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曹冲称象的故事》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曹冲称象的故事》单元是综合与实践领域第二学段“曹冲称象的故事”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以‘曹冲称象’故事为依托,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感受等量的等量相等,发展量感和推理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学业要求”中指出:“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形成问题意识。能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曹冲称象’的基本原理是等量的等量相等,能针对具体问题与他人合作制订称重的实践方案,并能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丰富度量的活动经验。”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曹冲称象”故事为引,串联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学习。先借故事体会等量代换思想,引出质量计量需求;接着探究常用质量单位,明晰其实际轻重、换算关系及适用场景;通过称实物、选秤称重等实践,深化对质量单位的感知;最后模拟“称大象”实验,巩固知识并传承智慧。内容从历史故事到生活应用,从概念理解到实践操作,构建完整质量认知体系,渗透数学思想与文化。
(三)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在生活中对“轻重”有直观感受,但对规范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缺乏清晰认知,难以准确估量不同物体质量。“曹冲称象”故事虽有听闻,却未深入关联数学原理。因年龄小,对大质量单位(吨)的实际意义理解困难,实践操作中选择秤、准确称重也需指导,需借助生活实例、亲身体验突破认知难点。
二、单元目标拟定
1.认识克、千克、吨,掌握其字母表示(g、kg、t)及换算关系(1千克= 1000克,1吨=1000千克)。
2.能结合生活实例,判断不同质量单位的适用场景,准确估量物体质量。
3.了解多种秤的特点与用法,会选择合适的秤称物体质量,解决实际称重问题。
4.理解“曹冲称象”的等量代换原理,能迁移应用解决类似问题。
5.通过调查、实验、操作等活动,经历质量单位的探究与应用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推理能力。
6.借助“称实物、估质量、算数量”等实践,提升动手操作与数学应用能力,感悟等量代换思想。
7.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的质量估量与实践精神。
8.传承“曹冲称象”的智慧,体会古代数学思想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与创新意识。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建立克、千克、吨的质量观念,掌握单位间换算关系,能准确选用单位描述物体质量。
2.理解“曹冲称象”的等量代换原理,运用质量知识解决实际称重、估量问题。
(二)教学难点
1.对“吨”这一较大质量单位的实际感知,准确估量较重物体质量(如1吨物品的数量)。
2.灵活运用质量单位与等量代换思想,设计实验、解决复杂生活问题。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学生将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com
1.故事导入,文化渗透
以经典“曹冲称象”故事开篇,将数学知识与历史文化融合,既激发学习兴趣,又自然引出质量计量问题与等量代换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智慧的传承,增强文化认同感。
2.生活联结,实践驱动
从生活中“称物体、选质量单位”切入,安排大量实践活动(称1千克水果、估硬币质量、选秤称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建立质量观念。内容贴近生活,强调“做数学”,助力学生从直观感受过渡到抽象理解。
3.层次递进,思维拓展
编排从“认识质量单位”到“探究单位关系”,再到“实践应用(称物、设计实验)”,逐步深入。借助“模拟称大象”实验,拓展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实现从知识掌握到智慧运用的跨越。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单元数量 综合与实践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综合与实践 曹冲称象的故事 我们也来称大象 1
各种各样的秤 1
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曹冲称象的故事.1《我们也来称大象》 目标: 能通过模拟“曹冲称象”实验,理解等量代换思想,掌握“用替代物称重”的方法;能分析实验误差,总结提升结果准确性的注意事项。 探究1:设计方案,分工合作 → 探究2:小组讨论深化 → 探究 3:反思与评价 → 1.能在小组里讨论实验方案,再按方案开展实验,求得结果。 2.能围绕书中的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3.能回顾活动过程谈谈自己的收获。
曹冲称象的故事.2《各种各样的秤》 目标: 学生能认识杆秤、天平、电子秤、体重秤等常见秤的类型,理解不同秤的使用特点;能根据物品特点选择合适的秤称重,掌握“估计——称重——对比——推算”的实践方法。 探究1:认识不同的秤 → 探究2:实践操作——用秤称重物品 → 探究3:实践操作——用秤称重物品 → 1.能说出杆秤、天平、电子秤、体重秤的特点,适于称的物品。 2.能找一些身边的物品,先估计大约有多重,再用合适的秤称重,记录得到的结果。 3.能说说在用秤称量物品质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曹冲称象的故事.3《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 目标: 结合“曹冲称象”故事,理解等效替换思想;认识克、千克、吨常用质量单位,掌握换算关系。 探究1:“曹冲称象”中的数学 → 探究2: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 → 1.能说出曹冲称出大象体重的方法,并讲明原因。 2.能分小组合作选择一两个问题进行研究,认识克、千克、吨常用质量单位,掌握换算关系以及建立1克、1千克、1吨的量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曹冲称象的故事
课题 《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本内容聚焦“常见的量”领域,需达成: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克(g)、千克(kg)、吨(t),感受并理解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掌握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能进行简单单位换算;运用质量单位解决生活中与质量相关的实际问题,发展推理能力、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本内容以“曹冲称象”的故事为情境引入,关联“等量代换”数学思想,自然过渡到质量单位的学习。教材通过“调查了解——实践操作——应用拓展”的路径,让学生认识克、千克、吨,理解单位换算关系,并结合生活实例体会不同单位的适用场景。编排注重生活性与实践性 ,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算一算”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体现“做数学”的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轻重”有直观感受,可能已初步认识千克(如超市购物称重),但对克和吨的实际质量缺乏深刻体验(如1克很轻、1吨很重,难以直观感知)。对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需依托具体实例理解。
核心素养目标 1.从“物体轻重”的直观感受中,抽象出克、千克、吨的质量单位概念,理解单位换算关系。2.借助曹冲称象的“等量代换”思想,推理质量测量的方法,及不同单位适用场景的合理性。3.建立“质量单位用于衡量物体轻重”的模型,能根据实际情境选择合适单位计量。4.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质量单位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5.通过调查秤的种类、设计测量方案等,探索不同质量测量方法,激发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质量单位的意义,掌握克、千克、吨的换算及适用场景;体会“曹冲称象”中的等效替换思想。
教学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的实际概念,灵活运用等效替换思想和质量单位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个超有趣的谜语,考验大家的“小脑袋”啦!仔细听。课件出示: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桩,体重特别大,谁也难衡量。 (打一动物)师:快开动脑筋猜猜看,想想哪种动物又大又重,像一堵墙一样?师笑着追问:猜对啦!那大家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能当“故事小主播”,给大家讲一讲?课件出示: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和同学说一说。邀请1~2 名学生讲述故事。师:曹冲真聪明!其实,曹冲称象的办法里藏着好多数学知识,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挖掘《曹冲称象》中的数学秘密。 学生猜一猜:是大象。学生根据图片提示,讲一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利用低年级学生对猜谜的兴趣,迅速聚焦注意力,调动课堂积极性。邀请学生讲述故事,一方面唤醒学生的语文积累与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故事中发现数学关联;另一方面,聚焦“称象”这一核心事件,为后续提炼“等量代换”等数学思想做情境铺垫,让抽象的数学原理有了具象的故事依托。
二、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曹冲称象”中的数学师: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体重的?谁愿意给大家讲讲?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师:为什么这样就能称出大象的体重?结合教材里的图和文字,小组讨论。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流的情况,然后提问:哪个小组来分享?师:还有吗?师:这就是“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把大象的质量换成了石头的质量来称。在古代为什么很难称出大象的体重? 师:要想知道大象的体重,现在可以怎样做?师:对啦!古代技术有限,没有足够大的称重工具,所以很难直接称。现在科技发达,有大型地磅、超声波测量、数据分析、卫星检测等,能轻松称出大象体重,这就是科技进步给称重带来的便利。课件出示:师:在古代,人们想知道物体有多重,得像曹冲这样巧妙替换;但在现代,我们有更直接的方法——这就要用到质量单位!计量不同物体的质量,要用到质量单位。秤是称物体质量的工具。你们知道哪些质量单位? 可以怎样称物体的质量?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深入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揭开它们的秘密! 学生:曹冲把大象赶到船上,看船下沉多少,在船舷做记号;再把大象赶下船,往船上装石头,直到船下沉到记号处,最后称石头的重量,就知道大象的体重。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把大象和石块先后放在同一只船上,船下沉到相同的位置,表示船上石头的质量与大象的相等。学生:所有石块质量的和,正好等于大象的体重。学生:大象太重了,古代没有这么大的秤,没法直接称大象。学生:现在可以用大型电子秤,直接称出大象的体重。 通过讨论“称象原理”,聚焦“等量代换”数学思想,将语文故事与数学原理融合,让抽象知识依托具象故事呈现,降低理解难度,激发探究兴趣。设置“古代为何难称象”“现代如何称象”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技术发展角度对比古今称重方式,理解科技进步对测量的影响,同时自然引出“质量单位”与“秤”的关联,为后续知识探究架桥。
探究2: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师:首先,我们先对常用的质量单位进行一个小调查。请打开教材,看看“调查了解”的3个问题。课件出示:调查了解(1)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2)不同质量单位表示的实际轻重是怎样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3)不同质量单位分别适合计量哪些物体?师:小组合作,选择一两个问题进行研究,记录研究结果,并进行交流。可以用教材信息、生活经验,甚至课前查的资料讨论。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然后提问:哪个小组愿意分享“常用的质量单位”的研究结果?师:它们的关系怎样?展示:师补充:千克又叫公斤,生活里买菜常说“几斤”,其实1千克 = 2斤。咱们一起记一记单位符号。师:研究“单位关系和实际轻重”的小组,谁来分享?展示:师拿出2袋食盐,请同学们轮流掂一掂1千克的重量,感受一下。师:再想象一下,1吨=1000千克,得有多少个1千克?是不是像一辆小汽车一样重?课件出示:师:不同单位适合计量哪些物体的小组,来说说!师:如果用“克”称大象,数字会大到写不下;用 “吨”称硬币,又太麻烦。所以选对单位很重要!接下来,咱们用亲身实践感受质量单位!教材给了3个活动,小组选一个,按要求操作、记录。课件出示:从下面选择一项活动,按要求操作,并记录得到的结果。(1)分别称出1千克苹果、1千克橘子、1千克草莓,先掂一掂,数数各有多少个,再填写下表。(2)分别称不同面值的硬币,先看看大约各重多少克,哪种硬币的质量最接近1克,再掂一掂。 (3)分别称出小组每个同学的体重,再把得到的结果相加,想一想:大约多少个三年级同学重1吨?师一一强调:活动(1):先用电子秤称出1千克(或用1千克砝码比对 ),掂一掂1千克的重量,再数苹果、橘子、草莓的个数。注意记录“大约多少个”,因为水果大小有差异!活动(2):用电子秤分别称1元、5角、1角硬币,记录重量。找一找哪个最接近1克,再掂一掂1克的感觉!活动(3):先轮流称小组同学的体重,记录下来相加。再算:1吨= 1000千克,用1000÷平均体重(用计算器计算),就能知道“多少个同学重1吨”!师巡视指导,然后提问:称水果组的同学,汇报一下你们的结果。师:同样是1千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师:观察的真仔细!称硬币组的同学,谁来说说?师:称体重组呢? 学生了解调查了解的内容。学生分组研究、交流。学生:我们组发现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千克、克、吨。学生:它们的关系如下表。学生自由记一记。学生:我们了解到如下信息。学生掂食盐,感受1千克的重量。学生自由想象。学生:计量很轻的物体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比如硬币、药片等;计量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如人的体重、一袋大米等;计量很重的物品的质量,常用吨作单位,如卡车、大象等。学生分小组选一个,按要求操作、记录。称水果组:1千克苹果约4个,橘子6个,草莓20个!学生:1千克的不同水果个数不一样,是因为单个重量不同!称硬币组:1角硬币约重1克,拿在手里几乎没感觉,好轻啊!……学生:我们组同学平均30千克,1000÷30≈33 个,33个同学大约重1吨,原来1吨需要这么多人的体重! 以“调查了解” 的3个问题为驱动,组织小组合作研究,鼓励学生结合教材、生活经验及课前资料讨论,培养自主探究、收集信息和分析归纳能力。通过分享研究结果,促进思维碰撞,强化对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认识。设计“称水果”“称硬币”“称体重”3项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操作、体验,从“掂一掂”“数一数”“算一算”中建立1克、1千克、1吨的“量感”。
探究3:布置课后调查任务师:同学们,今天咱们通过实践和探究,已经熟悉了克、千克、吨这些质量单位在生活里的“分工”—— 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吨,心里都有数了!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这些精准的质量数据,是靠什么 “神奇工具”测出来的?师:对啦,就是各种各样的秤!从厨房的电子秤,到实验室的天平,再到工地的地磅……它们就像质量单位的“最佳搭档”,各有各的“超能力”!所以,课后请大家化身“质量工具小侦探”,去调查秤的家族成员,弄清楚它们各自的使用特点,还可以收集图片、有趣的介绍或者小故事!课件出示——课后调查:查找资料,了解秤的种类和使用特点,收集称物品质量的工具,准备和同学交流。师:下次课咱们就举办“质量工具发布会”,谁能把秤的知识讲得清楚、有趣,甚至发现冷门的“神奇秤”,就能荣获“质量工具小专家”称号!现在,快开启你们的探索之旅吧! 学生:秤。 以“质量数据靠什么工具测量”引发思考,自然过渡到“秤的种类与特点”调查。用“质量工具小侦探”“质量工具发布会”等趣味称呼,将课后任务转化为探索挑战,延续课堂兴趣,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在生活中挖掘数学关联,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习惯。
三、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 师:总结得真好!“等量代换”是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能帮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质量单位让我们更准确地计量物体轻重。希望大家以后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做生活中的“小数学家”。 学生1:我知道了曹冲用“等量代换”的方法称象,把大象的质量换成石头的质量。 学生2:我还认识了克、千克、吨,理解了它们的换算关系,知道了不同单位适合计量的物体。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 克(g)、千克(kg)、吨(t) 1千克=1000克 1吨=1000千克 合适的单位计量合适的物体。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2.跷跷板。能力提升:1.妈妈买回5千克面粉,用去500克后,还剩多少克?2.一部电梯的最大载重量是1吨,现在有13人同时乘坐电梯,他们的平均体重是65千克,有危险吗?拓展迁移:“等量代换”的思想在生活中也很常用,比如用积分换礼品、用旧手机换现金。你还能想到哪些生活中的“等量代换”例子?走进生活找一找。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情境与知识融合自然:依托《曹冲称象》故事,顺畅衔接“等量代换”思想与“质量单位”知识,跨学科融合自然,学生易理解、有共鸣。实践活动效果显著:三项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感知,有效建立“克、千克、吨”的量感,突破抽象概念教学难点,学生参与度高、反馈积极。任务设计激发兴趣:课后“质量工具小侦探”任务,以趣味角色和发布会形式呈现,激发学生探索欲,为下节课延伸学习埋下伏笔。改进之处小组探究指导不足: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存在“跟风发言”“偏离问题”情况,需提前明确分工、细化问题支架,提升探究效率。质量单位拓展不够:对“克、千克、吨”在不同文化、行业中的特殊应用挖掘不足,可补充拓展,深化学生对知识实用性的理解。评价反馈可更及时:实践活动后,对学生操作过程及结果的评价较简略,可增加即时性评价,强化学习成果,提升学生成就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