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辛亥革命
【学习目标】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
A.基础知识梳理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辛亥革命之背景
1、民族危机加剧:义和团运动失败后, ;
2、清朝推行新政:清政府内外交困, ;
3、革命党人准备: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决心推翻 。
(1)建立革命组织
①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________,它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兴起。
②革命政党:____年,______在东京成立。性质:__________________
机关刊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政治纲领(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2)宣传革命理论
同盟会成立后,同改良派围绕着 、要不要 等问题展开论战,大力宣传其政治纲领。
(3)领导武装起义
革命党人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其中,以 最为著名。
4、预备立宪骗局:使清王朝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补充】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是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
二、惊天动地谱华章——辛亥革命之过程
1、爆发:武昌首义
(1)_____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_______、_______率先发难,革命爆发。
(2)起义胜利后,成立____________,推举____________为都督,定国号为________政体为_______。
2、发展:全国十几个省相继________,响应武昌起义,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____________。
3、高潮:两大革命成果
(1)_______(时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_____________成立。
(2)3月,颁布《_____________》,规定: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意义:具有反封建君主专制的进步意义。
4、结果:
(1)______(时间),______下诏退位,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
(2)3月,袁世凯在___________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窃取。
三、半江瑟瑟半江红——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1、意义——中国近代化历程丰碑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 革命。
(1)政治民主化:推翻了 ,建立了 ;
(2)经济工业化: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思想理性化: 的观念深入人心;
(4)社会生活文明化: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
2、局限性: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并没有完成____________的任务,中国______________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3、失败的原因:(1)客观:
(2)主观:
四、辛亥革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1.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成为现代化进程历史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铲除了中国封建势力最顽固的堡垒,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同时也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
2.辛亥革命对现代化的推动,还表现在对经济现代化的推动,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实业救国成为历史的主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几年内就有了显著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
B.自学存疑
问题
【巩固练习】
A类题(下列题目,你必须认真完成)
1.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 )
A.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2.蔡元培曾撰写过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他悼念的是( )
A.孙中山 B.宋教仁 C.陈独秀 D.鲁迅
3.“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4.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同样追求这些目标的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5.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 ( )
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实行总统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
6.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和思想家章炳麟在1905年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轻抛,只顾一人庆有;下联是: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七旬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此联抨击的现象主要是( )
A.西方侵略者的贪婪 B.广大人民的麻木
C.外交官员的卖国 D.最高统治者的腐朽
7.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主要原因是( )
A.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在美国支持下建立 D.确立了国民的权利和自由
8.“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 )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9.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 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C. 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施压 D. 报刊登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消息
小明问爷爷的年龄,爷爷回答:“我是民国十八年出生的”你能说出小明爷爷今年多大岁数了吗?( )
A.50多岁 B.60多岁 C.70多岁 D.80多岁
11.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其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隧问其国籍。戴季陶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季陶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也”。此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
A、袁世凯实行高压统治 B、 老农非常惧怕日本人
C、辛亥革命在人民群众中影响有限 D、 老农在调侃戴季陶
1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经济措施规定:“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苛捐杂税。”这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
A.推翻清政府统治 B.实行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
C.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开辟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3.20世纪初,革命派认为“中华民族”仅仅指“汉族”。武昌起义成功后,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高高飘扬于武汉,但最终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个变化( )
A.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发展 B.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断绝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标志着汉族政权被五族共和政权所取代
14.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历史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断,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15、《茶馆》第二幕有这样一段对话“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子也应该剪了吧?”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冰凉??哼,我还是留着我的小辫子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这揭示了( )
A.民主思想在中国没有反响 B.辛亥革命不彻底
C.民众对西化的普遍排斥 D.普通民众的怀旧心理
B类题:(下列题目,你可以尝试完成)
1、(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2、(2012江苏高考)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 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 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 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3、(2014·上海单科·22)近代中国某一报纸刊登过如下文章:《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告非难民生主义者》,该报纸是(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申报》 D.《民报》
4、(2014·浙江文综·14)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
①
《山阴志》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②
《临安志》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③
《四明志》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④
《绍兴志》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
5、(2014·广东文综·16)图6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