
( 与不同人沟通方式不一样)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间,而心意自得(逍遥自在)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和谐共生,天人合一,遵循“道”)
作品简介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 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的散文想象奇特,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富有想象力,擅长用寓言来说明道理,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知人论世
惠子,姓惠,名施,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并以善辩成名)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做过梁惠王的相,是文哲大师庄子的至交好友。
一位是道家宗师,一位是名家大腕;一位穷得叮当响,一位贵为相国;一位视名利如草芥,一位却汲汲于富贵;一位爱深居简出,一位则不甘寂寞。两人出身与个性如此不同,却偏偏成了好友。
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和讽刺性的文学体裁。
它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其篇幅短小,结构简单,情节有趣。寓言作品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或者物品。它的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寓言总是通过夸张、比喻的方式,使简单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给人们以智慧、启发、训诫,给丑恶者以无情的讽刺。
寓 言
解读文题
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石shí :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此义在古书中读shí)。
瓠hù :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在古代:1斗=10升=15斤=7.5千克
1石=10斗=75千克
五石之瓠hù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í我大瓠hù之种zh ng,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chéng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pōu之以为瓢piáo,则瓠huò落无所容。非不呺xiāo然大也,吾为wèi其无用而掊p u之。”庄子曰:夫子固拙zhuō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wéi不龟jūn手之药者,世世以洴píng澼pì絖kuàng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píng澼pì絖kuàng,不过数shù金。今一朝zhāo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yuè吴王。越有难nàn,吴王使之将jiàng。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jūn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píng澼pì絖kuàng,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hù,何不虑以为大樽zūn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huò落无所容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fú!
不龟手药:使手不冻裂的药;比喻微才薄技。
贻患 大瓠 剖析 瓠落
呺然 掊击 笨拙 龟裂
洴澼 絖服 鬻画 大樽


pōu
huò
xiāo
pǒu
zhuō
jūn
zūn

kuàng
píng pì
读文正音
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惠子的困惑:五石之瓠大而无用
第二部分:运用言说理:宋人——不免于洴澼絖;客——裂地而封之。(所用之异)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大樽浮江湖——超出常规思维。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í①我大瓠hù②之种zhǒng,我树③之成而实五石④。以盛chéng水浆,其坚⑤不能自举也。剖pōu之以为瓢,则瓠huò落无所容⑥。非不呺xiāo然⑦大也,吾为wèi其无用而掊pǒu⑧之。”
贻①:赠送,给予。瓠②:葫芦。
树③:种植。 实五石④: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石,计算容量的单位,一石为十斗。一斗为十升。
坚⑤:坚固。这里指大瓠的坚固程度。
瓠落无所容⑥: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瓠落,宽大空廓的样子。
呺然⑦: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掊⑧:击破。
文本研读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它结出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的果实)。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瓢,则瓢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不是不大,我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思考:惠子讲述了什么故事?
惠子想尽一切方法使用大葫芦都失败,最终把大葫芦击破了。
思考2:惠子想了哪些大葫芦的用法?
其坚不能自举
则瓠落无所容
盛水
剖开来做瓢
×
×
思考:惠子是因为什么所以击破了大葫芦?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认为大葫芦“无用”
思考4:寓言里惠子用“大瓠无用”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劝诫庄子放弃“大而无用”的思想。
庄子曰:“夫子固①拙zhuō于用大②矣。宋人有善为不龟jūn手之药③者,世世以洴píng澼pì絖kuàng④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⑤技百金,请与之。’
固①:确实,实在。 拙于用大②: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不善于发挥事物的“大”的功用。不龟手之药③:防止手冻裂的药物。龟,同“皲”,皮肤冻裂。洴澼絖④:漂洗丝絮。洴澼,漂洗。絖,同“纩kuàng”,丝绵絮。鬻⑤:卖。
译文: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个擅长配制不皲手药物的人,世世代代把漂洗丝絮作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请求用百金来购买他的药方。宋人召集全家族的人来商量,说:‘我家世代从事漂洗丝絮的职业,收入不超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制药的技术,就可卖得百金,请大家同意卖给他吧。’
客得之,以说shuì①吴王。越有难nàn②,吴王使之将jiàng③。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④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⑤也,或⑥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说①:劝说。越有难②:指越人发兵侵吴。将③:统率部队。
裂④:划割。一⑤:相同,一样。 或⑥:无定代词,这里指有的人。
译文:
游客得到药方,拿来取悦吴王。客人得到药方,便去取悦(一说游说)吴王。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于是吴王割地封赏他。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因此获得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用之异
不龟手之药
客人:凭借“不龟手之药”而“ ”,被吴王“ ”。
鲜明的对比
2.在故事“不龟手之药”中,“宋人”和“客”分别是如何对待“不龟手之药”的?结局如何?(填写原文)
鬻技百金,不免于洴澼絖
大败越人
裂地而封
思考:庄子子讲述了什么故事?
庄子讲述有一客靠买下宋人“不龟手之药”获封地之赏。
宋人→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鬻技百金
惠子→
吾为wèi其无用而掊pǒu之
共同点:
眼光狭窄,思维固化,只见 ,不见“无用”背后的“ ”(蓬之心)
惠子和宋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世俗小利
大用
寓言里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
①说明使用方法不同结果完全不同。
②批评惠子见识不通达,只看到无用,看不到无用之用。
③讥讽惠子的做法本质与宋人一样,从“利”的角度看待有用与无用,看不到无用之“大用”。
客→
庄子→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客”和庄子都能看到事物背后的“________”,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但是“客”的眼光再高,也只是对事物_______价值的追求;而庄子“浮乎江湖”的想象,则超越__________价值,追求的是________的自由,显然庄子和“客”是有境界高下之分的。
客和庄子看问题的角度是否完全相同?
大用
功利
凭借“不龟手之药”而“ ”,被吴王“ ”。
大败越人
裂地而封
功利
精神
功利之心·机心
泛舟江湖·逍遥游·精神自由
今子有五石之瓠hù,何不虑①以为②大樽zūn③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huò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④也夫!”
虑①:用绳结缀。 以为②:把……作为。 樽③:盛酒器。这是说大瓠像大樽,缚于身,可使人漂浮渡水。 蓬之心④:比喻不通达的见识。蓬,一种草,弯曲不直。
译文:
如今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当作大樽(系在身上),从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忧它太宽大无处可容呢?看来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
最后庄子怎么解决了惠子“大瓠无用”的问题?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庄子善于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请简要分析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特点。
庄子: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不凝滞于物。
惠子: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因而见识不够通达。
研习文本
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分别有什么用意?
惠子用“五石之弧”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探究问题
惠子用五石之瓠(大葫芦)“盛水浆,剖为瓢”,庄子用之“浮于江湖”,请思考各自体现的深意?
庄子
惠子
实用主义
审美主义
它超越了某些世俗观念,大葫芦既没有被劈开,也没有被当成粗笨的器皿,在他眼里,大瓠可以用来泛舟江湖,诗意人生。他不仅保全了大瓠,还发挥了“大用”,很显然庄子达到一种“诗意的栖居” 的境界。
巨大的葫芦,在惠子眼里一无用处,而且占地方,碍手碍脚。
小大之辩
无用有用之争
刘熙载评价庄子:
“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如《庄子》 所谓“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是也。”结合文本内容谈谈如何理解这一评价。
拓展延伸
现在你有大树,担心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种在没有树的地方,广泛的生长在那。
这一评价写出了庄子,在身处黑暗社会,人生无路可走之时,找到了他自己生命的精神之路——逍遥游,就是“浮乎江湖”, “于何无有之乡,广莫之野” 彷徨,逍遥,达到身心悠游,物我合一的自由境界。庄子不走世人寻常路,另辟蹊径,追求精神上的自我解脱与自我超越,这也是为后世人找到了另一条通往精神自由境界的大道。
面对看似同样的人生绝境,不同的人生态度会书写出截然不同的人生篇章。屈原面对绝境选择的是怀沙自沉,完全被悲苦所击败而毁名丧生;庄子选择的却是以瓠为樽,逍遥自在地“浮于江湖”。
拓展延伸
主题归纳
思考6:本文中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本文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五石之瓠”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五石之瓠”的独特价值。——说明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的问题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
研读文本
你喜欢“实用派”的惠子还是“逍遥派”的庄子?请结合实际生活经验,阐明理由。
观点一:我喜欢“实用派”的惠子。将“实用”作为评价事物价值的标准,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符合经济原则,也能更好地满足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观点二:我喜欢“逍遥派”的庄子。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在社会中却弥漫着一股“浮躁之风”,不少人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恨不得做什么事都立竿见影,长此以往,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庄子的“逍遥”主张抛却事事皆功利的想法,重视对美的欣赏和对精神的追求,不失为拯救“过度功利”的一剂良药。
拓展探究
写法赏析
①善用寓言,寓哲理于离奇的想象和形象的描写之中;
②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
③善用讽刺,以小见大,思辨性强。
道心孤绝,讲究万事不萦于怀。浸过宦海浮沉,步过功名利禄,庄子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赞叹而骄慢,也不因讥屑而消沉。他以“不滞于物”的态度来对抗社会的物欲横流,于自然无所违,于俗事无所累,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忘我境界。
适用主题:精神自由、淡泊名利、洒脱自适
素材积累
1.道心孤绝,讲究万事不萦于怀,浸过宦海沉浮,步过功名利禄,庄子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赞叹而骄慢,也不因讥诮而消沉。怀道心之人,其心灵如明镜,风尘划过却不留痕迹,岁月磨洗而愈显透亮。
2.庄子观摩天地,驰骋想象,所以可见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可闻吹万不同的天籁,坐忘烦忧,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他以“不滞于物”的态度来对抗社会的物欲横流,于自然无所违,于俗世无所累,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忘我境界。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擁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逍遥游》:一/三六至四〇)
资料拓展
“无用”“有用”之辩的本质是什么?结合文段展开讨论。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权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
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屈身伏在那里,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示例:
本质上是两种思维方式、学说理念、处世方式的辩论。惠子对物的态度是实用层面的,停留在“技”,庄子对物的态度摆脱了“分别心”,到达了“道”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