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1章 地球 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24)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1章 地球 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22 18:55:24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一章 地球
章末整合提升
体系·思维导图
考点·链接中考
考点①:地球的宇宙环境
[发展与合作主题](2024年广东中考地理)2024年6月2日至3日,我国嫦娥六号探测器顺利完成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智能快速采样。探测器还搭载了欧洲空间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的科研设备,协同开展科学探测任务。据此完成第1~2题。
1. 探测器顺利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智能快速采样,主要得益于我国
(  )
A.资源丰富 B.科技先进
C.人口众多 D.农业发达
B
解析:探测器顺利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智能快速采样,属于航空航天工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核心影响因素是科技,B项正确;与资源、人口、农业关系不大,A、C、D项错误。
2. 探测器搭载多国科研设备,协同开展科学探测,体现了(  )
①大国担当精神 ②共同发展理念
③开放包容态度 ④共同富裕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我国探测器搭载多国科研设备,协同开展科学探测,是我国大国担当的体现,表明了我国开放包容的态度,同时展现了我国与各国共同发展的理念,①②③正确;协同开展科学探测,属于深空科学发展领域,与共同富裕思想关系不大,④错误,A项正确。
A
考点②: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地图+极地地区主题](2023年广东中考地理)近20年来,科学家对北极海冰、植被和格陵兰冰川进行了监测,发现全球增温使北极地区的冰雪与植被分布发生了快速变化,夏季尤为明显。黄河站是我国在北极地区的首个科考站。右图为北极地区图。据此完成第3题。
3.黄河站的经纬度是(  )
A.(78°55′N,11°56′E) B.(11°56′S,78°55′E)
C.(78°55′N,11°56′W) D.(11°56′S,78°55′W)
A
解析:经纬网地图中,E代表东经,W代表西经,N代表北纬,S代表南纬。结合图中黄河站的位置可判断,黄河站的经纬度为(78°55′N,11°56′E)。
考点③:地球的运动
[地球地图+极地地区主题](2024年广东中考地理)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开站后,该站与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联动,开展近岸海洋、海冰环境调查等科学考察。右图为中国南极考察站分布图。据此完成第4题。
4. 秦岭站开站时,南极地区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短夜长 B.昼长夜短
C.昼夜平分 D.出现极夜
B
解析:秦岭站开站当天是2024年2月7日,这一天的南极地区处于夏季,昼长夜短,B项正确。
(2022年广东中考地理)2022年6月5日,中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右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第5~6题。
5.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时,地球运转位置处于公转示意图中的________之间(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甲
A
解析: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时间为6月5日,地球公转位置位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夏至日(6月21日前后)之间,即位于甲—乙之间,A项正确。
6.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当天,广东省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极昼
B.昼长夜短
C.昼夜平分
D.昼短夜长
解析:6月5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B项正确。
B
7.(2021年广东中考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一只被安装了卫星追踪器的白鹤“QS”定位信息显示,2018年6月中旬到8月1日,“QS”在俄罗斯北部苔原地区的繁殖地活动频繁,12月18日飞到了我国鄱阳湖。右图为2018年白鹤“QS”南迁路线示意图。
白鹤繁殖地位于________(温度带),6月22日前后可见______现象(昼夜长短状况)。
北寒带
极昼
素养·跨科学试题
[跨历史](2024年湖南大联考)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天圆地方说;公元150年,托勒密提出地心说;1513年,哥白尼才提出了日心说;20世纪20年代,勒梅特、哈勃等人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2024年春分(3月20日),中国探月工程四期的中继星鹊桥二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为地月之间搭起了一座联系的天桥。据此完成第1~3题。
1.根据材料可以归纳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是(  )
A.地心说—天圆地方—日心说—宇宙大爆炸理论
B.地心说—天圆地方—宇宙大爆炸理论—日心说
C.天圆地方—地心说—日心说—宇宙大爆炸理论
D.日心说—地心说—天圆地方—宇宙大爆炸理论
C
解析:由材料可知,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地心说、日心说、宇宙大爆炸理论等一系列猜想和认识过程,C项正确。
2.我国发射中继星鹊桥二号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探测(  )
A.太阳 B.火星
C.地球 D.月球
解析:中继星鹊桥二号属于我国探月工程四期的项目,为了更好地探测月球,D项正确。
D
解析:2024年3月20日,中继星鹊桥二号成功发射,当日属于春分节气,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当然我国也是昼夜平分。南北温差大是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征,A项正确。
3.中继星鹊桥二号发射当日,我国的自然现象有(  )
A.昼夜平分 B.南北温差大
C.昼短夜长 D.昼长夜短
A
[跨语文](2024年河南郑州期末)二十四节气凝聚着中国古人智慧,描写节气的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唐代诗人刘长卿写道:“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燕子)不辞桃花寒。”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示意图。据此完成第4~6题。
4.该诗句描绘的景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  )
A.春分 B.夏至
C.白露 D.立冬
A
解析:由诗句“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燕子)不辞桃花寒。”中可以看出此时昼夜等长,且桃花盛开燕子从南方飞回来,说明是春分日,A项正确。
5.该日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和郑州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分别是(  )
A.向北移动,昼渐短
B.向南移动,昼渐短
C.向北移动,昼渐长
D.向南移动,昼渐长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移向北半球,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昼长夜短,C项正确。
C
6.二十四节气的更替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带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板块运动 D.海陆变迁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节气变化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存在差异,产生有规律的农事活动。而季节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造成的,故节气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公转,A项正确。
A(共52张PPT)
第一章 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16世纪中叶,哥白尼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不断围绕太阳公转。
到底是天转还是地转?结合下图思考为什么一年有四季的变化?
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4.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地球的自转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21~23页,完成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太阳东升西落,昼夜更替,这种自然现象是地球的[1]______造成的。
2.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2]______的旋转运动。
自转
地轴
判断极点和地球自转方向的方法

“北逆南顺”:从北极点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旋转。如图所示。
3.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3]____向[4]____;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5]____小时,也就是一天。
4.地球是一个[6]________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处在白昼,是[7]____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处在黑夜,是[8]____半球。
5.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9]______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也就出现了[10]______的差异。经度每差15°,时间差1小时。
西

24
不透明


昼夜
时间
二、地球的公转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23~26页,完成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11]______不停地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12]__________,公转一周的时间是[13]______。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2.地球总是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而且地轴的[14]______方向保持不变。随着地球在公转轨道的变化,同一纬度地带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在变化,便产生了[15]______变换。
3.以北半球为例,夏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形成[16]______;冬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形成[17]______;春分日和秋分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分别形成[18]______和[19]______。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20]______。季节变换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倾斜
季节
夏季
冬季
春季
秋季
相反
一年中,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次数是两次,南北回归线上只有一次,北回归线以北及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无太阳直射。
4.人们根据各地获得[21]__________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22]______、北温带、[23]________、北寒带和[24]________。
太阳光热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1)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候太阳光只能够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产生了昼夜现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地球上的昼夜不断发生更替,所以昼夜更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
(2)寒、温、热带与高、中、低纬度的区别: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0°~23.5°为热带,23.5°~66.5°为温带,66.5°~90°为寒带。热带地区全部位于低纬度,寒带地区全部位于高纬度,温带地区除包括中纬度外,还包括低纬度和高纬度的一小部分。
重难点拨
[构建空间地图]
(1)在图1中画出地球公转的方向;理解地球公转原理,在图1和图2中填出二分二至日的名称。
【答案】绘图略。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2)理解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昼夜长短的影响。图3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在图3中写出北半球的节气名称。
夏至
冬至
夏至
冬至
夏至
冬至
(3)请在图4中[15][16]处,填注“黑夜”或“白天”,并按要求完成右侧填空。
图4




广州
自西向东
24小时(一天)
昼夜交替
时间差异
(4)了解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在图5中填写相对应内容。
图5
北极圈
北寒带
北回归线
北温带
南回归线
热带
南极圈
南温带
南寒带
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理现象 原因或地理现象 图示
昼夜更替 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且不发光的球体,地表就有了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从而产生昼夜更替的地理现象
地理现象 原因或地理现象 图示
时间差异 东早西晚(同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地方比位置偏西的地方先看到日出,东边时刻早于西边)
日月星辰的 东升西落 一天中物体影子长短变化——正午时影长最短 2.地球公转轨道中的位置判读(以北半球为例)
3.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四季更替(以北半球为例)。
季节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包括月份 3、4、5月 6、7、8月 9、10、11月 12、1、2月
(2)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3)五带的划分。
(4)正午太阳高度及物影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地区 夏至日 夏至日至冬至日 冬至日 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最大 由大变小 最小 由小变大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最小 由小变大 最大 由大变小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其他时间随太阳直射点的远离或接近而变小或变大 物影的变化(以北回归线以 北地区为例) 一天之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物影长度最短
一年中,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物影最长。冬至日至夏至日,物影由长变短;夏至日至冬至日,物影由短变长
试题检测
知识点一 地球的自转
[区域认知](2024年湖北武汉期末)用手电筒的光线模拟太阳光照,演示地球运动及产生的地理现象。读图,完成第1~2题。
1.按图中所示方向转动地球仪,可以演示(  )
①地球的自转   ②地球的公转
③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昼夜更替现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读图可知,按图中箭头方向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可以演示地球绕地轴的自转运动,展示昼夜更替现象,D项正确。
D
2.图中P地此时正处于(  )
A.日出时刻 B.中午时刻
C.日落时刻 D.午夜时刻
解析:P点位于黑夜与白天的交界处,根据转动方向可知,P地此时将迎来日出。
A
(2024年山西太原期末)中国空间站入选“2023全球十大工程成就”。空间站绕地球飞行一圈的时间约90分钟,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据此完成第3~4题。
3.空间站的运行方向是(  )
A.自南向北 B.自西向东
C.自北向南 D.自东向西
解析:由材料可知,空间站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故空间站的运行方向也是自西向东,B项正确。
B
4.中国空间站一天可环绕地球(  )
A.12圈 B.14圈
C.16圈 D.18圈
解析:一天的时间是24小时。由材料可知,空间站绕地球飞行一圈的时间约90分钟,因此中国空间站一天可环绕地球60分钟×24小时÷90分钟/圈=16圈,C项正确。
C
[社会实践](2024年山东日照模拟)寒假,某县中学地理实践小组在校园内给老师拍摄的三张从清晨到正午的背影照片(教师面朝南,拍摄者在北),拍摄时双方站立位置不变。据此完成第5~6题。
5.关于教师影子变化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图拍摄时间晚于③图
B.②图可能是正午拍摄的
C.①图中影子位于西南方
D.下午的影子会逐渐变短
B
解析:由于地球的自转,一天中早晨和傍晚太阳高度小,影子长;中午太阳高度大,影子短。 一天中物影长度变化是长—短—长,过了中午,影子会逐渐变长,①图拍摄时间早于③图,A项错误;②图中影子朝向正北,且最短,是正午拍摄的,B项正确;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①图中影子大致位于西方,C项错误;下午的影子会逐渐变长,D项错误。
6.一天内影子长短的变化,说明了(  )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地球是球体
D.地球和太阳距离的变化
解析: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出现太阳东升西落,从而使一天中的影子发生变化,A项正确,B项错误;地球是球体、地球和太阳距离的变化与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无关,C、D项错误。
A
7.[社会实践](2024年四川成都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为更好落实课程标准中“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要求,成都市某中学将课堂搬进一个暗室里,分组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照射地球仪,同时用手拨动地球仪,来观察地球仪上形成的昼半球和夜半球。右图为地球上的昼与夜示意图。
【探究一:地球自转的方向】
(1)探究过程中,小明同学缓缓地按地球自转方向__________拨动地球仪;此时,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________(顺时针/逆时针)方向转动。
【探究二:地球自转的周期】
(2)小明同学将地球仪绕地轴自转一圈,小山同学观察到地球仪刚好经过一个白昼、一个黑夜,即地球自转的周期为________________。
自西向东
逆时针
一天或约24小时
【探究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图中①地正位于____(晨/昏)线上。
(4)北京和东京先进入黑夜的是______。
(5)假设地球自转的方向和现在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太阳将____升____落。
(6)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从图中看到任何时候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半球是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夜半球。地球不停地自转,也就产生了__________现象。

东京
西

昼夜交替
知识点二 地球的公转
[航空探索与地球运动主题](原创卷)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右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第8~9题。
8.神舟十八号成功发射时,地球运转位置处于公转轨道示意图中的
(  )
A.①段 B.②段
C.③段 D.④段
B
解析:读图可知,①段处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之间,②段处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至夏至日(6月21日前后)之间,③段处于夏至日(6月21日前后)至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之间,④段处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至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之间。由材料可知,神舟十八号成功发射的时间为4月25日,处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至夏至日(6月21日前后)之间,地球运转位置处于公转轨道示意图中的②段,B项正确。
9.神舟十八号发射当日,广东省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极昼
B.昼渐长
C.极夜
D.昼渐短
解析:由材料可知,神舟十八号发射的时间为4月25日,处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至夏至日(6月21日前后)之间,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向北运动,广东省昼长夜短,且昼渐长,B项正确。
B
[区域认知](2023年河南鹤壁模拟)为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某地理小组演示地球运动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下图为同学们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0~11题。
10.同学们在模拟地球运动过程中,需要(  )
A.以光源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移动地球仪
B.让球心与光源始终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C.始终保持地球仪不停地自东向西自转
D.使地轴垂直于桌面并保持空间指向不变
B
解析:在模拟地球运动过程中,应该以光源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移动地球仪,应该尽量让球心始终与光源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始终保持地轴的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同时要保持地球仪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B项正确。
11.当地球公转到图中位置时(  )
A.甲地昼长夜短
B.丙地有极昼现象
C.丁地正值夏季
D.乙地有阳光直射
解析:读图可知,甲位于赤道,乙位于南回归线,丙、丁位于北半球。当地球公转到图中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乙地有阳光直射,D项正确;甲地昼夜等长,丙地有极夜现象,丁地正值冬季,A、B、C项错误。
D
[地理实践力](2023年陕西渭南模拟)某日,西安某中学组织学生前往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开展地理研学活动。同学们参观了赤道式日晷,并利用自制的日晷进行了计时实践活动。图甲为学生自制的日晷简易模型,图乙为研学当日太阳光照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14题。
甲 乙
12.古代人类利用日晷计时,运用的地理原理是(  )
A.地球绕太阳公转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球不停地自转
D.海陆分布不均
甲 乙
解析:晷针指向北极星,即晷针与地面的夹角为当地的地理纬度,则晷面与地面的夹角与当地纬度互余,赤道式日晷是古代人类利用日影测时刻的仪器,其用到的地理原理是地球自转运动,周期是一天,C项正确。
C
13.该日正午12时,测得的晷针影子长度是西安一年中影子的(  )
A.最长值
B.最短值
C.较长值
D.较短值
甲 乙
解析:读图乙可知,当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故测得的晷针影子长度是西安一年中影子的最长值,A项正确。
A
14.下列诗句描写的现象,与研学当日实际相符的是(  )
A.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B.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C.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
D.晚来风稍急,冬至日行迟
甲 乙
解析:读图乙可知,当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冬至日。A项描述的是春分,A项错误;B项描述的是秋分,B项错误;C项描述的是夏至,C项错误;D项描述的是冬至,D项正确。
D
15.[地理实验](2024年山西忻州多校期末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名称:观察不同季节物体影子的长度变化
实验目的:探究正午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的关系
实验用品:1米长木杆1根、卷尺1个、绘图板及绘图工具1套。
实验材料:
材料一 活动过程:
第一步:夏季某日正午,在一处有阳光的平地上把木杆垂直竖在地上,用卷尺测量影子的长度。
第二步: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并绘图。
第三步:冬季某日正午,在同一地点再一次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测量、记录和绘图。
学生测绘图:
材料二 下图示意不同季节楼体影子长度。
实验思考:
(1)阅读材料一,说出学生测绘图A、B分别表示的季节。
【答案】A表示冬季,B表示夏季。
(2)阅读材料一,请比较不同季节影子的长短并分析其原因。
(3)阅读材料二,太原市为了保证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的楼间距。楼间距的设计应该参考哪个季节的光照情况?请解释其原因。
【答案】长短:夏季影子短,冬季影子长。原因: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影子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影子长。
【答案】楼间距的设计应该参考冬季的光照情况。原因: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小,影子长,如果冬季采光较好,其他季节采光会更好。
温馨提示:请完成本节的课后作业(见第138~141页)(共40张PPT)
第一章 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人类自从进入 19 世纪,就从未停止过找寻外星人踪迹的举动,对于外星人的关注度也是日益上升。现在,几乎全民关注外星人的动向,一点光一点亮出现在夜幕之中,都可能被当作是外星人存在的迹象。不过,真正证实过外星人存在的事件却几乎没有。
外星人是否造访过地球,或者存在于宇宙的某一角落,人类寻找外星人的探索之旅又该如何下手呢?
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3.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知识梳理
一、地球在宇宙中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6~7页,完成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地球在宇宙中位置
(1)太阳是一颗[1]______,吸引着[2]______、小行星、彗星等围绕它运行,组成[3]________。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小部分,而银河系也只是茫茫宇宙的一小部分。
(2)太阳系有[4]____颗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5]______、地球、火星、[6]______、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恒星
行星
太阳系

金星
木星
2.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地球
在太阳系中,与金星、火星等其他行星相比,地球距离太阳不远不近,自身[7]____________不大不小,容易形成适合生命存在的[8]______、[9]______和水等条件,因此地球才成为迄今我们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
体积和质量
温度
大气
二、人类的太空探索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8~10页,完成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人类太空探索的成就
(1)1957年人类发射了第一颗[10]______________,开启了人类进入太空探索的新纪元。此后,人类不断开展各项研究,在太空观测、月球探测、行星际探测、火星探测、[11]________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和成就。
人造地球卫星
空间站
(2)我国太空探索,自20世纪60年代起稳步发展。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人造地球卫星、[12]__________与空间站建设、月球与火星探测、太空观测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和成就,为人类探索太空贡献了中国力量。
载人航天
2.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
(1)太空探索有助于推动[13]__________,促进新资源的开发,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起源与[14]______,探索生命的[15]______,并认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2)通过太空探索,人类能更好地[16]______地球家园。
(3)太空探索也体现了人类的[17]__________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科技进步
演化
起源
保护
探索精神
(1)小行星带中有成千上万颗小行星,其与八颗行星一样都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的运动特征。
(2)金星的自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反,在金星上看太阳西升东落。哈雷彗星公转方向与八大行星相反。彗尾背向太阳,且离太阳越近彗尾越长。
(3)地球原始大气并不适宜生命生存。原始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演化为适宜生命呼吸的大气。
重难点拨
[构建空间地图]
(1)写出图中字母对应的行星名称。
A:[1]______;B:[2]______;C:[3]______;D:[4]______;E:[5]______;F:[6]______;G:[7]________;H:[8]________。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2)据图可知,八大行星运行的共同特征有:
同向
近圆
共面
[点拨重点难点]
1.八颗行星分类及特征
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1)外部条件——“安全”和“稳定”。
①“安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②“稳定”——稳定的太阳光照:亿万年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
3.人类探索太空历程
4.太空探索的意义
①推动科技进步;②促进新资源的开发;③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④体现人类的探索精神。
试题检测
知识点一 地球在宇宙中
(2024年福建泉州期末)太阳系是一个受太阳引力约束在一起的天体系统,右图示意太阳系结构。据此完成第1~2题。
1.八大行星的公转中心是(  )
A.地球
B.太阳
C.水星
D.金星
解析:读图可知,八大行星的中心是太阳,它们都绕太阳公转,B项正确。
B
2.除地球外,与火星相邻的另一个行星是(  )
A.金星
B.木星
C.水星
D.土星
解析:读图可知,与火星相邻的两个行星是地球和木星,B项正确。
B
(2024年四川仁寿期中)某电影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该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终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泊入比邻星系统到达新家园。据此完成第3~4题。
3.“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成功实施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将发生巨大变化的是(  )
A.安全的宇宙环境 B.适宜的温度条件
C.适中的日地距离 D.稳定的太阳光照
B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是终止地球自转,则地球上不会再有昼夜更替现象,位于昼半球的地区温度持续偏高,夜半球的地区温度持续偏低,“适宜的温度条件”将不复存在,B项正确;地球终止自转后,地球公转和其他宇宙环境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安全的宇宙环境”“适中的日地距离”“稳定的太阳光照”不会发生巨大变化,A、C、D项错误。
4.有人称木星为“地球的盾牌”,保护地球生命。你认为较合理的解释是(  )
A.距离太阳更近,削弱了太阳射向地球的紫外线辐射
B.公转轨道在地球与小行星带之间,阻挡小行星撞击
C.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构成了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D.体积、质量巨大,吸引部分可能撞向地球的小天体
D
解析:第4题,木星是地外行星,距离太阳较远,A项错误;木星公转轨道在小行星带之外,不能阻挡小行星撞击,B项错误;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但这与木星为“地球的盾牌”的关系不大,八大行星都与地球公转方向一致,C项错误;木星体积、质量巨大,可吸引部分可能撞上地球的小天体,保护地球不被撞击,被称为“地球的盾牌”,D项正确。
知识点二 人类的太空探索
[生活实际情境](2024年湖北恩施期末)2023年9月21日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为全国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天宫课堂”首次在我国额济纳旗设立地面课堂,为神舟家园的青少年撒下科学种子,点亮星空梦想。据此完成第5~6题。
5.本次“天宫课堂”在太空和地面进行同步授课的主要目的是(  )
A.完成空间站必须要授课的任务
B.展现我国是第一个建立空间站的国家
C.展现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
D.激发广大青少年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解析:“天宫课堂”为神舟家园的青少年撒下科学种子,点亮星空梦想,所以其授课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广大青少年探索科学的兴趣,D项正确。
D
6.下列属于我国太空探索成就的有(  )
①建成自主建造、独立运行的“天宫”空间站 
②建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③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发射 
④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顺利下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解析:第6题,建成自主建造、独立运行的“天宫”空间站,建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发射,都属于我国太空探索成就,①②③正确。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顺利下水属于建设海洋军事强国的成就,跟太空探索成就无关,④错误。
(2024年河南周口联考)2023年6月4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随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有多名宇航员进入太空。图甲为宇航员在空间站看到的星空图,图乙为太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第7~8题。


7.太空探索使我们认识到(  )
A.地球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B.地球属于太阳系中的一颗卫星
C.与地球的自然环境相似的是月球
D.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


D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地球位于火星和金星之间,A项错误;地球属于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B项错误;与地球的自然环境相似的是火星,C项错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D项正确。
8.我国对太空探索的意义主要有(  )
①开发利用太空中丰富的生物资源 
②利用太空的物理环境进行科学实验 
③探索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④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方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B
解析:第8题,太空为真空环境,就目前的科学手段,无法证明其有生物资源存在,①错误;人类利用太空的物理环境进行科学实验,探索生命起源及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②③正确;我国积极参与太空探索,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方案,④正确。
9.(2024年湖南衡阳期中)阅读文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格利泽581g行星的结构和地球的结构非常类似,它的体积和质量都要比地球大,所以科学家将它称为是超级地球。这颗行星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直径的1.4倍,质量是地球的4倍,这颗行星上面拥有适宜的温度,还有厚厚的大气层,这两个条件都是诞生生命的主要条件。格利泽581g也是一颗岩质行星,根据它的引力和外表来判断,这颗行星上面应该存在水资源,这颗行星和地球不同的是,它围绕的恒星是一颗红矮星,这颗红矮星发出的光芒很弱,不如太阳发出的光强烈,但格利泽581g和红矮行星上面存在水资源,那么这颗行星诞生生命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材料二 格利泽581g星的距离很近,只有965万千米。
材料三 格利泽581g已经被红矮星锁定,相当于地球和月球一样,它的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是完全一致的,这意味着格利泽581g永远有一面是朝着恒星,朝着恒星的一面永远是白天,背对恒星的一面永远是黑夜,如此看来,格利泽581g的正面和背面的温差会很大。
(1)相对于地球来说,格利泽581g这个超级地球不易被陨石袭击,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陨石与行星大气高速摩擦可以使陨石燃烧,减少陨石对行星的影响。格利泽581 g这颗行星质量比地球大,大气比地球厚,不易受到陨石的袭击。
(2)尽管红矮星光芒微弱,只有太阳亮度的千分之一,但格利泽581g这个超级地球平均温度不低,请推测原因。
【答案】①格利泽581 g的引力非常强大,而且它的大气层比地球的大气层还要厚,这些厚厚的大气层能够保温;②格利泽581 g距离红矮星很近,表面的温度会比较高。
(3)假如格利泽581g存在生命,红矮星的光照条件变得极不稳定,这颗行星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答案】如果红矮星的光照条件变得不稳定,格利泽581 g上的生命演化过程将受到影响,使生命演化过程中断,格利泽581 g将不具备适宜的温度条件和液态水,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消失,生命也将不复存在。
温馨提示:请完成本节的课后作业(见第131~133页)(共52张PPT)
第一章 地球
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
弟弟:“哥哥,地球是球形的,在我们站的地球另一面的人是怎样站的?”
哥哥:“当然是脚踏地,头朝天地倒挂着。”
弟弟:“他们怎样走路呢?”
哥哥:“他们走路脚一定不能离开地面,否则就会掉下去。”
弟弟:“幸亏我们是在地球上面。”
哥哥的回答正确吗?地球到底是怎样的呢?
1.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3.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4.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知识梳理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11~13页,完成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我国古代的“天圆地方”,到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直到[1]________船队环球航行成功,才证实了地球是一个[2]______。20世纪,人类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3]______。
2.地球的平均半径约[4]_______千米,最大周长约[5]_____千米,表面积约[6]_______平方千米。
麦哲伦
球体
球体
6 371
4万
5.1亿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13~15页,完成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7]______,按照一定的[8]______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9]______。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10]______,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11]______。
形状
比例
模型
面貌
分布
2.拨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这根轴代表[12]______。事实上,地球并不存在这根轴,它是人们[13]______的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14]______。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15]______,它是地球上的最[16]____点。与之对应的点叫[17]______,是地球上的最[18]____点。
地轴
假想
两极
北极

南极

地球仪上的一些地理事物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为了方便研究而假想出来的,比如经纬网、地轴等。
三、经线和经度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15~16页,完成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叫[19]______,也叫[20]________,指示[21]______方向。
2.本初子午线的经度为[22]_____,是经度的起始线。由此向东和向西,各分[23]_______,称为[24]______和[25]______,分别用“[26]____”和“[27]____”表示。
经线
子午线
南北

180°
东经
西经
E
W
四、纬线和纬度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17~18页,完成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28]______。所有与它平行的圆圈叫[29]______。[30]______是最大的纬线圈,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纬线指示[31]______方向。
赤道
纬线
赤道
东西
2.赤道的纬度为[32]_____,是纬度的起始线。从赤道向北和向南,各分[33]______,称为北纬和南纬,分别用“[34]____”和“[35]____”表示。赤道既是[36]______纬的起始点,也是[37]______半球的分界线。
3.通常,[38]___________为低纬度地区,[39]____________为中纬度地区,[40]____________为高纬度地区。

90°
N
S
南北
南北
0°~30°
30°~60°
60°~90°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18~20页,完成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41]________。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位置,可以用相交于该点的[42]______和[43]______确定。
2.利用[44]________确定位置,方便导航,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
经纬网
经线
纬线
经纬网
(1)地轴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轴。地轴与地平面总是成66.5°夹角。
(2)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但是各部分差别不大,当缩小成为地球仪时,各部分的差别就微乎其微了,因此地球仪是一个正球体。
(3)易把表示经度和纬度的字母混淆。
(4)易出现经纬度的单位不标,仅写数值的现象。
(5)在写经纬度时,易出现只写度数,不分东西经和南北纬的现象。
(6)判断东西半球时,易误认为东经度都位于东半球,西经度都位于西半球。其实在西经度中,小于西经20°的位于东半球,其他的西经度位于西半球;在东经度中,小于东经160°的位于东半球,其他的东经度位于西半球。
重难点拨
[构建空间地图]
(1)在图1中横线处填出相应的地理事物。
6 371
4万
5.1亿


(2)在图2、图3中空白处填写适当的经度和纬度,用红笔描绘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和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答案】填图略。
(3)写出图4中各点的经纬度位置。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
图4
(60°N,20°W)
(40°N,40°W)
(60°N,100°E)
(40°S,80°E)
(20°S,0°)
(0°,0°)
[点拨重点难点]
1.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经纬度变化规律
(1)经度变化规律。
(2)纬度变化规律。
3.半球的判读
(1)南北半球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判读。
<20°在东半球;>160°在西半球;经度介于20°~160°,先判断东西经,东经在东半球,西经在西半球。
4.利用经纬网定位
经纬网 的作用 定位、定向、定距离
经纬网 的定位 确定经度: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经度数值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为西经;
确定纬度:纬度数值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如图中②坐标(23.5°S,10°E)、④坐标(66.5°N,130°E)
应用 经纬网在航海、航空、交通、军事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
试题检测
知识点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024年山西太原预测)2023年8月31日,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有限公司发布了一组地球全景照片——“太空之弦”,这是全球首次低轨智能卫星以360°拍摄的地球全景影像。下图为“太空之弦”的一幅照片。据此完成第1~3题。
1.全景影像呈现出地球的形状是(  )
A.椭球体 B.球体
C.长方体 D.圆柱体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故全景影像呈现出来的形状为球体,B项正确。
B
2.通过全景影像可看见地球表面的(  )
A.经线和纬线 B.动物和植物
C.海洋和陆地 D.湖泊和沼泽
解析:经线和纬线不是实际存在的,在影像图上看不到,A项错误;读图可知,图中可以看到海陆分布,但看不到动植物和湖泊沼泽,C项正确,B、D项错误。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航空航天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得益于先进的科技,与人口数量、资源和交通关系不大,A项正确,B、C、D项错误。
3.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
A.先进的科技 B.众多的人口
C.丰富的资源 D.便利的交通
A
4.图甲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首次证实地球是一个(  )
A.圆形
B.正方体
C.椭圆形
D.球体
  (2024年福建厦门期中)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图甲、图乙示意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两个阶段。据此完成第4~6题。
解析: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首次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D项正确。
D
5.图乙说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所处的阶段是(  )
A.天圆地方说阶段 B.观测月食阶段
C.太空观测地球阶段 D.环球航行阶段
解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天圆地方→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断地球是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由图中可知,这是地球卫星图片,所处的阶段是太空观测地球阶段,C项正确。
C
6.若同学们模拟沿赤道进行环球航行,模拟实验的航行路程大约为
(  )
A.6 371千米 B.4万千米
C.5.1亿平方千米 D.12 742千米
解析: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若同学们模拟沿赤道进行环球航行,模拟实验的航行路程大约为4万千米,B项正确。
B
知识点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024年河南平顶山期末)开展地理观测、动手制作模型是培养我们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实验学校七年级开展了“做模型,讲模型,用模型”的地理实践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据此完成第7~8题。
7.乐乐同学把乒乓球穿在铁丝上,经过反复调整,最终制作出的地球仪雏形符合要求的是(  )
D
解析:地球仪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比例将地球缩小制成的模型,地球仪的地轴与桌面保持66.5度的夹角,地球仪是一个正球体,北极点指向北极星附近,D项正确。
8.乐乐完善了地球仪模型,在“讲模型”过程中,对地球仪介绍正确的是(  )
A.利用地球仪可以了解全球海陆分布概况
B.地球仪能展现地势的高低起伏状况
C.利用地球仪可以精确量算两地实际距离
D.地球仪能准确表示地球大小和形状
解析:乐乐利用该地球仪可以了解全球海陆分布概况,A项正确;能反映出地球的形状,但不能准确表示地球大小,不能展现地势的高低起伏状况,也不能精确量算两地实际距离,B、C、D项错误。
A
知识点三 经线(度)和纬线(度)
(2024年福建泉州抽测)右图示意某半球海陆分布。据此完成第9~11题。
9.图示区域全部位于(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解析: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20°W经线以东、160°E经线以西为东半球,20°W经线以西、160°E经线以东为西半球。读图可知,图中相邻两条经线经度相差20°,甲地位于0°经线以西,为20°W,与甲地所在经线相对的经线即图中最右侧的经线,为160°E,图示区域位于20°W经线以东、160°E经线以西,为东半球,C项正确。
C
10.能与甲所在的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
A.20°W经线 B.160°W经线
C.20°E经线 D.1160°E经线
解析:经线圈的特点是两条相对的经线,经度之和为180°,东西经相反。由上题可知,甲地经度为20°W,可判定,与甲所在的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160°E,D项正确。
D
11.关于经纬线说法正确的是(  )
A.纬线形状是半圆弧
B.经线的形状是圆圈
C.纬线的长度都相等
D.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解析:纬线形状是圆圈,A项错误;经线的形状是半圆,B项错误;纬线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南北纬度一样的纬线长度才相等,C项错误;经线的长度都相等,D项正确。
D
[跨学科](2023年天津期末)下图为漫画《“经度”与“纬度”的对话》,完成第12~13题。
12.上述对话中,错误的是(  )
A.北纬
B.东经
C.南纬
D.西经
B
解析:北纬用“N”表示,北半球是北纬的范围,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东经用“E”表示,东经的范围是0°经线往东到180°,东半球的经度范围为20°W往东到160°E,所以东经与东半球的范围不一致,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南纬用“S”表示,南半球是南纬的范围,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西经用“W”表示,0°经线向西至180°是西经的范围,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13.经线和纬线的数量为(  )
A.二十条
B.三十条
C.四十条
D.无数条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线和纬线均有无数条,D项正确。
D
知识点四 利用经纬网定位
(2024年重庆中考地理)新西兰位于大洋洲,由两座主岛及附近小岛组成,多火山和地震。右图为新西兰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4~15题。
14.新西兰位于(  )
A.南半球、西半球
B.南半球、东半球
C.北半球、东半球
D.北半球、西半球
A
解析:读图可知,新西兰经度范围大致是165°E~180°,属于西半球;纬度范围大致是35°S~45°S,属于南半球,A项正确。
15.惠灵顿位于北京的(  )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解析:北京经纬度位置大致是(40°N,116°E),惠灵顿经纬度位置大致是(40°S,175°E),因此惠灵顿位于北京的东南方向,B项正确。
B
(2024年辽宁葫芦岛模拟)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承载着全亚洲亿万人热情的数字火炬手与最后一棒火炬手,共同点亮亚运主火炬,向世界呈现亚运史上首个数字点火仪式。图甲为杭州及其附近区域图,图乙为数字火炬手点火。据此完成第16~17题。
16.杭州市的经纬度位置大致是(  )
A.(30°N,120°E)
B.(30°S,120°W)
C.(34°N,120°E)
D.(34°S,120°W)
A
解析:杭州位于北半球,是北纬,图中可知,杭州在32°N以南,因此纬度约是30°N,中国的经度范围都属于东经度,因此杭州的经度属于东经,故杭州的地理位置是(30°N,120°E),A项正确。
17.亚运会公开水域等六个项目在千岛湖举行。据图观察,千岛湖位于杭州市区的(  )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南方向
D.西北方向
解析:第17题,在经纬网地图中,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据图观察,千岛湖位于杭州市区的西南方向,C项正确。
C
18.[实践出真知](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考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球仪是地理学习的工具,让我们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
【器材准备】乒乓球、粗铁丝、量角器等。
【制作过程】
步骤一:确定赤道和两极并绘制纬线。在乒乓球中部画一个圆圈作为赤道,离赤道等距顶端处各钻一个小孔,为南、北极点。如图甲,以赤道为起点每隔30°画一条纬线。
(1)请在图甲中用阴影 表示低纬度地区的范围。
步骤二:做地轴。
【答案】
(2)如图乙所示,请指出用粗铁丝制作地轴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步骤三:组合固定。将乒乓球固定在地轴中间,使其可以自由转动,如图丙。
【答案】地轴与地面呈66.5°角倾斜。
(3)若要自制地球仪的内容更加丰富,可在其表面绘制哪些地理事物?
【答案】七大洲的轮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经线和180°经线等。
【实践应用】
(4)除上述器材外,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地球仪?
【答案】橘子、橙子、西瓜等。
(5)说一说自制地球仪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答案】①认识世界海陆的分布概况;②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关系等;③认识经纬线的分布特点;④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⑤演示昼夜交替现象等。
温馨提示:请完成本节的课后作业(见第134~13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