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学习目标】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2.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自主学习】
A.基础知识梳理
一、1851年1月11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场运动发生的背景有哪些?
1.根本原因:阶级矛盾的激化。
鸦片战争前,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与清朝官府的矛盾就比较尖锐。鸦片战争后, 大量涌入、 量的连年激增、 和 由参战各省分摊、各级官吏借机搜刮,加之水、旱、蝗灾不断,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各地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2.组织原因:洪秀全组织 ,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斗争。
3.策源地:广西。因为广西地瘠民贫,灾害严重,各种矛盾尤为突出。
二、太平天国运动起止时间?以哪一事件为标志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851年1月——1864年7月。以 年9—11月发生的天京事变分为两个阶段。
三、太平天国前期大体情况如何?
1851年1月金田起义爆发后,太平军挥师北上,相继攻克广西、 、 等地的一些重要城市,浩浩荡荡,沿 东下。
1853年3月,攻克 ,定都于此并改称“天京”。
定都天京后,进行政权建设,颁布纲领性文件 。与此同时,先后在军事上进行了北伐和 。
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四、导致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事件为什么会发生?该事件对太平天国的影响如何?
从直接原因上看,是定都天京后,上层领导集团腐化堕落,争权夺利。
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军心涣散,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五、太平天国后期情况如何?
洪秀全起用年轻将领 、 指挥军事。任命洪仁干主持朝政。洪仁干提出施政纲领《资政新篇》。
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
B.自学存疑
【巩固练习】
A类题(下列题目,你必须认真完成)
1.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无疑是英国的大炮。”这主要是说( )
A.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B.太平天国运动规模宏大
C.“大爆炸”影响深远 D.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 B.自然灾害的严重
C.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D.阶级矛盾严重
3.某中学高三文科班围绕“如何看待太平天国利用宗教组织农民起义”的问题举行了一次课堂讨论,有同学将讨论情况进行了记录整理。其中对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与基督教的关系有四种看法,正确的是( )
A.教义一致 B.改造利用 C.继承发展 D.完全不同
4.《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空想性,从根本上说是( )
A.太平天国的斗争策略决定的 B.当时紧张的斗争形势决定的
C.小农经济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D.太平天国内部的尖锐矛盾决定的
5.近人《世载堂杂忆》记载:“一日,殿上议事,北王问东王曰:‘闻兄弟有不臣之心,自称万岁。’东王闻言,积威凌北王,北王即抽刀屠东王之腹。”此事造成了( )
A.太平军内部自相残杀 B.干王洪仁干被黜去位
C.天王洪秀全不理朝政 D.中外势力联合绞杀
6.太平军所遇到的古代农民起义军不曾遇到的新情况是( )
A.清军与地主武装联合进攻 B.内部变乱导致分裂
C.敌人的长期围困 D.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
B类题:(下列题目,你可以尝试完成)
7.(2008·全国文综·13)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
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8.(2009·江苏单科·5)“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9.(2010·山东文综·11)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10.(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11.(2012·重庆文综卷·15)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这位将领是( )
A.秦日纲 B.陈玉成 C.李秀成 D.石达开
12.(2014·海南单科·13)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况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课件23张PPT。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843—1850年,清政府加捐加税,引发70余起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遍及十几省。
鸦片战争后,“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鸦片的输入,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引发了银贵钱贱现象并日益严重。 19世纪中期的中国,为什
么会发生太平天国运动呢?背景资料: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1、阶级矛盾的激化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3、自然灾害严重
4、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为何激化?)二、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天京变乱天京陷落
金田永安天京长沙武昌南昌九江天津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天京陷落北伐西征东征天京变乱后期防御战永安建制——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天王府模型太平天国天王的宝座⑥走洪杨韦石⑦灭天京变乱示意图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材料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三、太平天国早期的革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内
容土地
分配产品
分配方法:原则:方法:留足口粮,余归圣库“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和“无处不均匀”原则:按人口和年龄
平均分配土地人人不受私,
物物归上主 目的建立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评价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绝对平均主义,严重脱离实际
追求小农经济的目标《天朝田亩制度》(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资 政 新 篇》内 容政治
经济
文教以法治国…发展工商业…设立新式学堂…结果:未能实行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目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四、太平天国后期的治国方案
——《资政新篇》三、太平天国后期的治国方案
——《资政新篇》1、进步性:
2、局限性:评价: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
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未能实现
(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推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在经济发展方向上的异同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实质是消灭私有制
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实质是建立资本主义
私有制
符合历史发展方向都体现反封建
都脱离实际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有哪些?
有何局限性? 作用:
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提出了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局限:
它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太平天国运动和以往的农民运动相比,有何新的特点?(1)治国方案新
——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2)担负任务新
——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
(3)失败原因新
——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训练:
1 太平天国兴起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阶级矛盾激化
B 外国经济侵略加深
C 自然灾害严重
D 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AA2、为太平天国西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战场条件的军事行动是
A 林凤祥、李开芳的北伐
B 石达开在鄱阳湖大败湘军
C 太平军夺取扬州、攻破江北大营
D 陈玉成、李秀成取得三河镇大捷
A3 对《天朝田亩制度》评价不正确的是
A 是自古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 是一种对公平社会的无法实现的空想
C 有些内容违背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D 实施以后减轻了对农民的封建剥削
4 1856年秋,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鼎盛,其主要标志是
A 攻占南京
B 东征和西征取得胜利
C 李秀成率军攻至上海近郊
D 取得三河镇大捷DB 5、天京事变可以说明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即
A. 农民领袖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安乐
B. 农民领袖缺乏进取心
C. 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不可避免
D. 小农经济分散性决定了农民阶级不能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D6、标志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正式对峙的事件是
A、金田起义 B、永安封王
C、定都天京 D、东征胜利
7、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主要是因为
A、其规模和延续时间长
B、建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政权
C、颁布了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D、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沉重CC9、《世载堂杂记》记载:“一日,殿上议事,北王问东王曰‘闻兄有不臣之心,自称万岁。’东王闻言,积威凌北王,北王即抽刀屠东王之腹。”此事造成了
A、太平军内部自相残杀
B、干王洪仁?击?
C、天王洪秀全不理朝政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