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战国七雄
齐
①
楚
②
秦
③
燕
④
赵
⑤
魏
⑥
韩
⑦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时空观念】指出战国七雄的位置
围魏救赵
减灶之计
纸上谈兵
争霸→兼并
战争性质: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找到战国时期的著名战争。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增兵减灶
长平之战
纸上谈兵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战争什么样的特点?
惨烈;残酷
齐国 8万 vs 魏国 8万
齐国8万 vs 魏国 10万
秦国60万 vs 赵国 45万
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有哪些
想一想,当时的民众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感受:人民反对战争,希望战争早日结束。
渴望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战争性质:兼并
战国七雄并立,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家想一想,一个国家要怎样才能脱颖而出,成为强国呢?
厉行变法
商鞅变法
背景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变法的趋势
燕国·乐毅伐齐
赵国·胡服骑射
燕国·乐毅伐齐
楚国·吴起变法
韩国·申不害改革
秦国·商鞅变法
魏国·李悝变法
说出你知道的战国七雄时期的各国变法?
各国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各国变法中取得成效最大变法是?
商鞅变法
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变法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商鞅变法
【求贤令】
秦孝公
商鞅变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变法阻力重重
商君迎难而上
商鞅
(又称卫鞅、公孙鞅)
商鞅(立木取信)
【小组讨论】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人们对于变法措施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变法措施的看法是否一致呢
商鞅
(又称卫鞅、公孙鞅)
小组成员各自扮演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奴隶主旧贵族、士兵、农民。从所扮演角色的立场出发,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影响加以评论。
阅读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其影响?政治①,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①废除旧的土地制度②,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③军事,对有军功者赏赐爵位并授予土地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深远。最体现变法性质,对秦国封建制度的确立和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利于富国确立县制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基了基础。加强对人民的管理损害旧贵族利益,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掌权。(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提高军队战斗力(强兵)利于经济交流与发展变法内容 对谁有利 对谁不利
确立县制
废除旧土地制度,允许土地买卖
鼓励耕织
奖励军功
中央政府
新兴地主阶级
勤劳的农民
作战勇猛的士兵
旧贵族
守旧奴隶主
懒惰的人
旧贵族
【史料实证】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思考商鞅变法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十年 “行法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百年 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前260年)
百三十年 “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阿房宫赋》
②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影响:
①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
③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孝公时,旧贵族不甘心失败,为抵制变法,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法律。商鞅毫不退缩,动用严刑峻法坚决打击。因为太子是君嗣,不好动刑,于是就严惩了太子的老师和一些违法的旧贵族。公元前337年,太子即位,即惠文王。这时,秦惠文王身边曾遭商鞅惩罚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于是惠文王下令发兵捉拿商鞅。商鞅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
【思考】商鞅变法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衡量变法是否成功的标准?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标准:目的是否达到;
是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原因:
【合作探究】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你有什么启发?
(1)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2)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坚决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
(3)商鞅取信于民,公正无私,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2)启示:
1.改革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2.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3.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4.改革是社会发展动力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阅读教材36页,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有何进步之处?
行业 春秋 战国
农业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铁器使用日趋________;牛耕进一步_______;兴修_______
手工业 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 分工更加_______青铜铸、采矿、竹木器、皮革、制陶、酿造)
商业 商业活动活跃,金属货币广泛使用 商业_______,货币___________,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
普遍
推广
水利
细密
细密
流通广泛
中心城市
大工商业主
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都江堰
材料一:秦惠文王与司马错讨论战略路线时,司马错认为:“蜀有桀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二:于蜀,蜀守( 李)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舟行,有余,则用慨浸, 百姓繪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史记·河渠书》
治水经验
“ 变堵为疏”
“堵疏结合”
“凿山通水”
都江堰
时间:
主持者:
地点:
功效:
作用:
意义:
成都附近的岷江
李冰(秦国蜀郡郡守)
公元前256年
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
防洪、灌溉、水运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都江堰
鱼嘴分水堤
飞沙堰
(都江堰建成后)“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李冰(生卒不详)石像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七雄征战各国变法(商鞅变法)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农业铁器牛耕普及、水利工程的修筑;工商业的发展。兼并战争:时间长、规模大、更残酷;走向统一。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加强中国封建制度确立秦完成统一军事政治经济课堂总结1.战国中后期,有一种策略叫合纵,即“合众势以攻一强”,这里的“一强”指的是( )
A.秦国 B.齐国 C.楚国 D.燕国
A
2.春秋时期,秦、楚等国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战国时期,秦、楚两国已与齐、燕、赵、魏、韩等传统的中原诸侯国并称“战国七雄”,被视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这一转变表明(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建立 B.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已形成
C.华夏认同观念渐趋强化 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已形成
C
课堂检测
4.岷江出山口弯道处的分水堤将岷江分为两条江;内江直接通向成都平原,主要用于航运和灌溉;外江通往长江,主要用于泄洪和排沙。都江堰结合弯道环流原理,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材料强调了都江堰的修建( )
A.不违农时,尊重规律 B.乘势利导,因地制宜
C.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D.听天由命,逆天无功
B
3.《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治秦,“僇力本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这一做法( )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直接壮大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B