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广西马山县2016年春七年级历史下册综合练习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标志隋朝统一全国的历史事件是(
)
A.隋朝建立
B.隋朝灭陈
C.陈桥驿兵变
D.巨鹿之战
2.有人评价隋朝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里的“利“指的是(
)
A.巩固了隋朝统治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加强了北部边防
D.便于隋炀帝南巡
3.晚唐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他对唐朝由鼎盛走向衰落的感悟。历史上把唐朝鼎盛时期称为
(
)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4.“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5.被现代史学家郭沫若称赞为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封建帝王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6.至今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唐人街”。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威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开放
D、唐朝制度先进,疆域广大
7.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之前(
)
A、北宋与辽的争战
B、北宋与金的争战
C、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
8.如果对有关岳飞的遗迹作实地考察的话,去下列哪一个城市会最有收获(
)
A、西安
B、成都
C、杭州
D、北京
9.梁山好汉宋江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有说书、杂技、杂剧、影戏等。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为什么的地方(
)
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
B、食客盈门的酒楼
C、固定的娱乐场所瓦肆
D、好汉比武的擂台
10.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统治期间民族关系和睦,被少数民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他是(
)
A.汉武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11.体现“和同为一家”的是(
)
A.日本遣唐使来唐
B.金城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马可·波罗来华居住
12.要研究唐时期印度和中亚的历史,最好的书籍是(
)
A.《史记》
B.《西游记》
C.《大唐西域记》
D.《唐书》
13.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
A.隋朝印制的《金刚经》
B.唐朝印制的《大藏经》
C.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D.隋朝印制的《大藏经》
14.在河北民歌《小放牛》中有这样的歌词“赵州桥什么人儿修”,对唱是“赵州桥鲁班爷爷修”,
其实对唱并不符合历史。如果由你来对唱,歌词可以改为(
)
A.“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修”
B.“赵州桥唐朝工匠李春修”
C.“赵州桥唐朝工匠李白修”
D.“赵州桥宋朝工匠毕升修”
15.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
A.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
B.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C.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D.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16.“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形成于元朝的新民族是
(
)
A.苗族
B.回族
C.满族
D.壮族
17.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注重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努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元朝时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而设置了
(
)
A.
宣政院
B.
安西都护府
C.
西域都护
D.
澎湖巡检司
18.我国古代许多的英雄人物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抒发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
A.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C.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19.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一经推出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捧,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明朝的兴趣。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搜集了一些关于明朝的一些材料,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请立者,文武君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二:“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材料三: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固,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失海洋洪涛接天,巨涛如山,视诸夷域,回隔于烟霞飘渺之间。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仁狂澜,若履通衙者……
请回答:
据材料一说出,明朝为了加强君权采取了什么措施?结合所学指出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是什么?
废除丞相;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材料二是明朝时人们对选官制度的讽刺,指出该现象出现是因为明朝科举制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其利弊。
八股取士;一方面使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另一方面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贯穿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这其中,既有和谐音符,也有战争插曲。在元末明初时,人们把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的日本武士、商人、海盗称为什么?又是谁对这种侵略行径进行了正义而坚决的反抗?
倭寇;戚继光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派兵灭亡东突厥,后唐朝又灭西突厥,设立了安西和北庭都护府。回纥、南昭的首领接受唐朝的册封,吐蕃与唐通婚,密切了唐朝与吐蕃的交流。
材料二
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材料三
原先进入到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同汉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皆称“汉人”。另一方面,是各民族共存但不一定融合,如蒙古人、汉人等的分别和隔离;或者是融合与并存同在,如来华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同中国的汉人、蒙古人、畏兀儿等长期杂剧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唐朝和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不同?
唐朝通过打败少数民族政权进攻,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对其进行有效管辖;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和少数民族进行通婚和亲。(2分)
宋朝与少数民族进行战争,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以妥协议和而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两宋先后被少数民族灭亡。
(2)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哪一时期的民族融合的史实?这一时期民族融合有何特点?
元朝;
特点:①民族交流频繁;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③形成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④形成新的民族——回族。(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谈一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不论在统一的政权下,还是在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21.读图明史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
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十分精美,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材料三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宋代社会哪些行业的盛况?
农业,手工业,商业
(2)材料三的名称是什么,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一地区,它的出现有何意义?
交子。四川地区。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3)与我国以前的朝代相比,南宋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是什么?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或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②中原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变化;④政府扶植;⑤政治重心的南移。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