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人教新版 九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统编版九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新考向)讲解课件
九上语文期中检测卷04
河南等地 适用 范围:1-3单元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共4分)
东风解冻,散而为雨。“雨水”不负其名,以润泽之势洗刷了残冬的痕迹,亦带来了① 焕 (换 焕)然一新的喜悦。“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想来以青色形容雨水这个节气最恰当不过——无论是新抽的嫩芽或初绽.的新叶,都展现出新生、蓬勃、健康的姿态,给人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抹被雨水浸.润的青不仅给予了诗人灵感,留下了诸多名篇佳句,也勾起了人们外出踏青在自然中寻找春的心情。倘若不想被风雨所阻,扰了赏玩的兴头,一把轻盈的伞是必不可少的。雨与伞之相得益② 彰 (章 彰),不仅仅在于实用性,传统竹伞“展如花,收似竹”的造型 ,本身就契.合东方之美。
(1)语段中三个加点字怎么读?请你作出选择。( B )(2分)
A.dìng jìn qiè B.zhàn jìn qì
C.zhàn qìn qiè D.dìng qìn qì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
B
东风解冻,散而为雨。“雨水”不负其名,以润泽之势洗刷了残冬的痕迹,亦带来了① 焕 (换 焕)然一新的喜悦。雨与伞之相得益② 彰 (章 彰),不仅仅在于实用性,传统竹伞“展如花,收似竹”的造型 ,本身就契.合东方之美。
焕
彰
2.古诗词默写。(8分)
人生难免遇到挫折与打击,古代的文人墨客常用诗歌来解愁意。刘长卿经过长沙贾谊故居,忆起贾谊被贬的凄凉,哀叹“① 汉文有道恩犹薄 ,② 湘水无情吊岂知 ”(《长沙过贾谊宅》),道出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刘禹锡被贬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却能用暗含哲理的诗句“ ③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④ 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赠予白居易,共勉共进。韩愈左迁至蓝关,面对遥远而迷茫的前路,却坦陈心志,用“⑤ 欲为圣明除弊事 ,⑥ 肯将衰朽惜残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表达弥坚的忠君之心。被贬密州的苏轼无法与亲人共度中秋佳节,却能由己及人,向世人送上“⑦ 但愿人长久 ,⑧ 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的美好祝愿。
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
吊岂知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
树前头万木春
欲为圣明除弊
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3.《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在网上口碑不断攀升,班级拟开展“只有河南·魅力无限”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共10分)
(1)下面是小阳同学搜集的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有关的材料,请你根据材料探究《戏剧幻城》受到欢迎的原因。(3分)
10月19日开业四个多月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已累计接待游客超45万人次,它占地622亩,拥有21个大大小小的剧场、总时长近700分钟的剧目、近千名演员,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演出时间最长的戏剧聚落群。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有三部主剧,《幻城》表现的是河南的历史荣光,《火车站剧场》和《李家村》则以1942年河南大饥荒为背景,讲述了中原大地的创痛和涅槃。苦难和辉煌在这里交织,观众不时泪目。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经过大量的创新实验寻求最佳视觉表达。其中“声”“光”“电”“画”等高度集成化与智能数字系统发挥了巨大作用。8个升降台,5个旋转升降台为主要载体的遗址剧场,勾勒出“幻城”独特的建筑形态;车站剧场智能翻板配合56道机械麦穗吊杆,通过智能控制呈现波澜壮阔的滚滚麦浪。“科技含量高,视听沉浸感强。”游客们由衷感叹。
①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演出时间最长;②内容贴近生活,能够引起观众共鸣;③科技含量高,视听沉浸感强,视觉表达最佳。
(2)活动结束后,你想制作一张邀请卡,邀请朋友一起去戏剧幻城,感受河南的地域魅力。你会用下面哪张图制作卡片封面?请阐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文从字顺,不超过80字。(4分)
图一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鸟瞰图 图二 21个剧场
示例一:选图一。《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鸟瞰图中,“声”“光”“电”“画”视觉效果强烈,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科技含量高,视听沉浸感强。 示例二:选图二。图中的“21个剧场”“我是河南人”的字样能够引起作为河南人的自豪与骄傲,能够感受河南的地域魅力。
(3)此次语文实践活动引发了同学们对“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的热议。请从下面词语中任选两个词写一句话,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3分)
科技 坚守 体验 创意 传承
示例一:我们要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美,用实际行动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 示例二:我们要用现代科技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用创意表达让传统文化美起来。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4-7题。(共16分)
号 魂
①刘家坳的老刘家有一件传家宝,是老刘从部队带回的一杆军号。军号早已没有了耀眼的金黄色,略带沧桑的古铜色里透着厚重与庄严,一眼望去,就知道它承载了太多的故事。
②军号的故事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老刘当时还是个不到二十的小伙子,村里人都叫他刘娃子。他本是承了祖业,吹了唢呐——刘家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唢呐世家。他爱吹唢呐,尤其是婚嫁迎娶的时候,他的唢呐吹得格外热闹,他说他就喜欢日子像唢呐声一样热闹地过着。
③但他的美好愿望很快被入侵的日本鬼子破灭了。日本鬼子闯进了村,烧杀抢掠。刚从邻村吹完唢呐的刘娃子,站在犄角岭,远远地就看见了村里的熊火,听见了乡亲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他握紧手中的唢呐,抹干了眼泪,一跺脚,加入了八路军。
④八路军连长知道了他唢呐吹得好,就让他当了吹号兵。连长嘱咐:“刘娃子,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冲锋的时候,你要把军号吹得响亮响亮的,吹出咱们的气势,吹出咱们的威风!”
⑤刘娃子郑重地接过军号,记住了连长说的话。第一次战斗刚打响时,他心里还有一丝慌乱,但当吹起冲锋号时,嘹亮的号声一下激发了他内心的情绪,他仿佛看到了村子里燃烧的熊火,仿佛听到了大火中乡亲们的阵阵哭喊。他把满腔的悲情化成了一股力量,把冲锋号吹得格外响亮,格外高昂。
⑥后来,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就发生在刘家坳。那次,八路军连长奉命率队在刘家坳阻击敌人,几场恶仗下来,全连只剩下了十几号人。受伤的连长将刘娃子喊到身边,说:“敌人再来,你就吹冲锋号,咱们就是死,也要死在冲锋路上!”傍晚,敌人又发起了进攻。那时,残阳如血,染红半边天空。刘娃子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在高昂的号声中上好刺刀,跃出战壕,猛扑向敌人,犹如猛虎下山,又仿佛长剑出鞘……冲在最前的连长倒下了,后面的战士马上顶上去,每个人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冲锋,冲锋,永不停息!
⑦增援的部队及时赶到,击退了敌人。他们在死人堆里找到了奄奄一息的刘娃子,他失去了一条腿,但他怀里,仍然死死护着那杆军号……
⑧新中国成立后,刘娃子放弃了到老干所疗养,安着假肢、拄着拐杖回到了故乡刘家坳。从此,他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带回的那一大包军功章尘封在了床头柜里,在厅房显眼的墙壁上,挂着的是他当初离开部队时特地申请带回的那杆军号。
⑨“把冲锋号吹起来,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信心在,胜利就在!当年那不可一世的小鬼子都被我们打回老家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回到家乡担任了大队党支书的刘娃子,在家乡那座荒山上摆开战场,再次吹响了军号,这号声就像指挥着千军万马的战旗,就像永不言败的勇士曲,透着坚毅,有股拼劲,与开荒机器的轰鸣声、劳作时的吆喝声汇成一曲欢歌。久了,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老刘,也觉得他与那一杆军号融为一体了。
⑩一代代的刘家坳人,就这样听着老刘的故事长大,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有的外出打拼,但老刘的故事仍时刻滋养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磨砺意志,战胜困难,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老刘的儿子大柱,是第一批走出山坳的人,在省城里,大柱有了自己的企业,成了刘家坳引以为豪的成功人士。
进入耄耋之年的老刘,再也爬不上村子对面的犄角岭了,也很少再吹军号,只经常长时间地凝望着那杆军号。儿子刘大柱见了,悄悄地处置了省城的企业,带着资金回到了家乡,吹响了新时代脱贫致富的军号。一批走出刘家坳的青年回乡办起了乡村合作企业,大柱说,唤他们回来的是那军号的声音,在他们心里,军号是有灵魂的!
“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这句话在刘家坳口口相传,已经成为这里的精神名片。
(选自《经典小说选刊》,有删改)
4.请从“原因——结果”的角度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4分)
因为刘娃子看见了日本鬼子闯进刘家坳烧杀抢掠,听见了乡亲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所以他加入了八路军当了吹号兵→① 因为刘娃子明白并牢记连长“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的嘱咐,所以他在一次次的战斗中誓死守护军号 →因为刘娃子心中始终装着父老乡亲,所以他放弃了到老干所疗养,回到刘家坳担任大队党支书,带领乡亲们再次吹响了建设家乡的军号→② 因为爬不上犄角岭吹号,经常长时间凝望那杆军号,儿子看到后回乡创业,一代代的刘家坳人吹响了新时代脱贫致富的军号
因为刘娃子明白并牢记连长“人在号
在,号在阵地在”的嘱咐,所以他在一次次的战斗中誓死守护军号
因为爬不上犄角岭吹号,经
常长时间凝望那杆军号,儿子看到后回乡创业,一代代的刘家坳人吹响了新时代
脱贫致富的军号
5.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战士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勇猛的。(4分)
那时,残阳如血,染红半边天空。刘娃子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在高昂的号声中上好刺刀,跃出战壕,猛扑向敌人,犹如猛虎下山,又仿佛长剑出鞘……
①通过“上好”“跃出”“猛扑”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战士们冲出战壕扑向敌人的状态,体现了战士们作战时的勇猛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②通过如血残阳染红半边天空的环境描写,渲染了紧张惨烈的气氛,侧面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和战士们作战时的勇猛无畏、视死如归。③“猛虎下山”“长剑出鞘”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们跃出战壕扑向敌人的勇猛无畏、视死如归。(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6.作者在小说中设计“八路军连长”这个形象有什么用意?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①八路军连长让刘娃子当了吹号兵,并嘱咐激励刘娃子誓死吹号护号,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刘娃子是在连长的引领下成长起来的,增强了小说内容的丰富性和真实性;③连长是无数八路军指战员的代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军人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丰富了小说的主题。(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7.在班级组织的“小说故事会上”,语文课代表向大家推荐这篇小说,理由是“主题思想丰富”,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①表现了战士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守护阵地的精神;②体现了战士们热爱祖国的精神;③体现了乡亲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坚毅、拼搏的品质;④肯定了号魂精神是激励着一代代刘家坳人磨砺意志、战胜困难、成家立业的精神信念;⑤弘扬了刘家坳的青年回乡建设美丽家长,带领家乡人脱贫攻坚的精神。(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8-10题。(共12分)
【文本一】
不为物累
①不为物累,“物”者为何?物,是外物,是指人身体之外的任何事物。既包括形而下的,如金钱、权力、名望等,也包括形而上的,如所思、所想,一己之执念等。“物累”,则常常是因为好之过甚,求之过度或者求之不得其道,凡事又放不开,不能淡然处之,而造成的。
②《世说新语·雅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祖士少,就是祖约,东晋名将祖逖的弟弟;阮遥集,就是阮孚,是“竹林七贤”之一阮咸的儿子。他们二人,各有所好,祖约喜欢钱财,阮孚喜欢收集木屐,但当有外人突然闯入时,二人的表现,却大相径庭。祖约是慌慌张张,急于掩饰,深恐金钱被别人分享,而阮孚则是“神色闲畅”,意态潇洒从容,并且还由自己的所好之“物”,悟出一番人生哲理——“未知一生当着几两屐!”——感悟人生苦短。
③从“物累”的角度看,祖约,显然是为“物”所累者;而阮孚则表现得自然、洒脱,可谓“不为物累”者也。
④那么,怎样才能“不为物累”呢?
⑤《庄子·山木》中有一句话,曰:“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也?”意思是说:人若能支配利用外物,而不被外物所支配,又怎会被外物所牵累呢?因之,懂得支配“外物”,成为“物”之主人,方得“不为物累”。其要,就在于要有一份淡泊的襟怀,要学会放下,懂得舍,懂得弃。以追逐“财利”而言,要适可而止,有度而行。财利为何?财利,就是为了养身,用老百姓的一句话来说:“钱,够花的就行了。”若然再淡泊一些,如夫子所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安贫乐道,“物累”自是荡然矣。
⑥法国作家卢梭,有一句名言:“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人的欲望远大于人的能力。”不为物累,方得活出一份人生潇洒;不为物累,亦是一份姿态翩翩的生命境界。
(选自路来森《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文本二】
内心的丰盈
①黄昏,看野花满坡,心里浮起一首诗:“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一个人到处找春天,找到草鞋都踏破了,才发现春天是在梅花盛开的内部。原来,植物的内心如此丰盈,不管外部如何寒冷,也能活出人生的好时节。
②丁文江是近代地质巨擘,有一次他感觉左脚大拇指发麻,傅斯年便陪同他去看医生。丁文江问医生:“要紧不要紧?”医生说:“大概不要紧。”他又问:“能治不能治?”医生便说:“不能治。”听到这话丁文江立刻就放心了。傅斯年不解,就问他:“医生说不能治,你怎么反倒高兴呢?”丁文江说:“若是能治,当然要想法子去治,既不能治,便从此不想它好了。”当一个人内心丰盈了,他便像一朵坦然的云,一棵生长的树,一条潺潺的溪水,懂人生参差多态,知万物皆宜顺其自然,这才有了与疾病和平相处的勇气。
③散文家梁实秋先生说:“人生,不过是一段来了又走的旅程,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懂得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作家林清玄对此也深有感悟,他说:“每个人的心里都需要一个人、一棵树、一片草原、一间木屋、一个故乡,也许不必真实存有,却是一个不变的碑石,在每回想起、每次相遇,有一点光、一点温暖、一点希望。”这点光、这点温暖、这点希望,大抵就是来自内心的丰盈。
④内心的丰盈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生活的姿态。内心丰盈者是思想的强者,是善于活在当下,享受寂寞的清福;是即便明日生命即将凋零,今日也有微笑展颜的坦然;是能跳出尘世的渣滓,让人生拥有从容、自足的光芒;是能在生命的寒冬里,栽花种草,创造出诗意与美好的一种境界。
(选自麦淇琳《麦淇琳美文》,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文本一第④段起推进论证的作用。
B.文本二第②段主要运用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C.内心丰盈者更能享受生活,创造诗意与美好。
D两个文本结构相同,都主要采用纵式结构。
【解析】B.文本二第②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
9.请简要梳理文本一的论证思路。(5分)
首先解释“不为物累”的含义,点明论题;然后把祖约和阮孚对比,论证“不为物累”才能自然、洒脱;接着阐释了懂得支配“外物”,有一份淡泊的襟怀,懂得放下才能“不为物累”;最后点明论点:不为物累,才能活得潇洒,展现人生境界。
B
10.两个文本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写作目的简要分析。(4分)
①文本一结尾引用名言,进而点明论点,不为物累,才能活得潇洒,展现人生境界,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②文本二结尾补充论证内心丰盈的好处,总结全文,使文章论证更加全面、严密。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1-14题。(共11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②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③其山川,道④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①明年:第二年。②幸:庆幸。③因为本:于是就根据。④道:称道。
1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词语推断法:寓.意深长 寄托
(2)顾.而乐之 查阅词典法:①拜访。②回头看。③向四周看。(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③ (填序号)
(3)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课内迁移法: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已经
寄托
③
已经
1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13.读了【甲】文段,你从欧阳修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示例一:从欧阳修身上我明白了,不管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有一颗向上的心,做到挑战自我,克服困难,乐观前行。 示例二:从欧阳修身上我看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它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要有抗挫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奋发为人民办实事,谋福利。
14.两文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共同理想?结合【乙】文段的具体内容,说说欧阳修取名“丰乐亭”的深刻用意。(4分)
共同理想:与民同乐。 深意:寄情山水的情趣,与民同乐的思想。对岁物丰成的祝愿,对风俗之美的赞扬,对无事之时的珍惜。
【乙文参考译文】
我(欧阳修)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就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5-16题。(共4分)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5.诗篇前四句写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表现出反常的举动,“停”“投”“拔”“顾”这四个连续动作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2分)
“停”“投”侧重写诗人无心宴饮的苦闷;“拔”“顾”是前两个动作的升级,既写不甘安于现状的激愤,又写走投无路的惆怅。
16.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情感两方面入手,分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2分)
①运用反复的修辞,“行路难”的两次出现,强调了诗人的无助苦闷;②运用反问的修辞,这是无助之时的悲情呐喊,把诗人坎坷失意的忧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名著阅读(5分)
17.请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5分)
(1)徐志摩“完全诗意的信仰”,让他最终等到了彩虹;保尔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信仰,使他成为钢铁战士。信仰,是人永恒的精神支柱。请你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说说你从作品中读出了作家或人物怎样的信仰,并结合名著的特点阐述你运用了怎样的阅读方法。
①《艾青诗选》 ②《红星照耀中国》
示例①:我选《艾青诗选》。从作品中我读出了诗人有着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阅读方法:可以抓住重点意象进行精读,圈画出重点语句,细细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情感,或者有感情地诵读,认真做好摘抄和批注,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示例②:我选《红星照耀中国》。从作品中我读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信仰。阅读方法:先将本书的目录看一遍,目录已经简单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每一章中挑选出一到两个故事来进行阅读,了解每一篇内容的基本背景。根据故事中出现的时间点去搜索相应的历史去加深那段历史的发生情况。
(2)阅读名著,要有合适的关注点(如表所示)。参照示例,用几句话概括你阅读《艾青诗选》时的关注点。
作品 关注点
《朝花夕拾》 “回忆中的我”和“写作时的我”两种叙述视角表达的不同情感
《昆虫记》 科普作品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昆虫记》:科普作品的科学性和文学性。如写蝉蜕壳时皮从背上裂开等内容,观察仔细,描述准确,具有科学性。蜕壳之后,蝉享受阳光和空气,语言生动,富有文学性。
(示例)《艾青诗选》:意象的鲜明特点及其表达的情感。诗人创造了“太阳”“火把”等明朗、热烈的意象,表达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五、作文(5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
曾经我像鱼缸里的鱼,前进、转身、前进、转身、前进、转身……我感到疲惫失意;后来我在鱼缸外的世界,依旧前进、转身、前进、转身、前进、转身……于是我开始练习,从容地前进,优雅地转身,并保持冷静思考的模样……
——几米
(1)请以“ 转身”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③600字左右。
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几米的这段话能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025秋统编九上语文期中检测卷(新考向)04
河南等地适用范围:1-3单元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共4分)
东风解冻,散而为雨。“雨水”不负其名,以润泽之势洗刷了残冬的痕迹,亦带来了①(换焕)然一新的喜悦。“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想来以青色形容雨水这个节气最恰当不过——无论是新抽的嫩芽或初绽的新叶,都展现出新生、蓬勃、健康的姿态,给人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抹被雨水浸润的青不仅给予了诗人灵感,留下了诸多名篇佳句,也勾起了人们外出踏青在自然中寻找春的心情。倘若不想被风雨所阻,扰了赏玩的兴头,一把轻盈的伞是必不可少的。雨与伞之相得益②(章彰),不仅仅在于实用性,传统竹伞“展如花,收似竹”的造型,本身就契合东方之美。
(1)语段中三个加点字怎么读?请你作出选择。(B)(2分)
A.dìng jìn qiè B.zhàn jìn qì
C.zhàn qìn qiè D.dìng qìn qì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
东风解冻,散而为雨。“雨水”不负其名,以润泽之势洗刷了残冬的痕迹,亦带来了①焕(换焕)然一新的喜悦。雨与伞之相得益②彰(章彰),不仅仅在于实用性,传统竹伞“展如花,收似竹”的造型,本身就契合东方之美。
2.古诗词默写。(8分)
人生难免遇到挫折与打击,古代的文人墨客常用诗歌来解愁意。刘长卿经过长沙贾谊故居,忆起贾谊被贬的凄凉,哀叹“①汉文有道恩犹薄,②湘水无情吊岂知”(《长沙过贾谊宅》),道出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刘禹锡被贬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却能用暗含哲理的诗句“③沉舟侧畔千帆过,④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赠予白居易,共勉共进。韩愈左迁至蓝关,面对遥远而迷茫的前路,却坦陈心志,用“⑤欲为圣明除弊事,⑥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表达弥坚的忠君之心。被贬密州的苏轼无法与亲人共度中秋佳节,却能由己及人,向世人送上“⑦ 但愿人长久,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的美好祝愿。
3.《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在网上口碑不断攀升,班级拟开展“只有河南·魅力无限”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共10分)
(1)下面是小阳同学搜集的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有关的材料,请你根据材料探究《戏剧幻城》受到欢迎的原因。(3分)
10月19日开业四个多月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已累计接待游客超45万人次,它占地622亩,拥有21个大大小小的剧场、总时长近700分钟的剧目、近千名演员,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演出时间最长的戏剧聚落群。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有三部主剧,《幻城》表现的是河南的历史荣光,《火车站剧场》和《李家村》则以1942年河南大饥荒为背景,讲述了中原大地的创痛和涅槃。苦难和辉煌在这里交织,观众不时泪目。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经过大量的创新实验寻求最佳视觉表达。其中“声”“光”“电”“画”等高度集成化与智能数字系统发挥了巨大作用。8个升降台,5个旋转升降台为主要载体的遗址剧场,勾勒出“幻城”独特的建筑形态;车站剧场智能翻板配合56道机械麦穗吊杆,通过智能控制呈现波澜壮阔的滚滚麦浪。“科技含量高,视听沉浸感强。”游客们由衷感叹。
①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演出时间最长;
②内容贴近生活,能够引起观众共鸣;
③科技含量高,视听沉浸感强,视觉表达最佳。
(2)活动结束后,你想制作一张邀请卡,邀请朋友一起去戏剧幻城,感受河南的地域魅力。你会用下面哪张图制作卡片封面?请阐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文
从字顺,不超过80字。(4分)
图一《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鸟瞰图 图二 21个剧场
示例一:选图一。《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鸟瞰图中,声”“光”“电”“画”视觉效果强烈,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科技含量高,视听沉浸感强。
示例二:选图二。图中的“21个剧场”“我是河南人”的字样能够引起作为河南人的自豪与骄傲,能够感受河南的地域魅力。
(3)此次语文实践活动引发了同学们对“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的热议。请从下面词语中任选两个词写一句话,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3分)
科技坚守体验创意传承
示例一:我们要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美,用实际行动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示例二:我们要用现代科技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用创意表达让传统文化美起来。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4-7题。(共16分)
号魂
①刘家坳的老刘家有一件传家宝,是老刘从部队带回的一杆军号。军号早已没有了耀眼的金黄色,略带沧桑的古铜色里透着厚重与庄严,一眼望去,就知道它承载了太多的故事。
②军号的故事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老刘当时还是个不到二十的小伙子,村里人都叫他刘娃子。他本是承了祖业,吹了唢呐——刘家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唢呐世家。他爱吹唢呐,尤其是婚嫁迎娶的时候,他的唢呐吹得格外热闹,他说他就喜欢日子像唢呐声一样热闹地过着。
③但他的美好愿望很快被入侵的日本鬼子破灭了。日本鬼子闯进了村,烧杀抢掠。刚从邻村吹完唢呐的刘娃子,站在犄角岭,远远地就看见了村里的熊火,听见了乡亲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他握紧手中的唢呐,抹干了眼泪,一跺脚,加入了八路军。
④八路军连长知道了他唢呐吹得好,就让他当了吹号兵。连长嘱咐:“刘娃子,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冲锋的时候,你要把军号吹得响亮响亮的,吹出咱们的气势,吹出咱们的威风!”
⑤刘娃子郑重地接过军号,记住了连长说的话。第一次战斗刚打响时,他心里还有一丝慌乱,但当吹起冲锋号时,嘹亮的号声一下激发了他内心的情绪,他仿佛看到了村子里燃烧的熊火,仿佛听到了大火中乡亲们的阵阵哭喊。他把满腔的悲情化成了一股力量,把冲锋号吹得格外响亮,格外高昂。
⑥后来,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就发生在刘家坳。那次,八路军连长奉命率队在刘家坳阻击敌人,几场恶仗下来,全连只剩下了十几号人。受伤的连长将刘娃子喊到身边,说:“敌人再来,你就吹冲锋号,咱们就是死,也要死在冲锋路上!”傍晚,敌人又发起了进攻。那时,残阳如血,染红半边天空。刘娃子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在高昂的号声中上好刺刀,跃出战壕,猛扑向敌人,犹如猛虎下山,又仿佛长剑出鞘……冲在最前的连长倒下了,后面的战士马上顶上去,每个人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冲锋,冲锋,永不停息!
⑦增援的部队及时赶到,击退了敌人。他们在死人堆里找到了奄奄一息的刘娃子,他失去了一条腿,但他怀里,仍然死死护着那杆军号……
⑧新中国成立后,刘娃子放弃了到老干所疗养,安着假肢、拄着拐杖回到了故乡刘家坳。从此,他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带回的那一大包军功章尘封在了床头柜里,在厅房显眼的墙壁上,挂着的是他当初离开部队时特地申请带回的那杆军号。
⑨“把冲锋号吹起来,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信心在,胜利就在!当年那不可一世的小鬼子都被我们打回老家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回到家乡担任了大队党支书的刘娃子,在家乡那座荒山上摆开战场,再次吹响了军号,这号声就像指挥着千军万马的战旗,就像永不言败的勇士曲,透着坚毅,有股拼劲,与开荒机器的轰鸣声、劳作时的吆喝声汇成一曲欢歌。久了,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老刘,也觉得他与那一杆军号融为一体了。
⑩一代代的刘家坳人,就这样听着老刘的故事长大,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有的外出打拼,但老刘的故事仍时刻滋养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磨砺意志,战胜困难,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老刘的儿子大柱,是第一批走出山坳的人,在省城里,大柱有了自己的企业,成了刘家坳引以为豪的成功人士。
@进入耄耋之年的老刘,再也爬不上村子对面的犄角岭了,也很少再吹军号,只经常长时间地凝望着那杆军号。儿子刘大柱见了,悄悄地处置了省城的企业,带着资金回到了家乡,吹响了新时代脱贫致富的军号。一批走出刘家坳的青年回乡办起了乡村合作企业,大柱说,唤他们回来的是那军号的声音,在他们心里,军号是有灵魂的!
“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这句话在刘家坳口口相传,已经成为这里的精神名片。
(选自《经典小说选刊》,有删改)
4.请从“原因——结果”的角度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4分)
因为刘娃子看见了日本鬼子闯进刘家坳烧杀抢掠,听见了乡亲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所以他加入了八路军当了吹号兵→①因为刘娃子明白并牢记连长“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的嘱咐,所以他在一次次的战斗中誓死守护军号→因为刘娃子心中始终装着父老乡亲,所以他放弃了到老干所疗养,回到刘家坳担任大队党支书,带领乡亲们再次吹响了建设家乡的军号→②因为爬不上犄角岭吹号,经常长时间凝望那杆军号,儿子看到后回乡创业,一代代的刘家坳人吹响了新时代 脱贫致富的军号
5.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战士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勇猛的。(4分)
那时,残阳如血,染红半边天空。刘娃子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在高昂的号声中上好刺刀,跃出战壕,猛扑向敌人,犹如猛虎下山,又仿佛长剑出鞘……
①通过“上好”“跃出”“猛扑”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战士们冲出战壕扑向敌人的状态,体现了战士们作战时的勇猛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②通过如血残阳染红半边天空的环境描写,渲染了紧张惨烈的气氛,侧面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和战士们作战时的勇猛无畏、视死如归。③“猛虎下山”“长剑出鞘”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们跃出战壕扑向敌人的勇猛无畏、视死如归。(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6.作者在小说中设计“八路军连长”这个形象有什么用意?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①八路军连长让刘娃子当了吹号兵,并嘱咐激励刘娃子誓死吹号护号,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刘娃子是在连长的引领下成长起来的,增强了小说内容的丰富性和真实性;③连长是无数八路军指战员的代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军人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丰富了小说的主题。(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7.在班级组织的“小说故事会上”,语文课代表向大家推荐这篇小说,理由是“主题思想丰富”,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①表现了战士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守护阵地的精神;②体现了战士们热爱祖国的精神;③体现了乡亲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坚毅、拼搏的品质;④肯定了号魂精神是激励着一代代刘家坳人磨砺意志、战胜困难、成家立业的精神信念;⑤弘扬了刘家坳的青年回乡建设美丽家长,带领家乡人脱贫攻坚的精神。(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8-10题。(共12分)
【文本一】
不为物累
①不为物累,“物”者为何?物,是外物,是指人身体之外的任何事物。既包括形而下的,如金钱、权力、名望等,也包括形而上的,如所思、所想,一己之执念等。“物累”,则常常是因为好之过甚,求之过度或者求之不得其道,凡事又放不开,不能淡然处之,而造成的。
②《世说新语·雅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祖士少,就是祖约,东晋名将祖逖的弟弟;阮遥集,就是阮孚,是“竹林七贤”之一阮咸的儿子。他们二人,各有所好,祖约喜欢钱财,阮孚喜欢收集木屐,但当有外人突然闯入时,二人的表现,却大相径庭。祖约是慌慌张张,急于掩饰,深恐金钱被别人分享,而阮孚则是“神色闲畅”,意态潇洒从容,并且还由自己的所好之“物”,悟出一番人生哲理——“未知一生当着几两屐!”——感悟人生苦短。
③从“物累”的角度看,祖约,显然是为“物”所累者;而阮孚则表现得自然、洒脱,可谓“不为物累”者也。
④那么,怎样才能“不为物累”呢?
⑤《庄子·山木》中有一句话,曰:“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也?”意思是说:人若能支配利用外物,而不被外物所支配,又怎会被外物所牵累呢?因之,懂得支配“外物”,成为“物”之主人,方得“不为物累”。其要,就在于要有一份淡泊的襟怀,要学会放下,懂得舍,懂得弃。以追逐“财利”而言,要适可而止,有度而行。财利为何?财利,就是为了养身,用老百姓的一句话来说:“钱,够花的就行了。”若然再淡泊一些,如夫子所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安贫乐道,“物累”自是荡然矣。
⑥法国作家卢梭,有一句名言:“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人的欲望远大于人的能力。”不为物累,方得活出一份人生潇洒;不为物累,亦是一份姿态翩翩的生命境界。
(选自路来森《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文本二】
内心的丰盈
①黄昏,看野花满坡,心里浮起一首诗:“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一个人到处找春天,找到草鞋都踏破了,才发现春天是在梅花盛开的内部。原来,植物的内心如此丰盈,不管外部如何寒冷,也能活出人生的好时节。
②丁文江是近代地质巨擘,有一次他感觉左脚大拇指发麻,傅斯年便陪同他去看医生。丁文江问医生:“要紧不要紧?”医生说:“大概不要紧。”他又问:“能治不能治?”医生便说:“不能治。”听到这话丁文江立刻就放心了。傅斯年不解,就问他:“医生说不能治,你怎么反倒高兴呢?”丁文江说:“若是能治,当然要想法子去治,既不能治,便从此不想它好了。”当一个人内心丰盈了,他便像一朵坦然的云,一棵生长的树,一条潺潺的溪水,懂人生参差多态,知万物皆宜顺其自然,这才有了与疾病和平相处的勇气。
③散文家梁实秋先生说:“人生,不过是一段来了又走的旅程,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懂得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作家林清玄对此也深有感悟,他说:“每个人的心里都需要一个人、一棵树、一片草原、一间木屋、一个故乡,也许不必真实存有,却是一个不变的碑石,在每回想起、每次相遇,有一点光、一点温暖、一点希望。”这点光、这点温暖、这点希望,大抵就是来自内心的丰盈。
④内心的丰盈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生活的姿态。内心丰盈者是思想的强者,是善于活在当下,享受寂寞的清福;是即便明日生命即将凋零,今日也有微笑展颜的坦然;是能跳出尘世的渣滓,让人生拥有从容、自足的光芒;是能在生命的寒冬里,栽花种草,创造出诗意与美好的一种境界。
(选自麦淇琳《麦淇琳美文》,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文本一第④段起推进论证的作用。
B.文本二第②段主要运用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C.内心丰盈者更能享受生活,创造诗意与美好。
D两个文本结构相同,都主要采用纵式结构。
【解析】B.文本二第②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
9.请简要梳理文本一的论证思路。(5分)
首先解释“不为物累”的含义,点明论题;然后把祖约和阮孚对比,论证“不为物累”才能自然、洒脱;接着阐释了懂得支配“外物”,有一份淡泊的襟怀,懂得放下才能“不为物累”;最后点明论点:不为物累,才能活得潇洒,展现人生境界。
10.两个文本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写作目的简要分析。(4分)
①文本一结尾引用名言,进而点明论点,不为物累,才能活得潇洒,展现人生境界,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②文本二结尾补充论证内心丰盈的好处,总结全文,使文章论证更加全面、严密。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1-14题。(共11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②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③其山川,道④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①明年:第二年。②幸:庆幸。③因为本:于是就根据。④道:
称道。
1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词语推断法:寓意深长 寄托
(2)顾而乐之 查阅词典法:①拜访。②回头看。③向四周看。(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③ (填序号)
(3)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课内迁移法: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已经
1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13.读了【甲】文段,你从欧阳修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示例一:从欧阳修身上我明白了,不管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有一颗向上的心,做到挑战自我,克服困难,乐观前行。示例二:从欧阳修身上我看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它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要有抗挫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奋发为人民办实事,谋福利。
14.两文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共同理想?结合【乙】文段的具体内容,说说欧阳修取名“丰乐亭”的深刻用意。(4分)
共同理想:与民同乐。深意:寄情山水的情趣,与民同乐的思想。对岁物丰成的祝愿,对风俗之美的赞扬,对无事之时的珍惜。
【乙文参考译文】
我(欧阳修)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就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5-16题。(共4分)
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5.诗篇前四句写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表现出反常的举动,
“停”“投”“拔”“顾”这四个连续动作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2分)
“停”“投”侧重写诗人无心宴饮的苦闷;“拔”“顾”是前两个动作的升级,
既写不甘安于现状的激愤,又写走投无路的惆怅。
16.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情感两方面入手,分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2分)
①运用反复的修辞,“行路难”的两次出现,强调了诗人的无助苦闷;②运用反问的修辞,这是无助之时的悲情呐喊,把诗人坎坷失意的忧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名著阅读(5分)
17.请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5分)
(1)徐志摩“完全诗意的信仰”,让他最终等到了彩虹;保尔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信仰,使他成为钢铁战士。信仰,是人永恒的精神支柱。请你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说说你从作品中读出了作家或人物怎样的信仰,并结合名著的特点阐述你运用了怎样的阅读方法。
①《艾青诗选》②《红星照耀中国》
示例①:我选《艾青诗选》。从作品中我读出了诗人有着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阅读方法:可以抓住重点意象进行精读,圈画出重点语句,细细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情感,或者有感情地诵读,认真做好摘抄和批注,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示例②:我选《红星照耀中国》。从作品中我读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信仰。阅读方法:先将本书的目录看一遍,目录已经简单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每一章中挑选出一到两个故事来进行阅读,了解每一篇内容的基本背景。根据故事中出现的时间点去搜索相应的历史去加深那段历史的发生情况。
(2)阅读名著,要有合适的关注点(如表所示)。参照示例,用几句话概括你阅读《艾青诗选》时的关注点。
作品 关注点
《朝花夕拾》 “回忆中的我”和“写作时的我”两种叙述视角表达的不同情感
《昆虫记》 科普作品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昆虫记》:科普作品的科学性和文学性。如写蝉蜕壳时皮从背上裂开等内容,观察仔细,描述准确,具有科学性。蜕壳之后,蝉享受阳光和空气,语言生动,富有文学性。
(示例)《艾青诗选》:意象的鲜明特点及其表达的情感。诗人创造了“太
阳”“火把”等明朗、热烈的意象,表达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五、作文(5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
曾经我像鱼缸里的鱼,前进、转身、前进、转身、前进、转身……我感到疲惫失意;后来我在鱼缸外的世界,依旧前进、转身、前进、转身、前进、转身……于是我开始练习,从容地前进,优雅地转身,并保持冷静思考的模样……
——几米
(1)请以“转身”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③600字左右。
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几米的这段话能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025秋统编九上语文期中检测卷(新考向)04
河南等地适用范围:1-3单元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共4分)
东风解冻,散而为雨。“雨水”不负其名,以润泽之势洗刷了残冬的痕迹,亦带来了①(换焕)然一新的喜悦。“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想来以青色形容雨水这个节气最恰当不过——无论是新抽的嫩芽或初绽的新叶,都展现出新生、蓬勃、健康的姿态,给人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抹被雨水浸润的青不仅给予了诗人灵感,留下了诸多名篇佳句,也勾起了人们外出踏青在自然中寻找春的心情。倘若不想被风雨所阻,扰了赏玩的兴头,一把轻盈的伞是必不可少的。雨与伞之相得益②(章彰),不仅仅在于实用性,传统竹伞“展如花,收似竹”的造型,本身就契合东方之美。
(1)语段中三个加点字怎么读?请你作出选择。(B)(2分)
A.dìng jìn qiè B.zhàn jìn qì
C.zhàn qìn qiè D.dìng qìn qì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
东风解冻,散而为雨。“雨水”不负其名,以润泽之势洗刷了残冬的痕迹,亦带来了①焕(换焕)然一新的喜悦。雨与伞之相得益②彰(章彰),不仅仅在于实用性,传统竹伞“展如花,收似竹”的造型,本身就契合东方之美。
2.古诗词默写。(8分)
人生难免遇到挫折与打击,古代的文人墨客常用诗歌来解愁意。刘长卿经过长沙贾谊故居,忆起贾谊被贬的凄凉,哀叹“①汉文有道恩犹薄,②湘水无情吊岂知”(《长沙过贾谊宅》),道出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刘禹锡被贬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却能用暗含哲理的诗句“③沉舟侧畔千帆过,④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赠予白居易,共勉共进。韩愈左迁至蓝关,面对遥远而迷茫的前路,却坦陈心志,用“⑤欲为圣明除弊事,⑥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表达弥坚的忠君之心。被贬密州的苏轼无法与亲人共度中秋佳节,却能由己及人,向世人送上“⑦ 但愿人长久,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的美好祝愿。
3.《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在网上口碑不断攀升,班级拟开展“只有河南·魅力无限”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共10分)
(1)下面是小阳同学搜集的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有关的材料,请你根据材料探究《戏剧幻城》受到欢迎的原因。(3分)
10月19日开业四个多月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已累计接待游客超45万人次,它占地622亩,拥有21个大大小小的剧场、总时长近700分钟的剧目、近千名演员,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演出时间最长的戏剧聚落群。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有三部主剧,《幻城》表现的是河南的历史荣光,《火车站剧场》和《李家村》则以1942年河南大饥荒为背景,讲述了中原大地的创痛和涅槃。苦难和辉煌在这里交织,观众不时泪目。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经过大量的创新实验寻求最佳视觉表达。其中“声”“光”“电”“画”等高度集成化与智能数字系统发挥了巨大作用。8个升降台,5个旋转升降台为主要载体的遗址剧场,勾勒出“幻城”独特的建筑形态;车站剧场智能翻板配合56道机械麦穗吊杆,通过智能控制呈现波澜壮阔的滚滚麦浪。“科技含量高,视听沉浸感强。”游客们由衷感叹。
①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演出时间最长;
②内容贴近生活,能够引起观众共鸣;
③科技含量高,视听沉浸感强,视觉表达最佳。
(2)活动结束后,你想制作一张邀请卡,邀请朋友一起去戏剧幻城,感受河南的地域魅力。你会用下面哪张图制作卡片封面?请阐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文
从字顺,不超过80字。(4分)
图一《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鸟瞰图 图二 21个剧场
示例一:选图一。《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鸟瞰图中,声”“光”“电”“画”视觉效果强烈,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科技含量高,视听沉浸感强。
示例二:选图二。图中的“21个剧场”“我是河南人”的字样能够引起作为河南人的自豪与骄傲,能够感受河南的地域魅力。
(3)此次语文实践活动引发了同学们对“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的热议。请从下面词语中任选两个词写一句话,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3分)
科技坚守体验创意传承
示例一:我们要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美,用实际行动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示例二:我们要用现代科技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用创意表达让传统文化美起来。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4-7题。(共16分)
号魂
①刘家坳的老刘家有一件传家宝,是老刘从部队带回的一杆军号。军号早已没有了耀眼的金黄色,略带沧桑的古铜色里透着厚重与庄严,一眼望去,就知道它承载了太多的故事。
②军号的故事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老刘当时还是个不到二十的小伙子,村里人都叫他刘娃子。他本是承了祖业,吹了唢呐——刘家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唢呐世家。他爱吹唢呐,尤其是婚嫁迎娶的时候,他的唢呐吹得格外热闹,他说他就喜欢日子像唢呐声一样热闹地过着。
③但他的美好愿望很快被入侵的日本鬼子破灭了。日本鬼子闯进了村,烧杀抢掠。刚从邻村吹完唢呐的刘娃子,站在犄角岭,远远地就看见了村里的熊火,听见了乡亲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他握紧手中的唢呐,抹干了眼泪,一跺脚,加入了八路军。
④八路军连长知道了他唢呐吹得好,就让他当了吹号兵。连长嘱咐:“刘娃子,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冲锋的时候,你要把军号吹得响亮响亮的,吹出咱们的气势,吹出咱们的威风!”
⑤刘娃子郑重地接过军号,记住了连长说的话。第一次战斗刚打响时,他心里还有一丝慌乱,但当吹起冲锋号时,嘹亮的号声一下激发了他内心的情绪,他仿佛看到了村子里燃烧的熊火,仿佛听到了大火中乡亲们的阵阵哭喊。他把满腔的悲情化成了一股力量,把冲锋号吹得格外响亮,格外高昂。
⑥后来,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就发生在刘家坳。那次,八路军连长奉命率队在刘家坳阻击敌人,几场恶仗下来,全连只剩下了十几号人。受伤的连长将刘娃子喊到身边,说:“敌人再来,你就吹冲锋号,咱们就是死,也要死在冲锋路上!”傍晚,敌人又发起了进攻。那时,残阳如血,染红半边天空。刘娃子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在高昂的号声中上好刺刀,跃出战壕,猛扑向敌人,犹如猛虎下山,又仿佛长剑出鞘……冲在最前的连长倒下了,后面的战士马上顶上去,每个人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冲锋,冲锋,永不停息!
⑦增援的部队及时赶到,击退了敌人。他们在死人堆里找到了奄奄一息的刘娃子,他失去了一条腿,但他怀里,仍然死死护着那杆军号……
⑧新中国成立后,刘娃子放弃了到老干所疗养,安着假肢、拄着拐杖回到了故乡刘家坳。从此,他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带回的那一大包军功章尘封在了床头柜里,在厅房显眼的墙壁上,挂着的是他当初离开部队时特地申请带回的那杆军号。
⑨“把冲锋号吹起来,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信心在,胜利就在!当年那不可一世的小鬼子都被我们打回老家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回到家乡担任了大队党支书的刘娃子,在家乡那座荒山上摆开战场,再次吹响了军号,这号声就像指挥着千军万马的战旗,就像永不言败的勇士曲,透着坚毅,有股拼劲,与开荒机器的轰鸣声、劳作时的吆喝声汇成一曲欢歌。久了,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老刘,也觉得他与那一杆军号融为一体了。
⑩一代代的刘家坳人,就这样听着老刘的故事长大,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有的外出打拼,但老刘的故事仍时刻滋养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磨砺意志,战胜困难,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老刘的儿子大柱,是第一批走出山坳的人,在省城里,大柱有了自己的企业,成了刘家坳引以为豪的成功人士。
@进入耄耋之年的老刘,再也爬不上村子对面的犄角岭了,也很少再吹军号,只经常长时间地凝望着那杆军号。儿子刘大柱见了,悄悄地处置了省城的企业,带着资金回到了家乡,吹响了新时代脱贫致富的军号。一批走出刘家坳的青年回乡办起了乡村合作企业,大柱说,唤他们回来的是那军号的声音,在他们心里,军号是有灵魂的!
“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这句话在刘家坳口口相传,已经成为这里的精神名片。
(选自《经典小说选刊》,有删改)
4.请从“原因——结果”的角度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4分)
因为刘娃子看见了日本鬼子闯进刘家坳烧杀抢掠,听见了乡亲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所以他加入了八路军当了吹号兵→①因为刘娃子明白并牢记连长“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的嘱咐,所以他在一次次的战斗中誓死守护军号→因为刘娃子心中始终装着父老乡亲,所以他放弃了到老干所疗养,回到刘家坳担任大队党支书,带领乡亲们再次吹响了建设家乡的军号→②因为爬不上犄角岭吹号,经常长时间凝望那杆军号,儿子看到后回乡创业,一代代的刘家坳人吹响了新时代 脱贫致富的军号
5.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战士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勇猛的。(4分)
那时,残阳如血,染红半边天空。刘娃子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在高昂的号声中上好刺刀,跃出战壕,猛扑向敌人,犹如猛虎下山,又仿佛长剑出鞘……
①通过“上好”“跃出”“猛扑”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战士们冲出战壕扑向敌人的状态,体现了战士们作战时的勇猛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②通过如血残阳染红半边天空的环境描写,渲染了紧张惨烈的气氛,侧面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和战士们作战时的勇猛无畏、视死如归。③“猛虎下山”“长剑出鞘”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们跃出战壕扑向敌人的勇猛无畏、视死如归。(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6.作者在小说中设计“八路军连长”这个形象有什么用意?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①八路军连长让刘娃子当了吹号兵,并嘱咐激励刘娃子誓死吹号护号,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刘娃子是在连长的引领下成长起来的,增强了小说内容的丰富性和真实性;③连长是无数八路军指战员的代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军人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丰富了小说的主题。(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7.在班级组织的“小说故事会上”,语文课代表向大家推荐这篇小说,理由是“主题思想丰富”,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①表现了战士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守护阵地的精神;②体现了战士们热爱祖国的精神;③体现了乡亲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坚毅、拼搏的品质;④肯定了号魂精神是激励着一代代刘家坳人磨砺意志、战胜困难、成家立业的精神信念;⑤弘扬了刘家坳的青年回乡建设美丽家长,带领家乡人脱贫攻坚的精神。(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8-10题。(共12分)
【文本一】
不为物累
①不为物累,“物”者为何?物,是外物,是指人身体之外的任何事物。既包括形而下的,如金钱、权力、名望等,也包括形而上的,如所思、所想,一己之执念等。“物累”,则常常是因为好之过甚,求之过度或者求之不得其道,凡事又放不开,不能淡然处之,而造成的。
②《世说新语·雅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祖士少,就是祖约,东晋名将祖逖的弟弟;阮遥集,就是阮孚,是“竹林七贤”之一阮咸的儿子。他们二人,各有所好,祖约喜欢钱财,阮孚喜欢收集木屐,但当有外人突然闯入时,二人的表现,却大相径庭。祖约是慌慌张张,急于掩饰,深恐金钱被别人分享,而阮孚则是“神色闲畅”,意态潇洒从容,并且还由自己的所好之“物”,悟出一番人生哲理——“未知一生当着几两屐!”——感悟人生苦短。
③从“物累”的角度看,祖约,显然是为“物”所累者;而阮孚则表现得自然、洒脱,可谓“不为物累”者也。
④那么,怎样才能“不为物累”呢?
⑤《庄子·山木》中有一句话,曰:“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也?”意思是说:人若能支配利用外物,而不被外物所支配,又怎会被外物所牵累呢?因之,懂得支配“外物”,成为“物”之主人,方得“不为物累”。其要,就在于要有一份淡泊的襟怀,要学会放下,懂得舍,懂得弃。以追逐“财利”而言,要适可而止,有度而行。财利为何?财利,就是为了养身,用老百姓的一句话来说:“钱,够花的就行了。”若然再淡泊一些,如夫子所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安贫乐道,“物累”自是荡然矣。
⑥法国作家卢梭,有一句名言:“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人的欲望远大于人的能力。”不为物累,方得活出一份人生潇洒;不为物累,亦是一份姿态翩翩的生命境界。
(选自路来森《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文本二】
内心的丰盈
①黄昏,看野花满坡,心里浮起一首诗:“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一个人到处找春天,找到草鞋都踏破了,才发现春天是在梅花盛开的内部。原来,植物的内心如此丰盈,不管外部如何寒冷,也能活出人生的好时节。
②丁文江是近代地质巨擘,有一次他感觉左脚大拇指发麻,傅斯年便陪同他去看医生。丁文江问医生:“要紧不要紧?”医生说:“大概不要紧。”他又问:“能治不能治?”医生便说:“不能治。”听到这话丁文江立刻就放心了。傅斯年不解,就问他:“医生说不能治,你怎么反倒高兴呢?”丁文江说:“若是能治,当然要想法子去治,既不能治,便从此不想它好了。”当一个人内心丰盈了,他便像一朵坦然的云,一棵生长的树,一条潺潺的溪水,懂人生参差多态,知万物皆宜顺其自然,这才有了与疾病和平相处的勇气。
③散文家梁实秋先生说:“人生,不过是一段来了又走的旅程,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懂得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作家林清玄对此也深有感悟,他说:“每个人的心里都需要一个人、一棵树、一片草原、一间木屋、一个故乡,也许不必真实存有,却是一个不变的碑石,在每回想起、每次相遇,有一点光、一点温暖、一点希望。”这点光、这点温暖、这点希望,大抵就是来自内心的丰盈。
④内心的丰盈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生活的姿态。内心丰盈者是思想的强者,是善于活在当下,享受寂寞的清福;是即便明日生命即将凋零,今日也有微笑展颜的坦然;是能跳出尘世的渣滓,让人生拥有从容、自足的光芒;是能在生命的寒冬里,栽花种草,创造出诗意与美好的一种境界。
(选自麦淇琳《麦淇琳美文》,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文本一第④段起推进论证的作用。
B.文本二第②段主要运用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C.内心丰盈者更能享受生活,创造诗意与美好。
D两个文本结构相同,都主要采用纵式结构。
【解析】B.文本二第②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
9.请简要梳理文本一的论证思路。(5分)
首先解释“不为物累”的含义,点明论题;然后把祖约和阮孚对比,论证“不为物累”才能自然、洒脱;接着阐释了懂得支配“外物”,有一份淡泊的襟怀,懂得放下才能“不为物累”;最后点明论点:不为物累,才能活得潇洒,展现人生境界。
10.两个文本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写作目的简要分析。(4分)
①文本一结尾引用名言,进而点明论点,不为物累,才能活得潇洒,展现人生境界,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②文本二结尾补充论证内心丰盈的好处,总结全文,使文章论证更加全面、严密。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1-14题。(共11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②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③其山川,道④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①明年:第二年。②幸:庆幸。③因为本:于是就根据。④道:
称道。
1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词语推断法:寓意深长 寄托
(2)顾而乐之 查阅词典法:①拜访。②回头看。③向四周看。(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③ (填序号)
(3)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课内迁移法: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已经
1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13.读了【甲】文段,你从欧阳修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示例一:从欧阳修身上我明白了,不管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有一颗向上的心,做到挑战自我,克服困难,乐观前行。示例二:从欧阳修身上我看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它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要有抗挫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奋发为人民办实事,谋福利。
14.两文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共同理想?结合【乙】文段的具体内容,说说欧阳修取名“丰乐亭”的深刻用意。(4分)
共同理想:与民同乐。深意:寄情山水的情趣,与民同乐的思想。对岁物丰成的祝愿,对风俗之美的赞扬,对无事之时的珍惜。
【乙文参考译文】
我(欧阳修)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就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5-16题。(共4分)
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5.诗篇前四句写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表现出反常的举动,
“停”“投”“拔”“顾”这四个连续动作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2分)
“停”“投”侧重写诗人无心宴饮的苦闷;“拔”“顾”是前两个动作的升级,
既写不甘安于现状的激愤,又写走投无路的惆怅。
16.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情感两方面入手,分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2分)
①运用反复的修辞,“行路难”的两次出现,强调了诗人的无助苦闷;②运用反问的修辞,这是无助之时的悲情呐喊,把诗人坎坷失意的忧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名著阅读(5分)
17.请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5分)
(1)徐志摩“完全诗意的信仰”,让他最终等到了彩虹;保尔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信仰,使他成为钢铁战士。信仰,是人永恒的精神支柱。请你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说说你从作品中读出了作家或人物怎样的信仰,并结合名著的特点阐述你运用了怎样的阅读方法。
①《艾青诗选》②《红星照耀中国》
示例①:我选《艾青诗选》。从作品中我读出了诗人有着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阅读方法:可以抓住重点意象进行精读,圈画出重点语句,细细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情感,或者有感情地诵读,认真做好摘抄和批注,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示例②:我选《红星照耀中国》。从作品中我读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信仰。阅读方法:先将本书的目录看一遍,目录已经简单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每一章中挑选出一到两个故事来进行阅读,了解每一篇内容的基本背景。根据故事中出现的时间点去搜索相应的历史去加深那段历史的发生情况。
(2)阅读名著,要有合适的关注点(如表所示)。参照示例,用几句话概括你阅读《艾青诗选》时的关注点。
作品 关注点
《朝花夕拾》 “回忆中的我”和“写作时的我”两种叙述视角表达的不同情感
《昆虫记》 科普作品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昆虫记》:科普作品的科学性和文学性。如写蝉蜕壳时皮从背上裂开等内容,观察仔细,描述准确,具有科学性。蜕壳之后,蝉享受阳光和空气,语言生动,富有文学性。
(示例)《艾青诗选》:意象的鲜明特点及其表达的情感。诗人创造了“太
阳”“火把”等明朗、热烈的意象,表达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五、作文(5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
曾经我像鱼缸里的鱼,前进、转身、前进、转身、前进、转身……我感到疲惫失意;后来我在鱼缸外的世界,依旧前进、转身、前进、转身、前进、转身……于是我开始练习,从容地前进,优雅地转身,并保持冷静思考的模样……
——几米
(1)请以“转身”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③600字左右。
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几米的这段话能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