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激趣导入
可知道墨守成规的故事?
一次,楚国要攻打宋国。命人叫鲁班设计了攻城的云梯。墨子知道这件事后,走了十天十夜赶到楚国的都城,对楚王说:“你如果攻打宋国,是不会取胜的。”楚王十分骄傲地说:“鲁班是天下手艺最高超的木匠,他已经替我做好了攻城的云梯,我一定能把宋国攻下来。”墨子说:“那么我就去帮宋国守城,你叫鲁班来攻,看他能不能取得胜利。”于是,两人在楚王面前演示,鲁班进攻,墨子守城,连攻了九次,墨子都赢了。但鲁班并不认输,他说:“我已经知道对付你的办法了,只是我不想说出来。”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了,只是我不愿意说罢了。”楚王故作不解地问墨子:“先生理解鲁班的意思吗?”墨子正气凛然地说:“我当然理解——那就是把我杀掉!他以为这样做宋国就没人守城了,就可以一下子攻下宋国。不过,我早已经叫我的三百多个学生运载着我的守城器械到宋国去了,他们正等着你们呢!你就是把我杀了,也挽救不了你们的失败。”楚王听后,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
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同铸就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段熠熠生辉的历史。秦汉以后,儒家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道家主导了普罗大众的思想,法家则主宰了专制王朝的庙堂。
唯独墨家昙花一现,在历史中轰轰烈烈地存在过,却又在乱世中迅速由显而微,乃至分崩离析。如此重要的一个思想流派为何会突然不见踪影、无人传承?是历史的选择还是另有隐情?
余秋雨说:“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墨子》的相关知识。
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能够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理解作者的观点,体会兼爱思想内涵。
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他诸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师,有“非儒即墨”之称,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
走近墨子
“显学”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说。
“隐学”则是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所瞩目的学说。
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和墨家主要代表人物。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常被誉为“科圣”。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天才匠人,孤独侠客——墨子
作者介绍
兵器
机械
营造
技术大佬
若跟阁下讲不通道理,在下也略懂一些拳脚。
理工强匠
①首先发现了小孔成像的道理——现代照相技术原理的起源
②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概括出力学原理,并作出弹性力学、杠杆平衡力学、滑轮受力、斜面受力、物体平衡受力等方面的定义。
③精通机械制造的大家,曾精心研制出一种能够飞行的木鸢,还制造了辘轳、滑车和车梯等简单机械,用于生产和军事。
“科圣”
主要思想
政治
主张“尚贤”与“尚同”。
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经济
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
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 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
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
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 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 ——张知寒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毛泽东
“古代辩证唯物主义大家” ——毛泽东
杨向奎:“墨子在自然学上的成就,决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
评 价
作者介绍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
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墨家与儒家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韩非子)
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
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
隐学:通常是指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
《墨子》简介
《墨子》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逻辑、科技、军事等,堪称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墨子》原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 其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墨辩是中国第一个逻辑性系统体系。
世界三大逻辑学:中国《墨经》逻辑、印度佛经逻辑、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
思想主张
墨子提出了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贤、节用、节葬、非乐、非命。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所谓“非攻”即反对战争,是“兼相爱,交相利”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墨子反对破坏生产,保全其生命财产安全的价值主张。
②天志、明鬼: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明鬼”,也就是相信鬼神,是从“鬼神”可以帮助“天”赏善罚恶而提出来的。他说,如果使天下的人都相信鬼神能够“赏善罚恶”,则天下怎么会乱呢!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思想主张
墨子提出了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贤、节用、节葬、非乐、非命。
④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⑤非乐、非命:墨子把音乐作为享乐的部分,认为统治者欣赏音乐,占用了治理国家的时间,老百姓欣赏音乐也要占用劳动生产的时间,而且浪费资源,有碍天下进步,否定对音乐于人们的调节作用。墨子揭露了“命”并非是“天”产生的,而是人制造出来的,这是对“天命”论的有力打击,他认为强调“命”的危害性很大,如果相信天命的学说并用以指导行动,则王公大人必然懒于断案和治理政事,卿大夫必然懒于治理官府,农夫必然懒于耕种田地,妇女必然懒于纺纱织布,其结果必然是天下大乱,社会财富必然不足。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
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时代背景
解题
兼 爱
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就是指“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广泛地、全部地爱,不分亲疏远近、毫无差别地爱一切人”。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
兼, 本义,一手执两禾,有兼顾、一同、一并之意。
标题解读
则弗fú能攻:否定副词,相当于“不”。
当cháng察乱何自起:同“尝”,尝试。
故盗贼有yòu 亡wú:有,同“又”;亡,同“无”,没有。
恶wū施不孝:怎么。
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第一个,怎么;第二个,憎恨。
交相恶wù则乱:憎恨,讨厌
读课文:读准字音,明确重音和语调
理解文章意思,并梳理结构层次
提出问题
第一段:
治天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
得出结论
第二段: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第三段:
若使天下兼相爱,盗贼有无,天下治。
第四段: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判断句),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
把
作为
产生的地方
于是、才
治理得好
比如
医治
一样
于是
不
于是
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混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这就像医生人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
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定要知道混乱产生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混乱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研读文本第一段
研读文本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论证方法:
(1)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2)对比论证。“必知”和“不知”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弄清“乱之所起”的重要性。
标题解读
补充拓展: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喻体)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本体)之理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己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宾语前置)?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宾语前置),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考察
通“尝”,尝试
孝敬
使动,使……亏损
使动,使……受益
译文: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混乱。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 因而使父亲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弟弟爱自己,不爱兄长,因而使兄长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
研读文本第二段
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即使
形作动,慈爱
译文:臣下爱自己,不爱君上,因而使君主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混乱。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主不慈爱臣子,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儿子,所以使儿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兄长爱自己,不爱弟弟,所以使弟弟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君主爱自己,不爱臣子,所以使臣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源于不相爱。
研读文本第二段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这样
家
使动,使……受益
自己
名作动,劫夺财物
卿大夫的封地
译文:即使是在天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劫夺别人以利自身。这是为什么呢?都起源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各自的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
研读文本第二段
夯实基础
盗和贼
窃货曰盗。——《荀子·修身》
害良曰贼。——《荀子·修身》
盗
贼
①偷窃②偷东西的人③谗佞小人。“盗”侧重于偷窃骗取;
①祸害,害人的人②杀人作乱的人③强盗。
“贼”侧重于祸害作乱。
窃国大盗:
国贼: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巳矣。
卿大夫的封地
使动,使……受益
纷乱之事
完备,全,都
译文: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扰别人的封地以利他自己的封地;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以利他自己的封国。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部都在这里了。
研读文本第二段
研读第二段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乱”主要指什么?
明确:
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乱”在文中,主要指臣子不孝君父。
《兼爱》中,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明确:墨子认为,臣子之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
即: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研读第二段
思考2:本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举例论证
当察乱何自起?
因: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
子自爱,不爱父
弟自爱,不爱兄
臣自爱,不爱君
父自爱,不爱子
兄自爱,不爱弟
君自爱,不爱臣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
贼爱其身,不爱人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
,
大量事例
层层深入
第二段
父子不慈孝
兄弟不和调
君臣不惠忠 设问:是何也 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人与之相盗相贼 设问:是何也 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封地与封地相篡 封国与封国相攻
设 问: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举 例 、 反 面 论 述
起因:亏人自利,自爱而不相爱
列举事例
分 析 原 因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下 之 乱 物 , 具 此 而 已 矣
现象:乱
天
总结
第一段:开门见山,指出议论的重点,提出圣人治天下当知“祸乱产生的根源”。
第二段:指出祸乱产生的原因是“起不相爱”。
内容结构
起
承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假使
像
仍然
怎么施行
通“无”,没有
研读文本第三段
译文:细察它从哪里产生的?都起源于不相爱。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主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子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
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通“又”
通“又”
译文:所以盗贼又没有了。还有大夫间相互侵扰封地,诸侯间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像自己的封地,谁还会侵犯呢?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还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又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
研读文本第三段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假设论证
铺排
反问
4个“犹有”
3个“谁”
正面论证
第二段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本段运用假 设、铺 排、反 问的 句 式 ,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观点。
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 “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
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墨子如何论述兼爱的?(践行兼爱之道)
列举兼相爱的具体做法和好处
爱人若爱其身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
视人家若其家
视人国若其国
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论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论证方法:
①假设论证。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从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治乱的观点。
②对比论证。与第2段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段落研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判断句)。
怎么
鼓励
互相
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译文: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天下就会安定,互相仇恨则会发生祸乱。所以子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启发就在此。
研读文本第四段
探究第四段问题
本段得出的结论(中心句)是什么?
结论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本文认为“乱”起于人们的“不相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
探究一: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
1. 首先提出“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的观点,就像医生治病要先知道病源;
2. 接着指出“乱自起”的原因是“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自“不相爱”的观点;
3. 然后通过假设,从正面论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4. 最后总结全文,得出“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
分析问题
天下乱——不相爱
君臣父子不爱不慈
贼窃异室
大夫乱家
诸侯攻国
解决问题
天下治——兼相爱
盗贼无有
家不相乱
国不相攻
君臣父子孝慈
得出结论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 论证结构 —
正面
论证
反面
论证
正反对比
铺排(排例)
文章主旨
《兼爱》围绕着臣、子之不孝,君、父之不慈;盗贼之横行;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三个方面分析论证了社会动荡不安的原因,提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兼爱”主张。告诫世人要懂得相互爱护,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能富强,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探究二:分析本文的说理特点
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引发读者思考,加强作者对观点的阐述,使得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
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人的事例,生动、贴切。
综合运用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
探究三:“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
不可能实现。
一是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兼并,诸侯国之间战乱频仍。各国都在不断壮大自己的军事实力,渴望通过战争兼并其他国家,对“强大”的渴慕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墨子的“兼爱”思想无立足之地。
二是阶级局限。墨子的“兼爱”思想,是站在当时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中的人们的愿望。但是,这种思想在等级社会中难以施行,只是墨子的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儒家:
“仁爱”方
墨家:
“兼爱”方
儒墨之爱区别
二者都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墨子的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内容相同之处
内涵一致
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
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①仁爱是有差等的,不均衡的。
儒家的爱,是建立在宗法血缘的基础上的,君子最爱的首先是双亲,其次是民众,最后是万物,从天性中的情感出发,强调推己及人,有差序格局。(双亲——民众——万物)
②兼爱是无差等的,均衡的。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人们爱人如己,人人平等,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尤其去爱那些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践踏的人。
爱心无垠,善意无穷。从这角度而言,墨子进入了一种更为崇高的境界。
墨子的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内容不同之处
爱的方式
①兼爱一定是双向交互的。
墨子的兼爱思想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对等互报的原则“兼相爱,交相利”。这个“利”,不是维护一己私利,更强调“利他”和“公利”的思想。
②仁爱则不一定,也可以是单向不求回报的。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
墨子的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内容不同之处
爱的关系
1、基本内涵一致。
二者都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
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相同点
在当时乱世,他们开出的药方不同,原因在于找的病根不同:
儒
礼崩乐坏——恢复礼乐,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
做法:“君子”——对自我的要求。君臣百姓恪守其道,尊卑分明,上下有礼,建立稳定的国家体系。
墨
“不相爱”——乱(私心,自私) ——不自私,去等级,普遍的爱。
做法:相爱——相利(实用角度)维护平民利益,百姓吃饱穿暖,从而改变国家现状。
《墨子》:《非乐》《非儒》《非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