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六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春秋战国的形势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基本情况,并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及重要战役;
2.通过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理解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和动力;
3.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知道秦国都江堰修建的功能和意义,从中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春秋局势图
春秋是一个英雄辈出、群雄逐鹿、诸侯争霸的时代。那么战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5年
春秋时期
东周
战国时期
公元前221年
《战国策》是记载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一书的书影,作者为西汉学者刘向,战国时期因此书而得名。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任务:结合地图和教材P34,归纳战国初年社会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战国初年社会形势变化:
1.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瓜分。
2.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
3.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知识卡
春秋晚期,晋国内部新旧势力斗争激烈,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等新兴势力联合打败旧贵族势力,控制晋国政权,周天子册封这三家为诸侯,这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
同时期,齐国大夫田氏也因控制了齐国政权而被册命为诸侯,姜氏齐国变成了田氏齐国,谓之“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通常认为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线,标志着战国的开端
任务:读地图,在地图中标出战国七雄的位置。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巧记
观察《战国铜壶》,阅读史料、故事,结合教材,思考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战争有哪些重要特点?
战国铜壶及纹饰展示图
(壶身刻有宴乐、渔猎、水陆攻战等场景。)
材料: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
特点:①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作战方式改变、重视战略战术。
②从春秋争霸到战国兼并战争(有分裂走向统一)。
战国时期有许多著名战役,你能列举三例吗?并与对应成语故事连连线,并讲讲它们的历史故事。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增兵减灶
任务:观察图片,阅读教材,概括战国时期的战争对各诸侯国有何影响?
战国铜虎符
山东齐长城遗址
战国七雄之间日趋激烈、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导致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魏、楚、齐、秦等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
齐国 邹忌变法
魏国 李悝变法
楚国 吴起变法
秦国 商鞅变法
赵国 赵武灵王变法
燕国 乐毅改革
韩国 申不害变法
任务:观察下表,发现了什么?战国时期各国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发现:战国时期,魏、齐、楚、赵、秦等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
变法目的: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任务:课本上提到了哪些人物的变法?谁的成效最大?
魏国李悝变法: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
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同时发展经济,增强军力。
战国中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组建骑兵部队,并且命部下穿着上衣下裤的胡服,以便骑桑。自胡服骑射以后,赵国军事实力增强。
赵武灵王
李悝变法
吴起变法
商鞅变法
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诸侯各国都鄙视、轻视秦国,我该如何做呢?
秦孝公
商鞅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唯有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先后了两次进行变法
商鞅变法
内容 作用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有利于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权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提高劳动积极性,经济发展
方便税收和商贸
有利于军事强兵
加强中央集权
富国
强兵
封建性质
小组讨论:商鞅变法的措施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任务:结合下表和课本P37,小组讨论商鞅变法有什么影响?
十年 “行法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百年 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前260年)
百三十年 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阿旁宫赋》
1.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2.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3.为以后秦统一中国莫定了基础。
思考:商鞅变法是否成功?对今天有什么启发
商鞅变法
富国
强兵
目的
提示:
判断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最终虽被处死,但秦国的变法并没有被废除,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为增强,实现了富国强兵,变法获得了成功。
√
启发:1、改革是大势所趋,要勇于并且坚持改革。
2、改革的道路是曲折,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思考: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少好刑名之学”,入秦后,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变法使得深国迅速崛起,但相关措施也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引起他们对商鞅的仇视。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起兵反抗,兵败被杀。商鞅虽死,但他制定的新法在奈国继续得到推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1.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秦国国情。
2.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坚决支持。
3.商鞅取信于民,公正无私,不顾个人安危。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1. 农业:
(1)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
(2)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
战国时期的双镰铁范
观察下图,阅读教材,简述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战国时期楚国龙凤虎纹丝织物
2.手工业: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
战国时期铜冰鉴
3.商业
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吕不韦
囤积居奇;
投机政治;
操持国政;
事败自杀。
根据课本P38-39,自主完成都江堰的表格填写
修建时间
修建者
修建地点
功能
影响
公元前256年
蜀郡郡守李冰
成都附近的岷山上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它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人物扫描——李冰
李冰任蜀郡守后,和他的儿子李二郎在都安县带领民众兴建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时称“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堰”。李冰父子为修建都江堰,详细者察水情和地势,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工程的规划方案及施工方法,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性和创造性。李冰还治理大渡河、开发岷山,对蜀郡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渠首占地面积200余亩。 它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40县(市、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
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唐代,修建了飞沙堰。建国后,又修建了工业供水渠、外江闸、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 为有效管理维护都江堰的运行,设立了堰官、岁修制度。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2000年11月29日,在联合国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都江堰示意图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1.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卿大夫是( )
①韩 ②赵 ③楚 ④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最南端的是( )
A.秦国 B.魏国 C.齐国 D.楚国
3.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周王室衰微 B.分封制崩溃 C.兼并战争不断 D.注重兴修水利
B
D
C
4.《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推行县制
C.废井田,开阡陌 D.奖励军功,按功受爵
5.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 )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6.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通常认为该水利工程修筑于( )
A.春秋时期秦国 B.春秋时期楚国C.战国时期秦国 D.战国时期楚国
随堂练习
D
D
C
下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