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第五章 居民与文化
第三节 多样的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十大难学语言中,汉语名列榜首。我们都学会了世界上最难的语言了,你还怕别的吗?
世界上最难学的十大语言排行(联合国公布)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语言 汉语 (中国) 希腊语 (希腊) 阿拉伯语 (阿拉伯) 冰岛语 (冰岛) 日语 (日本) 芬兰语 (芬兰) 德语 (德国) 挪威语 (挪威) 丹麦语 (丹麦) 法语
(法国)
运用反映人种、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文材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知识梳理
一、不同的语言和宗教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103~104页,完成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汉语、[1]____语、法语、[2]____语、西班牙语、[3]________语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2.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4]______,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5]______。
英
俄
阿拉伯
汉语
英语
3.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通用的语言是[6]__________。
4.汉语主要分布地区是[7]______及东南亚地区。
5 .[8]________、[9]__________、[10]______是世界的三大宗教。
6 .[11]________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12]__________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者清真教,其教徒被称为[13]________;[14]____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泰国奉其为国教。
西班牙语
中国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穆斯林
佛
7.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主要分布地区及建筑景观
建筑景观 宗教 发源地 主要分布区 建筑风格
甲[15]________ [16]________ 阿拉伯半岛 亚洲的[17]______________、非洲北部和东部 顶部是圆顶
乙[18]______ [19]________ 亚洲的西部 [20]____洲、美洲和大洋洲 顶部是尖顶
丙[21]______ [22]______ 古印度 亚洲的[23]____部及东南部 顶部是塔形的
清真寺
伊斯兰教
西部和东
南部
教堂
基督教
欧
佛塔
佛教
东
宗教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产生的。
二、不同的文化习俗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104~108页,完成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饮食:世界各地的饮食习惯差异很大,受[24]__________的影响,各地种植的农作物、饲养的动物不同,传统的主要食物有所不同,人们的[25]__________也不尽相同。欧洲以面包和牛肉为主要食物;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以米饭为主要食物;拉丁美洲以玉米饼为主要食物。
自然环境
用餐方式
2.传统服饰:传统服饰实用性强,能达到[26]__________的要求。各地传统服饰,不论是面料、色彩还是样式,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在气候寒冷的地区,传统服饰多以毛皮制品为主;在气候炎热的地区,传统服饰则以棉制品或丝织品为主。
3.传统交通: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传统的交通方式不同。亚洲东南部有些地区河道纵横,人们利用[27]______在河道上聚集交易;在非洲北部沙漠地区,传统用骆驼运输。
适应环境
船只
4.传统民居: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各地传统民居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建筑风貌。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往往[28]__________,建筑结构受气候的影响较大。欧洲北部人们用木头建造房子;地中海沿岸地区人们用石材建造房子。
5.世界各地在节日、礼仪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传统,每个地方的文化习俗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得到尊重和理解。
就地取材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和流传最广的语言。
历史上,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所以英语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汉语主要在中国使用,但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再加上诸多海外华人和华侨,使得汉语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重难点拨
[构建空间地图]
(1)在图1横线上填写: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汉语
法语
英语
俄语
阿拉伯语
西班牙语
(2)依据图例,在图1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标注出联合国工作语言的分布地区。
【答案】填图略。
(3)在图2横线上填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4)将图3中的宗教建筑与其对应的宗教连线。
[点拨重点难点]
1.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主要语言 汉语 英语 法语 俄语 西班牙语 阿拉伯语
分布地区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法国、非洲中西部 俄罗斯、亚洲的中西部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说明 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国际交往中的重要语言 2.世界三大宗教
三大宗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发源地 亚洲西部 阿拉伯半岛 古印度
产生时间 公元1世纪 公元7世纪 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 耶稣 穆罕默德 释迦牟尼
经典 《圣经》 《古兰经》 《金刚经》等
建筑 教堂 清真寺 寺庙、佛塔
分布地区 欧洲、美洲、大洋洲 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注:我国回族、维吾尔族人民等多信仰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人民多信仰佛教。源自我国本土的宗教是道教。
3.不同的文化习俗
传统项目 特点
饮食 欧洲畜牧业分布广,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烤面包、牛肉是主要食物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米饭是主要食物
拉丁美洲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玉米饼既是主要食物又相当于餐具
服饰 气候寒冷地区,多以皮毛制品为主,并配有长靴、帽子和围巾,便于保暖
气候炎热地区,以棉制品或丝织品为主,相对薄且宽松,以无领或者低领为主,便于散热
传统项目 特点
交通 亚洲东南部有些地区河道纵横,以水路为主
非洲北部沙漠地区,传统以骆驼运输为主
亚洲北部寒冷地区,以狗拉雪橇为主
民居 欧洲北部林木资源丰富,人们用木头建造房子
地中海沿岸地区石材丰富,人们用石材建造房子
亚洲西部地区民居墙厚窗小,以达到隔热效果
亚洲东南部地区雨水多,民居屋顶坡度大
试题检测
知识点一 不同的语言和宗教
1.(2024年黑龙江大庆期中)中国和俄罗斯经济交往非常密切,中国商人去俄罗斯做生意,要学习的当地语言是( )
A.俄语 B.阿拉伯语
C.法语 D.西班牙语
解析:俄语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亚洲的中西部、欧洲东部地区。因此中国商人去俄罗斯做生意,要学习的当地语言是俄语,A项正确。
A
2.(2024年山东淄博期末)2022年第二十二届世界杯足球赛在卡塔尔举行,这是世界杯历史上首次在卡塔尔和中东国家境内举行。当地的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但是仍然招募了大量英语志愿者,因为英语是( )
A.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B.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C.联合国规定的唯一工作语言 D.世界杯唯一指定外语
解析:当地的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但是仍然招募了大量英语志愿者,因为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B项正确。
B
(2024年山东淄博期中)右图为世界人种分布图,完成第3~5题。
3.图中数字所在地区居民大多属于黄色人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读图可知,①位于欧洲西部、④位于非洲北部,都是以白色人种为主;②位于亚洲东部,以黄色人种为主,B项正确;③位于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以黑色人种为主。
B
4.如果图中数字所在地区居民,共同参加一项活动,在相互交流中最有可能使用的语言是( )
A.汉语
B.英语
C.法语
D.阿拉伯语
解析:英语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语言,故如果图中数字所在地区居民,共同参加一项活动,在相互交流中最有可能使用的语言是英语,B项正确。
B
5.①地区居民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最有可能是在图中________建筑。( )
解析:读图可知,①位于欧洲西部,居民主要信仰基督教。A项图所示的是佛教的佛塔;B项图表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C项图顶部有十字架,是典型的基督教的教堂,C项正确;D项图所示的是道教的道观。
C
6.圣诞节是某种宗教的代表性节日,这个宗教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印度教 D.佛教
解析:圣诞节是基督教的代表性节日。
A
[区域认知](2024年山东聊城模拟)图甲为济南的教堂,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该教堂是第一座完全由中国人投资、设计、建造的教堂。图乙为世界主要宗教分布图。据此完成第7~8题。
7.该教堂所代表的典型宗教是( )
A.伊斯兰教
B.佛教
C.犹太教
D.基督教
解析:读图可知,该建筑物为尖顶、哥特式的教堂,属基督教的建筑物,D项正确。
D
8.下列哪些国家或地区居民周末经常会到教堂里做礼拜( )
①印度 ②美国 ③欧洲西部 ④埃及 ⑤澳大利亚 ⑥巴西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⑥
解析:美国、欧洲西部、澳大利亚、巴西主要信仰基督教,②③⑤⑥正确;印度主要信仰印度教,①错误;埃及主要信仰伊斯兰教,④错误。
B
知识点二 不同的文化习俗
(2024年广西柳州模拟)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在西亚国家卡塔尔举行,本届世界杯的吉祥物名为拉伊卜,代表着技艺高超的球员,设计灵感源自阿拉伯人标志性的长袍。据此完成第9~11题。
9.从世界人种的角度看,阿拉伯人属于( )
A.白色人种 B.黑色人种
C.黄色人种 D.红色人种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卡塔尔属于中东地区,中东地区国家大多是阿拉伯国家,大多数居民主要是白色人种。
A
10.阿拉伯人信仰的宗教最有可能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犹太教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并读图可知,卡塔尔属于中东地区,中东地区大多是阿拉伯国家,大多数居民主要信奉伊斯兰教,B项正确。
B
11.长袍是阿拉伯人的传统服饰,其最主要的作用是( )
A.防寒保暖 B.遮风挡雨
C.遮阳挡风沙 D.抵挡风雪
解析:长袍是阿拉伯人的传统服饰,当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旱,白色可以隔热,宽大的袍子可以通风散热,头巾可以阻挡风沙,C项正确。
C
[民居与环境主题](2024年广东珠海模拟)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沿海传统民居多建在木桩上,与地面隔离,使用旅人蕉和竹子搭建,房顶坡度很大。图甲为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沿海气候资料图,图乙为该地传统民居景观图。据此完成第12~13题。
12.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沿海的气候特征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全年温和湿润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解析:读图可知,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沿海全年高温多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A项正确。
A
13.该地传统民居底层架空主要是考虑( )
①保暖 ②防震 ③防潮 ④排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由上题可知,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沿海全年高温多雨,气候湿热,该地传统民居底层架空是考虑防潮、排水需要,③④正确;这里是热带,不需要保暖,也不是为了防震,①②错误。
D
14.(2024年湖北黄冈入学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气候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气候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某班同学通过收集资料,开展了主题为“气候与人类活动”的探究学习。图甲示意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
【气候与衣着】
生活在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穿着厚厚的皮衣(图乙);印度妇女的传统服装(图丙)是用丝绸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的纱丽,纱丽质地轻柔薄爽。
(1)因纽特人穿着厚厚的皮衣是为了适应当地终年______的气候特点。轻柔薄爽的纱丽适应了印度______的气候特征。印度与北冰洋沿岸地区气温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
寒冷
炎热
纬度位置
【气候与饮食】
同学们搜集了法国大西洋沿岸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制作了法国人饮食特色的结构图(图丁)。
(2)请你将结构图补充完整: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法国大西洋沿岸的气温年较差____(大/小),降水季节变化____(大/小)。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湿润
小
小
【气候与居住】
欧洲北部各国1月外出避寒人数众多,他们在众多避寒地中往往会首选地中海沿岸。
(3)试分析欧洲人选择地中海沿岸地区避寒的主要原因。
【答案】①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或所处的纬度较低),冬季较温和;②欧洲北部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③地中海沿岸距欧洲北部较近,交通便利;④同为欧洲地区,文化等相近。
【气候关乎你我他】
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做出承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4)就实现“碳中和”而言,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呢?
【答案】①植树造林、植树种草;②尽量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③多使用节能灯;④绿色出行,骑行共享单车;⑤向周围的人宣传环保节约的理念等。
温馨提示:请完成本节的课后作业(见第181~183页)(共32张PPT)
第五章 居民与文化
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
闽江榕树坊巷绘成画,
翠满枝丫,
雨后彩霞映着水仙花,
早报春华,
土楼的书声朗朗,
是在时光中对你欢迎的回答,
…………
看过电影《大鱼海棠》的同学,一定对里面的福建土楼印象深刻。2008年7月7日,46座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你还了解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知识梳理
一、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98~99页,完成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乡村的人们主要居住在村落中,村落规模普遍较小,人们主要从事[1]______、放牧、[2]______等农业生产活动。城镇规模较大,人口相对较多,人们主要从事[3]______、服务业等方面的工作。
耕种
捕鱼
工业
2.因生产和[4]__________的不同,乡村和城镇在[5]__________、道路交通、[6]__________等方面呈现不同的景观特征。
3.传统村落的房屋密度小且低矮,一般都是[7]__________,建筑风格基本一致;交通线路[8]______、稀少;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较少。村落周围常有农田、果林、[9]______等。乡村景观具有明显的[10]__________特点。
4.城镇里高楼众多,[11]______密度比较大,建筑风格多样;餐馆、商店等商业服务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道路纵横交错,有的甚至呈现网络状、[12]________。在城镇尤其是大城市,原有的自然环境大部分已被改造。
生活方式
房屋建筑
自然环境
独门独院
狭窄
池塘
自然环境
建筑
立体化
二、城镇和乡村的变化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100~102页,完成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城镇以其[13]__________、就业和学习机会多等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截至2019年年底,全世界人口中约有[14]______住在城镇。
生活便利
56%
2.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建筑层数趋于增多,配套的[15]__________更加完善,交通道路网更加[16]______。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和[17]__________的加强,建设更多的绿地和休闲场所成为城镇发展的趋势。
3.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在农业生产中,电力、[18]______逐渐替代人力、畜力,乡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改善,人们的[19]________与城镇更加接近。乡村景观明显改变。有些偏远乡村,[20]________外迁,人口减少,甚至村落消失。
服务设施
密集
生态理念
水力
生活方式
劳动力
4.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上有些村落和城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我国安徽省的[21]______和马来西亚的[22]________。
西递
乔治城
(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只与自然环境有关吗?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只与自然环境有关,还与工农业、交通等社会条件有关。
(2)城市与乡村的本质。
城市聚落比乡村聚落规模大,交通更为便利,人员和职业构成也更加复杂,但是它们最根本的区别是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城市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
重难点拨
[构建空间地图]
一个地方的建筑深受当地环境的影响,民居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请填出上图中的特色民居的名称。
四合院
竹楼
窑洞
冰屋
[点拨重点难点]
1.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项目 城市 乡村
建筑物 高大密集 矮小稀疏
交通 便利 闭塞
人口分布 稠密 稀疏
景观 高楼林立,道路纵横,车辆很多等 农田、果树、池塘等
经济状况 发达 欠发达
劳动生产方式 工业、服务业等 耕作、放牧、捕鱼等
2.聚落的形成、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试题检测
知识点一 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
[传统文化](2024年山东临沂期末)喜欢旅游的小明在我国某地看到一种传统民居——“蚝宅”。当地原住居民就地取材,用灰、熟糯米、红糖、黄泥等材料搅拌均匀,把蚝壳整齐地粘在墙上。这种“蚝宅”结实耐用,防潮降温,不怕虫蛀。据此完成第1~2题。
1.最初建造“蚝宅”时( )
①当地是乡村
②当地是城镇
③当地居民大多从事工业生产
④当地居民大多从事海洋渔业生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房屋较为矮小,为乡村的房屋,可知当地为乡村,①正确;城镇多为高大的楼房,②错误;蚝壳是生蚝的外壳,为渔业产品,因此当地居民大多从事海洋渔业生产,③错误,④正确。
2.根据“蚝宅”的建筑特点,推测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
①以高原为主 ②以沙漠景观为主 ③气候湿热 ④动植物种类较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
解析:根据“蚝宅”的建筑特点,无法判断当地以高原为主,①错误;蚝为渔业产品,因此位于沿海,景观不以沙漠景观为主,②错误;这种“蚝宅”结实耐用,防潮降温,可以推测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是气候湿热,③正确;这种“蚝宅”就地取材,不怕虫蛀,因此当地适合多种动植物的生长,动植物种类较多,④正确。
3.(2024年山东济南期中)聚落分乡村和城镇两种,下列人类活动主要符合城镇特点的是( )
A.放牧
B.种植蔬菜
C.捕鱼
D.乘坐轻轨上下班
解析: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如放牧、种植蔬菜、捕鱼、伐木等;城市代表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如商业、服务业等,故D项正确。
D
4.右图为广州市珠江新城景观图,图中所示的景观的特点有( )
①建筑密集 ②道路纵横交错 ③基础设施齐全 ④民居独门独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景观为城镇景观,城镇建筑密集、道路纵横交错、基础设施齐全,①②③正确;独门独院是乡村民居景观的特点,④错误。
A
知识点二 城镇和乡村的变化
5.(2024年河南平顶山月考)以下表示聚落演变阶段的顺序,正确的是( )
A.村庄—城镇—城市 B.城市—城镇—村庄
C.集镇—村庄—城市 D.城镇—集镇—乡村
解析:一般来说,是先有乡村聚落,乡村逐渐发展成为城镇,后有城市聚落,A项正确。
A
6.(2024年四川广安中考地理)四川丹巴古碉被誉为“东方金字塔”,最早见于史籍《后汉书·西南夷传》:“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邛笼”即为古碉。下图为四川丹巴古碉的是( )
解析:A项图为高脚屋,主要位于东南亚地区,A项错误;B项图为广东省开平碉楼,B项错误;C项图为西亚民居,墙厚窗小,C项错误;D项图为四川丹巴古碉,D项正确。
D
[文化遗产](2024年山东淄博月考)我国皖南(安徽省南部)古村落西递和宏村保持了中国传统的古村落面貌,村落背依青山,清流穿村而过,白墙黑瓦的古民居与秀美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中国画里的乡村”。右图为我国皖南古村落西递景观图,据此完成第7~8题。
7.传统民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的特征,皖南地理环境特征可能是( )
A.全年寒冷干燥
B.全年高温少雨
C.植被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D.夏季高温多雨
D
解析:据材料和读图可知,古村落背依青山,清流穿村而过,古民居白墙黑瓦斜顶,可以推测该地区降水较多,植被以森林为主,D项正确。
8.下列关于皖南古村落的价值及保护措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它承载着巨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B.是古代文明和文化的见证
C.为了保护古村落,可以禁止游客参观
D.为子孙后代留下灿烂文化
解析:皖南古村落承载着巨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古代文明和文化的见证,为子孙后代留下灿烂文化,A、B、D项不符合题意;为了保护古村落,可以控制游客数量,加强保护等,但不可以禁止,C项符合题意。
C
9.(2024年河北沧州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图甲)地处华北平原中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石家庄素有“火车拉来的城市”之称,京广、石太、石德、朔黄四条铁路干线交汇于此,是中国铁路运输的主要枢纽之一,被誉为“南北通衢,燕晋咽喉”。
材料二 冉庄村(图乙)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镇,地处市区西南30千米的冀中大平原上。村庄仍保持着20世纪30、40年代冀中平原中部典型的传统村落格局和风貌。房屋多为青砖平房,采用简单的砖雕。冉庄地道战遗址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6年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1)按聚落的基本类型划分,图甲表示的是______聚落,图乙表示的是______聚落。与石家庄市区居民相比,居住在冉庄村的人们主要从事______生产等工作。
城市
乡村
农业
(2)100多年来,石家庄从一个小村庄迅速发展成为河北省省会城市,根据材料写出石家庄发展的有利条件。
【答案】①石家庄地处华北平原中南部,地形平坦开阔;②为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适宜居住;③多条铁路干线交汇于此,交通便利。
(3)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游客人数迅猛增加,冉庄也面临着古村落保护的问题。请提出两点建议。
【答案】①应该文明旅游,不乱刻乱画;②控制游客数量,及时修缮古建筑;③开展网上游览等。
温馨提示:请完成本节的课后作业(见第178~180页)(共19张PPT)
章末整合提升
第五章 居民与文化
体系·思维导图
考点·链接中考
考点①:世界人口的增长与分布特点
(典型广东中考地理)读某四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比较图,完成第1~2题。
1.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A国
B.B国
C.C国
D.D国
解析:读图可知,B国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所以其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
2.人口增长状况与C国相似的是( )
A.印度
B.德国
C.阿根廷
D.尼日利亚
解析:读图可知,C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德国与其相似。
B
考点②:语言和宗教
(2021年广东中考地理)2017年8月31日,一艘名为“天健”的货轮从我国连云港出发,通过北极航道,于10月3日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据此完成第3题。
3.“天健”货轮到达圣彼得堡后,船员见到的本地居民多说( )
A.汉语 B.法语
C.英语 D.俄语
D
解析:圣彼得堡是俄罗斯最大的港口,濒临波罗的海,在圣彼得堡可以听到当地人说的是俄语,D项正确。
4.(典型广东深圳中考地理)巴黎圣母院是一座位于巴黎塞纳河畔的教堂,这种建筑风格体现了下列哪种宗教文化( )
A.印度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解析:结合图片,巴黎圣母院是典型的基督教堂,有十字架标志,教徒信奉基督教。佛教的建筑是寺庙,有佛塔标志,伊斯兰教的建筑是清真寺,有新月标志;印度教的建筑是寺庙。
C
考点③: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民居与环境主题](2023年广东中考地理)“A”形茅屋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传统民居,因其外形酷似字母“A”而得名。图甲为巴布亚新几内亚气候资料图,图乙为“A”形茅屋景观图。据此完成第5~6题。
5.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气候特征是( )
A.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多雨
B.全年高温多雨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D.全年温和湿润
B
6.“A”形茅屋的外形设计主要是考虑( )
A.保暖
B.防风
C.防潮
D.排水
解析:该地区全年高温多雨,且“A”形茅屋外形的坡度较陡,有利于排水,D项正确。
D
素养·跨科学试题
[跨数学](2023年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期末)下表为世界部分国家某年人口数据。据此完成第1~2题。
国家名称 意大利 埃塞俄比亚 伊拉克
面积/千米2 301 333 1 103 600 438 300
人口/万人 5 906.6 11 787 4 118
人口密度/人·千米-2 196 ① 94
人口自然增长率/% -0.65 2.6 2.4
1 .表中①处为( )
A.10.68 B.106.8
C.1 068 D.10 680
解析: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埃塞俄比亚的人口为11 787万人,面积为1 103 600平方千米,人口密度=117 870 000/1 103 600=106.8人/平方千米,B项正确。
B
2.下列对表中人口问题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意大利人口呈现负增长,表示人口将逐渐增多
B.伊拉克不可能出现能源短缺、就业困难等人口问题
C.埃塞俄比亚可能出现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人口问题
D.人口增长应与环境相适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解析:意大利人口呈现负增长,表示人口将逐渐减少,A项错误;伊拉克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人口增长较快,有可能出现能源短缺,就业困难等人口问题,B项错误;埃塞俄比亚人口自然增长率2.6%,人口增长快,出现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人口问题的概率较小,C项错误;人口增长应与环境相适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D项正确。
D
[跨历史](2024年湖南郴州模拟)福建省某聚落于200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聚落传统民居以石为基,竹木为骨,夯土筑墙。下图为该聚落景观。据此完成第3~5题。
3.该聚落( )
A.是城市
B.多摩天大楼
C.是乡村
D.以工业为主
解析:读图可知,该聚落房子矮小、地形多山,以农业为主,为乡村聚落,C项正确。
C
4.该聚落传统民居( )
A.墙体厚实抵御酷寒
B.屋顶高耸减少积雪
C.窗小且少利于保暖
D.建筑材料就地取材
解析:根据材料“该聚落传统民居以石为基,竹木为骨,夯土筑墙。”可知,当地建筑材料就地取材,D项正确。
D
5.该聚落应( )
A.拆旧建新
B.整体搬迁
C.修缮民居
D.凿山开矿
解析:在该乡村发展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旧建筑与新建筑之间的关系,对于旧建筑既不能全部保存,也不能全部拆除,在建设中,应保护好有价值的建筑群和遗址,应该修缮民居,C项正确。
C(共39张PPT)
第五章 居民与文化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解读甲、乙两幅漫画,你知道它们分别描述了什么人口问题吗?
运用地图和相关材料,简要归纳并描述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特点。
知识梳理
一、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92~95页,完成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2022年11月15日,全球人口达[1]____亿。
2.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3.从地区分布来看,[4]______、北美等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个别国家甚至出现了负增长;[5]______、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80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欧洲
亚洲
4.一个地区保持适度的人口数量和人口[6]__________,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过多或过少,人口增长过快或负增长,都会影响甚至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增长速度
5.人口问题
项目 人口增长过慢或负增长 人口数量过多或增长过快
产生问题 劳动力短缺、[7]__________不足,社会养老负担过重 资源消耗多、[8]______困难、贫困
国防兵力
就业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95~96页,完成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世界人口分布[9]__________,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人口疏密程度用[10]__________表示。人口密度(人/千米2)=总人口/总面积。
很不均匀
人口密度
2.从世界人口分布图中可以看出,[11]______的东部和南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就位于亚洲东部)、[12]______西部及[13]______东部,人口稠密。
3.极端[14]______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15]______的雨林地区,终年[16]______的高纬度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人口稀疏。
亚洲
欧洲
北美
干旱
湿热
严寒
三、世界不同的人种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96~97页,完成下列问题,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根据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17]________、白种人和[18]________三个主要人种。
2.白种人主要分布在[19]____洲,黄种人主要分布在[20]____洲,黑种人主要分布在[21]____洲。
3.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是[22]______的,没有优劣之分,我们反对种族歧视。
黄种人
黑种人
欧
亚
非
平等
(1)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数量不一定减少。
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但仍大于0,则该地区人口数量仍然会增加,只是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只有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时,人口数量才会下降。
(2)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地方,人口密度不一定大。
人口密度表示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而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人口增长的快慢,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如欧洲西部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但人口密度大。
(3)人口稠密的地方,人口总数不一定大。
人口密度仅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程度,不能反映人口总数的多少。
(4)地处平原,人口不一定稠密。
不是所有的平原地区都适宜人类居住,如过于湿热的亚马孙平原,过于寒冷的西西伯利亚平原,过于干燥的澳大利亚中部平原等地区人口稀少。
(5)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实行生育控制政策。人口停止增长或者人口不断减少的国家,则采取措施鼓励生育。
重难点拨
[构建空间地图]
(1)在图1中合适的位置填注下列地理事物的代号。
四大人口稠密区:①亚洲东部;②亚洲南部;③欧洲;④北美洲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区类型:⑤澳大利亚西部沙漠地区;
⑥亚马孙平原地区;⑦亚洲、北美洲的北冰
洋沿岸地区;⑧青藏高原地区。
(2)在图2图例中的横线上填写三大人种的名称。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并于适当位置填写七大洲的名称。
白色人种
黄色人种
黑色人种
【答案】填图略。
(3)填写出图3照片代表的三大人种。
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
黑色人种
[点拨重点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减少
(1)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时,人口正增长,表示人口增加。
(2)当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0时,人口零增长,表示人口处于稳定状态,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3)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时,人口负增长,
表示人口减少。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分布 原因 影响因素
人口稠密区 亚洲东部 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
亚洲南部 欧洲 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北美洲东部 人口稀疏区 沙漠地区 极度干旱 雨林地区 气候过于温热 高纬度地区 终年严寒 高原、山地 地势高峻 自然条件恶劣
3 .人种的分布
人种 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黄色人种 皮肤淡黄,头发黑直,面庞扁平,体毛中等 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黄种人
白色人种 肤色、发色很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 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的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种 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 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大洋洲、美洲地区
试题检测
知识点一 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
(2024年福建莆田期中)右图为世界各大洲人口总数和自然增长率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据图可知,亚洲人口的特点是( )
A.占总人口30%
B.数量居各大洲首位
C.自然增长率最高
D.自然增长率最低
B
解析:读图可知,亚洲人口总数达40亿人,数量居各大洲首位,故B项正确;亚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故A项错误;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故C项错误;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欧洲,故D项错误。
2.欧洲主要的人口问题是( )
A.人口数量多
B.增长速度快
C.老龄化严重
D.城市人口比例小
解析:读图可知,欧洲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增长速度慢,欧洲主要的人口问题是老龄化严重,故C项正确,B项错误;欧洲人口数量不到10亿人,人口数量少,故A项错误;图中无法得出欧洲城市人口比例,故D项错误。
C
[新视野](2024年山东菏泽模拟)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2022年11月15日,全球人口达到80亿。联合国秘书长表示,这是人类思考对地球负起共同责任的时刻。据此完成第3~4题。
3.据右图判断,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段是( )
A.2011—2022年
B.2022—2030年
C.2030—2050年
D.2050—2100年
A
解析:读图可知,2011—2022年,世界人口增长为10亿;2022—2030年,世界人口增长为5亿;2030—2050年,世界人口增长为12亿;2030—2050年,世界人口增长为7亿,经计算可得,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段是2011—2022年,A项正确。
4.世界人口达到80亿,主要得益于( )
①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快速提高 ②全球公共卫生、营养、个人卫生及医药的改善使人类寿命逐渐延长 ③部分国家的高生育率推动了人口快速增长 ④自然环境的改善使地球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解析: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世界人口增长主要依靠发展中国家,①错误;全球公共卫生、营养、个人卫生及医药的改善使人类寿命逐渐延长,②正确;部分国家的高生育率推动了人口快速增长,③正确;随着工业化发展,世界自然环境逐渐恶化,人口容量也在逐渐降低,④错误。
知识点二 世界人口的分布
(2024年山西朔州模拟)2024年7月11日是第35个世界人口日,联合国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人口问题。图甲为世界人口分布图,图乙为世界人口分布随纬度位置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第5~6题。
5.从纬度位置看,世界人口多分布在( )
A.0°~20°S之间
B.20°N~60°N之间
C.20°S~40°S之间
D.60°N~90°N之间
解析:读图乙可知,20°N~60°N人口比重占比大,人口多,故B项正确。
B
6.图中人口分布稀疏地区与其主要原因搭配正确的是( )
A.甲地——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B.乙地——海拔高,气候寒冷
C.丙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D.丁地——纬度高,冻土广布
解析:据图甲可知,甲地纬度高、气候寒冷,故A项错误;乙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故B项正确;丙地位于热带雨林区,气候湿热,故C项错误;丁地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全年炎热干燥,故D项错误。
B
(2024年河南焦作模拟)下图为世界人口100万以上城市分布图。据此完成第7~8题。
7.下列地区中,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分布最密集的是( )
A.欧洲西部
B.非洲南部
C.大洋洲北部
D.南美洲东部
解析:据图可知,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分布最密集的是欧洲西部,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北部、南美洲东部较少,A项正确。
A
8.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区大城市较少,原因正确的是( )
A.甲地海拔高,气候寒冷
B.乙地纬度低,气候炎热
C.丙地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D.丁地地处赤道,气候湿热
解析:甲地位于撒哈拉沙漠区,气候炎热干燥;乙地位于青藏高原区,海拔高、气温低;丙地纬度高、气温低,都不适合人居住,人口稀疏;丁地地处赤道,气候湿热,不适合人居住,D项正确。
D
知识点三 世界不同的人种
9.(2024年江苏盐城期末)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会于3月28日在海南博鳌举行。本次年会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其中,唇厚、肤色黝黑、黑头发呈波浪或卷曲的代表最有可能来自( )
A.大洋洲 B.东亚
C.非洲 D.欧洲西部
解析:根据题干“唇厚、肤色黝黑、黑头发呈波浪或卷曲”等特征符合黑色人种特征,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C项正确。
C
10.人种肤色的大致分布规律是( )
A.由极地向赤道逐渐变浅
B.由赤道向极地逐渐变浅
C.高纬向低纬逐渐变浅
D.与自然条件无关,没有明显的规律
解析:根据世界人种分布,有色人种多分布在低纬地区,有色皮肤利于阻挡强紫外线辐射,白色人种多分布于中高纬地区,毛发旺盛、鼻腔长度大,利于防寒保暖。所以人种肤色的大致分布规律是由赤道向极地逐渐变浅,B项正确。
B
11.[综合思维](2024年山西原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世界人口在2022年11月15日达到80亿。该报告预计今后几十年,世界人口将继续增长,但增速会有所放缓,且存在地区差异,到2050年,全球新增人口中超过一半将集中在刚果(金)、埃及、埃塞俄比亚、印度、尼日利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和坦桑尼亚8个发展中国家。数据还显示,2019年全球平均预期寿命为72.8岁,比1990年多9岁;到2050年,预计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7.2岁。
材料二 右图为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世界人口稠密区。
【答案】A:北美洲东部;B:欧洲西部;
C:亚洲东部;D:亚洲南部。
(2)简析世界人口稠密区形成的自然原因。
【答案】①地处中、低纬度地区,气候适宜;②河湖多,水源充足;
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④自然资源丰富等。
(3)说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并为其解决人口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迅速;人口数量多等。建议:①加大宣传力度,实施计划生育政策;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③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等。
(4)说出今后几十年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析全球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的主要原因。
【答案】趋势:①世界人口将继续增长;②增速会有所放缓;③存在地区差异等。主要原因:①科技发达;②医疗水平不断提高;③公共卫生条件得到改善;④科学饮食,注重营养搭配;⑤更加讲究个人卫生;
⑥加强锻炼;⑦注重养生等。
温馨提示:请完成本节的课后作业(见第176~1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